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时间:2022-06-16 16:36:02 来源:网友投稿

  1 1、研究背景

  经历 30 年改革开放的发展累积,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转型升级、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而作为农业人口占主导地位的发展中国家,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统筹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格局是中国社会深入改革的重点领域,农村改革是推进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战略问题。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1 的新时期,深入农村改革、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解决农村发展滞后的必然路径。早在 2006 年 10 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作为农村社会的微观组成单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实践载体。

 新型农村社区是有别于传统自然村落、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集经济发展功能、民主自治功能、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和社区建设功能为一体,随着农村社会传统行政村的消弱,新型农村社区的财务管理活动也出现新的实践特点、开展了新的试验探索。而中国农村社区建设实践探索处于起步阶段,系统的研究成果落后于现代城市社区研究,在2006 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之后,2009 年民政部推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和“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的战略规划,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财务管理活动的精细化实证资料更是缺乏,但是社区的财务管理活动贯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各个环节,是社区功能能否良好运行的基础。

 1.2 研究意义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五项目标要求中农村的产业经济发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而历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税费体制改革,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始终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更是农村经济矛盾、村干部与村民关系矛盾的焦点。因而在新农村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管理中社区财务管理环节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农村社区财务管理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环节。新型农村社区以完备的社区服务和高效的社区管理为目标的同时,注重社区的经济发展功能,集生产、生活为一体的共同体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 年 11 月 8 日,胡锦涛,人民出版社。

  2 组织。我国农村的经济结构和经营体制发生了变化,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和资产总量都进入新的发展层级,为解决遗存的“村财村管”财务管理模式与改革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我国各级地方政府逐步开始在农村各地区开展农村财务管理改革、根据具体实践特征而推行不同类型的财务管理方法,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主体身份模糊以及管理权限不明确,制约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主体地位遭到架空、参与主动性遭到遏制等等,这些问题如若在社区建设发展过程中重复出现,势必对社区整体架构经济基础产生威胁。

 (2)农村社区财务管理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契合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一直是中国社会改革的目标,而社区建设已成为城乡社会基层管理和服务改革的重要领域,农村与城市社区统一于社区建设的战略规划是解决城乡二元体制弊端、缩小城乡差距的路径选择。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以农民为参与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市场介入的行动过程,农村社区财务管理不仅涉及集体资产管理、财务的收支和分配管理、会计核算管理及集体财务民主管理,更承担具有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特征的其他管理职能,筹集资金、集体资产增值价值等职能是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基础职能,其影响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方向的市场选择与可持续享发展。因而农村社区经济产业发展的现代化、社区财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与社会市场的介入密不可分,也是与城市经济建设产生对接重合之处。

 (3)农村社区财务管理是基层民主自治发展的题中之义。因资金依附主体的差异,国家政府的财政与乡村自治组织的财权具有概念界限上的差别。“财政”指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与财政概念不同,财权是某一主体对财力所拥有的支配权,包括收益权、投资权、筹资权和财务决策权,财权源于原始产权的主体与原始产权主体的权能相依附,即财权是一种“财力”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权力”的结合。

 1 《村委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区别于城市社区的建设,农村社区在建立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生活共同体的同时,实现社区经济产业的发展、承担社区居民生存的生产目标。从程序设计的管理职能扩展到权力层面上,社区居民作为基层社会力量的自治权力在法律上得以确认。在此前提下,村民自治组织对村集体财产和资金具有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审批权,农村社区财务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居民依法实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培育公共领域的民主意识,为社会基层自治民主的发展提供培育空间。

  1

 伍中信:《现代财务经济导论—产权、信息与社会资本分析》,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年 15-67 页。

  3 2、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2.1、国外农村社区研究综述

 1、关于国外农村社区的相关概念。国外社区概念的区分源于 19 世纪末 2 世纪初英法德的学者对于社区底层居民生活状况的研究,其研究内容涉及社会底层居民的贫困问题、移民问题等,其中 1887 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Tonnies)出版的 Gemeinschaft und Gensellschaft对社区概念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共同体”就是“社区”,用于欧洲社会工业化变迁分析的起点,指出社区是与社会相对的历史发展阶段,社区是基于共同的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紧密的生活团体,注重人际关系间强烈的休戚与共的关系,是持久的和真正的生活共同体 1 ,其外延范围限于传统的乡村社区。英文Community 来源于拉丁语Communitas,意为“共同性”、“团体”或者“联合”等,与滕尼斯的社区概念较接近,因而,20 世纪20 年代的美国社会学家罗密斯将德语 Gemeinschaft 翻译为 Community。

 2

  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社会学科的整合发展,“社区”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拓展,因国家制度、地域文化以及学科视角的差异,社区研究一直进行着不同的实践,所以,学者对于社区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出现多元化的趋势,从因素、特征和性质等方面进行研究归纳,1955年,美国社会学家希勒里发表《社区定义:共识的领域》中,对有关社区的 94 种定义分析总结,认为“除了人包含于社区这一概念之外,有关社区的性质,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解释”。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社区应具备社会互动、地理区域、共同关系三种基本因素。

