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符到心灵的零距离接触

时间:2022-05-30 16:56:01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广西黑衣壮“呢的呀”原生态歌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和丰富多彩的原生态音乐文化艺术。尤其是广西那坡县城厢镇那桑一带的“呢的呀”山歌,遍及城乡,成为黑衣壮族群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试从审美的角度切入,深入浅出地阐释“呢的呀”歌曲的旋律、节奏的音响结构特点,以及歌词丰厚而深邃的思想内涵,启发人们对黑衣壮“呢的呀”歌曲审美特征的思考及对其美学规律的新认识。

关键词:黑衣壮“呢的呀”山歌 旋律节奏 歌词 审美思考

中图分类号:J642.21 文献标识码:A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祖国的南疆,全区面积2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近五千万。居住着壮、汉、京、瑶、苗、侗、毛南、回、水等十几个民族。其中,居住在桂西大石山的那坡、靖西、德保一带的黑衣壮民族“呢的呀”原生态歌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和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文化特色,都是用本民族、本地区方言壮语,也就是当地的土话来演唱的。“呢的呀”山歌语调丰富,可以高亢嘹亮,可以委婉细腻,可以豪情万丈,可以柔情似水。旋律起伏跳动,节奏灵活多变,歌词富有深邃的文化意蕴。听之赏之,从音符到心灵,零距离地拨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琴弦。

为什么黑衣壮“呢的呀”歌曲会使人产生如此美妙的审美享受呢?本文试图通过对“呢的呀”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揭示某些美学规律和特征。

一 旋律、节奏的组织与变化及其表现意义

旋律(Melody)是美妙的音乐,“体现音乐的全部思想或主要思想,用调性关系和节奏、节拍关系组合起来的,具有独立性的许多音的单声部进行,叫做旋律。”可以说,旋律是一个一个音符组成不同拍子的曲调,或是抒情的曲调,或是快速的曲调,或是活泼的曲调等等,反映深刻的思想内涵,有人把旋律比喻成“音乐的灵魂”。总而言之,不同风格的旋律让人领略不同的音乐风格。黑衣壮“呢的呀”山歌的旋律纯粹和质朴,凝练和明畅,混合着泥土的芳香,表达的情感和塑造人物形象丰富而准确,犹如天籁之音,魅力无限。

节奏(Rhythm)“简单讲,就是用强弱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有人把节奏比喻成“音乐的骨髓”,既然是“骨髓”,那么对于音乐而言,肯定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旋律、节奏的丰富组织与变化及其表现意义,有助于帮助人们理解音乐的审美内涵。为什么黑衣壮“呢的呀”山歌的旋律、节奏丰富的组织与变化能使每一首流传至今的曲子带给人们深刻的审美印象呢?它遵循着怎样的审美原则呢?下面就从黑衣壮“呢的呀”山歌的旋律、节奏与节拍入手,分析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意义:

1 舒展、抒情的旋律、节奏体现平和的静态之美

黑衣壮“呢的呀”山歌的旋律、节奏有的表现舒展、抒情的情绪与意境,表现出平和的静态之美。如黑衣壮歌曲《呢的呀,黑衣壮》(胡红一词,傅磬曲)的旋律节奏就表现出了这种美好的审美意境。演唱形式为男女声领唱,歌曲的特色之处在第5、10小节还有下滑音作为装饰音,体现出自如、愉悦、柔和、古朴、轻松的情绪。

2 活泼、欢快的旋律、节奏体现喜悦的动态之美

黑衣壮“呢的呀”山歌的旋律、节奏除了表现舒展、抒情的情绪与意境外,还表现活泼、热烈的一面。如《红带迎客歌》(梁绍武词,农礼生曲),就是一首旋律、节奏欢快喜悦的歌曲。歌曲的旋律走向由高到低,富有地方特色的五声调式,节拍是2/4拍,C大调,热情的、中快板。节奏型第3、4、7、8小节的节奏音符相同,是二分音符的长音;第5小节的节奏型为十六分音符;开头部分的长音节奏具有延留音特点,改变了音乐的节拍循环,对音乐的展开具有一种特殊的推动力;第6、10小节的切分音节奏极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黑衣壮人的性格善良、纯朴、热情好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到黑衣壮作客,都会得到盛情的款待,黑衣壮人会把家中醇酿的农家酒、精心制作的美食献上,并载歌载舞,所有的敬酒歌都是发自内心对美好生活热情的歌唱。此外,黑衣壮人生活在边境那坡县,四周是连绵的群山环绕,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教育落后,族群居住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可是如此这般的生存环境,却造就了黑衣壮人的开朗、活泼、乐观性格以及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因此,这些旋律节奏的变化反映了黑衣壮人的为人处世之道,符合黑衣壮族群的传统习俗特点。

