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专业出版

时间:2022-05-24 13:32:02 来源:网友投稿

□策划: 钱飒飒 周 棻

□指导: 于国华 蔡鸿程

一年一度的社长总编辑年会又将如期举行,全国科技出版社的首脑们再度会聚一堂,就当前的行业热点难点关注点,献言献计,各陈高见。借一句歌词,白云奉献给蓝天,我们拿什么奉献给你——年会?科技出版,专业出版,市场开放,外商进来,改制转轨,数字网络……伴随变革的时代扑面而来的风雨雷电,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欢喜忧愁。专业科技出版的掌门人,这些年,您和您们的团队走过怎样的路程——这就是我们这期特别策划的初衷。

我们将集体采访的提纲发给了部分科技社的社长(总编辑),又将社长(总编辑)们返回稿件的内容按照提问的次序重新进行了编排。

再次感谢各位社长(总编辑)拨冗赐稿!

《科技与出版》:2005年12月中国版协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曾召开“专业面窄的部分出版社座谈会”,分析了专业出版社的四大优势:专业能力优势、专业服务优势、资源优势、机会优势。就贵社而言,您的优势在哪里?尤其在近两年中您依靠自身优势,做了哪些工作?

曹胜利 冶金工业出版社

以上四点确实是专业出版社的优势,就冶金工业出版社而言,作为冶金工业部直属事业单位,我们与冶金行业各大钢铁公司、各省冶金厅局、直属科研院所、各大院校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人员熟悉、专业熟悉、业务熟悉是我们的优势,我们了解掌握不同时期钢铁工业科技发展的动向、中心重点工作的走向、行业技术培训的重点、冶金企事业单位的需求,这些为我们有针对性地策划选题和出版图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的长项在冶金,熟悉的专业在冶金,我们的作者、读者都在冶金战线,这是我们在科技出版行业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出版总署为了鼓励和促进出版产业的发展,将我社的出版范围从单纯的冶金科技图书扩大为大科技图书。出版范围扩大了,干部、职工的思想反而混乱了,究竟是坚守原来熟悉的冶金科技出版,还是盲目追求数量,扩大出版范围,成为我社发展定位的焦点。

从道理上讲,扩大范围、增加销售、加大回款,必然会增加出版社实力,但盲目扩张,丢失了主业,失去原有的特色,不仅没有占领新的市场,反而会丢失原有的冶金科技出版领域的权威地位,不自觉地失去市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我们充分认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准市场的位置和站住、站稳,是我社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作为一个科技专业出版社,必须找准社会定位和产品定位,这是近年来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最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认识到虽然冶金图书在科技图书的市场份额不是很大,但针对我社的实际情况,只要坚持冶金特色,把住冶金出版领域的权威位置,做到特色鲜明、专业面精、技术领先,就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不断发展,脱颖而出。

定位明确了,认识清楚了,近几年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我社结合国家冶金工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制定配套的冶金工业图书出版规划。有针对性地策划职工岗位培训教材,中、高等冶金专业教材,现有工程技术人员认证和冶金工业生产流程中不同工序的技术手册,以及冶金技术前沿的发展趋势及科技含量较高的权威技术图书,这些是我们的主打书和看家书。同时根据社内编辑人员专业配备的特色,有针对性地扩大焦化、耐火、环保、管理和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图书品种,逐步扩大影响,增大市场份额。

2.不断加强同冶金科研院所、重点冶金高等院校、大中型冶金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保持经常性接触,增进感情和友谊;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国资委、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有色工业协会等上级单位领导的支持,使我们及时掌握冶金工业生产技术发展水平、设备装备状况、技术发展趋势、生产发展政策、人员培养计划,做到对冶金工业的形势分析,判断准确,思路超前,有针对性地规划和调整图书选题及出版工作。

3.图书出版后,加强同全国不同体制发行单位的联系,坚持诚信经营、互惠互利、遵纪守法的原则,按照区域、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细分市场,扩大销售。

