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学概论》期末复习

时间:2022-06-15 18:52:01 来源:网友投稿

 文遗复习题 1. 遗产:“遗产”一词从字面理解,是指留给后代的财产。

 遗产是地球自然演变和人类社会演变遗留下来的应当加以维护以保存其价值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

 三要素:需要完成代际传承,也就是说作为遗产必须要有 30 年以上的时间距离,当代的创造物不能作为遗产;珍稀性; 典型性和代表性。

 遗产分为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两大类型。

 2. 文化:泰勒认为: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成员所习得的任何才能与习惯的综合体,是人类为使自己适应其环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总成绩。美国学者罗伯特·F·莫菲认为“文化是意义、价值和行为标准的整合系统,社会的人们据此生活并通过社会化将其在代际传递。”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文化定义关键部分就是,它意指行为的规则和确定方式,而不是指行为的本身”;

 “文化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行为导引和对这个世界经验的符号表达”;

 “文化也是所有知识、信念和生存技能的百科全书”;

 “行为的不同习惯方式,以及某些特定的物质制品或艺术风格,可以使文化具有典型特征。”

 3. 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从前人那里承袭而来的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完成了代际传承,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和心理的三个层面的内容,具有年代性、珍稀性和经典性。

 4. 自然遗产:自然遗产是地球自然演变遗留下来的遗存,可以是 1 构成代表地球现代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2 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3 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 4 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自然遗产下面可以分为生物遗产、地学遗产和自然景观。

 5. 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是人类行为创造的物质遗留,如城镇、村落、宫殿、庙宇、陵墓、工厂、器物、艺术品等。【随便看看~这些物质有不同的保存状态——有些遗留有的在历史上就已经废弃,成为了历史的陈迹,考古学上的“遗址”(包括遗址中的“遗迹”和“遗物”)就属于这类遗产;有的遗产虽然失去了它在历史上的作用,但它却屹立在地表,被作为其他用途或作为历史名胜而存在,已经中断了原宗教活动的寺庙建筑、已经弃置或被改作它用的城堡、已经废弃不再生产的工厂等都属于这类遗产;有的遗产至今还基本还保持着原来的功能和文化传统,并随着时代的推移,继续在发生着变化,古今重叠且文化延续的城镇和村落,至今仍在实用传统工艺生产的作坊、农庄、牧场,从古至今教团组织一直延续的寺庙等,应当都属于这类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物质的、有形的、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由其所具有的物质 性,是以一定的形态( 形式、形状) 生存于一定的环境中。它的“静态”文化内涵,是需要通过人的研究、挖掘、探索等取得认知。

 有固定形态 。

 6.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这些物质文化的过程以及人类各社群为了满足自己精神生活需要的具有社会性、凝固性和典型性的行为,它是被各地区和社群视为其文化传统的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包括了口头传说、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工艺等。

 无固定形态

  7.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遗址”是文化遗产的一种保存形态,它是已经毁弃的历史上人类的行为的产物,包括了建筑物。

 遗址是历史上人类聚居或进行某种大规模专门活动的场所,这些场所已经废弃,原有建筑物和构筑物已大部分毁坏,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其基址还大多掩埋在地下,需要进行考古勘察和发掘才能够揭示其平面布局等信息。

 8.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建筑”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某种需要而有意识设计和用土木砖石等材料建造的构筑物,如住宅、坟墓、寺庙、桥梁、作坊、园林等等。不同功能建筑集中的地区就形成 一个建筑群。举例而言, 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9. ?纪念性遗产: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在制作具有实际和抽象用途的作品的同时,也开始创作“有意为之”的纪念物,创作“纯粹的”艺术品。这些纪念物或艺术品的价值,来自于人这个主体对它的认识,它的价值状况恰巧与有具体用途的遗留相反。那些为了某一具体用途而制作的物品,其使用价值随着岁月的流逝在不断减少,只是其珍稀价值和岁月价值为人们所看重;而那些只对特定人群有抽象的纪念价值或没有具体价值的艺术品,往往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被赋予了很高的“艺术价值”。李格尔不同意当时流行的将文物划分为“艺术文物”和“历史文物”的分类方法,他将文物划分为“有意为之的纪念物”(intentional monuments)和“无意为之的纪念物”(unintentional monuments)两大类,前者是人们有意为了纪念某人或某事而创作的纪念物,后者则是为一定的目的而制作物品或建筑,它们在后人的主观意识中才成其为文物。

 10. 线性遗产:线性遗产(Sequential Heritages)是从线状遗产发展而来的不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分布形态,它是由人工营造的线状遗迹串联起来、或沿自然形成的线形边界排列起来的点状遗产所组成,这些被串联或排列成为“链状”的遗产群体,往往具有共同的产生背景、关联要素和象征意义,因而可以被视为一个有共同的外部边界和内涵特征的遗产群体。【线性遗产具有两种原生状态】【由于线性遗产的概念大于并可以包含线状遗产,其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线状遗产是形成线性遗产的基础,满足特殊条件的线性遗产可以称为文化遗产】

