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古韵,蜡花绽放

时间:2022-05-30 18:56:01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蜡染艺术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其中之一。在科技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艺术与现代社会所形成的矛盾冲突,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既不能放弃民间艺术形式研究,更不能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试图以传统艺术来代替现代设计产品。要使蜡染艺术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必须站在现代文化的角度对传统做更深入的研究,以寻找到现代文明与传统艺术之间的互补点。

关键词:蜡染艺术 民族传统艺术 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一 对蜡染艺术的新审视

1 蜡染艺术魅力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印染工艺之一。少数民族地区蜡染以其数千年不变的原始民族图案和浓郁的神秘色彩,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蜡染是蜡绘制的纹样,经过多次染色,蜡层自然龟裂,蓝靛染料随着裂缝渗透,留下人工无法描绘的冰纹,自然美是它的特色之一;其二,即使图案相同,也会由于冰纹的不同,而显千变万化,独特的艺术个性无复制是它的特色之二;其三,自然、古朴、神秘莫测的冰纹是蜡染艺术特色的灵魂,也是它与其它印染工艺的区分所在。我国国画大师齐白石说过:“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人”。笔者认为,蜡染艺术表现形式恰好应证了大师齐白石的艺术审美理念及美学特征。也正是由于这些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得蜡染由过去以实用功能为主,逐步向具有独特艺术欣赏价值的艺术品拓展。现代家装的壁挂、软雕塑及装置设计大量运用蜡染作品进行点缀,更是让这门既具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的艺术形式发挥得淋漓尽致,也让这门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奇葩,绽放新花。

二 传统蜡染图形构成给予的启示

传统的蜡染图形多取材于大自然或先民传说,有祖先传下来的图腾纹样,如铜鼓纹、龙纹、云彩、水波等等,也有在生活和生产中撷取的纹样,如飞禽走兽、花蝶鱼虫等,题材多样,不拘一格。对称而多变的布局、夸张而得体的构图,灵动而自然的线条都包含着深刻的意蕴,渗进了各民族的审美感受和民族特色。对传统蜡染图形美的形式研究,主要有以下4点启示:

1 民间图形的“异物同构”

早在原始彩陶艺术中就出现了各种“复合形”,急通过原始“互渗”原理,运用幻想性的适形造型方法融合出来的形象。如人与动物的复合形。在众多的纹样图形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形象我们称之为“异物同构”。所谓异物同构,从形式上看,是大胆无拘地选择各种物体的部分形象,组合成为一种新奇特的图形。这些虚构的、主观的、幻觉中的神奇形象,给人以强大的吸引力和梦幻般的刺激,并对传统造型产生了深刻影响。

2 民间图形的异物并立同构

两种或多种保持自我完整的各自独立的形象,它是由形与形部分重合,形与形的相互借用而产生的一种造型。这类图形称之为“异物并立同构”。这类纹样多为吉祥图形,它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主观创造的。创造的目的不是再现对象,而是再创造以对象,借以表达主观认识。

3 民间图形的心理空间表达

空间,有二维、三维、时空连续的四维空间等形式。而另一种空间是时空里不存在的,即人们想象的心里空间(也称五维空间)。中国民间图形中空间的表达,是民众主观意念的创造,而这种主观意念,是多视点、多时空形成的复合感觉。其表现形式可以割断、再接,或前进、或停止、或同时并存。如贵州苗绣图形中,鱼和驴都可以看到鱼和驴的正侧面头部出现的两个眼睛,无疑另一只眼睛是设计者从另一侧面搬过来的。

4 民间图形的适形造型

在中国传统纹样中,形和形之间常常形成一种镶嵌的形式。主图出现后,在“剩余”的二维空间里,依据剩余的二维空间地方,设计新的图形。这种形与形之间相互适应,相互穿插,随形而想象,随形而设计的特点是民间蜡染图形中最为常见的形式。适形造型作为一种造型的表现形式,其美感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形必有饰,饰必适形”,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整体。“形中有形”的造型方法,是深受我国民间艺人喜爱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三 对民间艺术造型思维的思考