4.在出版社内部,逐步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要求全社职工做到爱国、爱党、爱社、爱岗。在工作中特别强调全局的理念和人人负责的工作态度,要求全社干部职工都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我们特别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严格要求自己,做好示范和带头作用。

邓宁丰 中国宇航出版社

宇航社的优势尚处在形成过程中,自2001年以来,我们就确立了构建和谐的、研究型的、现代的出版平台这个目标,并在出版实践中不断地对目标加以完善。在专业出版领域,我们强化了专业编辑的培养、出版资源的梳理和销售渠道的优化,尽全力拉近我社和服务对象的距离,使我社的出版人员能自觉地研究专业出版的规律,成为航天文化传播的重要桥梁。在出版平台建设方面,我社主要做了两项工作:一是设计一个开放的出版平台,包括适宜的组织方式、管理流程和制度规范;二是致力于职业化队伍建设,提高平台的运营能力。

刘广峰 中国电力出版社

我社1951年建立后,一直致力于出版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能及新能源发电、电力系统、输电与配电、电工技术、工农业用电、农村电气化、人民生活用电等方面的专著、科技著作、技术标准、技术手册、百科全书、词典、年鉴、史志、画册、大中专教材、职工培训教材、科普读物、音像读物和电子出版物、学术期刊等,特别是配合电力工业发展的中心工作和改革目标,出版电力生产、建设、科研和提高人员素质急需的图书。由于多年的奋斗和积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得到行业内的公认。我认为,在目前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不仅需要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更需要提供可行的方案。编辑需要围绕行业热点,超前策划,主动出击,开发出符合广大专业人员需求的选题,为他们解决专业技术问题提供途径;在速度、质量方面都需要以优于他社的能力和品质,得到客户的信任;在为行业服务方面,不仅要提供他们所需,还要便利和及时。除新华书店外,我社还自办发行业务,在全国重点城市设立了几十个发行站和电力书店,既反馈了信息,沟通了情况,也促进了专业出版工作。

另外,作为行业出版社,从出版的专业范围上,应不局限于纯专业技术书籍,对于行业内的经营管理、经济法律、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也应有所作为,这也是为行业全面服务的体现。

杨树录 原子能出版社

专业社的四大优势中,原子能出版社的优势更加明显地体现在“专业能力优势”和“资源优势”上。

首先,丰富的核科技图书出版积累和专业化的核科技书刊编辑队伍构成了原子能出版社的专业能力优势。建社34年来,原子能出版社出版了5000余种核科技书刊,这些书刊涉及核领域的核物理、高能物理、核反应堆工程、核电子学、加速器、辐射防护、核化学、铀矿地质等20余个小专业,这些科技书刊记载并传承了中国核工业50多年来的科研及生产成果,是原子能出版社多年积累起来的一笔宝贵财富,为我国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也锻炼出一支精干的核科技图书编辑队伍。原子能出版社的编辑人员基本都毕业于核物理、核化学、核反应堆工程等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优势。与我社密切合作的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曾一度与其他出版社合作出版技术专著,但终因出版质量问题而再次找到我社合作,并与我社签订了长期出版合作协议。

其次,核工业系统构成我社强大的专业出版资源优势。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所属100多个企事业单位,在系统内从事着铀矿地质、铀矿冶、核燃料、核电、后处理等各种不同的专业,这些单位的管理者、科技工作者和生产人员既有我们的作者,也是我们的忠实读者群。

杨志坚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由于担负着为高校教学服务的任务,在发展过程中,出版了大量优秀的教学用书,并在某些专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影响力。然而,出版社在满足教育教学需求的同时,还应致力于不断提升市场化水平上;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员工的开发能力;要寻求到平衡发展的新模式,将经营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

由此,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确立了“立足教育,面向市场,寻求平衡发展”的经营思路:一方面,在高等教育领域,集中优势力量,确立专业出版方向,稳步构建优质的教学出版平台;另一方面,坚定市场化出版理念,摸索、总结图书市场的基本规律,在人才结构、经营体制、策划营销等方面,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化出版模式。近年来,出版社在这样两个方向上不断拓展,探索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发展道路。