 11. 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介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行为过程的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人类行为结果的遗产)之间的遗产类型。文化景观作为文化遗产中的一种混合类型是一定空间范围内的被认为有独特价值、值得有意加以维持以 延续其固有价值的、包括人们自身在内的人类行为及其创造物的综合体。至今还被人们使用,其生活方式、产业模式、技术工艺、艺术传统和行为观念没有中断并继续保持和发展的文化遗产,都属于文化景观的范畴。七种分类:农业文化景观(村落、农场);工业文化景观(传统工业、近代工业); 牧业文化景观;宗教文化景观;城镇文化景观; 工程文化景观; 渔业文化景观。【文化景观具有两个方面的最重要的特征,一是这种文化遗产中现今还有人在居住、生产和生活,因而这种遗产不是静止,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发生变化;二是这种文化遗产不但是人类创造的有形的物质作品,同时包括了人们的观念和行为等无形的或动态的非物质的东西。】

  12. 文化线路:文化线路是线性遗产的特殊形式,它是由特定交通线路为基础串联起来的一条呈线性分布(包括线段、环线、网线)的文化遗产的集合体,它主要服务于一个特定的文化交流或产品贸易目的,具有较长的历时性并形成了一种传统,同时跨越较远的地域空间成为跨文化甚至跨文明的联系纽带。文化线路应该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有一条线性遗产为主干,二是形成了较长的时间,三是具有跨文化的空间,四是具有双向互动的功能,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总是相互,五是有着相对专一的目的,商旅或行人主要为贩卖某种商品或基于某种精神上的需求往来在这条线路上,六是有着持久深远的影响。【(1)单纯的线状遗迹,如一条古道、一条运河等;(2)被线状遗迹串联并包括线状遗迹的一连串点状遗迹,如一条古道及其沿线的城镇、乡村、客栈、寺庙等;(3)被自然的河流串联或受自然的边界限制而呈线状排列的点状遗产集合体,如大江大河沿线的历史城镇等;(4)被无固定形态的路线和航线串联城镇、村落、寺庙等遗产,如沙漠路线及绿洲、海上航路及港口城镇等。】

 13. 遗产价值:本质上是遗产价值是人这个主体对具有遗产属性之物的一种意义的判断。[ (1)遗产具有价值与我们人类自身的认识和判断有关; (2)遗产的价值具有真实、完整、稀缺、经典、延续等多个要素; (3)真实性是遗产价值的首要要素,它决定着价值的有无(相对而言),而其他要素决定着价值的大小。] 遗产价值的首要因素:真实与虚假,不论是可移动还是不可移动文物,决定价值有无,其他决定价值大小;遗产价值的另一因素:完整与残缺;遗产价值的重要因素:经典与普遍、稀缺与众多;次要价值因素:衍伸性

 延续与终止

 14. 科学价值:

 (1)科学信息的载体 自然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遗产是地球发展信息的重要载体;人文科学的载体则是人本身及人类社会发展信息的载体。

 (2)科学研究的对象 遗产对于揭示地球演变、生物演化、人类进步、文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3)当今科技的借鉴 天文遗产、水文遗产、灾害遗产——长时段效应

 15. 价值评估:以遗产进行价值研究为基础,对遗产进行基本价值和延伸价值的说明。

 【1】

 基本价值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以是否稀缺为标准,将其划分为稀缺价值和经典价值;后者又包括了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遗产基本价值的评估往往与考古发掘和历史研究等学术活动紧密相关。有的遗产原先对它的价值认识不足,当研究展开和深入后,需要进行重新评估。

 【2】

 遗产基本价值的评估也与遗产保护学的学科发展密切相关,从工业考古到工业遗产,从保护文化多样性到保护村落文化景观等,都是学科发展才延伸出来的新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

 16. 普世价值:泛指那些不分领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出于人类的良知与理性之价值观念。

 普世价值指有限的、为人类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念。这些观念的1 本质、 2 意义、3 重要性是超越人的意识形态和观念斗争的。文化遗产学中的普世价值多指“客观价值”,即文化遗产的价值为遗产所在地和世界的人们普遍认同

 17. ?岁月价值:【文物的价值一是现世价值(present-day values):包括使用价值、新物价值(体现在一件作品的完整性以及呈现一种艺术风格的纯粹性)和相关艺术价值。二是纪念性价值(memorial values):年代价值、历史价值和有意的纪念价值。)

 年代价值来自附着于文化遗产上的岁月痕迹。从年代价值来说,恢复遗产的原初面貌和保持其风格的统一并不重要,追求新物价值的风格主义修复会消除文物上的年代痕迹。随着岁月的流逝,新物成为旧物,“年代价值”就随之产生。历史价值随着该物的衰老而降低,岁月价值即年代价值却在增加。年代价值和岁月价值分别与历史价值和情感相关,但它们并不等同,新物价值与艺术价值部分重叠,却也不完全相同。

 18. 文化的多样性:指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他们内部及其间传承。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 征,也是 人类文明 进步的重要动力。

 《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三十一届会议上通过(巴黎,2001 年 11 月 2 日)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象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1994 年的《奈良真实性宣言》强调文化的“多样性”也是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和遗址的多样性是我们这个世界不可取代的精神资源和全人类的智慧财富”;“文化和遗址的多样性是跨时空存在的,需要得到各种文化和信仰的尊重”。