 其中,侧重于地理结构的视角,1968 年出版的《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第 3 卷中,伯纳德与桑德斯将社区的定义归纳为三种:(1)社区是居住于特定地区范围内的人口;(2)社区是以地域为界并具有整合功能的社会系统;(3)社区是具有地方性的自治自决的行动单位。侧重于心理互动的视角,葛瑞(Helen D.Green)认为“社区是居民生活中互相关联与互相依赖的网状体”。

 3

 鲍斯顿(Richard W.Poston)强调“居民具有各种的兴趣与互助的设施,及人与人之间的相知”。

 4 从社区的形成来看,美国学者埃弗里特·M·罗吉斯、拉伯尔·J·伯德格在《乡村社会变迁》中指出,最初社区的形成可能是为防御外界天敌的侵犯而形成的,归属、地位以及依从是人类的需要动机,许多人居住在一个区域里才能有效的提供公共服务,满足成员的归属与依从的动机需要。

 5

 社区的形成是源于人类的某些基本动

 1

 滕尼斯:《社区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 1999 年出版,第 54 页。

 2

 谷中原,吴晓林主编:《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 12 月,第 2-3 页。

 3

 Helen D.Green,Social Work Practice in Community Organization(New York,Whiteside & Morrow Press, 1954),P.28. 4

 Richard W.Poston,Democracy is You:A guide to Citizen Action(New York,Harper&Brothers,1953),P.15-16. 5

 (美)埃弗里特·M·罗吉斯, 拉伯尔·J·伯德格:《乡村社会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年 07

  4 机,通过社区满足需要。侧重于行动功能的视角,史托普(Herbert H.Stroup)认为居民中“政治的自治与共同致力于集体生活的满足”。

 1 布鲁纳(Edmund De S.Brunner)也认为“社区生活的动力即在于自行发现其共同的利益及需要与自求解决的方法”。

 2

  德国学者滕尼斯对于社区概念的区分研究较早,但农村社区研究却源于美国。1919 年,威斯康辛大学的盖尔平教授发表了《一个农业社区的社会解剖》的农村社区研究报告,这是美国第一次对农村社区进行社会学研究。1937 年美国建立农村社会学学会,关于美国农村社区研究逐渐发展起来。从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开始,农村社区研究便一直在美国农村社会学中居主导地位,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农村组织、农村社会心理、农村人口和变迁等方面。

 2、关于国外农村社区财务管理相关内容。

  第一,美国,从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来看,美国推行的是社区自治模式,政府对社区的管理主要以间接干预的方式进行、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规范社区内组织与个人的行为,协调各种组织关系为社区成员的民主参与提供制度保障,社区内部的事务由社区实行自主自治。由于美国农村居民人口少,不到全国人口的 1/3,农村居民点占国土面积的 1%, 3 从事乡村农业的人口更少,但美国耕地面积几乎接近 30 亿亩,因而,农村社区建设主要侧重于农村合作社。在美国社区发展规模上,美国的城镇与小城市介于农村与大都市之间,社区功能比乡村社区较完善。(1)美国的城镇社区发展,1930 年美国经历经济大萧条之后,大都市城区经济发展滞缓,又因城区居住环境恶化、人口密集等问题,城镇化和小城市的“郊区化”发展解决城市问题的同时,完成城区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升级。至 2011 年美国现有 2.2万个市,1.7 万个镇,小城镇的设立一般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即社区范围半数居民以上的同意,原所属市同意单独设立,财政要有独立支付能力,社区居民不能少于 500 户。

 4 各个小城镇根据自身优势确立自己的特色,但都比较注重社区教育的发展,社区学院作为美国社区教育的产物,具备职业技术教育、补偿教育、非学历教育、大学转学教育和普通教育五大职能,社区学院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学费、联邦、州、地方政府的拨款以及私人捐赠,在 20 世纪 60 年代后,州与地方政府拨款成为主要的经费来源,2000 年,公立社区学院的总经费中,42%为国家拨款,23%为学生学费,18%为地方拨款,5%为联邦拨款,其余占 10%。

 5 此外,

  月第 1 版,第 162 页。

 1

 Herbert H.Stroup,Community Welfare Organization(New York,Century,1930)P.20. 2

 Edmund De S.Brmme r&Wilbur G.Hallenbeek,American Society,Urban & Rural Patterns (New York,Harper &Brothers,1955),P.159&p.163. 3

 叶齐茂:《发达国家乡村建设考察与政策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年,第 87 页。

 4

 王勇辉等著:《农村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的国际比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年,第 131 页。

 5

 Phillippe.Kent A.National Profile of Community Colleges:Trends&.Statistics[J/OL].Community College Press.a division of AACC,3D Edition(2000).http://www.aacc.nehe.Edu/Cotent/NavigationMenu

