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教程》书评

时间:2022-05-28 11:36:01 来源:网友投稿

作者简介:鞠楠楠(1988-),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00)

摘要:《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教程》是由中央民族大学吴明海教授主编,吴明刚、成积春副主编共同完成。本书是北京市精品教材建设之一,也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项目。本文通过总结《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教程》一书的结构、特点、价值以及不足之处,以期促进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结构;特点;价值

一、《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教程》的结构

本书分为三编十八章,每一编又分为六章。从纵向看,第一编为中国少数民族古代教育史(远古至1840年鸦片战争)、第二编为中国少数民族近代教育史(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民国结束)、第三编为中国少数民族现代教育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从横向看,本书打破以往按时间顺序分类的编写,而是根据民族学界经济-文化类型学说和地域文化分类法,每一编按照西南、西北、北方、东北和中东南的顺序划分为五章,分别从少数民族教育的兴起及变迁、特点与意义、社会与文化以及官学教育、私学教育等方面展开介绍各地域的少数民族阶段教育史。当然,民族在时间上既有阶段性又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既有地域性也有跨地域的流动和交流的特性,难以截然划分,所以,本书在抓住主要问题的脉络和特点来研究的同时,对其他问题和特点及其表现形式也在文中予以交代。中国不仅是多民族国家,而且是统一的国家,为了突出“一体性”,本书在每一编里又增加中央政府民族文教政策一章。这样就构成了全书三编十八章的结构。总之,全书力图做到既纵横交错又脉络分明,多元性和一体性有机结合。

二、《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教程》的特点

第一,结构合理,体系严谨。该书成功之处首先在于结构和体系的合理性。该书作者在对我国当代民族教育历史做充分考察的基础上,采用历时性和共时性纵横交错的结构来谋篇布局。此外,该书作者还独具匠心,为了突出“一体性”,本书在每一编里又增加了中央政府民族文教政策一章,以民族政策与教育政策“双管齐下”的视角考察并总结了不同朝代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为西南、西北、北方、东北和中东南的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继承性与开拓性。我国少数民族及其教育,发展极不平衡。55个少数民族的教育史研究,大多底子薄、起点低,个别几近乎零。相比侧重于中华民族“一体化”文化传承史的教育史研究,少数民族教育史的研究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说少数民族教育史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目前尚处于起始阶段。《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教程》将是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方面第一部教科书。虽然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已经有不少学术成果可以继承和采纳,但是许多学术问题是需要进一步进行开拓性研究的,尤其是古代和近代少数民族教育史。

第三,融会贯通,纵横交错。该书还有一个特点,即该书作者力求站在更高的文化视野上,揭示新中国教育历史发展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该书不是单纯地孤立地研究我国的民族教育历史,而是将民族教育现象放在我国建国以来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来研究,给人以更加深刻的认识,展示更深一层的历史启示。例如,在第三编介绍西南、西北、北方、东北和中东南少数民族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时,每一章都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奠基阶段,第二阶段为挫折阶段,第三阶段为恢复重建阶段,第四阶段为深化改革与全面发展阶段。在论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少数民族教育历史时,同样对这场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对我国民族教育造成的严重摧残的历史根源进行了揭示。在论述新时期少数民族教育时,又将民族教育放在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新的事业中,揭示民族教育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的政治、社会原因。从而向人们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教育活动是我党我国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才能使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才能有民族教育的新的发展。

第四,实践性。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读史使人明智。学习少数民族教育史,能够丰富我们的教育智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今民族教育问题具有借鉴和启发作用。

三、《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教程》的价值

其一,该书系统梳理了民族教育史的若干理论问题。诸如民族教育的涵义、分类,民族教育史的分期断代以及民族教育史在全国教育史中的纵横定位等等,以“分类”为例:鉴于各兄弟民族时至20世纪中期,社会形态仍千差万别,从原始公社末期,到奴隶制、农奴制、封建制,以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几乎无一不有,该书本书打破以往按时间顺序分类的编写,而是根据民族学界经济-文化类型学说和地域文化分类法,每一编按照西南、西北、北方、东北和中东南的顺序划分为五章,分别从少数民族教育的兴起及变迁、特点与意义、社会与文化以及官学教育、私学教育等方面展开介绍各地域的少数民族阶段教育史。对于民族教育独有的双语教学手段、寺庙经院教习、多元文化影响,及民族心理濡染等特中之“特”,书中则作特例特析,或详或略,或合或分,加以平实、审慎的记述。

其二,该书体现了多元文化的教育理论,丰富了我国的教育思想。不可否认的是,诸多的教育史著作大都以汉文化的历史传承为主要研究内容,往往忽视了少数民族教育史,即便对少数民族教育史的内容有所涉及,也只是蜻蜓点水般,而专门以少数民族为主主体的著作研究却很少。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对外文化交流将更广泛深入,移民会不断增多,各种亚文化集团的冲突也可能会更公开和复杂。所以,多元文化教育的思想会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应付以上挑战,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该书体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多元文化的理念,尊重了中华文化创造主体多元的真实。

其三,该书有利于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学术发展。“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需要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学术增长点,教育史学科亦不例外”。目前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方面的论著,有若干部。较著名的是韩达先生主编的四卷本《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分别由广东教育出版社、云南教育出版社、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2002年出版),分别对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教育历史进行专题研究,体系庞大,内容浩瀚,材料较为丰富。还有耿金声先生等著《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当代卷)(由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陶增骈先生主编《东北民族教育史》(由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等少数民族断代史和地域史。随着民族教育研究向深层次发展,随着少数民族教育史在学校的相继开设,少数民族教育史教学和研究队伍也在不断成长壮大,教材编写队伍数量和质量有充分保证。

其四,随着21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将转移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与教育的发展是整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展民族教育的理论与实研究对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该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遵守我国宪法和法律,做到科学性和思想性有机结合,对于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全面研究中国教育史,加速发展民族教育,深入进行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建设民族教育及其研究队伍,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和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吴明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张亚群.科举史:教育史学科的学术增长点[J].教育评论,2005,(2):81-84.

[3]姚霖,吴明海.少数民族教育史:中国教育史研究不应忽视的学术领域[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5).

推荐访问:教育史 少数民族 中国 书评 教程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