黎雪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专业出版要放在宏观环境中,考量、分析其地域特色及形势,借势发展。只有在适应经济社会宏观环境、契合国家宏观发展政策的时候,出版能力才能得到最为充分的发挥。

比如“三农”图书板块,就非常具有这样的代表性。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是出版单位把握“三农”图书出版方向的重要依据;而中央的农村工作政策所带动的市场需求,也极大地推动了“三农”图书出版。2007年,中央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并将“农家书屋”工程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出版单位围绕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培养新型农民等主题组织出版了大量的“三农”图书。如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金阳光”新农村丛书》,被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农业部联合评定为“三农”优秀图书,在已出版的65种中,三分之二得到重印,农民读者喜爱,出版社的双重效益也得到保证。

在涉及文化积累、学术价值、社会影响等重大选题方面,可以积极争取纳入国家创新科研项目体系,通过与国家项目的结合,既保障了出版资源,又借势推动出版事业本身的发展。如获得中国图书奖的《光合作用原初光能转化过程的原理与调控》(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出版)一书,就记录和反映了国家“973”项目中《光合作用高效转能机理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课题的科研成果。

《科技与出版》:坚持打造科技类图书的专业出版品牌,近几年已在科技出版社中得到普遍共识。请谈谈贵社在打造专业出版品牌中面临的难题,您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刘燕辉 气象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自1978年成立以来,坚持打造专业品牌。多年来共出版了各类图书近5000种,其中气象类和与气象相关的专业图书2000余种。2005年出版的《全球变化热门话题》系列科普图书,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中小型科技出版社中,有了一定的地位。然而,近些年来,面对竞争压力,气象出版社面临越来越大的生存和发展挑战。在打造专业品牌中,我们感到最突出的问题有三个:一是“立足本专业,面向大科技”的科技专业出版社发展理念,对气象出版社有什么新的内涵?二是在当前图书发行渠道越来越集约化的趋势下,如何建立专业图书发行渠道;三是在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面向大众、为大众服务。

针对这些问题,气象出版社从2005年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首先,准确的市场定位是发展的关键。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赋予“立足本专业,面向大科技”以新的内涵?气象出版社是中国气象局的一个直属单位,因此,以大气科学为核心是气象出版社的天职。只有将自己最熟悉的气象领域做好,“做出唯一,做到无可替代”,才能抢滩其他领域。这个唯一包括图书品种、内容质量、销售环节等诸多内涵,其核心是要保证内在品质。在分析了人员、资源、环境、市场等条件后,气象出版社把向地球环境科学及边缘性、交叉领域拓展作为面向大科技的主攻方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走“小而强、专而精”的发展模式,希望在同类中小型科技出版社中,达到一流水平。在理清了发展目标和思路的基础上,气象出版社从组织机构、内部管理、市场定位等对现有资源进行了整合,形成了以气象科学为基点,以地球环境和安全减灾为两翼的出书结构。

其次,充分利用气象部门的管理优势,加强专业图书发行渠道的建设。过去,气象社的发行渠道主要是两大块——新华书店系统和民营书商,这实际上只解决了发行的一半。近年来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地球环境问题,专业图书需求快速增长,而现有的渠道很难满足专业图书的发行需求。更何况在目前图书发行渠道越来越集约化、越来越向有实力的出版社倾斜的趋势下,丧失发行渠道就意味着灭亡。为此,气象出版社从2006年开始着手建设适合自己的专业发行渠道。一是充分发挥自身在气象系统的独特优势,利用气象系统内部的网络把发行做到每一个角落。二是扩大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力,逐步培养建立外围目标读者群体。三是选择与自身图书有一定关联的社会发行渠道,建立公共发行渠道。

致力于大众化的科普图书出版是气象出版社未来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气象作为与每一个社会公众、几乎每一个行业密切相关的领域,人们天天、时时、处处感受到气象的存在,大家谈论气象、议论天气、使用预报,可对气象科学技术却知之甚少,气象科学远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气象出版社在气象科学普及、提高公众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方面具有天然的出版优势。我们注意到,科普图书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对科技本身比较关注,对一些科技理论和原理介绍较多,而对大众关心的科技与自身有什么关系介绍不够,如果读者没有一定的文化程度读起来就很费力气。所以说出版者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市场需求,而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和了解他们的需求是什么,然后从整体去策划,包括目标读者的选择、表现形式、营销方式等各个环节。

