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建筑理论与创作学组学术年会侧记(二):自由论坛

时间:2022-05-31 19:04:01 来源:网友投稿

和建筑理论与创作学组的年会有缘,几年来参加了多次,认识了不少建筑界的老前辈以及朋友们,也学到了很多。2011年学术年会的主题是“建筑如何让城市更美好”,论坛集中讨论了在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大事件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现有的建筑创作。论题具有鲜明的主题与时代特征。

建筑理论与创作学组主任委员布正伟先生对评判学术年会的质量有三个标准:第一,是否有明确而又切时的主题:第二,主题发言是否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第三,自由论坛是否具有生动性和鲜明性?自由论坛是思想火花碰撞的场所,也是每次学术年会最具活力的一个部分。本文正是将笔者在论坛中的所听所得,各位嘉宾的发言,提炼编制之后,按照质疑与争论/体验与感受/观点与评论/现实体验的框架四部分与读者们分享,也希望通过活跃的论坛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思考空间,确实使我们的建筑创作让城市变得更美好。

自由论坛是由建筑理论与创作学组两位副主任委员庄惟敏和朱小地主持的。庄惟敏将议题归纳为:①关于新旧建筑共生,关于旧建筑和新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②逃离北上广;③城市如何延续文化和文脉,④建筑师在建设大潮中的态度和责任,⑤建筑的本原;⑥建筑设计标准;⑦建筑形式是否重要;⑧什么是健康的建筑;⑨高科技时代到底要什么/城市到底要什么;⑩建筑创作与评论的泛“主义化”,⑾建筑师的城市运营观;⑿建筑师执业素养/公平竞争。

质疑与争论

(1)讨论1:大事件之后是否带来了生活的更美好?

伴随着奥运会、世博会、广州亚运会这三个大事件,“逃离北上广”这样一个看起来有些消极的论点在民间悄然产生。虽然我们现在有很多的大事件,但他们与我们个人具体的生活脱离太远,我们曾经熟悉的城市让我们越来越陌生和困惑,这些大事件之后是否真的带来了每个人生活的更美好?

庄惟敏:城市问题的界定(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这和我们今天的学术讨论有所不同,并不是同一层面上的概念。城市发展以后这些重大事件反过来对城市的影响,是社会问题。今天讨论的问题还是局限在学术层面,在城市的重要区域进行整体改造之后,它和城市的接驳变得更加重要。

汪孝安:对不合理城市规模的担忧(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作为上海市民来说,和青年人或者外来的青年人感觉是一样的。但我也觉得高房价、就业问题等不一定是大事件所带来的。

大城市由于用地紧张,要建筑集约化而做超高层和大体量。但另一方面,很多重要城市、二三线城市在搞400m、600m超高层大型综合体,有这个需求吗7实际上用地并不是那么紧张,超高层、大体量高能耗的建筑是否是必须的呢?

(2)讨论2:是让城市更美好,还是让城市更健康?

顾奇伟:把浮躁的美好落实到务实的健康(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

切合实际讨论的话,是怎么样使我们的城市健康一点。一个城市要在生理上(交通、功能、机能)很健康,这已经不得了了。从心理上看,一个城市还是要比较聪明的,不是弱智的,傻乎平的,连自己的历史都不要了。所以,城市应讨论力求健康一点。

为什么不能谈美好呢?我们的GDP,才从一百位晋升到九十几位,人均很低,争取最大的健康已经不得了了。最近这几年我们做了两件事,第一,古城里面维修应该以什么标准维修7怎么样维修?印刷通知到每家每户。第二,丽江新区建筑怎么把握7也搞了一个设计导则:什么是适宜做的,什么是不适宜做的。类似CCTV大楼搬不到丽江去,“鸟巢”也不让它安家。所有张扬的、冲突的都不要在丽江新区出现,这就是讲和谐,就是讲亲和,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就已经不错了。所以,我认为“健康的城市”这个提法比较现实,因为提“美好”,可能又把一部分城市领导,包括一部分建设单位搞得晕头转向了!像章鱼保罗一样,一讲美好就是无底洞。在“美好”上瞎花钱,中国也就“不美好”了!

