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2022 广东省梅州市总工会职工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试题

时间:2022-06-15 11:36:01 来源:网友投稿

 2018-2019 广东省梅州市总工会职工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试题 一、 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说“„„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

  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这表明:

 A.“一超多强”局面被打破

  B.美国已沦为次要国家 C.新的世界格局已经确立

 D.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 参考答案:

 D 2. 随着世界金融领域的逐渐开放,各国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巨大交易网络„„1992 年,国际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对英镑发起攻击,结果,英国损失惨重,而他本人却收获了 10 亿多美元。1997 年,他又冲击东南亚金融市场,使东南亚经济一夜之间回到起飞前。材料主要反映了 A.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 B.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C.经济全球化由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 D.经济全球化威胁到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 参考答案:

 A

  解析:题干信息全球化趋势加强,索罗斯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对世界经济的影响。B 项不能在材料中体现,C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大潮中的比较,D 项犯了以偏盖全错误,索罗斯的运作也使英镑损失惨重,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A。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的获取及分析理解能力。

 3. 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比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应该是 ①儒家学派 ②墨家学派

 ③智者学派 ④斯多亚学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

 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属于儒家思想,“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属于斯多亚学派的思想,故①④正确;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等思想,故②错误;智者学派注重人性,但是忽视道德,故③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 B 项,ACD 错误。

 4. 宋以后,中国东南闽岭各地种棉者渐多,开始种植由海外引进的占城稻以及由西北引进的西瓜,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都有进一步发展;在湖南洞庭湖区还出现了比较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专业户”。这表明 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种植结构 B.宋代农村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C.宋代农村经济作物成为种植主体 D.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 参考答案:

 A 【详解】经济作物的种植主要是面向市场,南方一些地区开始种植经济作物,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了农村的种植结构。故答案为 A 项。我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 B 项;“成为种植主体”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C 项;宋朝时期新航路尚未开辟,排除 D 项。

 5. 日俄之所以会通过自上而下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因为(

 )

 ①两国封建势力都较为强大

 ②两国都没有出现革命形势

  ③两国资本主义都较弱

  ④两国统治者都希望发展资本主义

 A. ①②

  B.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参考答案:

 C

 6. “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 A.郡国并行制度

 B.中朝制度

  C.刺史制度

  D.察举制度 参考答案:

 A 7. 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刺史 D.太尉 参考答案:

 B 根据材料可知,秦朝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故是最早,所以选 B。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与题意不符,排除 A。刺史出现于汉代,负责监察,但位于秦朝之后,排除 C。太尉负责军事,不具备监察职能,排除 D。

 8. 宗教改革时出现的新教,英文为 Protestantism,直译“抗议宗”。这里的“抗议”是指 A. 抗议《圣经》的权威

  B.抗议国王的权威 C. 抗议天主教会的权威

 D.抗议贵族的权威 参考答案:

 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名师点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1、同:

 (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 (2)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3)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 (4)两个运动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义者需要教皇、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宗教改革与统治者关系更是紧密,马丁·路德就是得到封建诸侯的保护。

 2、异:

 (1)在人的问题上,人文主义者与宗教改革者有根本不同的认识:前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 (2)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两个运动是迥然不同的,文艺复兴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

 (3)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和社会的上层,而宗教改革更多的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也更为广泛。

 (4)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文艺复兴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9. 单税主义是 19 世纪末出现的一种社会主义流派,主张土地国有,征收地价税归公共所有,废除其他一切税收,使社会财富趋于平均,从而达到“大协作”的理想社会。单税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相同点为 A.手段都是阶级革命 B.结果都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C.理论上都具有空想性 D.目的都是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参考答案:

 D 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旨在考查考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中单税主义主张“使社会财富趋于平均”,科学社会主义的目的也是建立共产主义,实现财富平均,故 D 项正确。单税主义的手段是税收形式,非革命,A 项不符合题意。单税主义建立政权在材料中未体现,B 项排除。科学社会主义不是空想的理论,C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0. 孙中山认为,“中国现在虽然没有大地主,但是一般农民都是没有田的,农民所耕的田,大都是属于地主的,地主却不去耕作。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是替地主耕田,所生产的产 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这是很大的问题,应该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空想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土地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C.主张用革命手段剥夺地主土地 D.体现了“耕者有其田”思想 参考答案:

