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考点必读与试题演练

时间:2022-05-30 12:24:01 来源:网友投稿

第一部分 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

病史采集

患者,男,42岁。主诉:右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8年。

一、问诊内容

(一)现病史

1.根据主诉及相关鉴别询问

(1)发病诱因:是否在咳嗽、劳累后出现。

(2)肿块大小的变化,有无疼痛及压痛,体位变化、腹压增加时是否有变化。

(3)能否降入阴囊,肿块膨出后可否还纳。

(4)是否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停止排气、排便,是否伴有排尿困难。

(5)发病以来饮食、睡眠、大小便和体重变化。

2.诊疗经过

(1)是否曾到医院就诊,做过何种检查。

(2)治疗情况:用药及效果,是否手术。

(二)相关病史

1.有无药物过敏史。

2.与该病有关的其他病史:有无便秘、长期咳嗽、肝硬化腹水疾病史。

3.个人职业及有无长期吸烟史。

二、问诊技巧

(一)条理性强,能抓住重点。

(二)能围绕病情询问。

参考诊断(腹股沟斜疝)

病例分析

病历摘要 患者,女,50岁。乏力、多尿伴体重减轻1年余。

1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无力,排尿增多(排尿量2 000~3 000 ml/24小时),无明显心悸、多汗症状。发病以来,食欲佳,睡眠尚可,体重减轻5 kg。

既往史:无服用特殊药物史和药物过敏史。吸烟7年,半包/日,饮酒5年,150~200 g/日。

查体:T 36.8℃,P 76次/分,R 16次/分,BP 135/85 mm Hg。神志清,营养中等,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甲状腺不大,未闻及血管杂音。心肺检查未见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4次/分。双下肢不肿。

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9.1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3.8 mmol/L。

一、初步诊断及诊断依据

(一)初步诊断

2型糖尿病

(二)诊断依据

1.病史:①中年,女性,慢性病程;②典型的临床表现为乏力、多尿,伴体重减轻。

2.实验室检查提示空腹及餐后血糖分别>7.0 mmol/L及11.1 mmol/L。

二、鉴别诊断

1.1型糖尿病

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3.其他原因引起的血糖升高

三、进一步检查

1.尿糖和酮体,血FT3、FT4、TSH,监测血糖变化。

2.眼底检查。

3.肝肾功能及血脂检测、心功能检查。

四、治疗原则

1.适当供给热量和积极预防并发症。

2.饮食治疗。

3.降糖药物治疗或胰岛素治疗。

第二部分 综合笔试

传染病总论

【考点必读】

1.感染 是病原体在人体内的一种寄生过程。

2.传染病 是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螺旋体、真菌等)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染病属于感染性疾病,但是感染性疾病不一定都有传染性。

3.病原体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

(1)病原体被清除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通过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功能被清除体外。

(2)隐性感染 又称“亚临床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只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不出现临床症状。此种感染类型最常见。

(3)显性感染 又称“临床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出现临床症状。

(4)病原携带状态

①按病原体不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②按发生于显性或隐性感染期后分为恢复期携带者与健康携带者。

③按病原体携带时间不同分为急性携带者(<3个月)、慢性携带者(>3个月)。

④病原携带者的共同特点是出现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是重要的传染源。

(5)潜伏性感染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的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能将病原体清除体外,以致病原体可长期在人体内潜伏。一旦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引起显性感染。

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病等。

4.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3个基本条件

(1)传染源 包括病人(显性感染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 包括空气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3)易感人群 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构成的人群为易感人群。通过人工免疫(接种预防疫苗)可以把易感性降低,以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5.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