王景慧:美好的城市指的是什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

一个美好的城市应该是具有赏心悦目的城市形象,还应该有方便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还应该追求丰富深厚文化内涵。对建筑师来讲,追求不单单是建筑形象,还应该考虑更多方面的问题。

什么是好建筑?50年前说的实用、经济、美观,现在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刚才提到健康建筑,是很好的。(3)讨论3:城市活力怎么理解,要注意些什么?

城市的活力是很重要的设计概念。现在做设计有两个担心首先,做完以后没有那么大的商机怎么办?商机和功能的灵活性有关系。再一个担心,怕有了活力了,却乱七八糟的,对生活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城市活力究竟应该怎么样理解?要注意一些什么事?

卢济威:城市的活力的三个方面(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城市的活力包含着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活力,二是社会活力,三是文化活力。假如我们搞城市设计和城市发展,房产商都很希望到你这儿投资,这就是经济活力。没有人想投资,或都是亏本,这样是不行的。二是社会活力,从上到下所有老百姓都希望到你这儿来。我的广场不是给人看看的,而是要给人用的。三是文化活力,我理解文化主要是城市社会创新,提高社会竞争力。一个城市不要全部都非常高雅,下里巴人也需要,两种都需要,安排得好的话,会对城市活力更有好处。

(4)讨论4:如何看待重塑城市特色的形象工程?

王小东:不要搞“穿衣戴帽”(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

“穿衣戴帽”我不同意这种做法,这是咱们国家特定的做法,与其拿钱把整个建筑物穿衣戴帽,还不如我们就一栋一栋旧建筑改造。穿衣戴帽是形式主义,作为我个人来讲,我不参与。

体验与感受

罗隽:个体追求也是决定建筑是否让城市更美好的重要因素(英联国际总建筑师)

建筑师的个体追求具有非常强的时代意义,也是决定建筑是否使城市更美好的重要因素。如何创造个性,我这几年有一些职业体会

①个体或者集体一定要有职业策略,形成自己个体或者群体的风格,一定要有一个主线,有些建筑师喜欢试试这个风格,再试试那个风格,其实这非常不好。一是没有这么大的资源和精力做这件事情;第二,要是都试了,就不能深入了。

②专业化方向的策略。小型的事务所和大型事务所不一样,小型事务所应该注意专业化方向,特别是在今天以专业化方向划分越来越细的时代,专业化方向能够帮助建筑师短时间内取得认同和成功。

③功能模式创新策略。每个人综合素养决定他在建筑领域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创新在我看来有两个主要的方面,一是形式方面的创新,二是功能模式上的创新。形式方面带来的变化,肯定会导致空间设计方面的创新,但最根本的

一定是功能模式上的创新,只有功能模式上的创新,才能带来建筑学特别是类型建筑学的革命。

江兵:做周到做细致就不需要低价竞争[中建国际(上海)总建筑师]

过快的城市化进程,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也会给我们的设计和施工提出更高的要求。

中国确确实实发展了,确确实实是好了,这是现实。

建筑师其实和服务行业一样是在卖服务,卖包装。把各方面的东西都做周到、做细致,你也可以“卖”得到很多钱,并不需要低价竞争。

现在珍贵的是历史遗产。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这是以后的事。

建筑是从自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要靠大家慢慢修炼,不是猜测未来是什么,就是什么,社会在慢慢发展,跟着社会的进程才能跟上时代。

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还不够高,没有知名的作品,没有知名建筑师在世界上占到领先的地位,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做出一些努力去实现它。

唐文胜:在可以操作的范围里进行研究(中南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包括从自然通风、采光、节能等方面,我们可以在我们可以操作的范围里进行研究。洪勤:说服地方官员不要超规模扩大建设规模(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

建筑师经常会碰到一些市领导要求我们干一些很奇怪的事情,比如超规模设置很多的设施,我正好和大家在这里分享一下我阅读经验《关于区位规模》。一个城市规模,人口规模、经济总量、资本流量基本确定以后,和在城市里面的排序一般是成正比,除了首位城市稍微会有一点偏移。我这里不是想提醒大家把北京和上海拿过来比,有可能环渤海、珠三角,苏西长他们的排序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如果得到证明的话,可以说服地方官员不要超规模扩大自己建设规模。

李强:关注小建筑,关注技术(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建筑师)

现在有一个趋势,我们对“鸟巢”、大剧院、世博会建筑关注得太多了,包括媒体的引导,包括学会自身对它们的关注太多了。但是,这些建筑毕竟是数量极少的个别建筑,毕竟是个案。过度关注之后,就必然会导致现在出现很多流行的山寨作品,我们在关注了这么多大型重要建筑之后,为什么不去真正关注数量很多的小建筑呢?