 D 11. “飘飖故国迭痍疮,白骨哀鸿不忍望。志士三千凝血肉,硝烟一夜举刀枪。旌扬绿野寻民主,都建金陵废帝王。大义当时如号角,吹开晓雾现朝阳。”此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北伐战争 D.挺进大别山

 参考答案:

 B 材料“旌扬绿野寻民主,都建金陵废帝王”说明这一历史事件胜利后建都南京,废帝王,宣扬民主精神,由此判断出该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C 正确,排除 CD;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建都南京,但等级秩序森严,不符合“寻民主”,排除 A。

 12. 唐诗中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宋词这样描写当时的汴州:“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青楼弦管酒如渑。”这一变化反 映了() 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 C.经济中心的不断南移 D.重农抑商政策的弱化 参考答案:

 B 从诗歌内容可以看出,唐朝长安的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和地点限制,而宋代的汴梁则打破了商业活动的地区和时间的界限,故 B 项正确;君主专制和经济中心南移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 A、C 两项错误;诗歌体现的是城市的变化,重农抑商政策弱化是导致其变化的原因,故 D 项可直接排除。

 13. 1943 年 11 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废除了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而攫取的一些治外法权。这主要基于 A.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要力量 B.国民政府的积极抗战 C.美国在两极对峙局面中处于劣势 D.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参考答案:

 A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期间英美之所以要废除在中国的治外法权是为了调动中国的抗战积极性,因为中国是抗日的主要力量,故 A 项正确;1938 年 10 月,进入抗战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故 B 项错误;两级对峙出现于二战结束后,故C 项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D 项不符合史实。

 14. 一位南宋学者对“克己复礼为仁”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A.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B. “人伦者,天理也” C. “存天理,灭人欲”

 D.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据材料“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可以得出该学者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角度来解释“克己复礼”的含义的,故选 C。

 15. 据统计,1972 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3635 亿元,比 1971 年增长 4.5%。其中,工业总产值比 1971 年增长 6.6%。1973 年国民经济各项主要指标超额完成,工农业总产值达3968 亿元,比 1972 年增长 9.2%。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文革”并没有冲击经济的发展 B.这与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有关 C.“文革”期间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D.这是邓小平推行全面整顿的结果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据材料“1972 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3635 亿元,比 1971 年增长 4.5%。其中,工业总产值比 1971 年增长 6.6%。1973 年国民经济各项主要指标超额完成,工农业总产值达 3968 亿元,比 1972 年增长 9.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故 B 正确。“文革”冲击了经济的发展,故 A 错误。“文革”期间经济遭到破坏,故 C 错误。邓小平推行全面整顿在 1975 年,故 D 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文革破坏 16. 东汉时,中医发现柳树皮可退烧止痛,而巴比伦、埃及、希腊在更早也有同样记载,但直至 19 世纪,欧洲科学家提纯柳树皮、绣线菊等得到水杨酸,才最终明了其原理,后又通过化学合成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解决了水杨酸严重伤胃的缺点。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中医曾长期领先欧洲医学

  B.中医对发现阿司匹林具有重要启发作用 C.传统医学具有经验性特征

  D.近代医学重视通过定性研究而深入本质

 参考答案:

 C 17. 明清时期,以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小说蓬勃兴起并长足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A.白话文已开始流行

  B.文学素材日益丰富 C.市民阶层逐渐扩大

  D.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参考答案:

 C 18.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五年五月诏告天下:“今州县城市乡村,或有冻馁不能自存者,令里中富室假贷钱谷以资养之,工商农业皆听其故。”此规定 A.旨在落实重农抑商政策

 B.反映了明初社会经济困难 C.体现了农工商并重思想

 D.有利于民间商业资本发展 参考答案:

 D 材料反映了明政府允许民间进行商业性质的借贷,这有利于民间商业资本的发展,D 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政府对商业借贷的鼓励,没有体现重农抑商,A 项错误;虽然材料中有“或有冻馁不能自存者”,但“或有”说明只是个别现象,这不能说明整个社会经济的困难,B 项错误;虽然材料体现了对民间商业资本的鼓励,但并不能说明商业与农业并重,C项错误。

 19. 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是一部关于世界地理、历史及西方政教国情的总集。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郡(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魏源最向往的是那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在当时有何影响:( )

  A.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

 B.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

 C.美国: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没有影响

 D.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视船坚炮利 参考答案:

 C 20. 1935 年 5 月 27 日,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全国产业复兴法》无效。1936 年 1 月 6 日,又判决《农业调整法》违反宪法。最高法院创立 140 年中,总共宣布废止的法律不过 60种,但现在不过一年,最高法院竟一口气把罗斯福的新法取消了 11 种之多。这一现象说明 A.美国最高法院法官不须经过总统任命

 B.美国最高法院的权力凌驾于总统之上 C.罗斯福新政在推行中受到重重阻力

  D.罗斯福新政的推行没有缓解经济危机 参考答案:

 C 21. 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强化君权神授思想 B.繁荣思想文化 C.扩大地方权力 D.强化大一统 参考答案: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即“推恩令”,因此诸侯国的势力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以壮大;又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在思想文化上实行了统一,有利于巩固中央统治。这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大一统。故选 D项。

 答案:D 22. 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这反映了元朝 A.皇权被削弱

  B.相权得到加强 C.中书省独揽大权

  D.中书省职能专一 参考答案:

 【知识点】A2 古代中国·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对元朝政治制度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反映了元朝相权得到加强。其它与材料不相符合。

 故选: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3. 以下是新中国一位普通农民日记中的记录:

 ①要大修水利,要大办农业,要大炼钢铁,要把旱地变成水浇田。

 ②区上召开了劳模村长和互助组组长联席会,主要内容仍是如何巩固与扩大互助组。

 ③第五生产队在我家门口树底下召开社员会„„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

 ④我回家后,看见村里一下子已大变样,成了红卫兵的世界。

 按照相关历史事件、现象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应该是 A.②①③④

 B.①②④③

 C.③②①④

 D.②①④③ 参考答案:

 D 24.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曰:“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据此可知(

 ) A.宗法制度自此建立起来 B.分封制以屏护周朝为目的 C.分封对象都是宗族血亲 D.血缘亲疏是受封等级依据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据材料“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分封制以屏护周朝为目的,故 B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宗法制度自此建立起来,故A 排除。分封对象不都是宗族血亲,也有功臣等,故 C 排除。血缘亲疏是宗法制的特点,与材料无关,故 D 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适当扩展相关知识。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25. 近年来,有关商帮的电视电影层出不穷,轮流登台。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商帮文化热”。商帮出现的历史条件主要有 ①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加强②城镇经济空前繁荣③政府放弃歧视商人的政策 ④政府不再推行专卖制度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A 26. 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 的 战 略 转 移 , 就 是 中 国 革 命 史 上 的 伟 大 传 奇 。

 ” 他 所 说 的 “ 战 略 转 移 ” 是指

  A . 秋 收 起 义

 B . 井 冈 山 会 师

 C . 红 军 长征

 D.西安事变 参考答案:

 C 27. 1861 年,奕沂曾把清政府面临的形势比做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关系。他在一份奏折中说“综计天下大局,是今日之御夷,譬如蜀之待吴。蜀与吴,仇敌也,而诸葛亮秉政,仍遣使通好。约共伐魏„„”。“魏”在这里指的是(

 ) A.对中国领土蚕食鲸吞的沙俄

  B.急于占领中国市场掠夺财富的英国 C.正在迅速崛起企图灭亡中国的日本

  D.与清王朝对峙的太平天国政权 参考答案:

 D 28. 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是指要

 A.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B.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C.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D.始终坚持改革开放

 参考答案:

 B 29.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写道:“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文中的“中华民国十五年”应是 A.1924 年

