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水污染物排放特征及控制对策研究

时间:2022-05-31 13:16:01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流域治理是改善水环境质量的有效模式,而基于流域的水污染物排放特征分析是实施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该文以南京市6个流域为基本单元,通过对流域污染物排放量的统计和估算,分析了南京市工业源、生活源、农业源水污染物排放分布特征和各流域污染来源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污染控制措施。结果表明,南京市水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干流流域和秦淮河流域,2个流域的废水、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全市排放总量的86.88%、78.21%、81.28%;工业源水污染物排放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干流流域,其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达到全市工业源排放量的70.36%、65.97%、53.02%;生活源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秦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干流流域;农业源污染物分布比较分散,以畜禽养殖和种植业污染为主。

关键词:流域治理;污染特征;污染控制对策;南京市

中图分类号 X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9-48-05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逐步推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以来,南京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实施减排工程,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压力下实现了水污染物总量的持续削减,缓解了水质恶化趋势,部分水体水质得到改善。然而,现阶段执行的目标总量控制制度以行政区域为基本单位,没有将水质目标与污染物削减紧密联系[1],也未能充分考虑流域水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连通性,导致以往的水污染物减排对水质改善的针对性较差,部分流域的污染负荷仍超过其环境容量,水环境质量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善。

国内外水环境治理的经验表明,流域综合治理是改善水环境质量的有效模式[2-5]。未来我国水污染防治将以流域为单元,对流域水环境进行整体防治和管理,实现从目标总量控制向基于流域控制单元水质目标的总量控制转变[1]。而要实现基于流域控制单元水质目标的总量控制,全面分析流域水污染物排放分布特征和污染来源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6-8]。本文以南京市6个流域为基本单元,通过对流域各类污染物排放量的统计和估算,分析了南京市水污染物排放分布和来源特征,并明确了各类污染源治理重点,提出污染控制措施,为南京市开展流域治理提供依据和参考。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 水系概况 南京市境内有长江、淮河、太湖3条水系,其中长江水系按河道特征,又可细分为4条子水系,自北向南依次是滁河水系、长江南京段干流水系(沿江水系)、秦淮河水系、水阳江水系(石臼—固城水系)。因此,南京市有长江南京段干流、滁河、秦淮河、水阳江、淮河、太湖6条水系(图1)。

长江南京段干流流域位于南京市中部,流域内分布有南京化学工业园、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多个工业园区,是南京市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地区。秦淮河流域位于主城区东南部,户籍人口占全市50%以上,是南京市面积最大、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流域。滁河源出安徽省肥东县梁园,在陈浅进入浦口成为苏皖界河,流经浦口、六合区大部分地区。水阳江流域包括溧水、高淳大部分地区以及江宁南部一小块地域,是南京市主要农业、渔业生产区域。淮河流域涉及六合区冶山、马集街道,太湖流域涉及溧水区和凤、高淳区桠溪街道。

1.2 研究方法

1.2.1 工业污染源 根据2012年环境统计资料中735家重点工业企业废水、污染物排放量和排放去向等相关信息,按流域统计工业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1.2.2 生活污染源 首先,根据2012年南京市行政区划和流域分布资料,将全市81个街道、19个镇划定归属流域,流域边界所经街道、镇按所属流域面积比例分别计入相邻2个流域。其次,根据相关行政区的统计年鉴统计各流域人口,采用排污系数法估算流域生活源污染物排放量,排污系数取自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最后,参照2012年环境统计资料进行校核。

1.2.3 农业污染源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畜禽养殖、种植业和水产养殖污染。首先,根据相关行政区统计年鉴中街道、镇统计资料,按流域统计农业生产相关基础数据。其次,采用排污系数法估算南京市各流域畜禽养殖、种植业、水产养殖污染物排放量,排污系数取自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最后,参照2012年环境统计资料进行校核。

2 结果与分析

2.1 区域污染概况 2012年,南京市废水排放量总计7.12亿t,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总计10.89万t、1.75万t。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为4.79亿t,占全市废水排放总量的67.29%;生活源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全市总排放量的61.10%、81.77%,是水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图2)。

2.2 污染排放分布 南京市水污染排放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干流流域和秦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干流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25.11%,流域内排放的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分别占全市排放量的45.54%、36.65%、33.44%;秦淮河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25.94%,流域内排放的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分别占全市排放量的41.34%、41.56%、47.84%。上述2个流域的废水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合计占全市排放总量的86.88%、78.21%、81.28%。滁河流域污染排放量次之,但流域内污染物排放集中,南京化工园及周边区域污染物排放强度高。水阳江流域、太湖流域和淮河流域污染物排放量较小(图3)。