  5 社区学院的经费来源也由各级政府通过立法来保障,如 1990 年通过的《博金斯职业技术教育法案》授权联邦政府每年向州和地方投资 16 亿美元用于职业培训教育,以教育专项补助款的形式分配到各州。许多州也从州政府的财政中拨出转款资助职业技术教育。

 1 (2)美国农村合作社,美国农业以家庭农场为基本单位、农场主私人拥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农业生产经营由农场主自主决策。因而美国农村合作社通常称为农场主合作社,最早出现的农场主合作社是农产品销售合作社,19 世纪 70-90 年代,美国工业化带动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美国农产品价格下跌,农场主陷入困境,因而出现保护农场主利益的社团即“农场主联盟”,此后农场主合作社组织发展迅速,之后经过合并整合,至 1996 年,美国农场主合作社达到3384 个,年营业额为 2500 万美元。

 2 农场主合作社分为供销合作社、信贷合作社和其他合作社三类,其中,供销合作社以农产品直接生产为活动中心,是农场主参与者最多的合作社类型。农业信贷体系是由联邦土地银行、生产信贷协会和联邦中间信贷银行以及合作社银行三个系统组成,联邦土地银行是专门向用于购买农场房屋建筑和土地等不动产的农场主提供长期抵押贷款的银行;生产信贷协会是通过贴现期票或直接贷款的方式向农场主发放中期贷款和短期贷款的信贷机构;合作社银行是专门向各种农场主提供贷款的机构。在其他类型的合作社中,农村电气化合作社是具有代表性的,是由农村电力合作社、电话合作社和电缆合作社组成的,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合作社的管理是由社员、董事会、总经理和雇员来运作的,社员参与合作社管理的同时,承担一定的责任义务如交纳合作社经营所需的部分资金、承担合作社风险等。另一方面,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拓展了传统农场主合作社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收购预订数量的农产品,而且发展加工业、拓展农业产业链,创造农产品附加值。

 2、日本,日本是以丘陵和山地为主的国家,农村耕地约占国土面积的 12.9%,并且分布较为分散,因而,日本的农业基本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农产品自给率较低。日本农村的建设发展是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社为主导的。日本的农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村协同组合为基础的,日本协同组合是具有半官方性质的机构,既代表农民的利益,也是政府农业政策实施和推进的公共机构。早在 1925 年,日本就形成了基层(市、町、村)——县级(都、道、县)——全国三级合作组织体系,从纵向上看,农协的基层组织包括综合农协和专业农协,县一级组织包括县级农协中央会、县级供销联合会、县合作保险联合会、县合作信贷联合会等组织,全国性的组织主要包括全国农协中央会、农协合作保健联合会以及农林中央金库等。

  /About Community College/Fast—Facts.htm. 1

 易红郡:《美国社区学院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及启示》,载于《现代大学教育》2002 年第 3 期。

 2

 金龙焕等编:《农村合作经济教程》,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年,第 124 页。

  6 农协的横向合作组织与农业生产活动关系紧密,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农业生产服务的合作小组,从事相同农作物生产的一部分农户在自愿的基础上形成的自发联合;产前、产后服务的合作小组,以农民自主运营为主要形式如由农民组成的植保服务队;各种辅助性的合作小组,比如农协青年部和农协妇女部两个组织。

 但是在农协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挑战。农村青年劳动力逐渐转向城市发展,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呈现老龄化趋势,综合农协通过合并从 1990 年的 3574 个,下降到 2003 年的 952个 1 ,组织机构由国家、县、市町村三级逐步过渡到国家、市町村二级。日本农协组织在运营上坚持自愿原则,农民和属地非农居民自愿加入退出日本农协组织,农协的组合员享有利用农协事业权、分红及退股的权益,正组合员与非农居民的区别在于享有选举权、表决权、请求召开组合员大会的权力;农协的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是组合员全体代表大会,农协干部中需要有 3/4 是正组合员,确保农民在农协中的主体地位;农协是有法律规范的非盈利机构,《农村协同组合法》规定,农协盈余金作出各种费用的扣除后,组合员利用农协事业及设施的数量比例和股金两个标准进行分红,其中按照股金分红部分最高不得超过年息 8%。

  另一方面,日本农协还建立风险保障基金制度,共同抵御农业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农协的共济业务主要有生命保险和损害保险,涉及养老、建筑物和汽车等险种,20 世纪末,日本农协合作组织达 4000 多个,每个农协成员参加人身共济保险的项目平均将近 5 项,此外,日本农协还进行社会福利事业,以医疗保险为主,根据日本厚生联农协联合会统计,2004年,农协的卫生系统在各地拥有 122 间医院,诊疗所 59 个,农村健康检查中心 23 个,当年在农协医疗机构就诊的患者达 22586647 人, 2 日本农村医疗服务逐渐形成规模。