  B.1925 年

  C.1926 年

  D.1927 年 参考答案:

 C 30. 故宫的建筑形制严格按照礼仪等级来设计建造,如宫殿顶盖的形制(最尊贵的是重檐庑殿顶,其次为重檐歇山顶)台基的层次、御路石的铺设等等无不如此。如图所示为故宫某处建筑群,其中解说有误的是

 A.这是前朝三大殿,是故宫的政治中心 B.建筑①的宫殿顶盖形制是重檐歇山顶 C.建筑②用于皇帝在大典前作短暂休息 D.故宫最大的御路石铺设在建筑③后面 参考答案:

 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所示是故宫的前朝三大殿,这是故宫的政治中心,故 A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建筑①是太和殿,其顶盖形制是重檐庑殿顶,故 B 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建筑②是中和殿,是皇帝在大典前作短暂休息的地方,故 C 项正确,但是不

 符合题意;建筑③是保和殿,其后面有故宫最大的御路石——云龙阶石,故 D 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 B 项。

 二、 非选择题(共 40 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右图为清代前期广州十三行的图片。

 材料二:外商洋行受严格限制,例如:外商与中国官府交涉,必须由十三行作中介,外商不得在广东省住冬,番妇不得来广州,外商不得坐轿,外商不得学汉文等。因官办的商行,诸多舞弊,而十三行价格统一,货不搀假,不欺诈,有良好商业信用,外商要中国商人代办手续,多通过十三行。

 ——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第 24 页,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材料三:许多行商在清廷的压榨下纷纷破产,1773 年至 1832 年广东商行总共向吏部捐输 3,950,000 两。在鸦片战争后,道光二十三年伍秉鉴曾独自承担《南京条约》中外债 300 万银元中的 100 万。随着《南京条约》签订后的五口通商,道光二十三年七月初一(1843 年 7 月 27 日)允许英国商人在各口岸任意与华商交易,广东丧失了在外贸方面的优势,广东十三行的辉煌时代也随之结束。

 ——维基百科:广州十三行

 据此回答:

 (1)从图上你看到哪些信息以说明清代前期广州的开放与繁华?(3 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广州十三行受到哪些限制?(4 分)根据相关知识说明清政府限制十三行的目的是什么?(2 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广州十三行衰败最主要原因是什么(2 分)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广州十三行的衰败说明了什么?(2 分)

 参考答案:

 答:(1)西方各国国旗,来往的各国货船,岸上西式的洋楼(3 分)。

 (2)限制:外商与中国官府交涉必须由十三行作中介;外商不能在广东过冬;洋人妇女不得来广州;外商不得坐轿;外商不得学汉文(五项有四项即可得 4 分)。目的:推行闭关自守政策,维护大清朝的统治与权威不受威胁。(2 分)

 (3)最主要的原因是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广州失去了中外桶上的垄断地位(2 分)。说明:第一,闭关锁国政策从根本上来看无法阻挡西方的入侵;第二,中外贸易控制在清政府手中,中外商品经济难以发展;第三,通商口岸的开设促进中国的开放,并逐步融入世界市场;(有一点给 1 分,共 2 分)

 32. (15 分)近代以来中国的外交发展的历程,既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又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条约的影响 时

 间 事件或条约 影响 1842 年 《南京条约》

 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895 年 《马关条约》 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1901 年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19 年 巴黎和会 中国和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

 1928 年 “改订新约”的运动 主要集中于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

 1943 年 1 月 中英、中美签订新约 将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之行动与管理权交与中国政府,凡关于上述租界给予英美政府之权利应予终止等。

 1949 年 9 月 《共同纲领》 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根据《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历史考察》中的有关内容编制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外交的变化趋势,并概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8 分)