(3)有流行病学特征。

①流行性在质的方面有外来性和地方性之分;在量的方面有散发性、流行、大流行和暴发流行之分。

②地方性在发病率方面有空间上(地区分布)分布的差异。

③季节性在发病率方面有时间上(季节分布)分布的差异。

④人群性在发病率方面有不同人群(年龄、性别、职业)分布的差异。

(4)感染后免疫不论是显性感染还是隐性感染,都能产生特异性免疫(主动免疫),只是免疫时间在不同传染病中有很大差异。

6.传染病的主要诊断方法

(1)一般实验室检查 血、尿、便常规和生化检查。

(2)病原学检查 包括病原体的直接检出和病原体的分离。

(3)分子生物学检测 包括放射性核素、生物素标记的分子探针、聚合酶链反应(PCR)。

(4)免疫学检测 ①特异性抗体检测(又称血清学检查);②特异性抗原检测(诊断意义比特异性抗体检测更可靠);③皮肤试验;④免疫球蛋白检测;⑤T细胞亚群检测。

(5)其他 ①内镜检查;②影像学检查;③活体组织检查。

7.传染病的主要预防环节

(1)管理传染源

①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强制管理,报告时间城镇≤6小时,农村≤12小时。

②乙类传染病 严格管理,报告时间城镇≤12小时,农村≤24小时。

③丙类传染病 密切临床观察、随访观察。

(2)切断传播途径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3)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特异性免疫功能。

【试题演练】

1.下述的5种感染过程中,最常见的是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体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2.感染过程中的5种表现中所占比例最低,但又最易识别的是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体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3.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的3个基本条件是

A.微生物、媒介、宿主

B.病原体、人体、人体所处的环境

C.病原体的数量、致病力、特异定位

D.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E.病原体、环境、宿主

4.发现霍乱后,在农村上报时间A.≤6小时

B.≤8小时

C.≤10小时

D.≤12小时

E.≤24小时

5.预防传染病的3大环节是

A.隔离传染源、杜绝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B.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C.消灭传染源、减少传播途径、治疗易感人群

D.管理传染源、减少传播途径、治疗易感人群

E.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治疗易感人群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

【考点必读】

本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鼠类及猪是主要传染源。

1.病原学

病原体为钩端螺旋体。钩端螺旋体菌体纤细,有12~18个螺旋,体端有钩,能旋转式运动,具有较强穿透力。革兰染色阴性,镀银染色被染成黑色或褐色。

钩端螺旋体的抗原结构极为复杂,国内证实有18群70型。我国雨水洪水型主要由波摩那群(型)引起,稻田型流行株则以黄疸出血群(型)为代表。

2.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最重要的是鼠(野鼠)和猪。

稻田型钩端螺旋体病——最重要的传染源是鼠(黑线姬鼠)。

洪水型钩端螺旋体病——最重要的传染源是猪。

(2)传播途径 受染动物将钩端螺旋体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环境(水、土等)。人接触后通过皮肤、黏膜而感染。

(3)人群易感性 人对本病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同型免疫力。

(4)流行特征 地区分布甚广,夏秋季多发,感染者多与接触疫水等因素有关。

3.临床表现

依据临床表现的特点,分型如下。

(1)感染中毒型(又称流感伤寒型)

出现为败血症的临床表现,病急、发热、头痛、肌痛、全身乏力、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等,酷似流感,缺乏特异性。

特点:①结膜充血,不伴有明显畏光及分泌物;②肌肉疼痛,以腓肠肌为主,伴有明显触痛;③浅表淋巴结肿大,以腋窝、腹股沟为主,质软、活动,伴触痛,>90%没有明显器官损害,经1~3天后恢复。

(2)黄疸出血型

是一种严重类型。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黄疸、出血倾向和肾功能损害。最后可因肾衰、肝衰、大出血而死亡。轻者可能仅有黄疸,而无明显的出血倾向与肾功能损害。

(3)肺出血型

经早期败血症后1~3天,出现肺出血的临床表现,咳嗽、痰中带血,肺部可有少量湿啰音。 X线检查可见散在片状影。

进入肺弥漫性出血期时,患者呈现出极度烦躁、气促、发绀、满肺湿啰音。

进入垂危期,则神志不清,双肺满布粗大湿啰音。

最后因肺泡充满血液而窒息死亡。

(4)肾衰竭型

主要表现为蛋白尿及少量细胞和管型,仅严重时出现氮质血症、少尿或无尿。

单独的肾衰竭型少见,多与其他类型并发。

(5)脑膜脑炎型

少见。发热3~4天后出现头痛、呕吐、项强等脑膜炎症状,或神志障碍、瘫痪、昏迷等脑炎症状。脑脊液检查,70%病例有轻度蛋白增加及少量白细胞,约50%可培养分离出钩端螺旋体。

【附】钩端螺旋体病后发症(既往惯称“后期并发症”)