 2.2、国内农村社区研究综述

 1、新型农村社区的相关概念

 中国“社区”概念的研究缘起。中国社区概念源于美国“Community”一词,1932 年美国社会学家帕克在燕京大学讲学,将 community 一词引入中国,燕京大学的一批青年学生在翻译其论文讲稿时,根据帕克区位学理论将其翻译为社区,我国学者吴文藻解释英文 Community 译为社区,是与社会相对应的概念。费孝通先生在谈论社区概念时,认为帕克所强调的“社会”是人际关系的综合,每个社区都是社会,而社会却不是社区,因而社区是指一群聚集在一个地方分工合作的人,它是具体的,这群人之间的关系即是人际关系,构成社会。在这里,社区不是一个完全的人为概念,是自然生长和发展性质的社会生活体系,强调的是社区形成社会的独特方式。20 世纪 8、90 年代,随着改革

 1

 阮蔚:《日本农协面临的改革难题及启示》,载于《西安金融》,2006 年第 9 期。

 2

 祁春节,刘双,王亚静:《国际农业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8 年,第 117 页。

  7 开放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工作单位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的社会结构逐渐解体,社会人口组织形式的理论实践探索成为社会的现实问题,关于社区的研究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关于社区概念的解读角度多样,台湾学者徐震指出,社区是居住于某一地理区域,具有共同关系、社会互动及服务体系的一个人群。社区是一个人群,他们住在相邻近的地区,具有若干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服务,并且面临若干共同的问题,产生若干共同的需要。

 1 社会学大百科指出,杜区是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

 2 陆学艺(1999)认为社区是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3

 中国农村社区研究历程。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形成不同的社区类型,滕尼斯将“社区”分为三种类型即地区社区、非地区社区及亲属社区,齐默门根据地理范围的概念将社区分为地方性与世界性两大类。赛乔伯根据都市社区的区位、经济和社会组织把社区分为工业前都市(注重行政与宗教)与工业性都市(注重商业)。

 4 更多的社会学家则主张分为乡村社区、都市社区两大类。目前,我国关于城市社区的研究与农村社区相比,理论层面的研究资料更详实丰富、实证考察更完善成熟。但我国早期关于社区的社会学研究是从乡村社区的实地调研起步的,1918-1919 年,上海沪江大学美籍教授库尔普在广东潮州凤凰村进行调查,写成调查报告《华南乡村生活》,此外陈翰笙在 1929 年 7 月至 9 月,组织大型调查团在江苏无锡农村进行首次大规模的农村社区调查。20 世纪 30 年代,我国农村社区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吴文藻为代表的学者采用社会学理论研究中国农村实际生活,1935-1936 年,吴文藻先后发表关于社区研究的文章,比如《西方社区研究的近今趋势》、《中国社区研究计划的商榷》等。1936 年费孝通根据在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进行的农村经济调查完成了《江村经济》,1937 年黄迪编写的《清河:一个乡镇村落社区》等。20 世纪 50-70 年代,我国社会学学科被取消,因而涉及我国农村社区的研究较少,费孝通 1957 年重访吴江县写成报告《重访江村》。1979 年社会学学科重建,农村社区重新起步。

  中国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界定。我国农业人口居于主导地位,农村数量分布广远,在 1929年我国早期农村社会学家杨开道先生在《农村社会学》中指出,农村是一种以农业为主要职业的地方共同体,由四种要素组成即农民、共同生活、同一区域及以农业为主要职业。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显现出新的内容,与此相对应,关于农村社区的

 1

 徐震:《社区与社区发展》,台北正中书局 1988 年版,第 35 页。

 2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356 页。

 3

 陆学艺主编:《社会学》,知识出版社,1996 年,第 210-211 页。

 4

 孙桂华:《社区建设》,中国劳动出版社,2006 年 8 月,第 16 页。

  8 概念,学者又有新层次的理解,徐勇教授(2000)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的变迁,传统农村社会逐渐成为开放性、流动性、变化性、异质性社会,农村社区由文化共同体转为地域共同体。1 娄成武(2000)等认为,“农村社区指的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重要谋生手段的人口为主的,人口密度和规模相对较小的社区” 2 胡申生(2006)认为,‘‘农村社区指以村镇为活动中心,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区域共同体”。

 3 项继权(2009)认为,“农村社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基于共同的利益和需求、密切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较强认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4 彭大鹏(2012)认为农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活动内容而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其社会结构简单,封闭程度较高,日常生活通过其特定地域内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

 5 王霄(2008)认为农村社区是政府府实施的一种新型的农村管理模式,是政府将农村建设和管理社区化的必然产物,其建设和管理方式是建立政府、民间组织、农民对农村公共事物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合作管理”关系。

 6 农村社区由传统农村社会发展而来,又是社区的一种基本类型,学者关于农村社区的概念多种多样,主要有六种视角即组织制度的内涵、以农业生产为职业特征、生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区域共同体以及社区建设与管理职能。