刘鑫 航空工业出版社

IT业蓝色巨人IBM公司前首席执行官郭士纳曾提出过“大象跳舞”的理论,意思是说,在一个产业或行业中,如果实力雄厚、处于垄断地位的“大象公司”开始发力,那么许多“蚂蚁公司”就可能因经不起震荡而跌落台下。环视一下今天中国的出版业现状,那些已经具备相当规模的大型出版集团、综合性行业出版社已经牢牢地占据着出版的制高点,许多中小型专业科技出版社在出版资源、发行渠道、资金实力、人才技术等等各方面都处于劣势,按照传统的出版发展道路,要想在大众图书市场和畅销书市场分一杯羹非常困难,而如果大社转而进军专业出版市场,那中小社就会面临生存危机。面对如此困顿的情景,中小专业社的出路在哪里航空工业出版社经过几年的摸索,逐步探索出一条立足行业、服务专业的专业传媒出版之路。2003年之前,航空社是一家年出版规模仅几百万元的小型科技出版社。面对我国航空业大发展对专业信息的需求状况,我们果断地将出版社与行业知名的《国际航空》杂志社合并,成立了综合性的航空行业传媒出版机构——中航传媒集团。业务范围也从图书出版逐步扩大到了专业期刊、报纸和网络等领域。2004年,中航传媒成功举办了亚洲最大的航空维修会展,2005年又创立了以弘扬航空人物为主的“航空航天月桂奖”,2006年与国家有关部委合作创办了军工行业权威的《中国军工报》和《防务周刊》,2007年,业务还将向专业教育出版和音像领域拓展。如今,航空工业出版社已经逐步形成为一个横向有宽度、纵向有深度和斜向有支撑的专业传媒出版机构。横向有宽度是指业务范围已扩展到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和网络等领域;纵向有深度是指出版产业链不断拉长,包括了创意设计、内容策划生产、录排制作、印刷出版、批销、书店零售等;斜向有支撑是指依托媒体和出版资源,广泛开展相关的增值服务,如广告、会展、公关、咨询、培训、代理等。

专业化的整合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专业产品和服务,而且不同媒体之间的互动,使我们形成了立体化的专业服务能力,从而增强了服务行业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比如,同一个事件和选题,我们可以形成报纸快速新闻反应、期刊深入报道、图书归纳总结提高、音像视觉记录、网络互动讨论、广告推广和会展包装等系列产品。2003年—2006年4年间,中航传媒各项业务相互促进,取得了年均40%的发展速度,2006年销售收入达到5000多万元。

在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的“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产业化发展”新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将继续不断探索专业传媒出版的发展之路,整合更多的行业传媒资源,通过引入多元投资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和机制体制,最终朝着具备一定规模和效益的产业化发展方向前进。

邓宁丰 中国宇航出版社

形成专业出版品牌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困难和问题不少。比如:由于新闻媒体的不当报道和出版业自身存在的弊端,致使社会上不少人认为出版是暴利行业。这也影响到非出版从业人员对专业出版经营活动的理解,不少人认为出版就是编辑看看稿后印刷成书,出版社就是印刷厂,出版获利是比较容易的。这种忽视出版活动各环节的投入与劳动的观点,是有损出版业的健康发展的。尤其对于读者群少的专业出版,市场化的多重压力,使得从专业出版中赢利愈加艰难;而失去经济基础的专业出版,品牌的形成只是一句空话而已。但如果形不成专业品牌,中小专业出版社就更难立足,从而加剧有限的出版资源的流失。我2001年到出版社工作时,遇到的就是这种尴尬。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只有从自身做起:首先是设计一个适度的目标,有甘当铺路石的良好心态,一切围绕科研人员的需求来做工作,靠长期的、绝对的忠诚感动你的服务对象;其次,利用自身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抓好重点书的规划和营销活动,尽可能争取将其纳入到科研项目中,以赢得主动。如我社出版的《导弹与航天丛书》,共156卷,历经20年才完成,成为一个值得充分利用的品牌资源。