3 富于变换的节奏、节拍体现民歌风古朴的生态之美

黑衣壮人祖祖辈辈生活在大石山里,对那里的一石一土一草一木怀有强烈的情感,所有的歌声都是发自内心的歌唱,即兴而歌,踏地起舞,均表现出特殊的乡土情怀和强烈的生活气息。黑衣壮“呢的呀”山歌的旋律、节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平共处的审美原则与理念。其鲜明、富有特色的对比形式,为音乐带来了民歌风古朴的生态之美,体现了民歌丰美的意蕴。如《美丽那坡靓丽黑衣》的旋律流畅、平稳、生动、整齐,上下声部和声音程丰富(有三、四、五、度的和声进行),演唱形式为女生独唱、伴唱。女生伴唱部分的旋律节拍是4/4拍,第1、2小节的节奏相同,第3、4小节的节奏有所变化,其节奏型:×. ××× ××|××. ×-|,尤其第三小节的延留型节奏,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力,最适合表现优美婉转、情感细腻的如歌旋律。

二 歌词深邃的文化意蕴

“歌词是人类最古老最普及的艺术——歌曲的基础,与人民生活有着深刻而广泛的联系。歌词是音乐文学诸形式的基础,没有对歌词艺术的透彻了解,便不可能把握音乐文学的规律。”黑衣壮“呢的呀”山歌的歌词以其独特的方式形象、生动、历史、准确地反映了黑衣壮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歌词的主题思想、感情色彩、风格特色、艺术语言、艺术构思、艺术传达等方面来看,依靠生动的语言把思想表述清楚,把情感传达出来,极具音乐文学色彩,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相互交融,使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审美体验。那么,黑衣壮“呢的呀”山歌的歌词怎样体现深邃的文化意蕴呢?

1 以生产劳动为乐生手段

生产劳动是黑衣壮“呢的呀”山歌产生的必然条件,是黑衣壮山歌孕育产生的土壤,是黑衣壮山歌的源泉。黑衣壮“呢的呀”山歌的形成和发展与生产劳动紧密联系在一起。黑衣壮族群居住在艰苦的大石山区,那里缺衣、少食,唯一能利用的是山区里的大石头以及石山里少之又少的土地种粮食建房屋。可是,聪明、勤劳的黑衣壮人通过自己辛勤的生产劳动,自种自织自染自裁自剪了黑衣,利用石山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建造了全木结构的干栏式房屋,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因此,不同风格的题材和内容形式的歌词,就在生产劳动中产生了。如:《壮家蓝靛蓝歌》(韦顺良)

蓝靛叶,青又青,

年年割来年年生:

那座山上长蓝靛,

山上就有壮家人。

蓝靛花,开满坡,

听我唱支蓝靛歌:

蓝靛年年染白布,

壮家年年新衣多。

以上这首《壮家蓝靛蓝歌》的歌词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创作而成的。黑衣壮人在石山上种植一种植物叫蓝草,染在棉花纺成的白布上就变成黑色,经过自己裁缝制衣,一套做工精细的黑衣、黑裤、黑帽便呈现在眼前,使人为之赞叹不已。“蓝靛年年染白布,壮家年年新衣多”,这些歌词的描述符合生活的真实,而且每一个词与词组,都形成一定的节奏规律以及行与行之间的顿数、音节的对称。这种节奏型的组合,朗朗上口,十分押韵,充分说明了黑衣壮人通过辛勤的劳动上山采摘蓝草来染布织布做衣服,这种在劳动中产生的歌词是最美、最质朴的语言艺术。

2 以传统习俗为审美情趣

每一个民族都具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所以黑衣壮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独特,为黑衣壮歌手提供了很好的创作素材。因此不同的节日,不同的仪式和习俗就有不同的歌词内容形式。如黑衣壮人的捶布歌、伐木歌、劳动歌、婚葬嫁娶歌、相亲访友歌、祝寿歌、敬酒歌、迎客歌等等,歌词内容围绕不同的习俗和礼仪而创作,表现着他们特殊的生存个性。如黑衣壮人赶歌圩,已成为青年男女定姻缘的重要场所,也成了他们展现歌喉、展示自己青春风采的最好机会。每年农历的“三月三”,黑衣壮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穿上他们最漂亮的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以歌会友,以歌为媒,以歌传情。如对唱《找妹歌》(农欢):

