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中学时代的道德反思及其启示

时间:2022-05-27 08:12:01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马克思中学时代的三篇作文集中反映了他在这一时期的道德反思。对基督教道德的论证表达了其追求完美的道德信念,关于人生道路的选择表达了要获得尊严和高尚必须追求公众幸福和个人自身完美统一的道德理想,对奥古斯都时代的道德评判反映了“幸福的时代”在于保障人民自由和为人民造福的道德标准。马克思中学时代的道德反思对我国当前的道德教育提供了若干启示。

〔关键词〕 马克思,中学时代,道德反思,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2-0039-04

马克思为中学毕业考试而写的《根据<约翰福音>第15章第1至第14节论信徒同基督结合为一体,这种结合的原因和实质,它的绝对必要性和作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和《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应不应当算是罗马国家较幸福的时代?》三篇作文,集中表达了中学时代马克思卓越超群的理想抱负,展现了他当时特有的道德信仰和理念。尽管马克思中学时代的道德反思还处于神学思想的影响之下,有其难以避免的局限性,但是,他在这一时期确立的追求个人完美和人类幸福相统一的价值目标却成为其道德思想的起点,并贯穿了马克思伟大的一生。

一、对基督教道德的论证:人应当追求一种完美的道德

在《根据<约翰福音>第15章第1至第14节论信徒同基督结合为一体,这种结合的原因和实质,它的绝对必要性和作用》这篇作文中,马克思充分展现了自己作为一个基督教徒的道德观,阐明了基督教视野下道德的本质、根源及道德养成的基本途径,指出要通过信仰上帝和基督来养成道德、提升道德,从而达到自身的完美和崇高。

第一,马克思在充分认可上帝是人的伟大创造者这一前提的基础上,从人的本性(内心)的向善性与欲望(外在)存在着矛盾出发论证了基督和信徒保持一致的绝对必要性。马克思首先肯定了上帝是人的伟大创造者,接着指出:“我们虽然常常看到人心中有神性的火花、好善的热情、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渴望,但是欲望的火焰却在吞没永恒的东西的火花;罪恶的诱惑声在淹没崇尚德行的热情,一旦生活使我们感到它的全部威力,这种崇尚德行的热情就受到嘲弄。对尘世间富贵功名的庸俗追求排挤着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渴望被虚伪的甜言蜜语所熄灭” 〔1 〕 (P450 )。这样就导致人成为“自然界唯一达不到自己目的的存在物,是整个宇宙中唯一不配做上帝创造者的成员” 〔1 〕 (P450 )。面对这样一种后果,上帝并没有抛弃人类,既然人不能通过自己达到人的本性,上帝就派出了自己的儿子——基督来向人们布道,以使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罪恶,并通过同基督一致来拯救自己。马克思由此指出,人们和基督的一致是绝对必要的,“离开基督,我们就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离开基督,我们就会被上帝所抛弃,只有基督才能够拯救我们” 〔1 〕 (P451 )。而要保持这种一致性的条件就是人们对上帝和基督的“爱”。

第二,马克思阐明了这种对上帝和基督的“爱”正是一切道德行为产生的根源,并指出只有通过对神和基督的“爱”才能提升自己的道德。在马克思看来,对基督的“爱”不仅仅是信徒保持同基督一致性的重要条件,也是信徒们做出道德行为的原因。他认为,道德既不是来自于斯多葛学派所说的超越于神之上的“逻各斯”(在马克思看来是恐怖的),也不是来自于异教徒的说教或是人们的理性,“一切德行都是出于对基督的爱,出于对神的爱,正因为出于这种纯洁的根源,德行才摆脱了一切世俗的东西而成为真正神性的东西。任何令人讨厌的方面都隐匿不见了,一切世俗的东西都沉没了,所有粗野的东西都消失了,德行变得更加超凡脱俗,同时也变得更加温和、更近人情” 〔1 〕 (P453 )。也就是说,只有建立起对神和基督的信仰和爱,才能够使自己和基督一致起来,才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使自己高尚起来。