曹胜利 冶金工业出版社

打造冶金类图书品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长期的不断的努力工作中逐步形成。几十年来,经过几代冶金图书出版人的不懈努力,在广大读者心目中已经形成冶金出版社的图书品牌,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创造品牌不容易,保住品牌更困难。我社在打造专业出版品牌中最困惑的两个难题:一是要时刻保证图书的品位和质量。不能在任何一本图书中出现政治问题、技术问题、质量问题。二是近年来不断扩大的在科技类图书中的盗版和冒牌图书,不仅对我社的经济效益造成重大损失,同时也是对我社图书品牌的极大伤害。

针对于第一个难题,在打造冶金工业出版社的品牌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依法出版的原则,坚持图书出版的规划,做到层层把关,确保每一本图书质量。

而第二个困惑问题单靠某一出版社是很难解决的,希望有关执法部门增强执法观念,加大打击力度,使那些违法者真正受到应有的处罚。

杨志坚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随着市场化竞争日趋激烈,锻炼和培养市场化出版能力的要求显得越来越迫切。能否构建一支市场化、专业化的编辑出版队伍,是出版社长远发展的基础,也是规避经营风险的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然而,高校出版社往往在这个方面比较落后,一些高校出版社及时调整,率先尝试,并在一些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和宝贵的经验。经过机构改革,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正在积极组建一支市场化的编辑出版营销队伍,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图书出版领域不断探索。然而,市场化图书的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积累、在经验和教训中不断总结反复摸索的过程。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市场化图书出版,明确了两个基本的方向:一是将传统的具有优势资源的教育教学成果转化为技能型、实用型、普及型的出版物,以教育教学为依托,出版特色领域的科学普及、技能培训、实用技术类图书,寻求更加广阔的出版空间;二是在经管励志等交叉学科和智力开发等教育延伸领域,出版具有鲜明特色的大众读物。

《科技与出版》:在立足主业上,贵社是否考虑拓展自己的特色出版?您的特色出版体现在什么类别?您有什么可以与出版界同行共享的体会、收获和历程?

邓宁丰 中国宇航出版社

航天系统从业人员约20万,由于航天领域专业很多,每一个专业的人数则很少,一本印量1500册的专业图书,销售周期大体是5年时间,这些因素就决定了航天专业出版不可能做大。对于其他一些读者面窄的专业出版社来说,也有类似问题。如果这些出版社不能内部转化本行业的出版服务机构,就只能在坚持做好专业出版服务的同时,在大众图书领域选择细分市场,形成自身的出版特色和适度的出版规模。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要想在大众图书领域立足也十分地艰难,不少出版社在探索中也失败了。我们对这些勇于探索的社长总编们应给以更多的宽容,而不只是苛求。处于转轨过程中的中国出版业无疑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但只要坚持探索,总会开创出一条路来。我社利用外语人才多的优势,在外语图书领域坚持了几年,取得了实效,赢得了业内和读者的认可,也算是坚持探索的回报,但规模依然有限。反过来,如果市场图书有了一定规模,那么出版社的营运效率就会提高,专业出版的成本也会降低,专业出版资源的掌控也就更易,相应地会促进专业出版的规模。实现专业出版与大众出版的有效融合或许是中小专业出版社比较理想的探索方向。

杨志坚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服务教学是高校出版社的立身之本。我社依托传统优势学科,结合教育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在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学生等教育层次上进行了重点学科领域教学用书的出版。同时,以教材出版为中心,整合教育资源,实现立体化的开发模式,不断适应教育出版领域的需求,提高为教学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首先,在重点学科领域,力争凭借专业的编辑出版力量,建立完整的产品体系,确保教学需求。一方面,与作者一起不断创新并更新传统的优势产品,使得产品具有更长远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另一方面,努力打造更加完整的产品体系,使得教材出版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实际紧密结合,产品结构合理完整,以达到教学多样化的需求和教师选用的充足空间。

