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征战歌发展概况及价值研究

时间:2022-05-30 17:08:01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羌族的征战及迁徙史发展传承至今,受到新时代和平社会发展的现实条件与地理条件因素的影响,羌族征战歌在较为封闭的空间无法满足其传播普及的发展要求,逐步被边缘化。而羌族建筑既是羌族人民文化智慧的结晶,也是反映羌族征战史的见证者,羌寨与征战歌相互对应,体现着各自的价值。征战歌发展面临地域、传播媒介、传承者年轻化等众多难题,在互联网科技下背景需要结合现代发展潮流使其实现文化发展传播。征战歌既是羌族征战史的“活化石”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发展征战歌是实现我国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征战歌;羌族;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羌族作为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征战歌也得以保留和不断传承,记录着羌族人民自我生存、保卫家园的情感以及奋勇杀敌、坚毅勇敢的气节精神,使其成为羌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书记曾强调我们应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对于羌族文化的进一步保护研究,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在国际舞台上讲述中国故事。

一、羌族征战歌发展概况

(一)历史发展

羌族自秦汉时期便有文献记载其渊源发展,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随着朝代的不断更迭,羌族人民在不同时期内国家间的斗争生存及反对剥削的征战与迁徙当中形成了独特的羌族语言征战歌。从历史上看,羌族人民经历了漫长的迁徙及斗争过程,在羌族无本民族文字的客观条件下,音乐的歌唱便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手段将羌族的征战历史口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羌族征战歌。由于受到历史久远、征战歌在传承传唱的过程中存在失传的因素且羌族征战历史歌仅在少数的羌族释比中传唱,因此羌族征战歌在传唱程度上来说,受到了历史时间段长且无文字记录查证的制约,在漫长的羌族历史中,征战歌传承至今,已经脱离了羌族人民的群体音乐普及范围,更多的是被情歌、仪式歌、劳作歌等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类型歌曲所传唱,这也是羌族人民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自我选择的结果,使征战歌逐渐边缘化,在和平发展的新时代,征战歌只能成为在羌族释比中传承的民族历史歌曲,单一地苦苦传承,逐步被边缘化。

(二)地理因素

羌族人民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县、理县以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羌族基本上是一支与外界很少接触、处于半封闭状态的民族,长期的迁移与战争以及艰苦的生活条件造就了羌族人民豪放、弘毅、隐忍、宽容、朴实、开朗的群体性格特征,羌族民歌也由此形成了質朴敦厚、深沉粗犷、率真开朗的整体审美特征。[1]从地理位置上看,羌族人民主要居住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从羌族的迁徙历史可以看出,羌族人民主要生存发展活动在四川、甘肃、青海省,且主要分布在我国地理的第一阶梯上,这些地区地势较高,无论是古代亦或是现代,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播与输出都较为落后,因此,羌族征战歌受到其地理位置因素的影响,曲调悠扬而动听明亮,在传唱的过程中,村寨之间的传唱亦有着区别。受地理条件影响,经济交通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在单一的释比传唱教授过程中,效果不佳且传播效率低。在闭塞的地理空间里,无法将征战歌有效地在本民族之间传承,口口相传的古老模式无法满足单一空间内的羌族征战歌的普及发展。

(三)建筑影响

从笔者对羌族释比的采访中得知,传承至今的羌族征战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讲述羌族神话战争以及客观事实存在的征战历史,在这两方面的内容当中均提到了羌族的建筑——羌寨碉楼,对于征战歌内容的影响。碉楼作为羌族人民的文化物质遗产的代表,在建筑设计上有着清晰的战争印记。首先,羌族的碉楼高度较高,每家每户房间从楼梯的底层到顶层至少有五六层,多的可达十几层,登高而望远,对于作战来说,可以及时观察敌情且上下活动灵活,转移速度较快,便于作战技术的实施与攻防转换的结合。在碉楼之中,每家的窗户都处于一个较高的位置,有时甚至需要借助梯子等工具才可以攀登上去进行观看,而这个窗户极为隐蔽,从外面是很难发现的,因此这个窗户的位置也是战争中的一个攻击点,无论以前的长兵器或者是现在的长枪,都可以在这里使用。而每个家庭的大门锁也是极其难开的,羌族人民在设计门锁时对于外来入侵者进行了考量,在门锁的开启上做足了文章,非本族人民难以入侵室内,因为御敌的关系,在羌族的结婚过程中,男女双方必须亲自能用钥匙将门锁打开才可结婚,这也是战争因素的影响对羌族婚庆礼仪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改变。

