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建筑结构课程教改问题研究

时间:2022-05-28 19:40: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在新工科背景下,赤峰学院提出对工科专业施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切实可行地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应用到土木工程核心课程教学中、如何提高在新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学有所成并将知识合理应用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本文根据赤峰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现状,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这门学科的教学思路及方法,以保障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关键词:建筑结构;应用型人才培养;土木工程;启发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9)12-0139-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工程领域对人才知识素养的需求逐步提升,在社会招聘过程中,发现建筑企业招工明显倾向于有工作、工程经验的人才,土木工程应届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并不占优势,在这种环境背景下,培养出一批出校门便可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工程一线的人才即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迫在眉睫,2012年,赤峰学院出台了《学分制改革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总体方案》,正式启动学分制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文针对土木工程本、专科建筑结构专业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改革方向做出初步研究.

建筑结构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应用极为广泛,本、专科专业学习中,建筑结构包括混凝土、钢结构、砌体结构等不同建筑材料的结构设计原理及结构整体设计,学生学习此专业课知识后能够掌握工程建筑结构主体的相关设计流程,并运用到工程一线,为工程主体质量、经济等最大合理化做出专业性贡献.随着自然灾害的发生、人类文明的需求,建筑结构设计不断积累经验,建筑结构规范不断更新,社会对建筑结构的要求越加严谨,所以高校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这门专业课不断迎接着新的挑战,新的变革.

1 建筑结构课程教学现状

近几年,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不断深入,建筑结构新理论知识的不断涌现,关于建筑结构课程教学的难度不断增加,有限的学时内,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实践,理论教学学时不断减少,给教学带来了更大的考验与挑战,学生往往吃不透、学不会,机械的背例题应付考试,很难掌握本门课程的精髓与内涵主旨,甚至少数学生出现了在学校学习还不如去工地学习的思想误区,赤峰学院建筑工程技术班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理论学时仅为两年,一年的时间要去工地实践,这让本来基础略差的专科同学面对着难度大、内容多的建筑結构课程学习抓耳挠腮;技术型人才培养注重实践,在这种培养模式下,确实让学生入手快,下了工地能干活,但是面对着工程上的“疑难杂症”却无从下手,不清楚结构内涵本质,理论知识捉襟见肘,最终会成为只会干活而缺乏思考或举一反三能力的“人工机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一些同学在面对复杂的公式时面红耳赤、毫无兴趣;传统的考核方法不能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完全体现在试卷上;教师的水平决定学生的能力,在建筑结构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涌现新知识、新技术,不断修改新规范,新工科背景下,出现了许多新型的施工方式,技术手段,这就要求教师队伍不断学习,才能更好的传授学生新知识,使得同学们所学的知识具有前沿性.

面对着上述现状,如何建立合理的授课体系、转变授课形式,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如何协调理论、实践、实验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工程专业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让考试不再成为学生的一种压力又能体现学生所学的大部分知识;如何协调教师队伍的教学和自身学习等问题成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2 建立合理的授课体系、转变教学形式

2.1 建立合理的授课体系

和实行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的各大高校一样,建筑结构的理论课时一直在精简,可是学科内的重点知识点却不曾减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合理的授课体系、转变授课形式,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此情况下要求同学们必须扎实的掌握专业基础课,例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相关知识,建筑结构是建立在力学学科的基础之上,缺少力学知识,建筑结构不可能学好,相反,有良好、扎实的力学基础,那么建筑结构这门学科变得很容易.结构构件的设计中,截面的设计、钢筋的配置,构件的强度、刚度、裂缝及挠度验算都离不开力学的相关知识,那么在建筑结构这门学科授课的时候,教学任务只需要将结构构件的设计方法,计算方法进行讲解,同学们便可融会贯通,其实建筑结构这门学科虽包含不同材料的结构,看似内容很多,但是只要掌握其中一种材料结构构件的设计方法,那么运用扎实的力学基础,多思考,善于举一反三,其他材料的结构构件设计便可迎刃而解,所以我们在教授建筑结构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善于让同学们掌握方法,选择授人予渔的教学内容,建立合理的授课体系,便可在短学时内完成教学内容,使得同学们学起来不那么累,同时要培养同学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开阔思维,我们引入isec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多思考,帮助同学们养成举一反三的良好学习习惯.

