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竹马戏源流考述

时间:2022-05-26 17:28:02 来源:网友投稿

总结唐人“弄”字有关伎艺者七:一、使乐器发音成曲曰“弄”,如“弹弄”、“奏弄”等是;二、振喉发音以歌唱曰“弄”;三、扮演某人、或某种人、或某种物之故事,以成戏剧,曰“弄”,如弄兰陵王、弄孔子等;四、扮充某种脚色,登场演出,曰“弄”,如弄假妇人、弄参军等是;五、训练及指挥物类,或牵引机械,使动作、表情,以成戏剧,曰“弄”,如弄傀儡,弄猢狲等是;六、戏曲科白之中,对人作讽刺、调笑,甚至窘辱,曰“弄”;七、综合后四种意义而应用之,于“戏剧”之外,复有“戏弄”之一名。在论证“弄”的第三个含义——即扮演某人、或某种人、或某种物之故事,以成戏剧,曰“弄”时,任半塘在举了唐人例子后,又举了福建莆仙戏中的“弄加官”、“弄小五福”、“弄仙”等戏和闽南竹马戏中的“搭渡弄”、“砍柴弄”等“弄仔戏”的例子,并认为这些“弄”之含义,与唐代戏剧之曰“弄”,完全无异。任先生因此得出结论:“据此,古剧遗规,不见于后世正统戏剧中,而暗暗保存于地方戏内,意义深长,殊不可忽。”[2](P6-8)

台湾的施德玉教授将“弄仔戏”与唐代民间小戏《踏谣娘》、宋代杂剧中的民间小戏“杂扮”相比较,发现它们十分类似,因此她认为可以将之视为唐宋民间小戏的遗响。[3](P57-67)加之唐宋时期漳州地区丰沃的戏剧土壤的培育,被陈淳视为洪水猛兽的漳州“优戏”自然就很有可能是此“弄仔戏”了。陈淳说当时的“淫戏”号“乞冬”,而闽南竹马戏老艺人也称竹马戏的“跑四喜”为“乞冬”,[4]这恐怕不是巧合。

当然,考其名义,竹马戏者,骑竹马也,缺竹马便不能称之为竹马戏。因此还需谈及竹马流播福建的情况。据任半塘的研究,早在唐代,竹马便已作为戏弄表演的道具[2](P997),南宋时“竹马舞”已相当盛行。而南宋时期闽、浙海上交通发达,南宋的首都临安(今杭州)与福建的莆田、泉州、漳州不过一水之隔,“戏路随商路”,竹马舞作为宋代朝野盛行的艺术,完全有可能传入闽南。(1)宋代西湖老人《繁胜录》、吴自牧《梦粱录》和周密《武林旧事》记载了当时形式多样的竹马舞,有“小儿竹马”、“男女竹马”和“踏跷竹马”等。此间尤需注意的是“男女竹马”。由小孩表演的称之为“小儿竹马”,那么由成人表演的当称之为“成人竹马”或“大人竹马”才是。但是《武林旧事》上却明白写着“男女竹马”,因此可以推定此种竹马舞必须由男女演员表演,其内容无非男女调笑戏弄之事,故名之为“男女竹马”。假如以上推断能够成立的话,那么这种“男女竹马”与闽南竹马戏的“弄仔戏”就十分相似。“弄仔戏”的内容就多为男女调笑戏弄之事,它们和宋代的“男女竹马”之间似有某种内在的联系。

田野调查的结果则从另一角度证明了“弄仔戏”的古老。20世纪50年代,谢家群曾在陈淳的故乡北溪附近的华安县玉山乡白玉社发现了古老的“白字戏”,也叫做“老白字戏”。据当地老艺人介绍,这是祖上流传下来的东西,至少已有二十代人以上。因为玉山高踞鳌山之上,交通不便,外来的剧团和剧种从没到过此处,所以老白字戏成为他们历代相传的戏剧,一直保持着古老的形式。老白字戏曲调的来源,几乎全部取自闽南地方民歌和古典作串,如【长工歌】、【怀胎调】、【病囝歌】、【十送哥】、【相骂歌】、【老鼠歌】等;剧目方面,上一代艺人还能演七十多个戏,至谢家群先生调查时只能演出六个小戏,都是男女两角的调情戏:《番婆弄》、《管甫送》、《士久弄》、《搭渡弄》、《益春留伞》、《唐二别妻》等。此外谢先生还发现了《闹花灯》、《砍柴弄》、《咀须弄(割须弄)》、《尾旗弄》等剧目。在表演形式上,老白字戏还保持着“地下台”的特点,可明显地看出是由“落地索”发展起来的。尽管当时没有与闽南竹马戏作详细比较,但谢家群已感觉到二者的相近及可能的传承关系,他认为:“和老白字戏关系更密切的,恐怕是竹马戏。目前我们虽没有进行详细的对证,但这两个剧种各方面都很近似,很有可能是同出一源。根据玉山乡的老艺人说,听前辈的老人说过,白字戏是从漳浦县来的,演唱时带着许多漳浦的土音,所以也有人叫做漳浦戏。我们找到闽南的开发历史,唐、宋、五代年间,漳州府治是设在漳浦的梁山附近,推测最早的白字戏形成,可能是在漳浦地方。”[5](P197-201)

推荐访问:闽南 竹马 源流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