第三,马克思指出和基督一致起来的道德是一种超脱于世俗的完美道德。首先,因为人的道德总是有局限性的、世俗的道德,而一旦和基督一致起来,他的心和所作所为就表现出对上帝的和对基督的爱和崇敬,因而他就表现出了他的完美无缺,并且通过这种完美无缺使上帝崇高。其次,基于对上帝和基督的“爱”,这种道德是一种勇于克服自身欲望、甘愿大无畏忍受苦难折磨的自我牺牲的道德。再次,这种道德要求基督教信徒之间是一种兄弟们的友谊,在信仰基督的名义下联系在一起。最后,这种道德最终会给人带来内心的高尚和快乐,“同基督结合为一体可使人内心变得高尚,在苦难中得到安慰,有镇定的信心和一颗不是出于爱好虚荣,也不是出于渴求名望,而只是为了基督而向博爱和一切高尚而伟大的事物敞开的心” 〔1 〕 (P453 )。

可见,在中学时代的马克思看来,道德根源于对人的创造物即上帝和基督的“爱”,这种“爱”最终导向人内心的高尚、快乐以及自身的完美。而要达到这种道德,人就需要和基督一致起来,换句话说,就要信仰上帝和基督。如此看来,马克思此时展现出的道德观念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基督教道德观,这是一种基于对上帝的信仰而形成的道德信念,由这种对上帝的“爱”而引发的人间之爱,虽然带有神学色彩,但也表达出马克思内心深处的那种对完美道德的追求以及人道主义道德关怀。从而某种程度上来说,马克思后来的道德思想恰恰是以这种基督教神学道德观为起点的。

二、人生道路的选择:获得尊严和高尚的途径是追求公众幸福和个人自身完美的统一

以基督教神学道德观为起点,马克思的德语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进一步升华了第一篇作文中的观点。马克思在该文中不再仅仅强调通过对上帝和基督的爱来提升自身道德,而是通过神给人制定使自己高尚的目标来强调:人应当为了自身的尊严发挥主体能动性来提高自身品德,使自身发展与追求公众的幸福统一起来。

第一,人不同于动物的地方或优越于动物的地方,在于人在神的影响下有选择“高尚”的自由。在马克思看来,神创造万物,创造自然,创造动物和人。动物的特点是屈服于自然,不能超脱于自然,超越自己;而人和动物不一样,神赐予人一种超越自己、超越自然的能力,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实现道德高尚。马克思在这里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道德理想,另一方面表达了道德的主体即人具有可完善性和可选择性的观点。不过,这种“选择”的能力是人比其他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因此,认真地考虑这种选择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

第二,马克思指出,在选择职业时,要冷静思考,避免出于虚荣心而作出令自己后悔的选择。因为“伟大的东西会激发人的虚荣心,虚荣心或对名利的欲望会让人产生假象,这种情况下作出的选择能让自己一时得到满足,但“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 〔1 〕 (P456 )。要避免一时热情引发的后果,就应当对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分量进行冷静思考,更应该看到这份职业背后的责任和困难,还要考虑自己的身体能否胜任所选的职业。此外,职业的选择并不是完全自由的,而是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制约。马克思说:“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决定它们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 〔1 〕 (P457 )

第三,马克思认为,在选择职业时最重要的是选择一种使我们能够获得最高尊严的职业。他指出,得到外界的承认,获得尊严应当成为一个人的最高人生追求,因为“尊严是最能使人高尚、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更加崇高品质的东西,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 〔1 〕 (P458 )。要获得尊严,人就不应局限在狭隘的利己主义圈子里,应当寻求最大限度地造福于整个社会的道路和手段,将自己的发展和整个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这就是寻求自身尊严和高尚的正确途径。所以,马克思最后得出结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冲突,一种利益必定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 〔1 〕 (P459 )