2.2 启发式教学

精选教学内容,认真组织教学,注重基础知识培养,传授剖析重点、难点思维方式,诱导学生逐步深入,启发同学们对专业知识的深入探究,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自主思考,为同学们建立广阔的思考空间,例如在讲解框架结构设计时,提出“同学们想盖一所什么样的框架房屋?”等宏观问题,针对同学们的回答,进一步提出问题,“同学们的设想,是否可行?是不是空中楼阁”让同学们主动思考,启发同学们对更深层次知识的探究,建筑结构这门课相互联系的学科很多,例如:抗震工程学、地基基础等,所以同学们思考的角度多种多样,最后进行总结,讲授正确的设计思维.

2.3 任务型教学

即讲内容在课堂内进行基本讲授后,以小组的形式,由指导教师分配任务,任务内容为以小组为单位建立完整的建筑结构设计,根据同学们所学的知识,自主编排设计资料,结构布置方案,结构构件计算,并运用相关专业软件将结构设计绘制成图,在此过程中,导师进行一定的指导,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性的理解,对自身专业水平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对整个设计方案的设计、时间进度安排、人员安排、方案可行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使同学们由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探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任务型教学是一种培养应用型人才合理的教学模式.

2.4 体系性教学

体系性教学是指在教授建筑结构课程的同时,应注重于其他专业课程的联系,起到学新课,温旧课,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这要求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师共同探讨不同课程的连接点,在讲课的时候要有所侧重.最终将土木工程专业的授课形成统一的体系,让同学们学完所有专业课的时候形成一种学了土木工程专业的思维而不是具体某一科课程.

3 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工程专业能力

3.1 因材施教,突出专业倾向性

在我校土木工程类学科同学分为本科土木工程、专科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同学们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参差不齐,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体现专业的倾向性,在确定讲课内容时,侧重点不同,面对本科同学教学我们侧重是结构图纸设计内容,面对专科建筑工程技术则侧重建筑结构识图、认图,设计知识只做大概讲解,面对工程造价专业的同学则是侧重截面设计,建筑材料截面满足强度、刚度的前提条件下材料的基本用量等知识讲解,这样系统的讲授分解、因此施教突出了专业的倾向性,使得所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走向工作岗位中有的放矢,如鱼得水.

3.2 理论、实践、实验相互协调

在建筑结构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践必不可少,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实践,学生实践应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相互协调,我觉得实践及实验应穿插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而不是集中实践、实验,这样使得同学们对专业知识有更好的了解,例如,讲授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理论知识结束后应立即组织同学们到工地体会梁构件整个施工过程,借用工程图纸,细致入微的学习梁构件实际工程设计,并讓学生亲自设计、制作小梁进行压弯实验,现阶段学校实验条件有所限制,教学应借助实验视频或者其他兄弟院校实验设备完成相关学习内容.理论、实践、实验分阶段性相互协调学习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的教学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实验学习也可以借助新的形势,例如,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对专业课程的了解,运用所学知识,随意实验,可以制作小游戏,可以制作小发明,一系列新型实验提高了同学们兴趣的同时也将传统实验由被动的授课变成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新型实验.

3.3 课程设计及毕业要求

土木工程专业同学,在完成专业基础课学习之后,应将知识转化为具体实际应用,例如结构课程结束后,应设置相应的课程设计.传统的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要求仅为具体某一种建筑的建筑图、结构图绘制并进行计算,在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更加严格,传统的毕业设计应变改为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将所学的专业课联系起来,最终由教研室老师进行综合评定.毕业设计应发展为校企联合模式,一名同学由两名老师负责制定毕业设计题目,这两名指导教师由校外专家和校内教师组成,毕业设计题目呈开放式,更接近工程实际,能反应大学四年所学知识,并着重培养学生实际工程能力,最终的毕业论文考核由指导老师共同评定.

4 考核方式的有效提高

在大部分高校中,建筑结构的考核仍然采用传统的考试形式,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同学们不仅会答题,还需要同学们有真正的动手实践能力,所以建议在今后的考核过程中增加实操技能考核,实操技能考核在建筑结构学科中体现在构件的制作以及受理过程全分析、课程设计等.

5 师资队伍的建设

好的教师团队能带出更多优秀的学生,这是毋庸置疑的道理,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有能力、有想法的教师团队,这就要求在人才引进方面我们多下力气,现有教师应不断学习,学校应与企业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在为企业输送技术型人才的同时,也要求企业提供学生的实习机会及毕业设计任务,教师也可到企业当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努力创造双师型环境.老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决定这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

6 结语

建筑结构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对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也是见仁见智,但应用型人才培养同学们既具备熟练的动手能力,还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教学模式需要更科学的改革,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教师团队自身的素质才能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奉献力量,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真正的为学生服务.

推荐访问:教改 建筑结构 人才培养 课程 研究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