其次,建立增值的产品外延,依托优势教育资源满足教学需求。在主产品线构建完整的同时,面向教材建设领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开发,包含教学课件、电子教案、配套辅导图书、考试题库、教学大纲等,实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发展,为教学和教师提供更加扎实的服务。

此外,要将特色服务作为出版工作的重要内容,将产品与服务一同提供,特别是通过服务,进一步加强产品的差异化,从而为产品的竞争力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持。

黎雪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专业出版可以与大众出版、教育出版共同构成出版产业三大板块。从市场的外在表现来看,专业出版没有其余二者引人注目。但专业出版有着自身的特点。相对来说,专业出版具有更为稳定、持续的发展潜力。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专业出版的市场规模也必将越来越大。掌握根本性内容资源的专业出版,是未来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专业出版的大众化、非学术化延伸,就是大众出版和教育出版的内容基础。可以利用专业出版与学术创新、科学研究前沿的紧密联系,建立专业出版与教育出版、大众出版的桥梁和纽带。

专业出版与大众出版的互动,可以表现在挖掘学术专著、重点图书背后的市场潜力,挖掘重点作者的创作潜力,形成“大众化的专业出版”,提高专业出版的市场延伸度。特别是要注意利用重点专著的衍生资源,拓展产品线。

专业出版与教育出版的互动,可以体现在局部的专业出版教育化上,如职业教育、实用技术培训图书开发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在医学专业出版的支撑下,从专业图书出版拓展到中等卫生学校教材出版,进而到现在的护理类高职高专教材出版;在理工专业出版的支撑下,开发机电类、汽车类高职教材和实用培训教材,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里所说的支撑,主要就是专业的作者资源、专业的编辑队伍、专业的市场网络、专业的出版服务,深远而丰富的出版资源体系,是最为坚实的力量基础。

《科技与出版》:还是在“专业面窄的部分出版社座谈会”上,小型专业社的七大困境被概括为:组织弱势,在行业中处于边缘地位;实力较弱,没有完成原始资本积累,没有家底;渠道弱势,产业链过长,不被渠道看重; 人才弱势,效益差带来收入低、留人难的局面,员工年龄偏大、职业化能力弱;专业能力弱,很多行业领导没把出版社当回事,认为出版谁都能干,社领导更换频繁,发展缺少延续性;政策弱势,政府对出书类别有限制,打擦边球往往不踏实;市场竞争弱势,资源和渠道都不再为特定的专业社所独有。就贵社而言,是否存在同样的困难?排列在前三位的困境是什么?

邓宁丰 中国宇航出版社

这些困境,在中小型出版社中是普遍存在的,且由来已久,只是这些年由于改革的深入,隐性的问题显性化了。在10年前,这些中小专业出版社大多能得到主管部门的充足经费支持,出版社的人力等费用也不高,经济压力自然不大,内在的矛盾就不会太突出。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这些出版社的主管部门也普遍地处在改革进程中,只有在他们自身定位完成后,才可能加大对出版社的支持力度,对出版社给以更多的关注。但是,等待总不是办法,首先还得立足于自身发展去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有竞争力的企业大多是在比较难的条件下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这也许是做企业必须尊重的规律,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关键是要让出版社的领导集体乃至全体骨干对此有高度的认同,才可能排除一切干扰,聚精会神搞建设。

曹胜利 冶金工业出版社

上面所谈的七大困境,就我社的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存在,目前在我社工作中排列在前的主要困境是:

1.冶金工业分工很细,就生产过程的大类别讲分为地质、采矿、选矿、烧结、炼铁、炼钢、轧钢7大类专业。中间每一个类别又分为若干小专业。科技类图书写作本身就很困难,再加上行业产业链较长,现代科研、生产、教学都分工很细。因此,读者数量有限,一本图书从选题策划、联系作者到图书出版,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投入较大。但图书出版后,只有紧密联系专业的读者才可能购买,销售量小,销售周期较长。从经营的角度看,一次投入,分散返回,长期返回,特别是目前新闻出版财务制度规定采用“成本分摊法”记账,已经花出的钱不能及时记入成本,只有销售一本图书,才能摊入一本的成本,这样往往形成虚假利润,多交企业所得税。其次在图书销售过程中,多数书商不了解冶金科技图书的特点,只销售两年内出版的新书,将许多读者需要的图书拒之门外,不允许进货,这也是我们在图书销售中的困惑。