发热消退后的恢复期再次出现发热,并有眼部症状(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葡萄膜炎)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闭塞性脑动脉炎导致的渐进性瘫痪等脑缺血症状)。

4.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轻度增高,尿中出现轻度蛋白,镜下可见少量红细胞及管型。

(2)特异性检查

①血培养:培养2周后出现阳性,若4周后仍无钩端螺旋体生长,则为阴性。

②血清学试验:显凝试验(MAT) 1周后抗体效价>1:400,或早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上升4倍,即可确定诊断。

5.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表现

(3)血及其他标本培养分离出钩端螺旋体或行血清学试验。

6.治疗

(1)抗菌治疗 首选高度敏感的青霉素,迄今尚无耐药株出现。为避免诱发赫克斯海默尔反应,首次剂量一般主张为40万U肌注,每日总量为160万~240万U。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庆大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白霉素等。

【附】赫克斯海默尔反应——应用青霉素后,体内大量钩端螺旋体被杀死,释放毒素引起的临床症状加重反应,常见高热、寒战、血压下降等。

(2)对症治疗 黄疸出血型患者常有肝、肾功能障碍及出血倾向,可给予维生素K。缓解症状可用泼尼松。

(3)后发症的治疗 后发症为机体免疫反应所致,轻者常可自行缓解。对眼葡萄膜炎、脑动脉炎等,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缓解病情。

7.预防

(1)控制传染源 加强田间灭鼠,加强猪粪、尿管理。

(2)切断传播途径 流行环境的改造,减少和防止疫水接触。

(3)预防接种及化学预防。

①钩端螺旋体菌苗,在每年流行季节前的0.5~1个月开始接种,前后注射2次,间隔半个月。

②意外接触可能感染钩端螺旋体者,给予多西环素或青霉素,可预防发病。

【试题演练】

6.有关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体描述,错误的是

A.病原体为钩端螺旋体

B.革兰染色阳性

C.镀银染色被染成黑色或褐色

D.具有较强穿透力

E.钩端螺旋体菌体纤细,体端有钩

7.有关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描述,错误的是

A.最重要的传染源野鼠和猪

B.传播途径是人接触受染动物污染的环境后而感染。

C.感染的途径是通过人的皮肤、黏膜

D.流行季节以秋、冬季多发

E.病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同型免疫力

8.钩端螺旋体病(感染中毒型)常头痛、肌痛、其肌痛的特点是

A.疼痛以胸肌为主,伴有红肿

B.疼痛以腰肌为主,伴有痉挛

C.疼痛以腓肠肌为主,伴有触痛

D.疼痛以背肌为主,伴有红肿

E.疼痛以肱二头肌为主,伴有触痛

9.对钩端螺旋体病(肺出血型)临床表现的描述,错误的是

A.咳嗽

B.痰中带血

C.肺部哮鸣音

D.发绀

E.气促

10.患者,25岁,农民。因发热、头痛、肌痛而入院。查体:体温39.6℃,呼吸30次∕分,脉搏120次∕分。面色苍白,结膜充血,不伴有明显畏光及分泌物,肌肉疼痛以腓肠肌为主,伴有明显触痛,浅表淋巴结肿大,以腋窝、腹股沟为主,质软、活动,伴触痛,心肺检查无明显异常,腹软,肝未触及。化验:白细胞7.0×109/L,中性粒细胞0.76,淋巴细胞0.24,本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A.流行性感冒

B.钩端螺旋体病

C.流行性出血热

D.急性血吸虫病

E.伤寒

11.上述病例,为明确诊断,最有意义而且快速(<2周出结果)的辅助检查项目是

A.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检测

B.血培养

C.血清显凝试验(MAT)

D.尿蛋白测定

E.尿沉淀镜下检查

12.上述病例如果确诊为钩端螺旋体病感染中毒型(又称流感伤寒型),抗菌治疗的首选药物应该是

A.链霉素

B.青霉素

C.氯霉素

D.红霉素

E.庆大霉素

13.如果意外接触可能感染钩端螺旋体者,为预防发病,可采用的预防药物是

A.链霉素

B.多西环素

C.氯霉素

D.红霉素

E.白霉素

正确答案:

1.B2.C3.D4.D5.B

6.B7.D8.C9.C10.B

11.C12.B13.B

推荐访问:考点 演练 执业 考试辅导 医师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