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通史-六朝文化纲要

时间:2022-06-15 13:16:01 来源:网友投稿

  1-6 第二封建化时期——六朝文化

 1、六朝时代流行的“四学”

  六朝时代的世家大族盛行玄儒文史四学;玄是老、庄学说与《易传》,合称“三玄”,实际上是道家与《易传》的本体论,儒是齐家之学;文学,史学都从往昔经学的附庸中独立出来。儒学作为一种政治学说的衰落。

  西晋王朝由于公权力私权化,导致儒学治国理想与政治社会的衰落;儒学本是一种世俗文化,对于超越的世界、宗教世界以及人的生死问题敬而远之,这一偏重内向超越的取向,导致本体论与形上学的欠缺;老庄的贵无本体论不能为儒家社会建制提供有力支撑。

  从刘邵的《人物志》看后世儒道互补的文化心理结构。

 2、玄学与清谈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老子

  1、名教与自然同异,中心论题;儒家以名为教,王弼主张名教出于自然;嵇康阮籍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郭象主张名教即自然。陶渊明的“新自然说”。

  西方古典哲学也谈自然(nature),自然法(loi naturelle)。古希腊人如何看自然秩序与自然正当,参见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中古神学家阿奎那调和自然法与世俗秩序。认为自然法是上帝与人类之间的调节因素,为世俗秩序的正当性做论证。中古奥古斯丁的自然法与近代理性的自然法——社会契约论。

 2、有无之辩,何晏、王弼的贵无论,裴頠的崇有论;与当时政治社会的关联。贵无论力图整合儒道的本体论;老庄贵无,孔子说有,无成于有,有存于无,有无一体。以无为本,以有为用。本末体用的分辨。崇有论注重人间现实,礼制世务,认为“老子以无为辞,而旨在全有。”与“名教即自然”论相呼应和。

  3、钟会的《四本论》,论才性同异、才性离合;主才性同者,以才能为本质之外显;主才性异者,以操行释性;以才能释才。才性离,才性合。东汉察举制度有孝廉与秀才二目。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等诏令,打击儒家士族道德性的社群,与政治社会的察举制度有关。

  4、言尽意与言不尽意的论辩。汤用彤指出,这一论辩——1、用于经籍之解释;反对汉儒章句之学;2、忘象忘言契合玄学宗旨;本体论的体用之辨,即言意之辨。3、忘言得意,用以会通儒道两家;4、与名士立身行事有关;重神理而遗形骸。

  后世禅宗,不立文字之教。这对后世深入研究语言不利;西方二十世纪的语言学转向。

 3、个性的觉醒与文化的精进——以《世说新语》为例;

 《世说新语》,是六朝时期文化的百科全书。

  所谓“魏晋风度”或者“六朝精神”,大体有如下特点:1、崇尚无君,蔑弃礼法,推崇个性;2、言语崇尚清通简要,言简意赅,参《世说新语》;3、飘逸潇洒,超尘出世,一往情深;4、重视人的自身价值和独立人格;5、机智谐趣,率性而行,无视礼教束缚。总之,六朝是一个超越儒家礼法,主情的文化世界。

  4、文学理论与文学形式的发展

  南朝的沈约发明了四声,发现了汉语在声韵方面的特点;骈文与律诗的流行;

  骈文,本意为二马驾一车,对偶,平仄音律,用典,铺排;四六;

  贵族化文学趣味。

  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

 5、六朝文化对于后世的影响

 六朝美学,从魏晋慷慨悲凉、豪侠纵横,到东晋的师心使气,虚浮放诞,再到南朝清新雅致的过程。

  章太炎、刘师培、鲁迅对六朝文化的推重;

  章太炎认为,礼乐、政治、技艺,五朝名士皆综之,“其言循虚,其艺控实”。论文章、玄学、学术、士人人品都十分出色,甚至其时的法律也好,“重生命、恤无告,安平民,抑富人。”学人往往通小学,长于文章。

  刘半农称鲁迅是“托尼学说、魏晋文章”。

 6、从六朝看文明与文化史的一个悖论:

  六朝时代可以与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时代相比,文化的璀璨繁荣。文化与政治不同步。文化史与政治史的视角不同。文明史与文化史的内在紧张。

  春秋战国,魏晋六朝文化最为发皇的时代,政治上又是非常动荡的时代。

 陈寅恪说:“吾国昔日善属文者,常思用古文之法,作骈俪之文。但此种理想能具体实行者,端系乎其人之思想灵活,不为对偶韵律所束缚。六朝及天水一代思

 想最为自由,故文章亦臻上乘,其骈俪之文遂亦无敌于数千年之间矣。”(《论再生缘》)

  晚清重臣 张之洞对于"今人攘臂学六朝"甚为不满,做《哀六朝》诗:"神州陆沈六朝始,疆域碎裂羌戎骄;鸠摩神圣天师贵,末运所感儒风浇。"“理乱寻源学术乖,父仇子劫有由来;刘郎不恨多葵麦,只恨荆榛满路栽。”

 美学家宗白华认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感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他认为这个时代的文学艺术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的。(见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参考书目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章太炎《五朝学》

  刘邵《人物志》

推荐访问:通史 纲要 中国文化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