民间艺术作品丰富多彩、形式奇特,它反映了众多民间艺术家特有的观察方法、思维方式及特有的审美理念。因此,我们有必要,也必须以一种认真求实的态度和细微的观察来审视这些民族瑰宝,探觅出它的内在规律与表现形式。

原始的思维方式基于“万物有灵”。在原始社会时期,古老原人由于脑力、智力及科学的不发达,不能正确理解自然界中的种种事物,也包括人类本身。更无法理解梦与死,于是产生了灵魂、鬼神的观念,把自然界的一切都看成与人一样有生命和灵魂。万物有灵引导着人们幻想从未见过的神灵形象。为了生存和美好欲望,从而产生巫术,以求得神灵的保佑。这种原始的思维方式历经几千年的承传并不被现代的思维方式所冲垮,其主要原因是现代人的隐秘愿望还需借助原始思维。民间艺术的造型思维方法有4个特点:1、求大。中国民间审美意识中以大为美。例如,大器晚成、大吉大利、前程远大等等,大就是美。2、求活。“活”是人类原始欲望,求生存是最高的人生哲学。“活”,即是“活泼”,“洒脱”,“灵活”。“活”还有另一种意思,表示运动的。常言道:“人挪活,树挪死”。在美术造型中我们也常说构图要 “活”一些,线条要画的“活”,不要太死板。3、求全。“全”即圆满的意思。过去的民间艺术家不是用一个角度(视点)去观察事物,更不用静止的眼光去捕捉对象的片面。而是全方位、多时空、多角度去表现对象,以求表达完整、和谐统一。4、求美。民间艺术造型的美是发自内心的,是民间艺人在生活和劳动之余创造出来的。他们对美的表达不择手段、无拘无束,大胆而夸张,主要表现在造型、用色、材料上。“以物抒情,离形得意”是民间艺术独特的审美理念。

四 学习传统,融合新机

鲁迅先生说过:“采用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化上的遗产的保持,而且是开拓者和建设者。”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艺术和技术有了更广阔发展,纵观我国数千年的艺术文明史,作为一个中国人是颇为自豪的。学习传统手工印染技术,需要我们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必须认识学习民间传统艺术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民间传统艺术是在特定的历史时代、特定的地域环境、特定的经济条件、特定的生活方式、社会意识条件下而产生的工艺品。随着各种社会因素的变化,必然导致情的内涵及抒情方式的变化。当然,传统民间艺术的旧形式、旧内容将逐步被新的形式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是,民间传统艺术这个领域不会“自灭”,因为它生存的条件是广泛民众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欲和创造欲,是他们爱美的心愿。美好的心愿与创造欲望是不会随着时间、时代、条件而消失的。除了美的内容和形式的变化,美的“初级”形态依然会不断产生。也正因为这种变化是必然的,更突出学习和研究民间传统艺术的迫切性。民间传统艺术特质反映了我们民族的气质,这个价值还没有被真正重视,还没能广泛体察到继承它的迫切性。也就是说它的艺术价值还没有被重视,还有待于我们继续努力,拯救民族民间独特工艺表现形式已迫在眉睫。我们坚信民族文化的特质不会被世界科技力量冲垮。技术永远不能代替艺术,不能代替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品质。

2 注意学习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

各民族的艺术都属于世界艺术榷体中的一部分。只有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艺术特色,才能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蜡染艺术为具有原发性与地域性的美术形态,是我国本民族艺术的最佳代言人。在科技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艺术与现代社会所形成的矛盾冲突,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既不能放弃民间艺术形式研究,更不能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试图以传统艺术来代替现代设计产品。要使蜡染艺术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必须站在现代文化的角度对传统做更深入的研究,寻找现代文明与传统艺术之间的互补点。现代高科技工业文明带来了商品的高速生产与简单复制,而这种简单、快节奏、千人一面的文化形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科技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不应该只是一种带有实用主义色彩的产品形式,它同时应该代表一种带有审美色彩的人文精神。传统民族艺术(包括蜡染)以其丰富的审美形态与人文精神,成为工业文明的有效补充,工业文明以其时代感与社会性而引导着传统艺术的发展。两者的互补使人类文化最终向着一个更加健全、完美的方向延续。