  关于我国农村社区建设模式。我国农村地域范围广泛,农村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农村社区的建设各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农村社区类型的划分需要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黎熙元、白以娟和刘嘉瑜按照经济活动性质分为农业社区与非农业社区,按照社区的聚落形态分为团聚状、条带状和环状,按社区发展水平分为初级社区和次级社区。刘畅(2011)在出版的《农村社会学》中按四种标准进行划分,一是按照所处的区位来划分即按距离城市远近距离可化为城郊社区和一般农村社区,城郊社区借受中心城市的经济文化辐射,社会发展程度比一般农村社区要高;二是通过农村经济结构的产业可划分为农业村、林业村、牧村、渔村以及矿业村。三是按照行政组织关系划分为自然村与行政村两类,按居民点分布状况和社区演变过程划分为散村居民、集村居民和集镇居民。而 2007 年民政部颁布的《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工作实施方案》中要求农村各地区“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应、群众自愿的原则”,科学界定农村社区定位。依据各地农村社区建设实践来看,当前农村社区建设类型有五种即“一村一社区”,是指在村委会的基础上,一个行政村设立一个社区,是

 1

 徐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J],《江汉论坛》,2000 年第 4 期。

 2

 徐永祥:《社区发展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43 页。

 3

 胡申生:《社区词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版,第 45 页。

 4

 项继权:《论我国农村社区的范围与边界》,载于《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 年第 7 期。

 5

 彭大鹏:《父于农村社区建设的若干思考》,农经信息(2012):WWW.eaein.tom/index.asp?xAction 6

 王霄:《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年版,第 2、71 页。

  9 各地农村社区最普遍的建设模式;“一村多社区”是在一个自然村设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区,在 304 个实验县(市、区)中有 21 个实行一村多社区,如湖北远安在洋坪镇双路村按照“一村多社区”的模式将原来 7 个村民的小组撤销,以以前设置的 15 个村落为单位设立15 个社区;“多村一社区”是在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村合并为一个社区,在多村设立一个社区的过程中,一般选择一个中心村设立社区服务中心如医疗服务中心;“集中建设区”是在新规划的居民点农民集中居住的社区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一是农民聚居设社区,如江苏、成都、天津等地区实行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二是以甘肃阿克塞县为代表的在人口聚居地建立社区,将全县 3 个乡镇 10 村整合为一个民族新村牧农村中心社区;“社区设小区”是指在实行“多村一社区”或“一村一社区”的地方,在社区之下再设立小区,如社区设立社区服务中心,而在小区则设立社区服务站点。

  我国新型农村社区是在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进行的,与传统农村社区相比,具有新的特点和发展要求。总体上是在近些年社区建设试点实践的基础上界定其概念的,新型农村社区是以基本组成要素为前提,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建设具有自身特点的新型社区。在农村社区的建设中各地区都对社区的功能职责做出相应的规定,但农村社区建设以最主要的基本功能为基础,即村民自治功能、经济发展功能、社会管理功能、公共服务功能和社区文化功能,并且与之前的传统农村相比更加凸显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和管理功能。

 1 每个农村社区有自己的特殊功能,以地域空间、社区农民主体、社区经济产业以及社区共同文化习俗为基本要素,不断出现的新内容如生产生活设施、社区公共服务、社会医疗保障、社区治安和社区教育等;并且农村社区还要承担成员社会化的功能、适应环境的功能、实现目标的功能、整合成员的功能以及维持秩序和保持安定的功能。与城市社区相比,我国农村社区是以土地资源为基础条件而形成的农业生产组织,在历史惯性下形成的以血缘、亲缘关系为原则集聚而居的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具有较强的经济组织功能以及社区文化组织功能,为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提供物质前提和思想凝聚力。

 3、新型农村社区组织的财务管理

  传统农村财务管理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崔国平(2007)以我国现行农村财务管理模式的不同理论基础为出发点,划分为农村会计委派制、“农村会计代理制”以及“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模式。史成贵认为应该根据农村本身的财务管理水平有选择的采取适合的财务管理模式,其认为农村现阶段适合采取的财务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自管式,对于财务

 1

 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编:《中国农村社区发展报告 2009》,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 15页。

  10 管理水平相对较高的村庄,应该让村庄自主管理,逐步走上财务管理规范化道路;二是代管式,这种模式主要需要乡镇财务办公室对村级财务实行集中核算和管理,负责处理村级会计业务,管理村级集体财务。三是统管式,对于村级经济实力较弱的村庄,取消村会计的设置,成立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乡镇集体经济组织负责财务的审批、预算和决算,统一安排资金的使用。查定全、李支荣(2007)以陕西省农经站的工作经历,详述了各级农村经营管理机构不断探索改革的农村财务管理方式。除村账村管以外,主要的财务管理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村会计集体办公,即在村账村管的基础上,由乡镇农经站定期组织村组会计集中办理会计业务,同时进行会计业务指导和审核监督;二是村账乡管,即在村组拥有集体资产、资金所有权和支配权不变的基础上,取消会计岗位,经济业务由村报账员送乡镇农经站统一记账,实行农村会计专业化指导;三是会计委托代理制,即村组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内部不设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委托乡镇农经站、财政所或其它代理记账机构代管会计事项。如果委托乡镇农经站或财政所代管,就与村账乡管类同;四是会计委派制,即由上级业务主管机关向村组派遣会计人员承担会计审核职能。

