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05-25 17:52:01 来源:网友投稿

内容摘要: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本文基于统计数据对现代服务业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创新能力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基于此文章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期加快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制造业创新能力 实证研究

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趋势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业界都认为服务业和制造业有着显著的区别,二者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但是20世纪后期经济领域的一项革命性变化就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一体化、融合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边界日益模糊,代之而起的是更为广泛的“信息-知识-技术”平台。在这一平台上,不同产业、不同厂家的不同产品或者某一职能可以由一家企业提供,并以服务业为中心将分工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实现“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型。

现代服务业是我国特有的提法,在国外与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外延比较接近的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产业发展有着显著的二元结构特征。当先发的或传统的产业还在延续发展的过程中,后发的或现代的产业已经出现并发展了,相应就有了现代服务业的提法。中国信息协会常务副会长高新民在“服务创新和服务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上发言指出,“现代服务业是中国的特点,国际上没有叫现代服务业的”,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是中国专门提出来的”,“在国外又叫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最早发表的有关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论文是1995年Ian.Miles等人为EIMS(The European Innovation Monitoring System)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这份研究报告通过深入分析环境服务和信息技术领域的15个企业案例,发现某些特定的服务行业是新技术的传播者和代理机构,进而识别出这类服务企业并将其命名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现代服务业相对于传统服务业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价值,并在“三高”的基础上衍生出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方式等“三新”发展态势,现代服务业还具有“两低”的特点:资源依赖度低、污染排放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

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经济发展的主流和趋势。这主要表现在许多制造企业的专业服务呈外包趋势,制造业中服务的投入大量增加,使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彼此依赖的程度日益加深,制造业同服务业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近几年来,国外许多原有的制造型企业通过大规模的进入或兼并工业生产性服务业来整合原有的业务,如GE通过进入金融业为其客户提供贷款,来刺激其产品的销售;HP公司通过兼并服务性企业,从而为客户提供从硬件到软件,从销售到咨询的全套服务;IBM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由制造型企业成功转型为服务型企业等。这些均有力地说明了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日益密切并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现代服务业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的计量模型构建

现代服务业通过承包制造业的一些生产环节减少了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应用成本,促使制造业企业将节约的创新成本投入到下一次技术创新活动中,并由于技术创新投入的加大缩短技术研发的时间,此外,现代服务业的技术创新可能会降低为制造业提供服务的成本,减少制造业的生产费用,促使制造业企业有更多的资金应用到技术创新中。现代服务业利用其在自身经营领域的优势,协同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技术优势建立专业化和网络化的柔性生产体系,使制造业企业集中人力和资本进行专业化生产,建立企业研发、生产、设计的专业化优势,使得柔性生产体系内的企业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实现以制造业企业为主的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的提升和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

依据上述思路,本文建立现代服务业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的计量模型。用某段时期内企业技术创新带来的利润来衡量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这段时期内技术创新创造的利润越高,表明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越强,如下:

(1)

其中,ρ表示制造业的动态创新能力,Rt表示t单位的时间内技术创新带来的收入,Ct表示t单位的时间内技术创新成本。

本文考察固定时间段内,即t为一年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现代服务业可以减少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应用成本,相当于在单位时间内提高了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利润。同时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还受到制造业产品的总利润影响,利润越高,制造业企业就会有更多的资金来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技术创新成功的概率越大。通过上述分析,建立以下计量模型:

(2)

其中,Y为制造业新产品的技术创新利润,X为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M为制造业的总产值。

行业和数据选择

(一)行业选择

现代服务业方面。对我国现代服务业进行界定和部门行业分类,既能够满足对现代服务业统计核算的需要,又可以兼顾统计数据资源的共享。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第三产业的划分,本文对现代服务业统计范围的界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9个门类,以此作为现代服务业的行业分类。现代服务业大体相当于现代第三产业。

制造业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专题数据—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相关数据,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无论在新产品销售收入还是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企业数都排在前列,所以将此三者作为制造业的代表性行业进行分析(见表1)。

(二)数据选择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根据我国各年的统计年鉴,由于行业划分方法的不同,现代服务业2004-2007年的数据统计方面按照本文设定的行业划分,2000-2003年的数据本文以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其他行业等8个行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近似数据(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由于统计指标的差异,2000-2003年数据和2004-2007年数据的上升幅度比较平稳,2003年和2004年的数据相差较大,不过不会影响到分析结果。

制造业代表行业的总产值。根据我国统计年鉴中按行业分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得出制造业代表行业的总产值(见图2)。

其中,2004年的总产值数据缺失,以资产总额近似替代。另外,由于统计指标的差异,2000-2002年的数据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替代“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制造业新产品的技术创新利润。制造业新产品的技术创新利润如图3所示,同时还表明了技术创新利润的指数趋势线。