3 切忌形式上的简单模仿,注意设计深度

在传统蜡染的图案中,或飞禽走兽,或花鸟虫鱼,每一纹样都包含着深刻的意蕴,并伴随着丰富的传说:象征吉祥的太阳纹,祥瑞的铜鼓文,联想起山峦的几何纹,表示湖泊的“涡状”纹,河流的波浪纹,隐语田野的方格纹,代表森林的十字纹,憧憬富贵的牡丹纹,蕴涵财富的铜钱纹,希冀降福的龙凤纹、水牛纹,趋吉的雄鹰纹,避凶的蜈蚣纹、蝙蝠纹、虎眼纹、猫头鹰蚊,向往福善的鱼鸟纹、蝴蝶纹、螺蛳纹,寻求昌荣的石榴纹、牡丹纹、梨花纹、豆点纹、马蹄纹、羊角纹、鸡纹、狗纹、猫纹等,形成一部用蜡写在纺织物上的象形史书和风俗史画艺术经典,这些都已成为中华民族艺术不可多得的匮宝,非常值得我们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在当下,流行两种学习模式:一是不求甚解、转不进去的猎奇式,即搬用一点民间或原始符号,进行肤浅的形式美、生活味、现代味的组装,此款虽易流行,但终难成气候;二是不能宏观、打不出来的拟古式,“拟”虽不同于“抄”、“临”、“摹”,但它和“四王”在古人的大窠臼中求“脱窠臼”一样,最终只能提供新古董,它不能适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而最终进入民俗博物馆,这两种模式总给人感觉创造力不足。而在当今科技发展、高度文明的社会里,现代设计理念强调的是简单明了、简约方式,在视觉上更突出冲击力。因此,蜡染设计如果还仅仅停留在模仿或简单的复制阶段,那是不可取的,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4 作品既要体现民族性,更要注重与时俱进

“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这句话是真理。蜡染艺术的产生、传播、发展,都是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随着现代化的文化浪潮进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传统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迅速瓦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机械化、自动化为标志的大工业生产方式,已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取代手工劳动,在这种状况下,许多民间传统艺术品被认为是过时的东西而被很多人摒弃了。

民间传统艺术虽然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而被人们保护和学习着,但实际上,它的发展却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很多人对它的喜欢只是出于对一个存在着文化隔膜的逝去年代的怀念,传统艺术在当代已经失去了其实用性,它和当代社会的经济基础与文化状态都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在这种缺乏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传统艺术变成了一种针对西方文化的入侵,而被艺术家与文化工作者们所重新提起的“带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很多专家对已经衰落了几十年的民间艺术进行了重新整理与研究,这些工作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与振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这种不分精华与糟粕的保护方式使我们看到的民间艺术,并不能完全代表我们民间美术的真实发展状态。甚至有些艺术工作者为了西方媒体对于“神秘东方文化”的好奇心和对“他者文化”的观赏需求,而制造了一些“伪民俗”的艺术作品,混淆了媒体的视听,使我国的普通民众不能产生文化的认同感,而对民间美术的发展处于漠然的状态。

现如今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科技信息发达的社会,受西式文化和教育的冲击影响很大,也必然使得人们的审美理念发生变化,对民间传统艺术认识肤浅,缺乏学习兴趣等等。如何继承与创新很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 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2] 颜鸿蜀、王珍珠:《中国民间图形艺术》,上海书店,1992年版。

[3] 张道一、廉晓春:《美在民间》,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

作者简介:黄卢健,男,1959—,广西柳州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动画艺术语言,工作单位: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推荐访问:蜡花 古韵 绽放 神奇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