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岗里”飘荡的阿佤乐魂

时间:2022-05-30 17:40:02 来源:网友投稿

采风集锦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着许多与本族来历相关的创世神话,从著名的“司岗里”(山洞或葫芦),我们便会想起分布在中、缅、老、泰四国交界地的古老民族——佤族。

佤族在我国境内主要居住在云南省,以西盟、沧源两地最为集中。佤族人长期过着原始狩猎、采集和种植生活,传统文化具有原始、古朴的特征。因为没有文字传统,佤族关于本族历史和文化的所有记忆,多要借助“司岗里”这类口传文化形式保存。

佤族人酷爱唱歌跳舞,无论日常娱乐、节日喜庆还是重大宗教祭祀仪式都离不开歌唱和舞蹈,所以佤族民间音乐有很多是载歌载舞的形式。佤族民歌包括山歌(“咯格”)、玩耍歌(“咯格来”)、风俗仪式歌、劳动歌、祭祀歌、情歌、儿歌(“咯格公略”)等类别。其中,玩耍歌是非常富有特色的一个歌种,主要流传在西盟、沧源两地,在沧源一带主要为农闲之夜妇幼集体玩乐时所唱,有齐唱和轮唱两种形式,音乐常是一个乐句变头合尾的多次反复;在西盟则是盛大节庆场合中常见的一种集体舞蹈歌曲,或领唱或齐唱,音乐为上下句结构,每段歌词都是由慢到快,气氛甚是热烈。

佤族民间一些与风俗仪式相关的风俗歌,常由寨中有威望的中老年人领唱,其他人拉手围成圈边跳舞边随声应和,曲调粗犷而质朴,内容和情绪则由仪式场合所决定。比如丧事歌的速度缓慢,旋律深沉,甚至带有哭腔;婚礼歌的气氛热烈而隆重;庆祝狩猎归来唱的狩猎歌兴奋、自豪等。

此外,与各种原始信仰仪式相配合的祭祀歌,如进木鼓歌、剽牛歌、猎人头歌、巫师调等,也是非常重要的佤族传统歌曲,多为载歌载舞的形式,音乐带有神秘而古朴的宗教色彩;未婚男女“串姑娘”时唱的情歌感情真挚、朴素,旋律深情、优美,并常有独弦琴(西盟)或小三弦(沧源)伴奏;山野或田间即兴而唱的山歌内容广泛,曲调相对简单,旋律舒展自由;互助劳动中所唱的一领众和式的歌如薅草歌等,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活泼、旋律短小的儿歌,数量也较为可观。

佤族的民间乐器种类繁多、齐全,木鼓和独弦胡是其中最富特色的乐器。木鼓佤语称“库洛”、“克拉”,是佤族人民最崇拜的通天神器,以往只能在发生战争、猎头等重要事件或宗教活动和重大节日庆典时方能奏响,不同的鼓点常用以表达特定的内容。如今佤族木鼓也常与象脚鼓、镲、葫芦笙、竹鼓等组合一起,在年节喜庆活动中为歌舞伴奏。独弦胡(佤语称“士振”)主要流行在西盟地区,是佤族独有的一种弦鸣乐器。其外形接近二胡,不过只有一根弦,用一种结实的山草制成,演奏多为蹲式。这种古老的乐器音区较低,音色浑厚,略带些鼻音,既可自拉自唱也可独奏,用于男女表达爱情时。其它乐器主要是取材于自然环境中的竹制气鸣乐器,比如小独笛、二孔箫、四孔箫、苇笛等;也有与当地其它民族共有的乐器,如象脚鼓、鋩锣、葫芦笙、小三弦等,多用以伴奏舞蹈或民歌,产生如象脚鼓舞、铓锣舞、葫芦笙舞、木杆舞、舂碓舞等一类民间舞蹈,以及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乐曲。

推荐访问:飘荡 司岗里 阿佤乐魂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