我们现在对新技术非常热衷,国内的现状包括施工单位的条件,对很多新技术都不擅长,我们必须从最基础方面做起,才有可能一步步赶上来。

观点与评论

1.生活让城市更美好王小东:生活是城市的灵魂一回到民生的城市、民生的建筑(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

生活让城市更美好,这话没讲错,实际上应该是这样。

城市的主体是人,是我们所说的芸芸众生,普通老百姓。今天的马路搞成八车道、六车道,人行道改成了停车场,这是大城市的发展。我们国家目前讲究大、气派,西安世园会,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城市越来越大了,如果没有人,没有人的生活,变成了死城、睡城。鄂尔多斯、深圳很多地方就是这样。

这两年我做了哈市老城改造以及乌鲁木齐城市特色的课题研究,是基于这几年我们国家建筑大事件,站在旁观者的历程来看的。首先要关注城市里面的人,而且关注生活在城市里面绝大部分人的生活,“关注民生”并不是时髦语,今年“两会”主题也是民生,这是进步。生活让城市更美好,有生活才会有城市,生活是城市的灵魂,人就是城市的灵魂,没有生活没有人城市就是空的。

我并不反对扎哈、马岩松在形式、建筑方面大胆的探索,因为建筑在某些方面是精神需要,百分之百的理性不可能完全做成建筑。但是有一个前提,必须满足不断变化和增长的社会功能需求。如果没有这个衡量的话,谁做得最奇怪,谁就是好建筑师的话,方向就偏了。我们还是要回到“民生的城市”和“民生的建筑”。

车通(陕西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

一定要更把握一些细节,建筑设计人性化,让人们生活更幸福。

2.当下建筑师应该有什么样的言行主持人庄惟敏:建筑师的责任(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建筑让城市更美好,这不光是建筑师一厢情愿的事,领导、老百姓、子孙们觉得,建筑师做的东西确实应该让城市更美好,我们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被卷入到全民运动里面了,我们变成了全社会的核心。

钱方:建筑师应该对城市生活有深刻的感悟而做出求解过程(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北京、广州、上海这几个大的建筑上的事件,对中国建筑发展影响还是很大的,但成都和这些大事件都不太相关。

西南院也是在城市设计方面从建筑师的角度和规划局联合进行建筑创意上面的对接。从城市设计角度来看,我们就提出来要在城市设计与规划管理进行很好的结合,让真正的规划思想落地。在城市设计的指导下进行建筑设计,实际上这里面也产生限制与自由,不过,限制与自由是辩证的关系。

建筑师应该前期策划,更理性地参与到城市建设当中。和市场主导有很好的结合,这是很重要的环节。我相信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一个好的建筑设计不应该以个人喜好为标准,而应该是对城市生活有深刻的感悟而作求解的过程。

赵元超:少谈点主义,多研究点问题(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我的一个观点是,建筑超越不了时代,我不太同意我们有太多的责任感。因为建筑师基本的职责就是给业主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我们在强调社会责任的时候。应该回归基本建筑要义。建筑师不是救世主,只是能在现有时代情况下做得更好一点,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更应该关注我们力所能及的事,少谈点主义,多研究点问题。

刘宇波:多做些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我们正在面临世界上比较特殊的建设情况,面临的问题,是否有人深入研究,用过硬的数据说话呢?让城市更美好,光靠老师们进行研究,恐怕还是很难撑起这么多的问题。如果大家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研究工作,可能更有助于破解困惑。

王舒展:行胜于言(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创作》杂志社副主编1

大事件、国家体制的问题都被列入到建筑师讨论的范畴里面。建筑师们很容易在谈到专业问题时,将问题最终归结到国家现实状况和体制的问题上,这可能会造成一种误区。目前现实的条件下,建筑师究竟能做什么?反而被讨论得少了。

建筑师应该履行“行胜于言”的标准,当我们把基础的工作做得很扎实的时候,我相信大师和建筑师群体影响力也都会水到渠成。

主持人朱小地:我们要有能力为城市作服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建筑师的责任体现在很多细微的地方。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7文学界也有这个讨论。文学界评论家雷达就分析了几个关键问题,特别是量产和库存的问题。我们现在太快了,领导要求我们非常快,而我们的库存就是这么些。但