 19. 《雅典宪章》:1933 年 8 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第 4 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后来被称作《雅典宪章》。《大纲》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集中的反映了“现代建筑学派”的观点。该大纲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城市的四大功能,提出“居住、工作、游息与交通四大活动是研究及分析现代城市设计时最基本的分类”。

 20. 《威尼斯宪章》:《威尼斯宪章》是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原则, 全称《保护文》 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1964 年签订。宪章肯定了历史文物建筑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将其视为人类的共同遗产和历史的见证。宪章分定义、宗旨、修复、历史地段、发掘和出版 6 部分,共 16 条。明确了历史文物建筑的概念,指出古迹的保护至关重要的一点在于日常维护,保护与修复古迹的目的旨在把它们既作为历史见证,又作为艺术品予以保护。同时要求,必须利用一切科学技术保护与修复文物建筑。强调修复是一种高度专门化的技术其目的是完全保护和再现历史文物建筑的审美和价值, 必须尊重原始资料和确凿的文献,决不能有丝毫臆测。各个时代为一古迹之建筑物所做的正当贡献必须予以尊重, 修复的目的不是追求风格的统一。还强调对历史文物建筑的一切保护、修复和发掘工作都要有准确的记录、插图和照片。

 21. 《奈良真实性文件》 1994 年 ICOMOS 在日本奈良开会,通过了一份关于遗产真实性的文件,这就是《奈良真实性文件》。

 文件分为四部分:序言、文化多样性与遗产多样性、价值与真实性、附录。

 这篇幅短小的文件,提纲挈领的阐述了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以及遗产真实性的考察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如下:“必须在相关文化背景下对遗产项目加以考虑和评判”。文件不涉及

 到任何具体的措施和方针。

 1994 年的《奈良真实性宣言》,对《威尼斯宪章》的“真实性”进行了发展,强调了不同文化传统对于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具有不同的理解,文化的“多样性”也是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真实性是由一系列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按照《奈良真实性文件》所述,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形式与设计,材料与材质,利用与功能,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情感,

 22. 《会安草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1 年在越南会安通过,全称《会安草案——亚洲最佳保护范例》。草案将遗产资源分为五大类:文化景观;考古遗址;水下文化遗产;历史城区与遗产群落;纪念物、建筑物和构造物。对每一个大类都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并清晰阐述了各类遗产分类方法的总体概念。【对文化景观进行了重新定义,强调文化景观是动态的】草案还明确指出了保护这些资源的主要威胁,并拟定了标题为“保存真实性的手段”的指南。这些指南专注于确认和记录遗产及其真实性的元素的手段,以及可确保其保护的工具和方法。草案还特别关注了作为每一种文化资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的非物质性资源的保护。最后一部分则强调了遗产地的社区在保护中的重要角色。并特别论及了文化旅游对亚洲遗产所在地的风险和惠益。

 23. 《世界遗产公约》:1972 年在巴黎通过,全称《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简称《操作指南》。

 《公约》对遗产进行分类。第一层分类将人类共同的遗产划分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类。将文化遗产分为文物【纪念碑】、建筑、遗址。”将自然遗产从从审美或科学角度、从科学或保护角度、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分为三类,但《公约》没有对这三类遗产命名。【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世界遗产公约》首先将遗产划分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类,这是非常正确的。但对遗产的第二个阶层的分类就不是那么准确了,它将文化遗产分为“纪念碑∕文物”、“建筑”和“遗址”三个并列的概念,但用同一分类标准无法在同一阶层来划分这三类遗产,同时这些类型的命名和它们的特征描述并不明确。对自然遗产分类和各类遗产特征的描述,第一类是地质遗产,第二类是“动物和植物”栖息地的生物遗产,第三类是地貌遗产。但这三类遗产之间也存在着交叉,分类和描述也不是严密和科学的。】

 24.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基础上,参照以 1964年《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威尼斯宪章》)为代表的国际原则,制定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它是在中国文物保护法的体系框架下,对文物古迹保护工作进行指导的行业规则和评价工作成果的主要标准,也是对保护法规相关条款的专业性阐释,同时可以作为处理有关文物古迹事务时的专业依据。【2】准则中突出的几点是:提出了文物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了狭义的“保护”工程管理,机制的运作,展陈方案和档案资料的收集与管理;把对文物价值的评估放在首位,以价值取向决定保护方法;制定了保护工作的程序流程;明确了保护规划的法规地位;明确了保护工程的全部内容,第一次把“日常保养”规定为保护工程中最有效的方法;第一次提出了文物保护的审美标准,指出文物古迹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为它的历史真实性。【3】《准则》公布以来,已经成为国内重要文物保护规划和保护工程实践的指导性文件,收到很好的效果。同时,在国

 际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被评价为“代表了东方木构体系文物保护最先进成熟的理念。”

 25.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 即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

