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领导与协商民主

时间:2022-05-27 08:24: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党的领导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和理论概念,它指的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如何处理与国家、社会和群众的关系。党的领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实现党的领导也具有多样性的方式和路径。民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和掌握政权,内在地要求通过民主的方式实现党的领导。协商民主是实现和改进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协商的过程既是广泛听取各种不同声音、充分吸收有益意见建议、不断改进领导和执政方式的过程,同时也是让社会各方面了解和接受党的政治主张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通过推进协商民主实现和改进党的领导,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关键词:党的领导;协商民主;制度建设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与党的执政安全研究”(项目号:18AZZ011)

党的领导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和理论概念,它指的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如何处理与国家、社会和群众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的领导有不同的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领导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党的领导的民主属性,决定了协商民主是應对各种挑战、实现和改进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在当代中国,党的领导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寓领导于协商之中。协商的过程,既是广泛听取各种不同声音、充分吸收有益意见建议的过程,同时也是让社会各方面了解和接受党的政治主张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

一、党的领导:内涵与方式

在当代中国的政治实践和政治理论中,“党的领导”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概念。我们可以观察和认识党的领导在政治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可以从学术的角度对党的领导加以深入分析和研究,进而更好地理解中国政治。所谓党的领导,就是执政党在既有的制度规范框架之内,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确定政治原则、政治方向、政治路径的基本形式。党的领导从行为主体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指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内容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指为国家和社会确定原则、找准方向、规范路径,这里既包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包括国家发展重大规划和重要决策,还包括执政党向国家机关推荐干部等;从目标指向来看,主要是指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并由此推动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1. 党的领导具有自身的历史、理论和现实基础

坚持党的领导有着深厚并且坚实的历史基础、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从历史上看,自近代中国迈入现代化进程以来,在与各种各类政治组织相斗争而进步、相比较而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历史地承担起了带领全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重任,并成功地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胜利和成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从理论上看,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有着自己的指导思想、组织体系和基本目标,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解决好党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党同国家的关系、党同社会的关系,即通过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形成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同心圆。从现实来看,党的领导是党的建设本身的需要,是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后应对复杂局面的需要,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作为承载国家统一、现代化建设、民族复兴、人类进步等历史使命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客观上成为实现这些使命的组织者、引领者、执行者。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先进的理论指导和阶级基础。党对于自身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实践中发挥统领作用和核心领导作用是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实践自觉的。

2. 党的领导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

党的领导涉及到如何处理政党与国家、社会和群众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党的领导的内涵也是不同的。党的领导既是总体上的统一要求,也有特殊性或相对性。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条件下,我们对党的领导的界定是有差异性的表达形式的。党的领导的具体内容和外延也是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从1921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既要解决自身的思想组织和制度建设等问题,也要处理与同盟者的关系问题;既要为争取革命胜利、夺取政权,实现国家民主富强而奋斗,又要不断壮大统一战线,反对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解放。历史任务使党的领导打上了时代主题的烙印。1949年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执政的党,也成为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党。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1979年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讲话时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最核心的就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党的十三大把四项基本原则确立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对党的领导的认识,我们经历了“党的一元化领导”、“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到“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再到“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变化过程。虽然表述方式不同,但问题非常关键。“不仅仅是一个提法问题,其所反映或蕴含的内容关系到:究竟什么是党的领导,如何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如何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领导方式和执政体制、执政方式等一系列基本理念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是老问题,也是新问题。”① 因此,分析和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党的领导的目标和内涵,有助于科学把握党的领导的基本特点和发展逻辑,客观认识党的领导的实践重点与路径,积极回应社会现实需求和重大关切。

3. 实现党的领导具有多样性的方式和路径

邓小平在1978年指出,“思想一僵化,条条、框框就多起来了。比如说,加强党的领导,变成了党去包办一切、干预一切;实行一元化领导,变成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坚持中央的统一领导,变成了‘一切统一口径’。”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和弊端呢?其中的关键,在于混淆和忽视了党的领导与党的领导方式之间的关系。所谓党的领导方式,主要是指将党的领导具体化的方法和路径,是实现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与程序。它体现出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的特点。领导方式更多地取决于特定的历史环境、领导原则和领导对象的实际情况等多种因素。“党的领导是基本政治原则,而党的领导方式是党实现自己的领导任务、发挥自己的领导作用的具体模式、形式。党的领导或党对人民的领导作用要通过某种具体的模式、形式得到实现、体现。没有一定的领导模式、形式,就谈不上党的领导。”③ 领导方式的不变是相对的, 变是绝对的。

