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歌”的美学意蕴与社会教化功能

时间:2022-05-27 13:20:02 来源:网友投稿

[提要] “红歌”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时期产生和流传的革命歌曲及其它健康进步歌曲,不仅具有区别于其它音乐艺术的显著特色和美学意蕴,而且因其歌曲内容表现出的深刻思想内涵和革命精神,而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因而,它的传唱和推广,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关键词] 红歌;艺术特色;美学意蕴;教化功能

[作者简介]刘琴(1975—),女,湖南工业大学音乐学院讲师。(湖南株洲412007)

“红歌”,即红色革命歌曲的简称,是指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产生和流传的革命歌曲及其它健康进步歌曲。其中尤指赞扬和歌颂革命和祖国的歌曲,如红军歌曲、抗日歌曲、解放歌曲等。“红歌”的源泉在民歌,但又超越了民歌。它作为我国红色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国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具有鲜明的革命情感和地域特色;而且深植于中华大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体现出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具有深厚的美学意蕴和社会教化功能。

一、“红歌”的艺术特色

“红歌”不是抽象的革命口号,更不是单纯的政治符号。“红歌”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而且经久不衰,首先在于它的艺术魅力;“红歌”的美学意蕴,也首先在于它是美的艺术。

“红歌”具有很强的群众性。“红歌”创作的源泉是民歌,这就决定了它的音乐为普通老百姓所喜闻乐见。井冈山时期的江西民歌、延安时期的“信天游”、云贵川的山歌,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歌构成了红歌多样化的风格,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民都能在红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音调。这就使得“红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是“红歌”广泛流传且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红歌”曲调优美,语言精炼。“红歌”来源于民歌,又超越了民歌。每一首流传至今的“红歌”,几乎都经过了千人唱、万人传,并在即兴地不自觉地磨研、锤炼中,日益精炼、成熟。从这个角度说,“红歌”既是音乐艺术家创作的音乐作品,更是大众创造的艺术。它植根于民间,植根于普通百姓的生活,是平民百姓真实情感的表达。因此,无论是“红歌”的词还是曲,都显得简洁、单纯、明畅、优美。从曲体结构上看,大多数“红歌”都是由两句或四句组成的乐段结构,反复咏唱,使原本通俗易懂的音乐,变得更易于记忆和流传。

“红歌”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它的质朴性。质朴是民歌的特色,来自于民歌的“红歌”不仅继承了这一特性,而且表现得更为醒目。它产生于人民群众的劳动、斗争、生活、娱乐之中,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反映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民艰苦朴实的生活作风,讴歌党、讴歌社会主义祖国,以直截了当的叙事抒情发挥着感人的力量,闪烁着艺术光芒。

“红歌”还具有时代性。产生于不同年代的“红歌”,无论旋律还是歌词都非常贴近生活。其歌词内容固然反映了不同时代的革命、建设与生活实践,呈现出特定时代的时代性;其旋律也莫不反映那一时期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状态。如革命战争年代的《工农兵联合起来》、《小放牛》、《游击队歌》、《东方红》等,新中国成立后的《我的祖国》、《翻身农奴把歌唱》、《赞歌》、《十五的月亮》、《春天的故事》、《祝福祖国》等。

“红歌”的这些艺术特色,使之区别于其它音乐艺术,也是它具有美学意蕴的基础。

二、“红歌”的美学意蕴

“红歌”的美学意蕴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具有美育功能。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它是指通过音乐、美术、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培养人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提高人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红歌”本身是革命精神的产物,它的传唱仿佛把人带到那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带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让人在追忆那些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强大和社会发展而奉献了青春热血乃至生命的英雄的同时,生发出一种豪迈的英雄主义气概,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人们欣赏“红歌”,不仅能得到感官上的享受,引起身心的愉悦,而且能从中汲取精神的力量,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感化和教育。可以说,“红歌”是宣传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绝佳载体,也是进行审美教育不可多得的好形式。

首先,“红歌”能使人在享受中增强审美观念。优美、质朴、豪迈的“红歌”不仅能使听众获得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而且还能得到情感的升华。人们欣赏“红歌”的过程,既是一个享受“红歌”美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灵净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欣赏者能够不断激发自己的内在豪情,调整自己的审美观念,塑造和完善自己崇高向上的人格。

其次,“红歌”能够培养人们的审美感知能力。“感知”是审美的心理基础,敏锐的感知能力还是培养和积累丰富的内在情感、生动的想象和审美理解力的重要基础。美育功能的发挥本身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的过程,需要在一次次音乐欣赏中逐步积累完成。一首首脱胎于民歌,生动记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光辉历程的,热情讴歌了党、人民、战士、建设者和社会主义的“红歌”,以其独有的特性和强有力的感染力,一次又一次震撼着人们的灵魂,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或许,初听这样的音乐,一首这样的“红歌”,只会使你想起乡土风情、战争场面;但一遍又一遍地欣赏、一首又一首的“红歌”,却能使你沉浸于美的享受,想象出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我们中华民族那薪火相传、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正是“红歌”带来的这种丰富的审美想象及其对审美对象内涵的深刻体验,使人们——审美主体想象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自由而灵活,从而提升其审美感知能力。