马克思最后用一种理想主义的语调说道:“如果我们把这一切都考虑过了,如果我们的生活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获得最高尊严的职业,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一种能给我们提供最广阔的场所来为人类工作,并使我们自己不断接近共同目标即臻于完美境界的职业,而对于这个共同目标来说,任何职业都只不过是一种手段。” 〔1 〕 (P458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1 〕 (P459 )。这是一种何等崇高的道德理想,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道德理想,马克思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懈奋斗、矢志不渝。

三、对奥古斯都时代的道德评判:“幸福的时代”在于保障人民自由和为人民造福

马克思的拉丁语作文《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应不应当算是罗马国家较幸福的时代?》是对罗马帝国屋大维(被称为“奥古斯都”)元首政治时期(公元前27年~公元14年)进行评价。在奥古斯都之前,是罗马历史上有名的共和国时期,在他之后不久则是经过宫廷政变上台的尼禄统治时期(公元54~公元68年)。马克思通过这三段历史的比较最后得出结论:奥古斯都时代是最幸福的时代。他在文中不仅对如何评判一个时代的好坏提出了自己的道德标准,还表达了对一些道德品质、道德行为的认可。

第一,马克思给出评价时代好坏的方法。马克思开篇即提出了评价一个时代的三种方法:一是将该段历史与罗马史上的其他时期加以对比;二是要了解古代人对它作的评价;三是密切关注这一时代的自我表现即文化状况。为了对奥古斯都时代进行科学评价,马克思选择了罗马历史上其他两段历史同奥古斯都作对比,“我将把奥古斯都以前最美好的时代,即由于风尚纯朴、积极进取、官吏和人民公正无私而成为幸福时代的、征服了下意大利的时代,再把尼禄时代即最坏的时代同奥古斯都时代加以对比” 〔1 〕 (P461 )。

第二,马克思做出对“最美好的时代”和“最坏的时代”的道德批判。所谓奥古斯都以前的“最美好的时代”,是指罗马共和国在征服南意大利后,与迦太基进行布匿战争之前的时代(公元前275年~公元前264年)。这一时代是罗马走出“王政时代”进入“共和时代”并走向扩张的时期,政治上元老院、执政官和部族会议三权分立,疆域不断扩大,布匿战争尚未开始,处于蒸蒸日上时期,并因“风尚纯朴、积极进取、官吏和人民公正无私”而被称为“幸福时代”。马克思虽然承认这一点,但仍指出这个时代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文化状况不容乐观,那时教育几乎根本不受重视,卓越的人才不能得到重用,论辩术是多余的,谈吐不需要文雅,历史编纂不讲究文采;而人们彼此之间、贵族和平民之间不断进行着双方权利的争论。所谓尼禄时代,则是指在屋大维去世后不久经宫廷政变颠覆后上台的尼禄统治时期,在古代历史学家和作家们的笔下,尼禄是冷酷无情而又厚颜无耻的利己主义者,是专制和残暴的代名词。所以,马克思说这个时代根本“不需要用很多的话来描述” 〔1 〕 (P462 ),无疑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第三,马克思高度称颂奥古斯都时代。在对“最幸福的时代”和“最坏的时代”做出评价以后,马克思开始对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时代进行分析。首先,奥古斯都的温和治国使民众没有感到失去自由。尽管这种元首政治制度仅仅保持了罗马共和的表面形式,仅仅保留着共和制下的国家机构,而实际上由元首奥古斯都(元老院之首席)操纵国家大权。“各种自由,甚至自由的任何表象全都消失了” 〔1 〕 (P462 ),可是罗马人仍然认为是他们自己在统治,他们的自由没有被剥夺,因为“皇帝”一词只不过是先前护民官和执政官所担任的那些职位的另一种名称罢了。马克思指出,这恰恰是奥古斯都温和治国无可置疑的明证。其次,奥古斯都对外没有发动过大规模战争,几次战争罗马都取得了胜利,并且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连最凶恶的敌人日耳曼人都被摧毁了。再次,奥古斯都利用权力为人民谋幸福。马克思并不推崇绝对集中的最高权力,因为它极有可能给任何国家造成最大的危险,他肯定奥古斯都是因为罗马给了奥古斯都近乎绝对的权力,奥古斯都利用它来给人民谋幸福,给罗马带来了四十年的国内和平与持续增长的繁荣。最后,马克思指出:“奥古斯都所建立的国家则是最适合他那个时代的国家。因为当人们变得柔弱,纯朴风尚消失,而国家的疆土日益扩大的时候,独裁者倒可能比自由的共和政体更好地保障人民的自由。” 〔1 〕 (P464 )