在党的领导和党的领导方式的关系问题上,需要重视三个关键维度。其一,正确处理党和国家的关系,这是党的领导直接面对的首要的问题。党执政的基本特征是党通过国家政权领导、组织和管理社会。恩格斯指出:“我们始终认为,为了达到未来社会革命的这一目的以及其他更重要得多的目的,工人阶级应当首先掌握有组织的国家政权并依靠这个政权镇压资本家阶级的反抗和按新的方式组织社会。”④ 掌握有组织的国家政权是党实现领导的首要前提。但是,党在通过国家政权实现领导的过程中,不能以自身对社会的直接组织和管理代表国家对社会的组织和管理。因为,在具体的组织和管理社会的活动中,党与社会的关系和國家与社会的关系有质的不同。事实上,党直接管理、直接干预不符合党的领导的科学含义及改善党的领导的时代要求。毛泽东在革命年代就曾经指出,“党在群众中有极大的威权,政府的威权却差得多。这是由于许多事情为图省便,党在那里直接做了,把政府机关搁置一边。这种情形是很多的。”因此,“以后党要执行领导政府的任务;党的主张办法,除宣传外,执行的时候必须通过政府的组织。”⑤

其二,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并不意味着党权高于一切。在实现党的领导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走极端的现象,例如党员个人代替组织、党权高于一切等。“这些同志误解了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解释为‘党权高于一切’,遇事干涉政府工作,随便改变上级政府法令;不经过行政手续,随便调动在政权中工作的干部;有些地方没有党的通知,政府法令行不通,形成政权系统中的混乱现象。”“结果群众认为政府是不中用的,一切要决定于共产党。于是要钱的是共产党,要粮的是共产党,政府一切法令都是共产党的法令,政府一切错误都是共产党的错误,政府没有威信,党也脱离了群众。这实在是最大的蠢笨!”⑥ 党的领导如果陷入事务主义之中,而不是从战略上、宏观上、大局方面去努力,结果就会损害党的威信,动摇党的根基。

其三,党如何善于领导。“我们坚持党的领导,问题是党善于不善于领导。党要善于领导,不能干预太多,应该从中央开始。这样提不会削弱党的领导。干预太多,搞不好倒会削弱党的领导,恐怕是这样一个道理。”⑦ 也就是说,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也领导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党还要善于通过说服、协商、讲道理的方式,而不是命令、强制和压制的方式来实现领导。

二、民主视角下的党的领导

无产阶级政党始终坚持以实现人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己任。无产阶级政党在夺取政权掌握政权之后,不断深化民主政治建设就成为了国家政权建设、政党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宁曾经指出,“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这包括两个意思:(1)无产阶级如果不通过争取民主的斗争为社会主义革命作好准备,它就不能实现这个革命;(2)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并且引导人类走向国家的消亡。”⑧ 民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和掌握政权,内在地要求通过民主的方式实现党的领导。

1. 党的领导的民主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法律赋予了广大人民群众管理国家事务、协调社会关系、维护自身利益的各项权利。党的领导,就是要取信于民,为人民办实事。党所实施的各项政策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能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积极性为标准。邓小平1956年指出:“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⑨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人民群众的服务者,它代表和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脱离群众、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特权现象等从根本上忽视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不仅无法坚持和实现党的领导,而且还会削弱和损害党的领导与威信。坚持党的领导,实现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需要彻底清除以权管民、以权治民的封建残余意识,切实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2. 党的领导的民主制度构造