2.2.1 工业源 南京市工业源水污染物排放高度集中。2012年,长江中下游干流流域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所占比例均远高于其他5个流域,达到全市工业源排放量的70.36%、65.97%、53.02%。其次为秦淮河流域,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排放量占到全市工业源排放量的16.89%、16.55%、28.75%。太湖流域、滁河流域和水阳江流域工业废水排放量所占比例较低,淮河流域无工业废水排放(图4)。

2.2.2 生活源 南京市生活源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秦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干流流域。2012年,秦淮河流域生活源污染物排放量最大,达到全市生活源排放量的53.01%;其次为长江中下游干流流域,生活源污染物排放量占全市生活源排放量的33.70%。滁河流域和水阳江流域生活源污染物排放量所占比例分别为7.69%和4.42%;淮河流域和太湖流域生活源污染物排放量很小,所占比例不到1%(图5)。

2.2.3 农业源 南京市农业源污染物排放集中度较低。2012年,滁河流域农业源污染物排放量最大,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占到全市农业源污染物排放量的33.27%、28.98%,其畜禽养殖污染突出,排放量远高于其他流域;秦淮河流域次之,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占全市农业源污染物排放总量的20.87%、22.18%(图6)。

南京市各流域农业源污染物以畜禽养殖和种植业污染为主,水产养殖污染物比例均低于10%。从氨氮排放比例来看,2012年,滁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干流流域、太湖流域、淮河流域畜禽养殖污染均占各农业源污染物总量的65%以上,种植业污染占比低于30%;秦淮河流域畜禽养殖污染和种植业污染相当,种植业污染物排放量略小于畜禽养殖污染;水阳江流域种植业污染比例较高,超过畜禽养殖污染,达到56%。

2.3 流域污染特征

2.3.1 长江南京段干流流域 南京市境内长江中下游干流流域污染物排放量大、强度高。2012年,长江南京段干流流域排放的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分别占全市排放量的45.54%、36.65%、33.44%,相应的地均排放强度分别达到19.9万t/km2、23.6t/km2、3.5t/km2(图7),是南京市排放量、排放强度最大的2个流域之一。

长江南京段干流流域主要污染来源为生活源、工业源。2012年,流域内生活源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占流域污染物总量的56.9%、83.7%。此外,长江中下游干流流域工业污染突出,工业源污染物排放量远高于其他5个流域(图4),其中工业化学需氧量对流域的贡献较大,达到34.1%(图8、9)。

2.3.2 秦淮河流域 秦淮河流域是南京市另一个排放量、排放强度最大的流域。2012年,秦淮河流域排放的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分别占全市排放量的41.34%、41.56%、47.84%,相应的地均排放强度分别达到17.4万t/km2、25.9t/km2、4.9t/km2(图8)。秦淮河流域污染来源主要为生活源,2012年流域内生活源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占流域污染物总量的82.6%、91.0%(图8、9)。

2.3.3 其他流域 滁河流域、水阳江流域污染来源为农业源、生活源并重。滁河流域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氨氮占流域总量的48.8%、31.2%,生活源化学需氧量、氨氮占流域总量的38.5%、62.4%;水阳江流域与滁河流域类似。太湖流域以农业源为主,生活源和工业源相当。淮河水系污染物排放总量小,农业源和生活源比重相当(图8、9)。

3 污染控制对策

3.1 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提升企业清洁生产水平

3.1.1 调轻调优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产业布局 各流域应严格实施产业准入限制,控制新改扩建项目资源利用率和污染物排放强度,并严格实施区域限批,暂停审批总量超标地区的新增污染物排放量建设项目。应重点推进长江南京段干流流域“三高两低”污染企业的综合整治,加快金陵石化及周边地区、梅山钢铁及周边地区、大厂地区和长江二桥至三桥沿岸(含八卦洲)等重点区域化工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的关停搬迁工作。建议优化整合水阳江流域的镇街工业集中区,工业企业向高淳、溧水经济开发区集中,并严格控制化工、造纸、冶金、印染等行业的污染项目建设。

3.1.2 推动实施清洁生产,提高企业治污水平 推广应用先进清洁生产工艺技术与设备,建成一批清洁生产先进企业。以长江南京段干流流域为重点,推动实施产业生态化改造和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构建园区载体、产业本体、企业主体“三体”合一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培育和延伸石化生态产业链与钢铁生态产业链,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工业园。实施工业废水提标改造和深度处理,确保工业废水稳定达标排放,最大限度削减工业污染物排放。

