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走向航天强国

时间:2022-05-26 11:24:02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计划向市场、从保密向公开的转型。 进入21世纪,中国航天更是走向公开、透明,继续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以较少的资金投入,沿着适合中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道路前进。中国航天在运载火箭、卫星回收技术上,在国内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上,在多种卫星应用系统的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及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大领域得到长足的发展,我国开始成为一个航天大国。

目前,中国航天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空间技术

1.人造卫星

我国已经掌握了一系列应用卫星关键技术,包括各种姿控、变轨、热控、电源、结构、测控、回收及载荷技术。我们自主研制并发射多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发展形成6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风云”气象卫星、“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资源”地球资源卫星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等系列。此外,海洋卫星系列即将形成,构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计划正在加紧实施。

2.运载火箭

运载火箭技术是一个国家航天技术的重要基础。我国自1956年开始现代火箭的研制,至今已形成“长征”系列网。例如,长征二号丙系列火箭发射了“育种”卫星、“海洋”lB星等,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发射了“风云”2号05星、“北斗”2号试验星、尼日利亚通信卫星、“鑫诺”3号、“中星”6B、“嫦娥一号”等,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 欧盟之后第4个火箭发射超过百次的国家和地区。 我国的运载火箭已能够基本满足发射卫星、飞船需要,并以技术含量高、入轨精度高、经济性能好、适应能力强等特点闻名中外。在对外发射服务方面,“长征” 系列火箭的良好经济性能使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为中国打破封锁、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3.载人航天

中国航天在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性运载火箭后,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 从1992年到2003年,经过11载刻苦攻关,中国终于突破了载人飞船舱段连接和解锁分离、调姿和制动等12项关键技术酗,并研制了载人航天器特有的环控与生保、仪表照明、应急救生和独立手控等分系统。1999年后,“神舟”飞船5次飞行,每次均出色完成任务并安全返回地面。在“神舟”6号飞船上天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三步走”的第二步,即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此后的第三步,将是建造20吨级的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这项工程完成后中国将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重要的一步。

4.探月计划

被命名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月球探测计划已经进入实施阶段: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并开始绕月飞行、发回原始图像数据;我国计划在 2020年之前完成“绕”、“落”、“回”的三步走方案,中国研制的机器人将把月壤样品采回地球。

5.航天器发射场

中国的第一个航天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1958年,现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共进行航天发射100多次,先后圆满地将百余颗卫星和7艘载人飞船送入太空。 酒泉、西昌、太原三个内陆发射基地受到铁路运输条件的限制,火箭直径不能超过3.35m。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我国将在海南省文昌市建设新航天发射场,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满足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和新型航天器发射任务需求。

6.航天测控

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空间应用

随着卫星遥感、通信、导航定位等空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应用已经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已经进入重点发展卫星应用产业的新阶段。

卫星遥感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已经在农业、林业、国土、水利、城乡建设、环境、测绘、交通、气象、海洋、地球科学研究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遥感技术在中国国土资源调查、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工程、三河三湖治理、退耕还林、防沙治沙、交通规划与建设、海岸带监测、海岛测绘、海洋权益维护及区域经济调查管理等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任务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卫星气象地面应用系统的业务化运行, 极大地提高了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在卫星固定通信业务方面,全国建有数十座大中型卫星通信地球站,联结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卫星通信话路达2万多条。中国已建成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国内卫星通信话路达7万多条,初步解决了边远地区的通信问题。同时建立了金融、气象、交通、石油、 水利、民航、电力、卫生和新闻等几十个部门的80多个专用通信网,小口径终端上万个。卫星通信经过30多年的发展,应用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业务已覆盖中国上百个行业,亚洲地区和欧洲地区也已基本覆盖。卫星固定通信业务已步人产业化轨道,达到了一定的市场规模。

在卫星电视广播业务方面,我国已建成覆盖全球的卫星电视广播系统和覆盖全国的卫星电视教育系统。我国从1985年开始利用卫星传送广播电视节目,目前已形成了占用33个通信卫星转发器的卫星传输覆盖网,负责传送中央电视台、 地方电视台电视节目和教育电视节目。卫星教育电视广播开播10多年来,有3000多万人接受了大、中专教育与培训。近年来,中国建成了卫星直播试验平台,通过数字压缩方式将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的卫星电视节目传送到无线广播电视覆盖不到的广大农村地区。