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制度发挥着关键的、根本性的作用,完备的制度体系能够将政治过程的各个行为主体规范在规则框架内,能够依靠制度化解冲突与紧张关系。在当代中国,党的领导既是广泛听取各种不同声音、充分吸收有益意见建议、不断改进领导和执政方式的过程,同时也是让社会各方面了解和接受党的政治主张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除了自由的民主的设施以外,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其他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⑩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已经建立各种制度体系并有效运用于实践之中。例如在国家制度层面,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为内容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逐步完善和发展,具体的方面有协商民主制度、立法听证制度、基层选举制度、民主决策管理制度等。民主的制度构造为广大群众的有序参与提供了规范的平台和渠道。“要让群众能经常表达自己的意见,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政协会议上,职工代表大会上,学生代表大会上,或者在各种场合,使他们有意见就能提,有气就能出。”{11} 党内民主制度建设使党的领导更加健康有活力。“扩大党内民主,应看作是巩固党和发展党的必要的步骤,是使党在伟大斗争中生动活跃,胜任愉快,生长新的力量,突破战争难关的一个重要的武器。”{12} 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要求党的领导机关、党员和干部发挥积极性、创造能力和负责精神,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和建议,并开展积极的民主监督等。

3. 党的领导的民主作风要求

党的领导需要正确处理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与广大群众的关系。因此,党本身呈现什么样的作风、具备怎样的格局对于实现和维护党的领导至关重要。“共产党的领导够不够格,决定于我们党的思想和作风。”{13} 我国的宪法规定了党的领导,而在实践中,如果经常表现出宗派主义、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就不会赢得广泛的认同,就会影响和损害党的领导。能不能领导,如何领导更有效,取决于我们党的思想和作风。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等不同发展阶段,在锤炼作风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同。但是,与新时代的要求相比,我们在坚持和发展民主,加强和改进作风方面,依然面临许多挑战。其一,历史与传统的影响依然存在。“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14} 其二,体制机制不完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风的改进。“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15} 因此,坚持党的领导,就需要不断地改进作风。“宪法上规定了党的领导,党要领导得好,就要不断地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就要受监督,就要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16} 否则,没有了监督,没有了制约,不注意扩大民主生活,必然就会脱离群众;如果不注意听取各方面意见,摆老资格,自以为是,也会导致片面性、局限性。

虽然在当代中国的政治生活中,不同的发展阶段民主实践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总体上讲,民主政治建设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运行轨迹。在整体性的民主实践结构中,党内民主是核心和引领,选举民主是主体和突破,基层民主是基础和基石,协商民主是关键和重点,贯穿始终的则是人民民主的价值、原则和制度。协商民主是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命题和改革任务,是深化和丰富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协商民主与中国文化基因相契合,与政治结构相协调,与现实需要相呼应。党的领导的民主特质,内在地要求通过协商民主的方式实现和改进领导。

三、协商民主:实现和改进党的领导

“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新时代党的领导责任更大,任务也更艰巨。一方面,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更加复杂,影响党、弱化党的因素依然存在,党内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另一方面,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和严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怎样改善党的领导,这个重大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不好好研究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坚持不了党的领导,提高不了党的威信。”{17} 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协商的过程既是广泛听取各种不同声音、充分吸收有益意见建议的过程,同时也是让社会各方面了解和接受党的政治主张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积极推进和深化协商民主实践,有利于更好地加强和巩固党的领导,更好地处理好党内关系、党际关系,更好地处理好党与政府的关系,更好地密切党群关系,为党的领导奠定坚实基础,从而实现和改进党的领导。

1.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和改进党的领导的根本出发点

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始终坚持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始终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心中装着群众,经常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声音,才能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才能夯实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协商民主是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方面的伟大创造。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支持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地参与政治生活,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协商民主能够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因此,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尤其需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持战略定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

2. 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实现和改进党的领导的基本路径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自己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的群众路线。“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协商民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这一基本定性,决定了我们党必然把协商民主作为执政和决策的重要方式。通过协商,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广泛接受批评和监督,可以达成最广泛的共识,有效克服狭隘利益对公共政治的影响;可以暢通和包容各种利益诉求进入决策程序,有效克服社会排斥和社会不公;可以形成纠错机制,有效克服决策失误失当;可以形成有序参与机制,有效克服表达不充分、参与不足的现象;可以广泛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有效克服各项政策难以落实的弊端。“仅仅依靠党员的运动是不能持久的,它还要依靠非党群众可以提供的智慧、粮食支援和新生力量,甚至还包括履行行政职责。党当然仍独掌领导权,但没有群众的支援,其领导就不能实现高效率,或是取得长久的效果。”{18} 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师,深入到人民群众创造性的实践中增长自身的政治智慧、增强治国理政的本领。