3.2 完善生活污水收集系统,提高生活污染治理能力

3.2.1 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以秦淮河流域、长江南京段干流流域和滁河流域为重点,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新建、扩建工程与提标改造工程,配套完善相关污水收集管网及提升泵站;加快完善街道污水收集管网,提高街道建成区污水集中处理率。结合农村“三集中”进程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推进村级污水处理,支持行政村(社区)新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或接入城镇污水收集管网,推广应用净化沼气池、人工湿地等技术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加强污水处理运营监管,将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推行特许经营,带动污水处理产业发展,提高污水处理厂运营水平。

3.2.2 实施雨污分流和城市面源治理工程 以内秦淮河流域、城东地区为重点,建设雨污分流主次干管、街巷污水支管,实施居民小区、企事业单位、商住楼宇雨污分流改造,形成相对独立的雨水排放系统与污水收集系统。加快完善河西南部地区、下关地区和大厂地区污水截留、雨污分流系统,提高污水收集处理成效。推动治理城市面源污染,因地制宜对城市道路初期径流和屋面径流雨水进行处理,确保初期污染雨水不下河[9]。

3.3 加快实施绿色农业工程,全面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3.3.1 治理畜禽养殖污染 控制畜禽养殖规模,鼓励养殖方式由散养向规模化养殖转化。科学规划畜禽养殖区域,划定畜禽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适度养殖区。鼓励在丘陵山区利用山地、林地、果园、茶园等资源实行农牧结合,发展生态养殖。推广清洁养殖技术等,减少畜禽养殖污染物产生量与排放量。对规模畜禽养殖场实施“三改两分再利用”工程,鼓励和扶持规模畜禽养殖场采取沼气净化、有机肥生产、发酵床生态养殖、农牧结合等多种方式进行整治,实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工程。加快推广“一池三改”,鼓励散养户种养结合,实行相对集中饲养、污染集中处理[10]。

3.3.2 削减农田径流污染 加强政府引导,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积极实施化肥减施和农药替代工程,形成低污染、高效能的现代生态农业模式[11]。建设有机农业生态区,提高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下转84页)(上接51页)公害农产品的种植面积。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田灌溉效率[12]。因地制宜实施农田径流拦截控制工程,通过坑、塘、池等工程措施,减少径流冲刷和土壤流失,通过生物系统拦截净化污染物[13]。

3.3.3 防治水产养殖污染 科学规划水产养殖区域,划定水产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适度养殖区。实施循环水产养殖工程,在规模渔业养殖区域配置净化塘,实现养殖用水“达标排放”。积极推行绿色和有机水产养殖模式,将水产养殖污染从终端控制转向全过程控制。

参考文献

[1]孟伟,张楠,张远,等.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研究(Ⅰ)——控制单元的总量控制技术[J].环境科学研究,2007,20(4):1-8.

[2]后立胜,许学工.密西西比河流域治理的措施及启示[J].人民黄河,2001,23(1):39-41,46.

[3]郑晓,郑垂勇,冯云飞.基于生态文明的流域治理模式与路径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4(4):75-79+101.

[4]张树明.关于太湖流域治水理念的思考[J].中国水利,2004(8):35-37.

[5]范兆轶,刘莉.国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经验及启示[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1):81-84.

[6]孟伟,王海燕,王业耀.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研究(Ⅳ)——控制单元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与削减技术评估[J].环境科学研究,2008,21(2):1-9.

[7]刘聚涛,钟家有,付敏,等.鄱阳湖流域农村生活区面源污染特征及其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23(7):1012-1018.

[8]曾祉祥,张洪,单保庆,等.汉江中下游流域工业污染源解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23(2):252-259.

[9]尹澄清.城市面源污染问题: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新挑战——代“城市面源污染研究”专栏序言[J].环境科学学报,2006,26(7):1053-1056.

[10]陈瑶,王树进.我国畜禽集约化养殖环境压力及国外环境治理的启示[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23(6):862-868.

[11]饶静,许翔宇,纪晓婷.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发生机制和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8):81-87.

[12]李其林,魏朝富,王显军,等.农业面源污染发生条件与污染机理[J].土壤通报,2008,39(1):169-176.

[13]柴世伟,裴晓梅,张亚雷,等.农业面源污染及其控制技术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6):192-195. (责编:张宏民)

推荐访问:南京市 水污染 物排放 特征 对策研究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