 1965 年在波兰华沙成立,是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业咨询机构。它由世界各国文化遗产专业人士组成,是古迹遗址保护和修复领域唯一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审定世界各国提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名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于 1993年加入 ICOMOS,成立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委员会(ICOMOS China),即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1982 年 11 月 19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 25 次会议通过,同日公布施行,共 8 章,33 条,各章节分别是总则、不可移动文物、考古发掘、馆藏文物、民间收藏文物、文物出境进境、法律责任、附则。在 1991 和 2007 年先后两次修订。【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在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基础上,结合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 1961 年国务院公布的《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作了较大的补充和修改而制定的。它为加强文物保护、制止文物破坏,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把中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7. 文物保护“十六字方针”:十六字方针是中国文物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对于文物的抢救、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当前文物保护中,强调的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这个方针已经被写入 2002 年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四条)。” 所谓“保护为主”就是要把文物保护作为整个文物工作的中心任务;“抢救第一”就是要把抢救文物放在首要位置;“合理利用”强调的是要在确保文物安全和永久保存的前提下,正确发挥文物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管理”则是实现文物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基本保障。

 28. “修旧如旧”:或称“整旧如旧”,它是梁思成先生针对文物维修中的“整旧如新”的现象提出的文物修缮原则。按照该原则,新修缮和修复的文物应该使其具有历史沧桑感,不能像新修的一样。相对于“整旧如新”来说,“修旧如旧”是一种进步且符合中国修复传统的;但按照世界共同遵守的文物保护的可识别原则来说,“修旧如旧”有违文物的真实性。我们尊崇的原则是文物修缮和修复,新修补部分与原先保存部分远看浑然一体,近看又可以识别。

 29. 文物工作的“四有”: 文物保护标志是中国文物管理工作“四有”(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专门的保护机构和专人负责管理)之一,标识的制作有规范,竖立地点有要求,标识要醒目且有相应的周边环境,以体现遗产保护的严肃性。

 30. 《建筑保护史》:作者:尤嘎·尤基莱托。是当之无愧的关于建筑保护发展历史的经典著作,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世界主要是西方建筑保护的发展历程做出了全面介绍:提供了大量案例、信息和史料研究,叙述的内容非常广泛,在西方建筑保护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和概念都有所涉及。二是将保护历史与西方尤其是欧洲的文化背景、技术发展相融合:对于保护理念的发展,从传统到现代社会,提供了比较深入的解释。三是通过认识和描述建筑与古代遗迹保护的发展历程,说明了这种发展是如何影响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活动,以及怎样形成了当今保护与修复的基本概念。目前惟一一本详尽论述西方建筑保护发展历史的经典巨著,完整地涵盖全世界现代保护运动的各种方式

  31. 宏观监测:宏观监测又称环境监测。遗产地的环境监测除了环保、气象、地震诸部门的监测数据外,遗产管理部门自己可以做的有地貌、景观、水文(地表水、地下水)、生物系统、文化事项等诸多方面的监测。我们遗产地管理部门,已经比较注重地貌和景观的监测,定期利用新的场景照片、航空照片和卫星照片与原有照片的对照,以发现地貌和景观的变化。此外遗产地的树木、花草、候鸟等,都是观察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很好的参照物。

 32. 微观监测:即遗产本体监测,是遗产监测的核心。除了专业的科研机构实施监测外,遗产管理部门自己应该做的有遗产本体的稳定情况、侵蚀状况、风化状况、老化状况等等。这些监测项目,有些凭肉眼就可以观测,有的需要借助于仪器设备。遗产本体监测的手段很多,比如在生物类自然遗产地,管理部门给保护动物脖子上戴个有定位装置的项圈,监视其行踪及迁移规律;又如文物类遗产定期对建筑的柱梁和雕塑的裂隙进行探伤,以了解文物内部的病害情况。

  33. 五台山南禅寺: 南禅寺是目前发现的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城西南 22 千米的李家庄。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宋、明、清时期经过多次修葺,1973 年又进行了复原性整修,恢复了唐代殿宇建筑出檐深远的浑朴豪放面貌。寺院并不大,占地约 3000 多平方米,南北长60 米,东西宽 51 米,分两个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东西配殿及南过门殿等。南禅寺本身便是一个各时期历史文化荟萃的建筑群,除主体建筑大佛殿三间是唐代原物外,寺中还有建于明代的龙王庙和建于清代的观音殿、菩萨殿。东跨院全为僧房,也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其本身蕴含大量历史信息。

 大佛殿为寺院主体建筑,殿内的塑像都是唐代作品,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两旁是文殊、普贤二位菩萨,其余为大弟子阿难和迦叶及护法天王等群像,主次分明,错落有致,营造出佛界肃穆而和谐的良好氛围,其风格与敦煌莫高窟彩塑如出一辙。佛坛四周嵌有砖雕 70 幅,是唐代砖面浮雕艺术杰作,同样颇具艺术价值。

 34. 正定隆兴寺:隆兴寺,别名大佛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城东门里街,原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燕慕容熙的龙腾苑,公元 586 年(隋文帝开皇六年)在苑内改建寺院,时称龙藏寺,唐改称隆兴寺;是中国国内保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隆兴寺主要建筑分布于一条南北中轴线及其两侧,主要建筑有天王殿、摩尼殿、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御书楼(遗址)、大悲阁等。隆兴寺作为河朔名寺,历经千年,见证了唐宋至民国时期中国北方佛教文化的发展变化。隆兴寺是是中国国内现存宋代建筑、塑像及石刻最多的寺院建筑之一。从 1977 年下半年起至 1980 年底,对摩尼殿进行了落架重修;1982-1985 年,对隆兴寺方丈院、天王殿、戒坛、弥陀殿等进行了修缮和彩绘,建了停车场。

