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萨克族民歌的旋律形态特征

时间:2022-05-30 16:44:01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i_ig:oiv\ww5_u?材料在不同的高度上严格或变化出现,不仅节省了音乐材料,使旋律的主题形象十分鲜明,常常成为扩展音乐结构规模的便捷手段,而且使民歌的调性有了新的变化,丰富了旋律,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谱例4:云雀落在琴头上(副歌部分)

上例为民歌《云雀落在琴头上》的副歌部分。先是前面六小节的切分节奏分别作上二、三度或下二、三度的模仿进行,接着后面两小节的八分律动又作了下行二度的模进,扩充了结构,使旋律富有动感,乐意盎然。

5.旋律中的终止形式

在哈萨克族民歌中,其旋律的结束终止也有着各种不同的方式。从大量谱例分析来看,跳进到调式主音的终止较为少见,最为常见的是从调式上主音下行二度级进到主音,或从调式上主音先下行三度进行到导音,再由导音上行二度级进到主音。在大调歌曲中,后一种终止方式更为常见,形成了哈萨克民歌中的又一特色。

从和声配置的角度来说,这种旋律终止中的调式音级进行,非常符合欧洲古典和声的理论体系,可见哈萨克民歌的旋律形态和欧洲音乐体系是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的。

谱例5:倍波勒(副歌部分)

上例《倍波勒》为e小调,从副歌部分的结束终止(倒数第三小节)中我们可以看出,旋律形态最终是从调式上主音落到主音的,而整个结束句的和声配置却是由主功能到下属功能,再到属功能,最后再到主功能,旋律终止中的和声功能逻辑关系十分明显。

同样的情况在《云雀落在琴头上》(见谱例4)和《艾妮》(见谱例6)中体现得更充分,而且大调旋律中那种由调式上主音先下行三度进行到导音,再由导音上行二度级进到主音的终止形式在哈萨克族民歌中更为普遍和典型。

6.旋律中的和声表层

按照杜亚雄先生的说法,哈萨克族音乐在我国属于欧洲音乐体系,③而“属于欧洲音乐体系的民间音乐作品,旋律具有功能和声的表层意义,为这些作品配上传统的功能和声是很容易的,风格也很协调。”④从哈萨克族民歌的大量谱例分析来看,杜亚雄先生的论述是有道理的。

谱例6:艾妮⑤

谱例《艾妮》为A大调,是一个两句体的乐段,两句的结构分别为10+11小节。从两句的终止关系看,上句半终止落在调式属音,下句完全终止停在调式主音,形成了上属下主呼应和问答式的调式功能逻辑关系。

从旋律和声表层分析,首句前三小节为主和声,四、五小节为下属功能,第六小节可以配置属和声,第七小节用Ⅵ级和弦阻碍进行,然后再接主功能、下属和弦到属和声形成半终止;后句第一小节从主和声开始,第二小节为下属功能,第三小节可以配置属七和弦接第四小节的Ⅵ级形成阻碍,然后再进行到属和声。后面的结束终止式见谱例。

从对《艾妮》的旋律分析(包括前面所有谱例的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哈萨克族民歌的旋律的确是具有“功能和声的表层意义”的。杜亚雄先生之所以下结论说哈萨克族音乐属于欧洲音乐体系,这应该是重要依据之一吧。

7.旋律中的节拍运用

哈萨克族民歌在节拍的运用方面形式十分多样,在冬不拉弹唱中多用3/8、4/8、5/8的混合节拍,有时还可见到3/8、4/8、5/8、6/8、7/8或2/4、3/4、3/8、4/8、5/8、6/8各种不同组合的混合节拍。咋看起来,在弹唱中的这种混合节拍似乎很难掌握,但是只要找到它的基本拍,即是在3/8节拍的基础上,根据歌词的需要,插入4/8或5/8等节拍,而在句末拖腔时,再回到3/8这种冬不拉伴奏时常用的节拍上来即可。正是这种复杂的强弱变换手法,使初听者[花缭乱、莫衷一是,然而在哈萨克族歌手中,不仅老一辈歌手能够纯熟地掌握冬不拉弹唱的技巧,对其节奏规律运用自如,那些酷爱弹唱的青年歌手,也能使伴奏和主旋律配合得有条不紊。

在独唱和对唱中2/4和3/4节拍为最常见,然而在整首歌曲中节拍从头至尾不变的情况比较少见。多数情况是这种有规律的节拍常常被突破,成为不规则的混合节拍。如果说那些有规律的2/4与3/4节拍的民歌是以旋律的优美和抒情见长的话,那么这些不规则的混合节拍的民歌,不但有流畅的旋律,而且还以它节奏的新颖来取胜。

谱例7:翅膀已飞累

以上是弹唱歌曲《翅膀已飞累》的前奏,不用详说,从谱面上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以8分音符为单位拍的各种节拍是如何混合运用的了。在谱例3的弹唱歌曲《褐色的鹅》中,这种特征表现得也很明显和突出。在独唱歌曲《阿勒空额尔》(见谱例1)和对唱歌曲《阿果衣尕衣》(见谱例2)中,以2/4和3/4为混合节拍的特征也很明显,而这种情况在独唱和对唱中也是非常多见的。

哈萨克族民歌中这种不同组合混合节拍的大量运用,从音乐本体上形成了强弱循环的不固定和无规律性,给人以听觉上的随意和松散,似乎他们的音乐也像脱了缰的野马,可以不受时间或空间的约束而随心所欲地发展。从现实生活看,哈萨克是马背上的民族,常年骑马游弋于草原、高山和丛林之中,其生产劳动是以家庭为单位、以个体放牧为方式的,他们日出而牧、日落而归,整日过着悠闲自得、无拘无束的生活。因此,表现在音乐的节拍上,自然不需要那么循规蹈矩、强弱有序了。

参考文献

[1]《哈萨克族简史》编写组《哈萨克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2]王秉琏《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新疆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9年版。

[3]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哈萨克民歌》,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版。

[4]《新疆少数民族歌曲选?穴哈萨克族歌曲专辑?雪》,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5]杜亚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音乐体系浅析》,《中国音乐》1984年第3期。

①阿勒空额尔:哈萨克语。意为低音抒情之歌。

②阿果衣尕衣:哈萨克语。歌曲中的衬词。

③杜亚雄《中国民族音乐学文集:探索的脚步》,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④同③,第46页。

⑤艾妮:哈萨克语。姑娘的名字。

(本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伊犁师范学院新疆哈萨克文化与民族现代化研究中心重点项目阶段成果,项目编号:XJEDU080112B01)

王 建 伊犁师范学院新疆哈萨克文化与民族现代化研究中心教授

贾孜拉 伊犁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张宁)

推荐访问:哈萨克族 民歌 形态 旋律 特征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