 李玉生(2011)指出现在村级财务人员管理存在对财务人员重视程度不够、人员水平不一、业务培训少及知识不系统等问题。针对问题应明确财务人员管理权限,加强业务培训、岗位考核等措施。吴家真(2007)强调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作为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目前存在部分村级财务人员素质低、村级财务队伍不稳定、考核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李学坤(2011)在《“村账乡管”的制度完善分析》中指出“村账乡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村级财务公开不规范,没有做到制度化;财务监督流于形式,民主理财组织形同虚设,由村委会指定或者村干部兼任;凭证随意化,单据审核把关不严,白条报销的现象普遍,招待费、劳务费、甚至工程款等支出都用“白条子”入账;部分乡镇越权管理村级财务,强制性地收管村级财务管理权,造成乡镇行政职能错位延伸,与村民自治形成矛盾;甚至将支出向村级转移,或者硬性要求村级增加支出项目,加重了村级负担。

 我国各地农村社区建设是在传统行政村落的基础上规划、实施进行的,目前农村社区建设也主要沿用了传统农村的财务管理模式,在新型农村社区组织功能不断健全的过程中,新型农村社区的财务管理也需要逐步改革完善。此外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正处于实践摸索阶段,关于社区组织财务管理活动也正处于探索阶段,缺少实证研究资料。但是从农村社区财务管理的内容,农村社区财务管理仍旧是以农民集体经济资产为对象,以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财务的收支和分配管理、会计核算管理以及集体财务民主管理为基本内容。根据农村社区组织结构功能的内容,农村社区财务管理主要是指对于农民集体占有和支配、管理的资产运动

  11 过程中所产生的收入、使用和分配等财务活动,主要包括收入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支出管理制度、资产资源管理制度、票证管理制度、会计报表制度、财务档案管理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以及筹资筹劳管理制度九类。农村社区财务管理模式主要有五种 1 即“村有村管”模式、财务“双代管”模式、“会计委派制”模式、“会计委托代理制”模式以及农村会计代理记账制。

 3、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方法

 3.1、本文研究思路

  本文的研究思路:首先,搜集梳理国内外的理论文献,形成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及农村社区组织财务管理的基本认识,明确农村社区财务管理在农村社会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第二,确定典型样本,通过对河南省濮阳市 X 村的实证分析,总结该村社区组织管理的经验以及现实困境,为构建科学规范的新型农村社区财务管理模式提供实践支撑;第三,对对该村社区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以理论分析与实证考察为基础,针对社区组织财务管理现实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3.1、技术路线

 3.3、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网络电子文献资料与图书馆纸质资料的整理,分析国内外新型农村社区组织财务管理的现状,对我国农村新型社区组织财务管理内容进行解读,为个案研究的实证分析提供理论支持;(2)实证分析法。论文基于对河南省 X 村的实证调查访谈,搜集该村社区建设财务管理内容的实际资料,在此基础上,分析个案样本中财务管理的实践经验与现实问题,为我国农村社区财务管理的研究提供实证资料。

 4、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本论文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农村社区概念视角多样化、发展目标的不确定性在衡量考察研究对象的过程中存在障碍,对研究对象考察分析方向有一定影响。二是所采用的研究素材存在局限性,本研究的分析资料主要来源于相关文献的搜集与实证调研的资料采集。这些资料在提供研究条件的同时,其是否具有全面性与代表性也存在一定的欠缺。

  1

 同春芬,党晓虹,王书明编著:《农村社区管理学》,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年,第 116 页。

  12 5、农村社区财务管理的含义

 农村社区财务管理模式的内涵 6、河南省 X 村社区财务管理现状实证考察 一、研究样本分析

  河南省濮阳市位于中纬地带,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因处于黄河下游北岸所形成的冲积平原上,地势平坦,各县区的村落以农业种植为主。濮阳市目前管辖 2 区 5 县即即华龙区、开发区、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范县、台前县。其中,河南省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就位于河南东北部,濮阳县南部,隶属庆祖镇管辖,西辛庄建立于 1981 年,到目前为止,本村共 300 多户家庭,720 口人,960 亩耕地,当地的耕地属于盐碱地,粮食亩产量不高。近些年来,通过新村规划集中管理土地,工业园区占地 3000 亩,新居民楼建设占地约80 亩。