再次,“红歌”能增进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音乐、书法、绘画、体育运动等都能起到审美教育的作用。但由于音乐在传播过程中更易于被人们接受,音乐的形式更能激发人们的审美兴趣等特点,使之在审美教育中占有更加突出的地位。就“红歌”而言,由于其具有的广泛群众基础和易学易唱的特点,由于其内容上与其它音乐相比具有的显著特色,使之有利于推动审美教育更深入地发展,从而培养出积极、健康乃至崇高的审美情趣和社会心理。

总之,“红歌”的美学意蕴,在于它能以其特有的音乐形式和内容发挥美育的功能,帮助听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红歌”的社会教化功能

“红歌”不仅具有美育功能,它的传唱和推广也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有利于人们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社会教化功能:

首先,“红歌”的传唱有利于弘扬先进的、民族的文化。“红歌”诞生于中国社会充满信仰、创造奇迹的时代,艺术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特定时代的时代精神与健康奋进的社会心理。“红歌”之“红”,在于它是由无数先烈的鲜血染红的,是由坚定的理想信念铸成的,是由可歌可泣的事迹体现的,唱出的是革命者、建设者的满怀豪情和不断创造奇迹的精神状态,因而体现了时代的先进文化。“红歌”之“红”,还在于它源出于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具有他人难以模仿的民族特性,唱出的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艺术地再现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创造的民族文化。正因为如此,它才感人肺腑、催人向上,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其次,传唱“红歌”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当今时代是一个思想开放、文化多元的时代,受经济全球化以及西方文化思想传播的影响,许多人盲目崇洋媚外,在吸收西方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忽视了对中国本民族历史的学习和了解,忽视了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丢失殆尽。而“红歌”作为民族文化的天然构成,作为革命传统和爱国精神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重要的革命历史教育价值。而且,作为音乐艺术,“红歌”的革命历史教育还不同于其他教育方式。其它教育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逆反等心理,从而影响其学习效果,而“红歌”靠的是优美动人的音乐语言和富于深刻思想内涵的歌词来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音乐才开始它起作用的领域。那些无法用言语告诉人的东西,可以用音乐的旋律来诉说,因为音乐是直接表现人的情绪和内心感受的。在这方面应当注意到,音乐是对年轻的心灵起作用的不可替代的手段。”因此,“红歌”是能够使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了解、熟悉、热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革命传统的好形式,它有助于人们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再次,“红歌”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使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不断增强竞争意识,树立效益观念。但是,不少人片面追求自我价值和利益的实现,功利心强,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淡化,集体主义观念淡漠。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已成为很多人认同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人生观、价值观正在侵蚀着我们民族的精神,侵害我们社会的肌体,是与我们这个民族、这个时代所不相容的。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是“红歌”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情操,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为理想和事业勇于斗争、不怕艰辛、不怕牺牲、大公无私、团结奋进的精神。因此,它的传唱,能够促进人们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

最后,“红歌”有利于人们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古人云:“成由勤俭败由奢”。然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把这句古训扔到了九霄云外,奢侈浪费现象相当严重。有些人,特别是一些青少年,衣服非名牌不穿,手机非高档不用,过生日非酒店不去,吃不了的饭菜随手便扔。享乐至上,奢侈无度,已经在逐步败坏我们社会的风气,消磨我们人民的意志,侵蚀我们民族的精神。这种情况如果继续下去,势必流毒社会,贻害国家。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大力倡导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而“红歌”由于其所蕴含的艰苦奋斗精神,在这方面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劳动人民发奋图强”等等“红歌”歌词,无不形象地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传唱这些“红歌”对于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必定能够起到巨大的作用。

总之,“红歌”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的艺术形式,其美学意蕴是显而易见的。传唱“红歌”,其意义不仅在于欣赏其艺术魅力,怡情养性,更在于发现和挖掘其思想内涵和蕴含其中的精神实质,发挥其教化的社会功能。虽然“红歌”发生的年代,随着时间的推移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了,但它历经岁月的雕琢散发出的夺目光辉,必将照耀前行者的路,激励、鼓舞人们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参考文献]

[1]董晓.论“红歌”的艺术特点和社会功能[J].艺术教育,2009,(8).

[2]杜洁欣.论红歌的艺术特征[J].大众文艺,2009,(13).

[3]刘守礼.苏区“红色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研究[J].求实,2004,(5).

[4]李云洁.“红歌”的美育功能、美学特质及其时代意义[J].老区建设,2007,(12).

[5]李璐.浅论流行音乐的美育功能[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

[6]程东旺,黄伟.“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J].河南广播大学学报,2006,(1).

[责任编辑:李志敏]

推荐访问:意蕴 教化 浅析 美学 功能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