卫星导航定位方面,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外导航卫星开展卫星导航定位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并在大地测量、船舶导航、飞机导航、地震监测、地质防灾监测、森林防火灭火和城市交通管理等许多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在1992年加入了国际低轨道搜索和营救卫星组织,之后还建立了中国任务控制中心,大大提高了船舶、飞机和车辆遇险报警服务能力。据预测,到2020年,作为导航卫星应用的主流市场,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和汽车市场的规模将居世界首位,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导航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

空间科学

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利用探空火箭、探空气球开展高层大气探测,在70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开展一系列空间探测和研究,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环境探测资料。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利用返回式遥感卫星进行了多种空间科学实验,在晶体和蛋白质生长、细胞培养、作物育种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中国空间科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创新成果,在空间物理学、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等领域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对外开放国家级实验室,建立了空间有效载荷应用心,具有支持进行空间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近年来,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对近地空间环境中的带电粒子及其效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测。

从1987年起,我国科学家利用返回式卫星完成了一批材料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空间科学实验。包括砷化钾单晶的空间生长、一碘酸锂单晶的溶液法生长、蛋白质单晶生长和空间细胞生长等。通过 “神舟”系列返回舱和轨道舱提供的平台,我国在空间天文、空间物理、空间环境、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和空间地球科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空间科学实验。同时建立起了以国家微重力实验室为代表的空间科学基础设施,培养和凝聚了一批从事空间科学研究的人才,为我国空间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1年,原国防科工委(国家航天局)批准正式开始实施的“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是我国第一个以科学目标为牵引的空间科学研究计划,标志着我国的空间科学事业新的里程碑。“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的“探测”1号(赤道星)和“探测”2号(极轨星)卫星分别于2003年12月30日和2004年7月25日成功发射,这两颗卫星与欧洲空间局的星簇卫星计划的4颗卫星相配合,首次形成了地球空间的“六点探测”。近几年,在对国际月球、火星探测与研究动态长期跟踪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完成了中国月球探测科学目标的研究阁,确定了月球探测工程的三个阶段,为我国深空探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经过40多年的努力,中国的空间科学事业从无到有,从点到面,逐步建立起了空间物理、空间环境、空间天文、行星及卫星、微重力科学、空间生命科学和空间地球科学各个学科。我国已建立了若干具有一定水平的对外开放的国家级实验室,建立了空间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具有支持进行空间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使得我国空间科学的研究力量成为在世界上学科较全、实力较强的国家之一。但到目前为止,中国利用空间进行的研究工作都带有试验性质,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特别是缺少自主产权的空间科学卫星计划.很难得到原创性的重大科研成果。

从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

评价一个国家的航天能力有几个指标:首先,是否具备独立的运载能力、有多大的运载能力、技术的可靠性如何,能否用不同组合的运载完成各种各样的有效载荷和轨道要求;其次,送上天的卫星、飞船等各种航天器是可用的,卫星型谱完整,并且每个型谱下的卫星进入了实用阶段;再次,是研发能力,即研制、生产、开发、服务、测试的能力;最后,是地面的服务系统,如测量船等。从这几个方面看,中国已经是一个航天大国了,但离航天强国还有一段距离。

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

首先,美国、俄罗斯将迈出航天飞机时代,正在进行星际探测,而中国才刚刚起步。

其次,由于我国经济基础和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科学技术水平有限,特别在材料、工艺等基础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有差距。

再次,我国航天技术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面临严峻挑战,上游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下游技术创新能力较弱,这种不平衡削弱了航天领域的整体创新能力。

最后,运载火箭的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处境艰难。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原则,是以国家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自主创新,坚持对外放,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的航天要启动并继续实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 卫星导航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五大航天科技工程。我国将集中力量实施重大航天科技工程,加强基础研究,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带动整体跃升,实现航天科技的跨越。

中国航天已成为中国综合国力的体现,繁荣富强的象征,兴旺发达的缩影。中国航天定会在新的天体和外层空间的不断探索中实现向航天强国的跨越。

推荐访问:强国 中国 航天 走向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