  35. 芮城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县永乐镇,因三门峡水利工程,1959 年迁至山西省芮城县城北 3 公里的龙泉村东侧。始建于元代(1247 年),施工期前后共 110 多年,才建成了这个规格宏大的道教宫殿式建筑群。

 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粗大的斗拱层层叠叠地交错着,四周的雕饰不多,比明、清两代的建筑简洁、明朗。几个殿以南、北为中轴线,依次排列。宫殿内部的墙壁上,布满了精心绘制的壁画,其艺术价值之高,数量之多,实属罕见。

 36. 白鹤梁题刻 【1】白鹤梁是位于重庆市涪陵区长江中靠近城区也就是南岸的一道纵向的石梁,这道石梁在每年的丰水时期和一般年份的枯水时节,白鹤梁全部被淹没在水下;但在上游来水较少的枯水年份的枯水期,石梁露出水面的高度可至两米,长度在一千伍百米以上。不同枯水年份的最低水位有所不同,古人注意到了这种枯水水位线在石梁上的变化,采用雕刻鱼和其他符号作为枯水标识的办法将其记录下来。大量的水文石刻又吸引了历代文人和游客的注意,他们在白鹤梁的水文石刻旁刻下了大量的吟咏诗文,从而形成了一道奇特的文化景观 【2】白鹤梁上的最早枯水标记是唐广德元年(763 年)见到的石鱼(刻石鱼的时间应在此之前)及相关题诗,这些题刻已经不存。现在保留在白鹤梁上的题刻最早也最多的是宋代,在白鹤梁总共 164 段石刻题记中,宋代就占了 103 段,其中有标识枯水水位的石鱼 3 尾(共有石鱼 14 尾),水文题记 108 段,这些题刻记录了自宋代以来 1200 余年间 72 个年份的历史枯水位情况,对研究长江中上游枯水规律、航运以及农业生产等,均有重要的价值。据说修建三峡水库所需要的千年一遇的枯水水位数据,白鹤梁的题刻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3】三峡水库蓄水后,白鹤梁水文石刻就要永久地沉没水底,为了保存这处文化遗产,专家提出原址非压力容器保护方案。

 【4】白鹤梁题刻位于白鹤梁的中段,该段又分为东西两区。在总计 14 组 18 尾石鱼、187则文字题刻中,东区有石鱼 11 组 15 尾,文字题刻 157 则,清代以前的早期题刻全都在这一区域,水文题刻也全部在这一区域。毫无疑问,白鹤梁题刻以东区价值最高。不过,从遗产的完整性来说,白鹤梁中段东、西区是一个整体,失去了西区,其遗产价值将有重大损失。

 I I mportant!【白鹤梁古水文题刻是自唐广德元年至清宣统元年 1200 年间 60 个年份中,中国重庆市涪陵区的人们观察和记录当地长江枯水状态的数据资料,位于涪陵区城北的长江中一道天然石梁——白鹤梁上,古代常有白鹤在此栖息,传说有道士在此乘白鹤升仙,故称之“白鹤梁”。

 白鹤梁高 140 米,仅比最低水位高 2~3 米,却比最高水位低约 30 米,几乎长年淹没于江中。水位极低的年份,出水高度可至 3 米,古人关注枯水水位线在梁上的变化,通过在石梁倾斜面雕刻鱼和文字将其标出。题刻主要记述石鱼出水的枯水现象和枯水程度、就石鱼出水现象与本年或来年农业丰收的关系发表的议论和观看石鱼的人的题名。该题刻以坚硬岩石为载体、以雕刻石鱼为水位基准点、以镌刻数字或文字来说明当时水位与石鱼标准点尺度关系来记录水位的方式,是当地人基于自己传统的独立创造,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白鹤梁题刻是现存题刻数量最多、延续时间很长、相关信息最丰富、记录手段也较科学的古代水文题刻,也是当地人们依靠经验预示来年收成的民俗节庆的活动场所。它是长江上游建立现代水文观测站前最重要的枯水水文信息来源,堪称中国古代的不可移动的实物水文档案库。】

 37. 按【提】图斯凯旋门:意大利罗马现存最著名的三座凯旋门之一,也是罗马现存最古老的凯旋门,位于罗马市中心古罗马圣道(ViaSacra)的最高点。该凯旋门是多米题安在公元 81-90 年为纪念其兄提图斯平定犹太起义而建。为白色大理石和凝灰石建造,高 14.4、宽 13.3、进深 6 米。拱门内壁两侧有提图斯攻陷耶路撒冷的浮雕,浮雕构图严谨,层次分明,具有纵深感与运动感,是雕塑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该门经过近 1800 年的岁月已经相当破败,大部分材料在中世纪都丢失了。1817-1823 年,思特恩(Raffaele