实证分析结果

研究方法采用逐步回归法。逐步回归是逐步筛选自变量的回归,筛选过程是有进有出。具体做法是将变量逐个引入,每引入一个自变量后,对已选入的变量进行逐个检验,当已引入的变量由于新变量的引入而变得不显著时,就将其剔除。该过程反复进行,直到既无显著的新变量可被选入回归方程,也无不显著的旧变量可从回归方程中剔除为止。这样就保证了最后所得到的回归变量是最优回归变量。这是消除共线性的一个很好的工具。本文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结果如下:

从表2可以看出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的次序:首先是X进入回归方程,形成模型1;然后在模型1的基础上引入第二个自变量M,形成模型2。

从输出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回归方程中随着自变量的不断引入,调整的R2在不断提高,回归方程的估计标准误差在不断减小。同时,从F change值的相伴概率值来看,每个都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这些自变量的引入对因变量的解释说明都有比较显著的贡献,它们应保留在回归方程中。R2为0.995,这说明X、M这两个变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表4的含义是随着自变量的引入,均方误差在不断减小,说明这些自变量的确为解释因变量作出了贡献,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表3中调整的R2不断上升的原因。

从表5可以看出模型2是最终的回归模型。最终的回归方程是:

(3)

依据标准化回归系数,最终的标准化回归方程是:

(4)

可见,在其他变量保持一定的条件下,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每提高1个单位,将引起制造业新产品的技术创新利润增加0.631个单位;制造业的总产值每提高1个单位,将引起制造业新产品的技术创新利润增长0.373个单位。由此可见,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结论及相关建议

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二者之间逐步建立了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动态内在联系,显现出融合发展的趋势。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体现了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更深层次的专业化分工,既可以提升企业的专业化水平,让企业集中力量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出质量,又可以促进企业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实现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之间的相互支撑和协调发展。

(一)加速制造业的服务外包

现代服务业的成长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业务外包,企业业务外包造就了各种新的服务业态,乃至占国民经济较大比重的生产者服务业,大力推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得现代制造业能够增加使用服务中间投入,实现产业链重组,改变过去的“大而全”和“小而全”的组织结构,通过外包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分工深化的基础上实现规模经济。

我国制造业存在的重要的问题就是国有大型制造业的附属企业和部门较多,不仅包括设计、生产、加工、组装等制造业核心环节,还包括物流、销售、维修等服务环节,这些环节占有制造企业的较多人力、资源,但是为企业创造的利润却很低,在影响制造业专业化生产的同时,增加了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的成本和时间。因此,只有加速我国制造业的服务外包,使得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形成专业化、网络化的柔性生产体系,这样制造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可以减少应用时间和应用成本,才能提高制造业的动态创新能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协调、互动发展。

在现阶段,我国服务外包发展仍然较为缓慢。究其原因,既有发展水平方面的,更有体制政策和经济环境方面的,因此需要多管齐下,有效推动服务外包的发展。

(二)利用信息化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分工与互动

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内容,这决定了信息服务业对于高科技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信息技术对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融合必须建立在信息化平台之上,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融合度会越来越高。无论是对传统制造业的信息化改造,还是以信息化带动和发展现代制造业,都深刻地体现了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粘合剂”作用。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的先导技术,能增强制造业的市场应变能力,通过建立与供应商、客户联盟的供应链和信息网络等途径,可以扩大市场规模,降低内部管理和外部交易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产品竞争力。信息技术在为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提供技术平台的同时,也有助于解决产业融合中的制度障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其在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了现代服务业的服务水平,使得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呈现出专业化和网络化的融合趋势。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大信息资源的投入力度和信息流规模,推动信息技术对制造业的渗透、改造和提升,把制造业的生产、产品、服务和设计等环节与现代服务业相关领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加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支持力,使得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互动效应,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优化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为提高制造业企业动态创新能力提供环境支持。

(三)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集群

要充分认识产业集群在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实施集群化发展战略,通过培育创新型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积极发展园区经济,形成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发展重点产业的上游、下游相关产业,增强配套能力,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消除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为企业和产业依据市场规则向某些区域聚集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和鼓励同类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规模和特色。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提出了迫切要求,也提供了现实可能,必将对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是两者在特定地域内的集群化发展。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密切关联的阶段,长三角、珠三角和其他一些地区已出现产业集群现象。在推进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产业集群是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要将金融、保险、物流、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紧密结合,构成产业集群的服务支撑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晓青.加入WTO后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M].华文出版社,2005

2.李美云.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与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邓丽姝.北京现代服务业与高科技产业的融合发展[J].经济论坛,2008(19)

4.茹莉.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以河南为例[J].经济问题,2008(11)

5.刘琦.长沙市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战略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6.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2)

7.于刃刚,李玉红.论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J].生产力研究,2003(6)

8.秦嗣毅.产业集群、产业融合与国家竞争力[J].求是学刊,2008(9)

9.李江帆.新型工业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J].经济学动态,2004(1)

10.蒋三庚.现代服务业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11.张树义.论上海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J].现代商业,2007(4)

推荐访问:创新能力 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 提升 实证研究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