 河南省 X 村社区建设属于“多村一社区”模式,该村建立 10 多栋居民楼以吸引周边 15个村落的落户迁移,形成以西辛庄村为中心、可容纳 2 万多人居住生活的大社区。2012 年 5月,该村举行“村级市”挂牌仪式,“村级市”虽是不具有行政机构性质的虚名,但实质是建立农村新型社区,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层次。该村经济效益、村民福利、公共服务的吸引力致使周围 15 个村的群众自愿并入西辛庄村,其中有一个村全部村民都签名、按手印。X 村是以国家新农村政策为社会背景,农村自治组织在原村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以本村为中心向周边村落辐射、自发筹建的农村新型社区。

 二、西辛庄村社区组织功能建设

 第一,河南省 X 村社区经济产业组织(外资企业、合作社、医院、学校)

  1、农民专业合作社。2008 年 10 月,外来大学生的主动加盟 X 村,组织村庄附近 10 多户奶农成立西辛庄“至诚”奶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今奶牛已发展到 200 多头,年利润达到 30 万元。奶牛养殖户之间形成互帮互助模式,整体养殖数量规模在市场上承担风险的同时也具有竞争优势。在合作社建立之初,商业银行对于农村个人申请的农业贷款条件审核严苛,养殖奶牛的启动资金成为了难题,最终是在村支部书记个人的担保下获得银行贷款。与传统农村养殖牛牲畜不同,该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现代养殖技术知识的指导下进行奶牛养殖,并且享受国家农业政策补贴,为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升级发展提供条件。

  2、经济工业园区。2002 年,西辛庄村改变原有的村庄结构进行新区规划,村民集中居住,集中起来的原宅地基空间修建工业园区。从 2004 年开始,西辛庄村规划建立占地三千亩的工业园区用于招商引资,筹资 5100 多万元建设标准化厂房 10 万平方米,以租赁或者入股的

  13 形式引进外来企业。两年之内,7 家光电源企业入驻,总投资规模达 6 亿元。目前工业园区有来自北京、上海、乃至台湾的 20 家外来建厂企业,如华珍电子公司、台一工业有限公司、家胜灯饰有限公司、格瑞特灯饰有限公司等光电源产业,目前园区内企业年产车灯、节能灯、荧光灯、圣诞灯 40 亿支,主要出口到周边以及欧美等八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豫北地区最大的电光源产业集群。此外,安置该村以及周边村民 12000 多人就业,解决了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3、村办股份合作制企业。1994 年,在该村村支部书记的组织下,发动 6 户村民参与筹建再生纸厂,以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共筹建 21 万元,当年创收利润 89 万元。之后,该村支书说服股东同意将价值 100 万元的再生纸厂作价 68 万元转让给全村村民,全村 168 户每户 1 万元的股金入股造纸厂,实现农民、工人、股东三者合一的股份经营模式。并且相继建立工业用呢厂、棉纺厂和酒业公司,1998 年,经村民代表表决通过,筹资 500 万元创建工业用呢厂,该村党支部书记到外地企业考察,高薪聘用技术人员,一次性支付 3 位专家 30 万元。目前全村共发展股份合作制企业 7 家,形成了多元化的股份合作经济,并且还吸收周围 20个村群众 2000 万元参与该村的企业股份,每年外村村民所得红利达 400 余万元。

  第二,社区公共服务

 1、社区医疗保障服务(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商业保险)2009 年,该村村民筹资9000 万元新建的民生医院落成,其性质是该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该医院占地 6 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 2.6 万平方米。9000 万的巨额投资中,村民自愿集资 3000 多万元,村内企业投资 3000 多万元,银行贷款 2000 万元。依据城市医院的标准修建病房、购置医疗设备,如医院配有美国公司生产的价值 600 万元的先进医疗设备。并且普外科、心内科、神经内科、妇产科、手术麻醉科等医疗技术科室齐全,拥有专家和医护人员 68 人,住院部门设计床位300 张,每日接诊能力达 500 人;此外该医院还与濮阳市人民医院、中原油田总医院的医院开展技术协作,聘请各科专家轮流坐诊。村民在此医院就诊均可享受社会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缓解了周边数十万群众的就医问题,村民的疾病问题能都得到及时治疗的同时,降低了村民外出就医的经济成本。此外该社区村民在医院就诊,所花费的费用享受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之后,村委会承担剩下的医疗费用;其他村民看病免收诊断费,只收取药品费用。

 2、 社区学校教育(学生、成人教育)一方面,社区学生教育。2013 年 6 月,位于西辛庄村东北方位的高标准小学和幼儿园正式投入使用,该村共投资 3200 元筹建教育园区,其中,幼儿园能容纳近 1000 个孩子,小学可容纳 2000 多孩子,目前校园内有 1000 个孩子就读,但本村的只有 80 多个。学校按照城市标准购建硬件设施,并且学校教育内容特色丰富,陶