是文学创作、建筑创作和时间成正比,确实需要长时间静下心来投入,我们却在躲避责任,自我抚慰,这现象是需要我们自己反省的。

中国建筑师对城市的关注太弱了,中国建筑师只是希望能够做项目,把项目做好,甚至有些项目能获奖,继而成名,但是很少真正关注城市。这样下去建筑师会变成很局限的群体,很难从城市的角度给执政的相关部门提供有作用有价值的工作。建筑师有没有能力为城市做好服务?

3.建筑师的执业素养与提升徐全胜:还是要加强对城市复杂有机体的认识(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比较特别,中国人口普查是13亿,世界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中国城市化进程没法参照世界上已经形成的理论。本次年会文件说得好,“作为城市画面上动笔的建筑师来说,最为缺少也是最容易忽视的,恐怕还是对城市复杂有机体及其相关理论的深入学习和深刻体察。”

褚平:高完成度可以让城市更美好(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看到很多设计非常好,概念非常好,但最后成果却看着粗糙,快速做出来的东西不经看。建筑师要有责任心并耐心地去处理复杂社会因素的能力,而不单单是纯理论概念或者审美能力强。我们在研究怎么样控制设计全过程,让它实现高完成度,这也应该是建筑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张学锋:建筑师需要努力坚持(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建筑师坚持不够。建筑创作和其他创作规律一样,求变求新是它的本质,但这是有底线的。建筑服从生活,生活的变化,民族习性的变化,最终带来建筑的变化。最根本的,是练好自己扎实的基本功,这需要有几代建筑师把现代建筑这一课补上。

王陕生:学一学相关学科(陕西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建筑让生活更美好或者让城市更美好,城市设计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一个系统,不是单纯的建筑。搞建筑设计的人,不能单纯从建筑出发,应该学一学相关的学科。

刘小东:关注建筑的回访(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建筑师)

知道建筑好不好,内在美和外在美是否结合得很好,我们有一个缺失,就是建筑回访。把建筑回访当成一种制度,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往往知道好的地方不会对你有很大的触动,但是知道不好的地方,就绝对是非常好的提高过程,如果在这一点上加以重视的话,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和建筑师让建筑更美好就会是实实在在的了。

4.美好与健康

布正伟:从城市生活更美好的角度进行建筑创作(建筑理论与创作学组主任委员)

建筑如何使城市更美好?这个题目直接回答的确比较困难,但要是换个思路回答的话,就可能容易一点,也好操作一点,那就是:只要建筑创作(广义的)能使城市生活更美好,那么,建筑就能使城市更美好。

第一,使城市生活更美好,这是建筑创作最具潜力的探索方向。从城市生活更美好的角度去审视问题、发现问题,我们甚至可以修改设计理念和策略,可以调整、充实设计任务书,可以落实到功能、技术乃至建筑形态的细节。这样的创新,便来源于生活,服务于城市。

第二,使城市生活更美好,这也是建筑创作最显思路活力的探索途径。抓住城市发展的大方向,比如生态化城市、人性化城市、具有活力的城市等,我们可以列出很多比较具体的思考条目,这就为我们构思提供了极为开阔的视界和思路,这也就是我们设计宝库中储藏的财富,借此,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去应对各种设计比选的难题。这里,每一招儿都考虑了适应城市美好生活的要求——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要从城市美好生活的角度出发,往往就快动到决策人的肝儿上了。这比单纯从建筑形式到形式、从风格到风格,从流派到流派去费口舌,要实际得多、管用得多。

第三,使城市生活更美好,更是建筑创作探索最应该坚守的底线。咱们建筑理论与创作学组的建筑师是这个职业队伍的一员,搞建筑创作一定要有底线,一定不要伤害城市最为敏感的软肋,这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城市的规模及其空间尺度,城市的高效机能,城市的整体风貌等等。建筑要让城市更美好,就一定要始终如一地坚守这条创作底线!

