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戏曲传承与发展方略

时间:2022-05-26 08:48: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戏曲是在农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艺术之花,从内容到形式都表现着传统的农业文化,而在社会进入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今天,它必然受到工业文明与现代都市文化的强烈冲击。戏曲已经到了抉择生死的关键时刻,若要使这一民族艺术鲜活地生存下去,必须制定正确的传承与发展方略。笔者的看法是:在当下社会新旧交替的转型时期,允许戏曲艺术形态多元化;为了让它与整个市场经济合拍,在维持它生命的前提下,必须坚决地要求它回到市场中去;若要与时俱进,融入时代的美学精神,“新杂剧”应是它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当代中国;城市化;戏曲;中国传统文化;生存;传承;发展;方略

中图分类号:J802文献标识码:A

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重大的转型期,由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转变为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社会,由乡村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转变为城镇市民占大多数,由以乡村文化支配人的活动改由现代都市文化引领人的活动,由绝对一元的价值观、伦理观变成了多元的价值观、伦理观。新旧差异更大的是,我国正从自封建社会形成以来的专制统治走向民主、自由的社会。社会的转型必然给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领域的各种形态极大的冲击,一切不适应新的社会机制的都要被改造,甚至被淘汰。戏曲,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分子,自然不能逸出局外,我行我素,而是一样受到冲击,受到改造。就戏曲本身来说,它的艺术生命力并没有到了枯萎的时候,若是那样,就不是观众减少的问题了,而是根本上就没有观众。倘若我国社会没有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工业化亦即城市化的运动,戏曲一定不会出现严重的危机,并日渐衰微。既然还有生命力,就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因不能适应转型期的社会形态而死去,而应该根据它的艺术特性,循着它的艺术发展规律,探寻能够适应转型期间和转型之后的生存、发展的道路。事实上,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戏曲界的从业人员以及社会上关心戏曲命运的人们,自社会转型开始,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如何使戏曲振兴的理论探讨与舞台实验的工作。可惜的是,戏曲衰败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相当多数量的剧种还愈来愈严重,有的则已经被淘汰出局了。

到底如何做,才能使戏曲得到传承与健康地发展?笔者用了两年多时间对近30多年来戏曲的剧本、导演、表演、音乐、舞美、剧团管理以及市场营销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产生了一些可能还不够成熟的看法,现公布出来,以供同仁与关心戏曲命运的各界人士参考。

一、允许戏曲艺术形态多元化

目前戏曲界有两种尖锐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要原封不动的保持戏曲传统的艺术特征,《牡丹亭》、《玉簪记》、《长生殿》等经典剧目不能删改;梅派、程派、马派、袁派、范派的唱腔不能改调;程式性动作及服饰、脸谱不能走样,否则,斥之为背祖忘宗,葬送戏曲。另一种观点则是鼓励大胆地吸收当代的艺术元素,让传统的戏曲融入当代的意识,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进行力度较大的改造,让它跟着时代的步伐一道前进,否则,戏曲这一民族的戏剧形式非被新的时代抛弃不可。持前一种观点的,可以称为“保守派”,持后一种观点的人,则可以视作“激进派”。保守派的人往往以一些农村地区戏曲市场的火爆情况做证据,以证明这样的观点:戏曲是农民的艺术,它生存的土壤是广阔的农村,如果硬要用现代的都市文化来改造戏曲,势必逼迫农民观众最终也远离戏曲,戏曲则必死无疑。激进派则认为都市文化已经成了主流文化,占人口大多数的是市民而不是农民,如果戏曲再不以当代市民的美学趣味为标的,那就是自取灭亡。于是,他们提出了一句响亮的口号:“戏曲都市化”。

客观地说,这两种意见都有局限性。保守派不了解戏曲自诞生之后起,就在不断地变化:元杂剧不同于宋杂剧,南戏不同于元杂剧,就是今日之京剧既不同于“同光十三艳”时期的京剧,也不同于四大名旦时期的京剧。他们更不了解当下的中国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即如农民,也不同于三十年前的农民,尤其是接受过中等教育的农民,而这样的人至少占到农民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激进派者多是接受过高等教育之人,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话剧的喜爱程度远远超过戏曲。他们在戏曲振兴工作上所做的努力,有的出于自身专业的需要,有的则出于对民族戏剧艺术的情感。他们不了解底层社会的生活状况,更没有对农民、工人、手工业者、商贩等草根阶层的人们其审美要求做过深入的调查,他们自以为是地将自己这一阶层人的审美要求看做是全中国人民的审美要求。

就目前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情况来看,最好的态度是允许戏曲艺术形态多元化,其原因有三点:

一是文化多元的社会现实的需要。

现在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传统的农业文化、西方文化、中西合璧的文化,都有很多信奉的人群。就拿过去驾驭一切的农业文化来说,虽然退出了主宰的地位,但是并没有消亡,也不可能消亡。因为它是构建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成员的灵魂之中,成了我们性格、品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只不过在不同的人的思想中,所占的比例不同而已。在偏僻乡村中生活、仍然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人们,农业文化在他们的思想中,所占的成分自然是很大的,其行为仍然由农业文化来决定。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民,虽然身体常年在城市中,干的也不是农活,但由于生活没有融入城市之中,城市文化对于他们的影响,很难触及其灵魂,当然,影响的程度比起足不出户的农民要深得多了。但是,他们考量事物的角度往往还是自己已经熟悉的农业文化。就是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也不是铁板一块。有的坚定地信奉西方文化,认为西化是中国走向文明、富强的必由之路,西方的文学艺术比起本国的文学艺术要胜出几筹;也有的对西方文化不以为然,认为世界的动荡以及目前社会的种种弊端,都是西方文化造成的。他们甚至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社会发展规律出发,提出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将指引着世界前进方向的观点;还有的知识分子,既不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也不完全肯定本国的传统文化。在他们看来,中西方文化都有优长之处,也都有缺陷。应该根据本国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有选择地采用中西方文化中的优秀的内容。由此可见,在这个较为自由、开明的时代,客观上存在着若干个文化信奉不同的人群。如若我们采取排他性的态度,要么只允许表现传统文化的戏曲样式存在,要么让向话剧等表演艺术靠拢的戏曲形式完全占据舞台,势必会流失很多的观众群体,将本来是大众的艺术人为地变成了小众的艺术。显然,正确的态度应是:让戏曲的园地百花齐放,用传统剧目、传统的表现方式来满足今日依然认为忠孝节义、礼义廉耻是保障社会健康的法宝的观众群体;用“话剧+唱”让热爱西方文化的人从剧中先进深刻的思想、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寓意丰富的潜台词中获得美感;用既保持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又吸收了现代艺术元素的舞台艺术形态,来满足希望中西文化交汇之人的审美要求;甚至在自负盈亏的前提下,允许一些剧目的舞台美术搞“大制作”,以让有钱的追求时尚的观众达到视觉冲击的目的。

推荐访问:方略 城市化 戏曲 传承 当代中国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