  14 冶学生情操,如三月的“兰花节”、五月的“香杏节”、六月的“儿童节”和十月的“艺术节”。另一方面,社区村民的教育培训。西辛庄村选送村“两委”干部到市区新农民学校接受大专学历教育,提高村干部的知识理论修养,培养有文化懂管理的新型农村干部;2007年西辛庄村以村民股份形式投资 500 万元建起集宾馆、餐饮、超市、商务、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大楼,“西辛庄村教育培训中心”针对该村产业发展,免费开展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培训,目前为止,参加培训的农民达 3000 多人次,并且引进新技术、新工艺 12 项。在实践方面,西辛庄村每年都组织评选“文明村民”、“文明职工”、“文明家庭”和“文明企业”,选出村民职工的标榜楷模,发挥积极的榜样示范作用,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还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好村民,提升村民的思想水平,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村民关系。

 3、社区设施(生活基础设施)从 2000 年到 2001 年底,西辛庄村进行新村规划,重新规划村庄结构,村民集中居住,每户都兴建了 205 平方米的建筑样式统一的别墅式小楼。从 2012年开始,西辛庄村准备与河南建业集团筹建新农村居民楼,投资 1.6 亿元建设益民新区,在大约 80 亩的土地上修建 10 多栋 12 层的电梯高层楼房,设计容纳 600 多户,以 1860 元的价格出售给周围村的村民,目前两栋楼房已经入住,购入居民楼的村民可获得西辛庄村户口证,但不能持有房产证。并入西辛庄社区的村民每月每人免费使用 6 立方米水,超额每立方米收2 元钱,每人每月免费用电 7 度,超额每度 5 毛,这也是出售社区居民楼的优惠政策。在未来的设计规划中,村庄外围四个交叉口建立 12 层的高层楼房,实行一村一小区,以村的名字命名,使周围附近更多的村民住进社区。

 三、社区财务管理运作现状

 第一,社区现行的财务管理方式,目前我国普遍实行的是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即村民委员会通过村民代表同意之后,将村级财务管理授权给相关代理机构负责的一种农村财务管理模式。一般情况下,村委会将村级组织的资金或账目,转由乡农经站或乡镇政府的集中记账专门机构负责,主要有“村资乡管”、“村账乡管”和“村账乡双代管”等几种代理形式。而西辛庄社区作为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社区财务管理采用“村资村管”与“村账乡代管”相结合的,社区内部集体企业、工业园区集体经济收入、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居民福利相关的资金账目都由社区民主理财小组负责管理,并且定期向政府所属的乡财政所设立的相关会计机构报账,接受乡镇财政部门的监督。

 西辛庄村社区建设以“村财村管”的财务管理方式为主,全体村民在村委会的组织指导下,建立民主理财小组、推选民主理财人员,民主理财成员由村民小组长与村民代表组成,

  15 其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进行管理工作,村民主理财小组两部分成员之间相互监督,外部受乡镇政府的监管。西辛庄村社区采用“村财村管”的财务管理方式在于该社区形成的良好基础条件:第一,该村经过近 20 年的经济发展累积,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壮大,社区村民经济收入多,尤其是从 2004 开始建设的电光源工业园区引进了大约 18 家外资企业,使该村的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第二,村民长期在村办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工作,通过企业严格纪律的管理以及对于村级重大事项的长期参与监督,该村村民相较于周围村的村民而言,已经具有较高的民主管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意识;第三,随着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与传统的农村财务会计相比,该村会计人员的文化水平提升了层级,年龄也在不断趋向年轻化,并且每年该村都会选送村委会干部到省市学校再学习,培训实践技能;第四,该社区财务管理具有民主化色彩,村民小组长与村民代表组成该村的民主理财小组,民主理财小组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实行资金、账目分开管理,村民代表由对村级账目持怀疑不信任态度的村民担任,对村级账目进行监督与管理。

  与此同时,西辛庄社区建设也遵从“村账乡代管”的财务管理办法,“村账乡管”坚持村级资金所有权不变、资金使用权不变、债权债务不变、会计核算内容不变、资金使用方向不变、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权不变的原则,主要是监督管理村级组织的资金与账目,村级组织实行报账制,执行财务收支联签制度。社区组织内部的基础设施项目、村级企业的经济收支、社区公共服务以及国家发放的农业补贴等经济业务,在原始票据上需要有经手人、村民理财小组、村委会主任的签字。村级经济组织的财务监督管理以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乡镇农村财务办公室遵循程序对票据、账目进行审核监督。

  第二,社区现行的财务管理机构,西辛庄村社区内部村党委由 3 个支部组成,即农业党支部、企业党支部和东辛庄村党支部,村党委由七人组成,共有 145 名党员。其中农业党支部主管原西辛庄村农业生产问题,企业党支部主管该社区内部村集体企业和招商...

推荐访问:社区建设 新型农村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