 Stern,1774-1820)和瓦拉迪埃(Giuseppe

 Valadier,1762-1839)对其进行了修复。

  38. 维奥.勒.杜克 39. 卢斯金 论述 1. 从文化遗产的定义谈谈你对某些当代建筑申遗的看法 【1】

 文化遗产的定义 强调代际传承 【2】

 反例:悉尼歌剧院悉尼歌剧院位于澳大利亚悉尼港的本利朗角(Bennelong Point), 是 20 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已成为悉尼市的标志性建筑。该歌剧院由丹麦设计师约恩·乌松设计, 1973 年正式落成。以其特有的帆和贝的造型,衬托悉尼港湾的地形,构成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建筑景观。1981年,悉尼歌剧院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世界遗产委员会以“竣工不足 10 年的建筑作品无法证明其自身具有杰出价值”的理由予以否决。

 2007 年 6 月 28 日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巴西利亚的建设开始于 1956 年,1960 年基本建成,1987年就被列为世界遗产,号为“最年轻的世界遗产”,但也是很有争议的世界遗产。

 文化遗产要具有历史感,要有年代价值,否则将与遗产的概念不符。

 【3】

 一系列关于二十世纪遗产的会议相继召开。

 20 世纪文化遗产的概念也从建筑拓展到其他领域的人类创造,一些存在仅数十年的城市园林、体育场、飞机场、纪念碑、雕塑、工业中心、供水系统、港口码头、海上石油钻探平台以及粮仓、铁路、生产线等也开始作为遗产来加以保护。“20 世纪遗产”这个概念无疑是不严谨的,应当慎用或不用。

 【4】

 文化遗产要具有历史感,要有年代价值,否则将与遗产的概念不符。

 一般情况下不赞同当代遗产申遗。

 2. 谈谈你对文化遗产分类的认识 遗产分类是遗产保护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反映了保护者对遗产性质的认识水平,是实施正确保护的前提条件。我们认为,遗产的分类需要掌握目的明确、多层级、统一分类标准、统一命名标准这样四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遗产分类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不是为了分类而分类;第二个原则是,遗产分类需要建立具有内在联系的、多层级的分类阶元系统,避免平铺直叙式的、单层级的、杂乱无章的遗产类型;第三个原则是遗产分类的每个阶元都要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同一阶层的分类标准要相同,不同的标准只能在次一阶层中出现,否则就会造成分类的混乱;第四个原则是遗产分类的每一阶层和每一单元都应当有统一的命名标准。】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到下面这个比较合理的遗产分类阶元表:

 [1]自然遗产(以是否有生命为标准将自然遗产划分为两大类)

 (1)地学遗产:①地史遗产②地质遗产③地貌遗产 (2)生物遗产:①动物遗产②植物遗产 (3)自然景观 [2]文化遗产(在文化遗产的范畴中,各类遗产的存在状态是其最大的差异,这种存在状态的差异最明显的就是无固定形态与有固定形态的差别):

 (1)物质文化遗产(以其存在状态为标准可以划分为两个类型):①遗址②建筑及纪念物 (2)非物质文化遗产:①产业、工艺②风俗、节庆③音乐、演艺④宗教、信仰 (3)文化景观 [3]混合遗产

  3. 什么是遗产保护学的文化景观,试举例说明之 文化景观是介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行为过程的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人类行为结果的

 遗产)之间的遗产类型。文化景观作为文化遗产中的一种混合类型是一定空间范围内的被认为有独特价值、值得有意加以维持以延续其固有价值的、包括人们自身在内的人类行为及其创造物的综合体。至今还被人们使用,其生活方式、产业模式、技术工艺、艺术传统和行为观念没有中断并继续保持和发展的文化遗产,都属于文化景观的范畴。

 它具有以下两方面的重要特征:(1)这种文化遗产中现今还有人在居住、生产和生活,因而这种遗产不是静止,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发生变化;(2)这种文化遗产不但是人类创造的有形的物质作品,同时包括了人们的观念和行为等无形的或动态的非物质的东西。

 分类【1】农业文化景观(村落、农场),如:福建南靖客家云水谣,贵州苗侗村寨,红河哈尼族村落,藏羌碉寨村落文化景观,四川马尔康卓克基官寨 【2】工业文化景观(传统工业、近代工业),如:汉阳钢铁厂,重庆钢铁厂。

 【3】牧业文化景观,如:新疆阿尔泰牧场文化景观,新疆伊犁牧场景观。

 【4】工程文化景观(道路、水工),如:都江堰,京杭大运河,通济渠 【5】宗教文化景观,如:五岳,青海塔尔寺,西藏扎什伦布寺。

 【6】城镇文化景观,如:丽江古城,云南沙溪古城,江苏苏州古城。

 【7】渔业文化景观

 4. 从文化线路特点的角度,谈谈你对某些文化线路或线性遗产申遗的看法 定义:文化线路是线性遗产的特殊形式,它是由特定交通线路为基础串联起来的一条呈线性分布(包括线段、环线、网线)的文化遗产的集合体,它主要服务于一个特定的文化交流或产品贸易目的,具有较长的历时性并形成了一种传统,同时跨越较远的地域空间成为跨文化甚至跨文明的联系纽带。