第四,马克思充分肯定古代人对奥古斯都时代的评价。马克思接着从另外两种方法对奥古斯都时代做出评价。古代人对奥古斯都和他的时代评价都非常高,最伟大的历史编撰学家塔西佗都以最大的尊敬、最高的赞赏和爱戴的感情来评价他和他的时代。而至于文化状况,由于奥古斯都推崇文艺,他统治时期成为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在其保护下,贺拉斯、李维、奥维德与维吉尔脱颖而出。马克思总结道:“任何一个时期也没有这样繁荣过。” 〔1 〕 (P464 )

可以看出,马克思此时在评判一个时代是否幸福的时候,更多的是从人民的立场出发看问题,如果统治者能够温和治国、政局稳定、国家强盛、重视文化、尊重人才、保障人民的自由、为人民造福,那么这个时代就可以称之为幸福的时代。正是“由于这一切,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应该算是最好的时代” 〔1 〕 (P464 )。对奥古斯都本人,马克思也表达出由衷的敬意:“那位尽管有条件为所欲为,但在获得权力之后却一心只想拯救国家的人,是应当受到很大的尊敬的。” 〔1 〕 (P464-465 )这里再次反映出马克思的人文道德关怀,即真正的幸福不是狭隘的个人利益,而是在于把个人的幸福和公众的幸福相统一。

总之,马克思正是在中学时代就确立了追求个人完美和人类幸福相统一的价值目标。这一价值目标,无论是此时深受基督教道德影响的马克思,还是以后转向理性主义道德观、人本主义道德观乃至最后到历史唯物主义道德观的马克思,都是始终如一的。

四、几点重要的启示

不可否认,马克思中学时代的道德反思中还有明显的神学思想的印记,甚至更多的是从感性角度作出的分析(与后期成熟的唯物史观等思想的论述不同),但即便如此,仍然为我国当前的道德教育提供了若干启示。

第一,在全社会培育马克思主义的道德信仰。马克思在中学时代虽然受基督教神学的影响,但是其从对神的信仰转向追求人的道德完美的思想倾向,表明了信仰的力量。当前我国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关键是要在全社会把对马克思主义的道德信仰作为精神支柱。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只有具有对崇高信仰的坚定性,‘才能保持永久的热情和毅力,才能迸发出惊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孕育和繁衍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土地,产生无限的热爱和血肉相关的情感’”。〔2 〕 (P9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通过各种方式培育起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切实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第二,教育青年把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马克思在选择职业时并没有追求一种虚荣的、狭隘的利己主义,而是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人类的幸福统一起来。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广大青年应当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理想融入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之中,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为祖国、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此,应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培养青年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充分调动起青年的道德情感,鼓励青年带头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并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为发展社会主义和谐人际关系、形成文明进步的良好社会风尚贡献力量。

第三,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政德官德教育。马克思认为“幸福的时代”在于能够营造一个保证人民自由和为人民造福的政治环境。在当代中国,这一目标的完成有赖于广大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为此,应增强党员干部的公仆责任意识,坚持以人民为本,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群众观、政绩观,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政德官德教育,使党员干部“始终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情操,坚持严于律己、清正廉洁,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时刻警惕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坚决同一切腐败行为作斗争,用实际行动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3 〕 (P23 )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胡锦涛.在纪念李先念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杨在平

推荐访问:马克思 反思 启示 道德 中学时代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