微评论

有无更广泛的互动,是一个论坛成功与否的标志。本部分节选自新浪微博的相关话题#建筑如何让城市更美好以及相关评论。

@建筑师王刚:这是大而不全的命题,以历史观来看,建筑往往可以让城市更美好,以现实的观点美好与否更多的取决于政治经济科技因素。而这些因素在历史中留下的痕迹最终是几乎通过建筑来实现的,所以就现实范畴来探讨眼下此等问题是无意义的,是不可能探讨清楚的。我们倒是可以研讨一下人类历史上建筑是如何影响生活的。

@沈驰建筑师:我也觉得这个命题有点大,涉及到很多问题,不好聚焦。中国社会目前的人群构成跨度很大,至少我们要先达成共识——“更美好”的评价主体是谁?是官员、国际友人(参观者)、社会精英?

@华阳国际一唐志华:建筑让城市更美好,是我们三十五年大规模造城的反思,中国有一些单体建筑还不错,但没有一个好城市,而且破坏了很多好城市,建筑让城市更美好,也是我确定的华阳国际系列讲座下一讲的题目。

@贺承军:“时代意义”之类概念,太虚了。

@华阳国际一唐志华:这是当今建筑界最重要的问题,希望这次讨论范围更大。

@戴昆:设计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手段在不断进化,目的从未改变。

@建筑师曹晓昕:构成和形式的选择完全是解答问题的方式,我更关心他解决的问题和是否解决了问题,这是健康与否的关键,“美好”更关心形式的问题,这没标准所以我不关心!

@福大建院一惠叔:他更适合作为大会的宣言,而不适合放在会上讨论。

@大刃之齐:梁思成说,中国没有建筑,只有房子。现在依旧有效。

@建筑在线:同一个世界,同一和梦想…美好的生活我想是每一个人的希望,而这也是我们设计的根本…

@建筑在线,让人人有房子住,人人住同一住宅、同一户型、同样面积,人人才能感觉幸福,城市就美好。

@Landsss建设优生活:从朝天门看上去,很特别,特别在夜晚,但,没有人?标志性建筑仅成了城市景观之作7//重庆渝中半岛CBD中国密度最高的地方十平方公里四百多幢百米高层!

@水上城市island,城市到底让谁更美好?开发商?决策者?城市究竟是为了维系,还是为了发现?

@卡片老杨,【关于“建筑让城市更美好”的讨论】单体建筑的健康只能做到让城市的局部环境美好,群体建筑的和谐才能让整个城市美好。因此,建筑师面对城市,需要在头脑中克制自己的喜好和虚荣,绝不恶心大家:面对小环境,需要在手头上展示自己的包容与尊重,如做自家装修。

@PYixuan:“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口号喊了那么久,城市建筑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生活却没跟上。这些标志性建筑,美化了多少人的生活?

@西笑:环境造就人,人同时也影响着环境!

@福大建院一惠叔+关注当下,当务之急是把建筑师的职业责任、权力和义务进一步明确并在今后的实践中逐一落实。认识混乱源于习惯性错位。

@福大建院一惠叔:把职业边界界定明确,责权利分清楚就好,这种是什么不是什么只会像杂乱的建筑定义一样,把建筑师的社会地位搞模糊了//“民生的城市和民生的建筑”,这个应该是与“楼、堂,馆、所”还有各种短命开幕式建筑相对立吧?//那建筑倒底是要求得发展的突破还是积累?

@一茶一语:没有机会听到“专家学者”的高论,关于建筑美学风格和风水美学,还是看看古人吧!

@天津设计英才网:建筑,让城市更美丽——

@吴吉明:大事件,让我们逃离城市?大事件背后,我们真的变得更幸福了吗?

@建筑一杨工:未能建成的建筑永远是最美好的建筑。建筑师都知道,每个完成的建筑中都充满遗憾。

结语

其实有关这次论坛留下的语录和对创作的思索还有很多。但我想其中反复强调的“人本”与“责任”是其中最核心的关键。

按学组的惯例,论坛结束后,在设计人员的带领下与会者们又重新体验了一下议题中,戴志中老师提到的重庆这座极具魅力与人文气息的城市,体验了这里风情之美,意境之美。相信在参观结束后,每个人都会对“建筑如何让城市更美好”这个议题有更加深刻的思考。

我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一定会出现越来越多优秀的好设计,好房子,而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生活也会因此变得越来越好!期待着!

推荐访问:建筑 侧记 建筑师 年会 分会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