 【1】文化线路是线性遗产的特殊形式,它是由特定交通线路为基础串联起来的一条呈线性分布(包括线段、环线、网线)的文化遗产的集合体,它主要服务于一个特定的文化交流或产品贸易目的,具有较长的历时性并形成了一种传统,同时跨越较远的地域空间成为跨文化甚至跨文明的联系纽带。文化线路应该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有一条线性遗产为主干,该线性遗产既可以是有形的道路和河流,也可以是无形的海洋航线或沙漠中的习惯路线;二是形成了较长的时间,历史上的人们曾经长期使用某条线路往来,该线路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交通路线;三是具有跨文化的空间,作为文化线路的线性遗产应该跨越广阔的区域,甚至具有跨文化的线路长度;四是具有双向互动的功能,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总是相互,单向的贸易与传播不具有持久性;五是有着相对专一的目的,商旅或行人主要为贩卖某种商品或基于某种精神上的需求往来在这条线路上,六是有着持久深远的影响。

 【2】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是中国古代与域外的国际贸易通道和文化交流线路。a.这条海上通道开始于秦汉,发展于六朝,繁荣于唐宋,延续到明末清初,是已知的年代跨度最长、覆盖空间最广、航行线路最长的跨文化跨文明的古代海上航线。b.“海上丝绸之路”跨越的空间很大,从中国的东海起航线可沿大陆航行至朝鲜半岛和日本;从中国的南海起航线,近可到达东南亚诸国,远则可至南亚、西亚和北非等国家和地区。

 因此,“海上丝绸之路”是名符其实的跨文明的文化线路。c.它所连接的港口、城市、作坊、庙宇等历史遗存,是古代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管理制度、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d.提出申报 2012 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单的城市已有 9 个,它们是:北海、广州、南京、扬州、宁波、福州、泉州、漳州、蓬莱。

 提名列入的遗产点有 40 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段”只是中国东部沿海的几个港口城市,呈点状分布,点与点间的海上连线只是中国近海航线。“海上丝绸之路”至少要与隔海相望的其他国家的海港城市联合,才能构成跨出国门的海上丝绸之路,连国门都没有跨出,怎么能够跨文化和跨文明的海上文化线路。

 如何与国外的海港城市串联,除了

 全面的串联以外,也可以考虑分布走的方式。有三种思路:思路一:与东北亚的与古代海丝有关联的海港城市串联。【汉字文化区、大乘佛教文化圈】思路二:与东南亚的与古代海丝有关联的海港城市串联。【文化的交互作用圈】思路三:与南亚甚至西亚的与古代海丝有关联的海港城市串联。

 【3】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的工程,隋朝大运河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后经元朝取直疏浚,全长 1794 公里,成为现今的京杭大运河,一直使用至今。大运河推动了沿线城市的繁荣和发展,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促进了两者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从文化线路的特点上看,大运河使用了较长时间、具有跨文化空间。另外在交通线路上,大运河具有确定的交通路线。更有固定的由之串联起来的城镇、村落等遗产,可以对其进行地理界定和保护。因此,大运河满足文化线路的三个特点,可以作为文化线路申遗。

 5. 简述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要素 【1】真实性的构成因遗产类型而不同。

 ①自然遗产不存在真实性问题。

 ②文化遗产中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真实性构成中的“精神与情感”因素。③物质文化遗产中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其真实性构成要素排序有所不同;可移动文物对材料和材质的真实性要求更高。④耐久性材质的文物与不耐久性材料的文物,其真实性要素的要求不同,前者更重视材料的真实性。⑤不同功能的文化遗产对真实性要素构成的排序也不尽相同,如有些文物的位置与环境就很重要,有的遗产还要讲求精神与情感。如:山西芮城县永乐宫与重庆涪陵区白鹤梁 【2】在《奈良真实性文件》中对遗产的真实性有完整的阐述,提出的遗产真实性包括以下要素:形式与设计、材料与材质、利用与功能、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情感。同时,文化遗产的真实性还包括:[1]遗产所在环境位置的真实性,遗产不仅仅是遗产本体,它所在的地理位置包含了重要的历史信息,一旦离开了原来的位置,其历史信息就大打折扣。遗产所处周边环境的真实性包括人文环境的真实性、自然环境的真实性和文化传统的真实性。[2]遗产演变历史过程的真实性。文化遗产的历代维修和增减遗存,反映了该遗产演变的历史过程,必须加以保留。不能将一处文化遗产恢复到最初的面貌,不能追求文化遗产风格的统一。[3]遗产整体构成的真实性。要重视构成遗产的全部单元,不能仅仅关注遗产的主体也应该关注主体的附属部分,尤其在主体与附属部分时代不一致、风格不一致的时候,不能强求一致。

  6. 简述文化遗产保护的完整性要素 【1】遗产的完整性,是指遗产本身现状的完整性,不是指修复以后的完整性。

 遗产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一样,是人们对遗产属性和状况的判断,这种判断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整就是整,残就是残;完整的价值高,残损的价值低。这些,都是客观存在。