男:四月初五赶歌圩,

哥走东来妹走西;

当街找得眼睛累,

不见阿妹在哪里。

妹:四月初五赶歌圩,

哥在东来妹走西;

心想见妹不用找,

山歌出口妹就知。

这首歌词的创作用了赋的修辞手法,非常真实、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哥和妹赶歌圩没能相遇时的焦急心情。黑衣壮山歌分为“西”和“伦”两种歌体。这首歌词属于“西”,就是七言歌体,每四句为一节,一共两节,但这首歌词不完全严格按照腰脚韵的要求创作。第一句“四月初五赶歌圩,哥走东来妹走西。”第一句尾字“圩”没有押第二句“来”。第三句“当街找得眼睛累,不见阿妹在哪里。”第三句尾字“累”押“妹”。这种韵律的创作讲究平仄规律,词与词组之间节奏鲜明,形象生动,高低相间。如果歌者在演唱时加上衬词,如“哎、咧、、呢的呀”等词,犹如锦上添花,在音调上增添歌词的抑扬顿挫感,非常富有审美情趣。

3 歌为心声体现社会功能的审美价值

黑衣壮山歌的歌词主题内涵深刻,围绕黑衣壮人日常的生活、劳动、亲情、爱情、婚姻、嫁娶等方面题材进行创作,表现出深刻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域特色,也体现出黑衣壮人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高尚的理想道德观,具有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作用。黑衣壮人讲究礼节,讲究待人接物之道,讲究融洽的人际关系,讲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因此这些方方面面的移情教育,就体现在歌词的内容里。通过歌曲的传唱,把黑衣壮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美德继续发扬光大,以此教育族群热爱国家和家园,吃苦耐劳,善良诚实,尊老爱幼,夫妻恩爱,孝敬父母,以促进黑衣壮族群的长久安定团结、和睦相处、兴旺发达。黑衣壮“呢的呀”山歌的歌词创作有以下几类:

1 教育群众热爱家乡的歌词,如《石头山上是我家》(果良),《山歌年年长春光》(梁绍武词,傅磬曲),《爬山歌》(覃明),《山寨呢的呀》(麦展穗词,农礼生曲)。

2 教育黑衣壮勤劳致富的歌词,如《壮家走出大山来》(农天)、《黑衣壮的酒》(郭庆宣)、《捶布歌》(农欢),《壮家蓝靛歌》(韦顺梁)。

3 反映群众喜获丰收的歌词,如《尝新米》(韦福山);反映黑衣壮人温暖情怀的歌曲《黑衣壮人最有情》(农彬)、《尝碗壮家南瓜饭》(农天贵)、《五色糯饭香又香》(侬秀)。

4 反映群众消遣闲暇、精神享受及宗教信仰的歌词,如《八月十五拜月亮》(农天兰),《天上星星伴月亮》(韦亮),《画眉飞进油茶林》(覃贵田),《壮家枫叶歌》(覃刚),《挑新水》(覃龙)。

5 反映青年男女追求美好爱情的歌词,如《找妹歌》(农欢),《等妹歌》(农欢),《定情歌》(农欢)。

黑衣壮“呢的呀”歌词创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文学色彩和深刻的社会功能,对黑衣壮族群的理念引导、心灵净化、精神享受,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综上所述,黑衣壮“呢的呀”歌曲,一方面从旋律节奏体现出形式多样的特点,另一方面从歌词内容体现出丰厚而深邃的思想内涵。无论是旋律节奏的特点,还是歌词内容创作的功能价值,都与黑衣壮族群的传统习俗、自然环境、思想情感与实践行动有关,深刻体现出了黑衣壮“呢的呀”歌曲美的存在方式,这种必然的、合理的、有机的美的存在方式,从音符到人的心灵是零距离的接触,这种诗意般的旋律节奏,诗意般的歌词,给人以无穷的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 周炳群主编:《中国黑衣壮》,中共广西百色市委宣传部编印。

[2] 庄捃华:《音乐文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

[3] 李重光:《基本乐理简明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

作者简介:覃思,女,1975—,广西平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理论,工作单位:广西大学艺术学院。

推荐访问:零距离 音符 接触 心灵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