 材料二

 1954 年,在希腊举行国际奥委会第四十九届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终于得到承认。但是,对于刚刚成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仍有个别人持敌视的态度。1956 年,国际奥委会在某些人的操纵下,继续蓄意制造“两个中国”。中国人民坚决反对这种行为。在多次提出抗议无效的情况下,中国奥委会于同年 11 月 6 日正式宣布不参加第十六届奥运会,以实际行动表示抗议。1958 年 8 月 21 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位置清楚地写着:“中国奥委会严正宣布,同国际奥委会断绝关系,因为它已沦为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工具”。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断绝与国际奥委会关系的导火索及时代背景。(7 分)

 参考答案:

 (1)趋势:近代前期,签 订不平等条约为主(外交上丧失领土和主权);近代后

 期,逐步修改或收回不平等权利为主(外交上收回部分权利或修改的不平等条约)(2分)

 主要原因:近代前期,列强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腐败;近代后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抗日战争国际地位提高、新中国成立。(6 分)[来源:学科网] (2)断绝关系的原因:国际奥委会受少数人操纵,图谋制造“两个中国”的局面。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包围、孤立中国;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形成对峙。(7 分)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古代君主“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但自秦以后,君反客为主,“视天下人民为人君橐中之私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君臣关系应该以“天下万民为事”。“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封建法制是“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都出于君主一人一姓的“利欲之私”,“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在卢梭看来,“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的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纵然个别意志与公意在某些点上互相一致并不是不可能的,然而至少这种一致若要经常而持久却是不可能的;因为个别意志由于它的本性就总是倾向于偏私,而公意则总是倾向于平等”。“如果人民单纯是唯唯诺诺地服从,那么,人民本身就会由于这一行为而解体,就会丧失其人民的品质;只要一旦出现一个主人,就立刻不再有主权者了,并且政治体也从此就告毁灭。” ——徐琳《卢梭政治思想述评》 材料三

  康有为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建议清帝“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梁启超说:“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孙中山在他签署的一道法令中说“为此特申令示,凡以上所述各种人民,对于国家社会之一切权利,公权若选举、参政等,私权若居住、言论、出版、集会、信教之自由等,均许一体享有,毋得稍歧异,以重人权,而彰公

 理。” ——孙晓春《卢梭的人民主权论与中国近代的民主进程》 (1)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8 分)

 (2)据材料二,概括卢梭的观点,并分析卢梭与黄宗羲主张的根本不同。(6 分)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卢梭学说对中国近代民主政治进程的影响。(4 分)

 参考答案:

 (1)主张:天下为公,反对君主专制;

 调整君主与臣民的关系;

 批判封建法制(5 分)

 原因: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封建制度衰落;

  思想:理学僵化(3 分)

 (2)观点: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2 分)

 不同:卢梭是资产阶级的代表,反对封建制度(2 分);

  黄宗羲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反对君主专制,维护封建制度(2 分)

 (3)影响:卢梭学说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得到实践运用,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4 分)

 试题分析:

 (1)本题材料“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反映了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材料“君臣关系应该以‘天下万民为事’、“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反映了黄宗羲调整君主与臣民的关系、天下为公的思想;材料“封建法制是‘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都出于君主一人一姓的‘利欲之私’,‘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反映了黄宗羲批判封建法制的思想。至于其原因,需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作答即可: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封建制度衰落。思想,理学僵化,思想专制。

 (2)本题材料“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的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反映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材料“纵然个别意志与公意在某些点上互相一致并不是不可能的,然而至少这种一致若要经常而持久却是不可能的;因为个别意志由于它的本性就总是倾向于偏私,而公意则总是倾向于平等”反映了卢梭的人民主权说。至于卢梭和黄宗羲的不同,学生应结合所学知识,从两者的阶级性质和主张入手作答:卢梭是资产阶级的代表,反对封建制度;黄宗羲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反对君主专制,维护封建制度。

 (3)本题材料“康有为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建议清帝“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梁启超说:‘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反映了卢梭学说在戊戌变法中得到实践运用;材料“孙中山在他签署的一道法令中说‘为此特申令示,凡以上所述各种人民,对于国家社会之一切权利’”反映了卢梭学说在辛亥革命中得到实践运用。学生可据此作答。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黄宗羲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卢梭思想;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维新变法;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三民主义

推荐访问:梅州市 广东省 总工会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