 但完整性与真实性又略有不同,遗产的真实与否需要有主观的判断能力,遗产的完整与否不会受到主观判断力的影响。

 【2】完整性是判断遗产价值大小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据遗产类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 如:遗址的完整性是指平面的边界轮廓、内部结构、功能单元等的完整性,不强调立面形态的完整性;建筑群、纪念物的完整性,要求几何立面、内部结构、附属设施、周边环境的视觉完整,不考虑其原有功能是否改变;文化景观的完整性包括了城镇村落的传统格局、历史建筑、田地山川、文化事项,原住民是否存在?原社区是否健全?(完整性与延续性息息相 关)

 【3】遗产的完整性是由遗产空间布局的完整性、遗产时间过程的完整性、文化结构的完整

 性组成。

 空间布局:(1)遗产本体的完整性以建筑遗产来说,遗产本体的完整性从一个建筑群组的完整性,到一个建筑群的完整性,然后到一座单体建筑的完整性。

 (2)遗产环境的完整性 :遗产环境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建筑、雕塑、园林等遗产,环境是其设计创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保护这些建筑、雕塑、园林本身,也要保护其环境。

 时间过程:(1)年代价值是不同时期年代价值的总和,不是单指年代最早的构成要素。那些经过长时间不断增建而成的遗产,其时间过程的完整性尤其重要。如历史城镇、寺庙群落等。(2)不同时期对遗产的贡献,构成了遗产价值的整体,要保证这种时间过程的完整性,任何只强调某一时间段遗产的价值而忽略其余时间段遗产的价值,都是不可取的。

 文化结构 :遗产是由不同的要素组成的综合体,除了本体——环境外,还有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物质——非物质,各种文化事项等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化要素构成了一个系统,每个要素都是价值的构成单元,任何要素的损失都可能造成遗产价值的降低。

  7. 法国建筑师维奥.勒.杜克的风格主义文物修复评述 19 世纪中叶以法国建筑师维奥·勒·丢克(Viollet-le-Duc)为代表一个流派主张以干预的方式介入到修复中,被称为“风格性修复”。他们主张修复文物建筑追求艺术完美,风格统一;不仅要有风格的修复,也要有内部结构的修复;修复要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要根据具体情况办事,而不应采取绝对化原则;要适应当代的功能要求,使文物建筑有生命力。他认为,修复这一术语及其修复本身是现代的产物。对于一座建筑的修复不意味着去保存它、修补它或重建它,而是要将其重新复原到一种完整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有可能从未在过去任何已有的时刻存在过。后来这种修复工作被称为带有“创作”的保护文物建筑。

 评价

 这种修复方法虽然从更新的角度保护了文物,但却造成了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的丢失和混乱。我们现在普遍认同的文物保护理念是与这种风格主义文物修复不同的。主张真实性原则,即“不改变文物原状”;以及最少干预理念。就如威尼斯宪章上所说“它的目的是完全保护和再现文物建筑的审美和历史价值,它必须尊重原始资料和确凿的文献。它不能有丝毫臆测。”从而最大程度地保留文物上的历史文化信息。

 8. 试分析《奈良真实性文件》产生背景及其意义 背景:

 在美国圣菲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 16 次会议上,围绕着《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的“原真性检验”,有关文化遗产原真性的议题被深入讨论。世界遗产委员会希望,在 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建议的基础上,通过国际专家们的讨论,对文化遗产原真性的概念和应用作进一步的阐释。

  日本政府慷慨承诺在日本历史名城奈良举办一次重要的国际专家会议,以进一步考察与《世界遗产公约》有关的原真性问题。

  为了筹备奈良会议,在 ICOMOS、ICCROM(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简称“罗马中心”)和世界遗产中心的合作下,挪威和加拿大政府于 1994 年 1 月 31 日至 2 月 2日在挪威卑尔根举办了一次预备研讨会。研讨会文集《有关世界遗产公约的原真性会议》由挪威的里克圣蒂克瓦尔雷(Riksantikvaren)出版。

  1994 年 11 月 1 日至 6 日召开的“奈良原真性会议”上,来自 28 个国家的 45 名与会者讨论了许多与原真性定义和评估有关的综合性议题。应当看到,世界上有些语言并没有恰当词汇来准确表达原真性概念。

 意义:(1)“奈良真实性文件”包含着专家们深入思考的成果,深化了《威尼斯宪章》倡言的建筑遗产的真实性问题。重新定义了“真实性”,改写了原有的评判标准,也为原本弱势的东方文化遗产保护开创了新的篇章。

 (2)文件将真实性加以多样化,不再基于西方石构建筑体系,促使西方世界正视东方传统文化和建筑体系特色,指出各文化均可根据自身文化特色自行定义其“真实性”的内涵。“真实性”不再是固定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再没有一个固定的评价标准。

 (3)“奈良真实性文件”对于真实性这个问题的突破,影响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建筑保护理论和实践,对基于欧洲的保护理论是一种极大的补充。

 【意义】文件分为四部分:序言、文化多样性与遗产多样性、价值与真实性、附录。

 这篇幅短小的文件,提纲挈领的阐述了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以及遗产真实性的考察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如下:“必须在相关文化背景下对遗产项目加以考虑和评判”。文件不涉及到...

推荐访问:文化遗产 概论 期末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