(四)困难与对策

目前,羌族征战歌存世作品稀少,且在新时代互联网科技的环境下,古老的羌族文化遭到文化多元环境的冲击。从传播媒介上看,羌族文化仅靠口头相传,传承方式单一且效率较低。在新时代的多种现代媒介科技的背景下,封闭的传播方式造成了羌族征战歌曲记载极少、研究程度低的问题。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羌族释比逐渐成为了一种羌族传统和文化的象征,以羌族征战歌曲为代表的羌族传统古老音乐文化仅在羌族释比当中传承传唱,征战歌也逐渐成为羌族历史文化象征的成果,并不为羌族大众所了解。由于地域位置影响,羌族人民曾遭受到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毁灭性打击,不但使羌族的文化建筑、民族服饰、宗教法器、日常乐器等受到损毁,更是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使羌族征战歌这一口口相传的模式遭受到巨大的打击。在羌族释比当中,其年龄一般均超过70岁,他们仍旧保留着先祖的文化传统与根基。但在传承者方面,年轻一代对于本民族文化尤其是释比这个特殊的身份认同度不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日新月异,羌族青年也不断从山里走向城市。由于受到城市文化的冲击,外出务工的羌族青年渐渐淡忘了本民族的民歌。加之地震以后羌族人民的迁往异地,受异地风土人情的影响,羌民们对本民族的民歌传唱意识逐渐减弱,羌族民歌的生存空间急剧缩小。[2]且羌族释比的学习传承不能为其提供客观物质的生存基础,造就了现今羌族释比的年龄老化严重且人数稀少。在地震灾害的打击和时间不断推移下,羌族释比的人数不断减少,对于征战歌的传承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在挽救与保护羌族文化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保护羌族的释比,由于释比对于羌族的价值特殊性,我们需在国家政策上扶持羌族释比的传承,使羌族传承者能够从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上对于羌族释比具有积极的学习传承意愿,进行良性的循环发展。另外,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今天需要我们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将羌族征战歌等音乐文化进行记录保留,为日后的羌族文化研究进行资料的存储,也为传承发展羌族征战歌曲提供多重媒介支持。在发展羌族旅游产业的同时,我们也应将其民族文化性融入其中,达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双重结合。

二、羌族征战歌的传承发展价值

(一)羌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征战歌作为羌族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对于研究羌族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意义。羌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一员,其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征战歌不但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更是一种精神的诉说与表达,其中蕴含形成的坚毅勇敢、团结拼搏的气节精神正是羌族人民在音乐歌唱传承过程中的民族文化精神结晶,而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羌族音乐文化由于其对于羌族文化传播发展的特殊性,对于羌族文化影响颇深。而羌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羌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对于整个羌族甚至是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都具有独特且重要的作用。

(二)征战歌是羌族征战史的“活化石”

由于羌族文化传承的特殊性,羌族人民通过语言及音乐等其他形式进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羌族征战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陈述与研究羌族征战历史之中,其研究价值与可考性比流传至今的口述更大。通过口述讲述的历史在人与人的传播过程中,会随着人的主观表达和接受而产生一定的歧义。在羌族流传至今的历史当中,羌族本民族并无文献可考,只能通过其他与之相关有所接触的民族进行他者视角的记载。从他者文献表达的角度上看,其中描述羌族历史的准确性与真实性需要一定的质疑,他者的角度有可能一定程度上曲解了本意使其错误地将羌族的史实进行记载传播,为我们后世所研究。当然,这里的推断是基于无羌族本民族文字资料可查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因此,还原历史真相的方式便是通过羌族自身的其他遗产来验证与阐述,无论是客观的物质亦或是主观的精神文化,都是还原阐述真相的重要依据,为研究者解开史实提供实践支撑。羌族征战歌作为羌族本民族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最具直接接触羌族征战历史史实的“活化石”,对于羌族征战歌曲的传承发展与保护来说,不但是对于羌族历史的研究保护,也是文化艺术传承的发展。

(三)增强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

对于羌族征战歌的研究从目前的进程来看是比较滞后的,这是由于征战歌无论是普及度或是目前在羌族当中的实用性都比较低,因此,对于研究学者来说对其的研究程度最多停留在音樂艺术的曲式分析研究及乐谱收集整理上,对于更深层次的研究发掘却戛然而止,当然这也与研究者的专业性质所侧重的着重点有着密切的关联。对于征战歌曲更深一步的整理与研究是对一系列“边缘化”的文化进行抢救与保护的重要措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态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文化自信成为我们奋斗的目标,对于征战歌曲的传承与发展保护就是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肯定。不断地发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使得其得到传播发展,打破以往旧有的西方优先的思想,真正地从现实传播到内心认同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也是我们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更是新时代青年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谭永局.试论地理环境对四川羌族民歌的影响[J].音乐创作,2009(6).

[2]龙有成,陈万.论羌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及保护策略[J].前沿,2011(20).

作者简介:贾思程(1996—),男,汉族,新疆乌鲁木齐人,现就读于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西南民族大学音乐与舞蹈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族艺术;龚婷(1984—),女,汉族,重庆万州人,现就读于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西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民族艺术,。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羌族征战歌曲研究”(项目编号:S201810656088)。

推荐访问:羌族 征战 价值 发展概况 研究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