3. 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实现和改进党的领导的基本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反映各方面利益与愿望,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制定和执行的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率的制度。从总体上看,目前民主集中制贯彻执行的情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种是“走调的”发扬民主,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一种是“扭曲的”集中,个人专断、“一言堂”。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从党的组织原则来看,有利于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从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方面看,能够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从科学民主决策来看,从制度上保障协商成果落地,能够使我们的决策和工作更好地顺乎民意、合乎实际。“所谓领导权,不是要一天到晚当作口号去高喊,也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而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19} 协商民主深深嵌入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全过程。

4.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是实现和改进党的领导的关键环节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需要结合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根据不同的形势和条件,合理配置资源,积极主动地推进不同形式民主的实践和探索。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以来,协商民主的探索在我国各级党政机关、政协组织、社会领域和基层组织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要使协商民主形成贯穿中央、地方和基层的多层次制度格局;要使协商民主覆盖到立法、行政和司法,以及各党派和人民政协组织,同时也延伸到社会生活等领域;要使协商民主涵盖立法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自治制度等方面,形成协商民主的制度框架。广泛、多层、制度化既是当代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目标,也是其最为基本的特征。

5. 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是实现和改进党的领导的重要举措

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我国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人民政协以宪法、政协章程和相关政策为依据,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保障。协商民主实践始终贯穿于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全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吸收了“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内容。随着人民政协自身实践的深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也吸收了协商民主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成果,适应了新时代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战略部署。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应当形成中共领导、政协主导、多方参与、法治规范的总要求,同时在各种工作规范、体制机制和程序中,结合实际丰富和充实协商民主的有关内容,并在实践中逐步探索推进。

四、结论

坚持、维护和实现党的领导,关键在于党用什么方式实现领导。“过去的革命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关键在于党的领导,现在的建设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关键也在于党的领导。”{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关键也在于党的领导。通过协商民主实现和改进党的领导,在实践中必然体现到党的执政和国家治理上来,体现到执政党如何正确处理与国家机关、民主党派、社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上来,体现到党的作风和党员干部的日常行为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不仅有助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国家治理现代化,也有助于丰富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为人类政治文明提供成功范例。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做样子的,应该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个方面的,应该是全国上上下下都要做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一级的,必须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确保协商民主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21} 因此,实现和改进党的领导,关键是要积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首先,要坚持创新增量与挖掘存量相结合。一方面,要梳理清楚“存量”,例如“党际协商”、“政治协商”等制度,并在实践中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和完善符合本地实际的创新举措,例如“听证制度”、“社会协商对话”、“民主恳谈”和“社区议事”等实践,及时总结好做法好经验并上升为制度规范。其次,坚持制度设计与制度实践相统一。制度需要不断赢得认同与支持,否则就会丧失存在的合理性。实践是将制度与民众连接起来的重要桥梁,通过实践,制度的价值才能够显现出来。协商民主制度的实践,最为重要的是实现法治化、规范化、程序化。再次,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一致。从长远来看,必须把协商民主纳入政治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搞好顶层设计,加强制度建设,并使其与相关制度相衔接。同时,协商民主的顶层设计也为基层改革的深度推进创造了条件。没有基层创造力的释放和“先行先试”,顶层设计也就会缺乏深厚的经验支撑。

当前,我们一方面面临着国家治理实践中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参与全球治理的新挑战新机遇。“我们遇到的问题中,有些是老问题,或者是我们长期努力解决但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或者是有新的表现形式的老问题,但大量是新出现的问题。”{22} 不管是国内问题,还是国际事务,只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将协商民主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党的领导就能够得到维护,党的执政地位就能够得到巩固,我们就能够实现长治久安。

注释:

① 王贵秀:《“党的一元化领导”探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7期。

②{14}{15}{17} 《邓小平文选》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2、348、328—329、271页。

③ 张恒山:《关于改善党的领导方式问题研究的思路概要》,《党政干部学刊》2006年第6期。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58—559页。

⑤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3页。

⑥⑨{11}{13}{16}{20} 《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217—218、273、274、270、264页。

⑦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頁。

⑧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82页。

⑩ 《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87页。

{12}{19} 《毛泽东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9、742页。

{18} [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77页。

{2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2日。

{2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01页。

推荐访问:协商 民主 领导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