2.由于体制的原因,我社目前仍是事业单位。国家对事业单位的经营有许多限制性规定,我们只能认真遵守。事业单位职工的收入要在工资总额限定内支付,国家对事业单位的工资总额又控制很严,因此就出现了职工收入较低的困境,长期下去,肯定会出现难以留住人员的现象。

3.我社是一个具有50多年历史的老社,离退休职工数量较大,级别较高。目前我社离退休职工的总数已经超过在职职工的20%。由于种种原因,我社还未进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党和国家的离退休政策,我们要不折不扣地落实,需要很大数量的支出。这与那些比较年轻的出版社相比,是一个很大的负担。从实际意义上讲,老社与新社之争,不是在一个起点上。

4.任何一个单位经营管理好坏,都与主要领导的素质有关,出版社也不例外。各级领导都应该从党的事业的高度,本着对职工负责、对出版社负责的态度,配备好出版社的领导班子,特别要选好一把手。只有一把手肯于奉献,能够做到事业至上,心系职工群众,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做出表率,按照党和国家的规定,团结好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充分调动和发挥领导班子和全社职工的积极性,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以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这个单位的潜力就能够发挥,困难就能够克服,发展就可以实现。

刘广峰 中国电力出版社

目前,一些专业出版社感觉在行业中组织弱势,处于行业边缘地位,很多领导没把出版社当回事,因此面临一些困境。我觉得,在行业中,出版单位处于辅业位置,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出版社的地位如何,是需要通过出版社的实际作为,努力去争取,即“有为而有位”。

我社在电力行业中显然是辅业单位,电力行业的当务之急和主要工作是安全生产,因此,出版工作不可能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但是这不等于出版单位没有作为。立足行业,以科技传播和教育培训为己任,努力为行业生产服务,这是专业出版社生存的基础。致力于这一基础上的所有出版活动,必将促进行业生产和发展,经过多年的品牌建设和专业服务,必定会在行业内树立起良好形象,并且得到认可。

刘燕辉 气象出版社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出版环境和渠道的开放,科学学科日益交叉融合,专业界面越来越模糊。对于专业领域比较窄、读者群体小的科技类出版社而言,“立足本专业求生存,面向大科技谋发展”这个发展理念需要赋予新的内涵。以气象出版社为例,专业图书的读者群很小,中国气象局系统全部门的人员一共不到6万人,即使加上其他行业和部门与气象有关的搞气象的人员,全国也总共不到10万人,要在这个读者群体上求生存,本身就很困难。而面向大科技谋发展,对于具体的出版社来讲,大科技的含义又是什么?在本专业有优势、有特长的编辑队伍,自身的素质是否能适应大科技的需要?所以,科技类专业出版社必须要把这个发展理念具体化、现实化。

黎雪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专业出版的发展应有长效机制保障。在专业出版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规模化的初期,应有相应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如政府资助、专项基金等,确保专业出版的顺利成长。

“江苏省金陵科技著作出版基金”就是这样一个专门资助专业出版的基金项目。该基金成立近20年来,已形成了规范的、科学的专家评审机制,资助出版了99种、124册高精尖的、有重大影响的专业图书,其中65种90册图书获得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

“为了事业的发展,为了报答组织和广大职工群众的信任,持之以恒,努力奋斗,写好自己的历史,留给职工一份想念。”这是冶金工业出版社曹胜利社长在回复我们的提问“您有什么可以与同行共享的体会?”时的一段话语。这让我们蓦然地受到一种久违了的朴素与真诚的冲击,感谢所有社长的努力,让我们以此语共勉之。

推荐访问:再看 出版 专业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