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丽·迪金森死亡诗歌中的矛盾性

时间:2022-05-24 11:4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艾米丽·迪金森是美国著名的女诗人,在她的一千八百多首诗歌中,有三分之一的诗歌是描写死亡的。由于生活经历及宗教等原因,她以死亡为主题的诗歌充满了矛盾性。

关键词:艾米丽·迪金森;死亡;矛盾性

艾米丽·迪金森是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女诗人,在她所创作的一千多首诗歌中,以死亡为主题的诗歌占到了三分之一,可见艾米丽·迪金森对死亡这一主题的痴迷。在她以死亡为主题的诗歌中,并没有出现对死亡阴森恐怖的描写以及面对死神时歇斯底里的绝望,而是以一种心平气和的、坦然的方式娓娓道来,甚至是满心欢喜地欢迎乃至拥抱死亡。但是,死亡毕竟是人类生活的终点,会对死者的亲人产生深刻的影响;死亡之后的神秘世界,是充满美好还是痛苦,从来无人知晓,即使面对死亡坦然如艾米丽·迪金森,也仍然免不了有一种矛盾的心情,这种对死亡的矛盾心情在她以死亡为主题的诗歌也有所体现。

一、对死亡进行思考的原因

在青少年时代,艾米丽·迪金森就目睹过许多死亡事件。她生活在19世纪中期,因为医疗技术不发达,霍乱、结核之类的传染病得不到有效控制和治疗,死亡人数较多,其中不乏一些年轻人。她在阿默斯特镇所住的房子正对着一个墓园,经常看到送葬队伍经过,这使年少的艾米丽·迪金森对死亡有了初步的感受,使她敏感的心灵受到震撼,也许这是她在诗歌中描写死亡的一个开端。后来,她减少与外界的接触,不见生人,慢慢进入隐居状态,身边亲人及朋友的相继离世,对她的感情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使她對死亡有了更深刻也更复杂的感受,对死亡有了进一步思考。

艾米丽·迪金森在她的诗歌中频繁地描写死亡并充满矛盾性的另一个原因应该与宗教有关。她生活的小镇加尔文教氛围浓厚,家人也笃信宗教,在布道中牧师会经常激励教众反思自己的行为及死亡的来临,并且清教主义认为上帝是万能的。这些基督教的教义对艾米丽·迪金森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她对上帝充满了希望,但是面对死亡,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她没有从上帝那里得到想要的答案,慢慢地对上帝开始失望,对宗教充满了怀疑和矛盾,以至于她最终没有皈依基督教。同时她也受到超验主义的影响,超验主义对清教主义既有继承也有批评,艾米丽·迪金森受到这两种思想的影响,不可避免的也会产生思想上的矛盾。她以死亡为主题的诗歌中的矛盾性反映了她思想上的矛盾。

二、死亡诗歌中矛盾性的表现

艾米丽·迪金森的死亡诗歌中,既描写了对死亡的向往,又有对死亡的恐慌;诗歌中的死神形象既有温柔体贴的绅士,也有冷酷残忍的猎手;死亡的意义既可以以美之名,到达永生,也可以毫无意义,充满了矛盾。

(一)对死亡的矛盾心理

当死亡来临,生命终结的时刻,人们的恐慌恐怕是无以言表的,但是艾米丽·迪金森在她的诗歌中,对死亡采取了一种坦然面对的态度,如在《去天堂》(Going to Heaven!)这首诗中,她认为死亡“就象羊群夜晚一定回家/ 给牧羊人来关照!”。虽然在通往死亡的路上,让人感到“多么黯淡悲凉!”,但是死亡是人人都要面对、无可避免的事情,因此“也许你也正在去!/ 谁知道呢?”。她叮嘱正要前往死亡之路的人“假若你要先到那里 /就请为我保留一小块空间 /靠近我失去的两位亲人”,因此死亡并不可怕,死去可以和亲人重逢,而且,从“你知道当我们回家/我们不在意穿着”这两句诗可以知道,对艾米丽·迪金森而言,死亡只是“回家”的必经之路。

在艾米丽·迪金森看来,死亡不仅是“回家”的必经之路,是通往天堂的阶梯,还是一种尊严和荣誉。在她的《所有人都会得到那种尊严》这首诗中,她认为“谁也避免不了这种体面, /谁也回避不了这一桂冠。”,死亡是一件庄严的事情,葬礼是隆重的仪式,告别人世是一件辉煌的成就,如果你“出示温顺的家族标志”,就可以“享受死亡所带来的荣誉!”。因此,艾米丽·迪金森认为死亡并不是阴森可怕的事情,甚至是可以带来荣耀、值得向往的过程。在《她如此骄傲地去死》这首诗中,她提到了“立即前往——以致痛苦 / 几乎降格为嫉妒——”

艾米丽·迪金森虽然在一些诗歌中表达了对死亡的坦然态度,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对死亡充满了恐惧之感,以至于忍不住想象死亡会带来何种痛苦。在《巨痛之后,感觉恢复正常》这首诗中,艾米丽·迪金森描述了令人感到毛骨悚然的、由死亡带来的疼痛之感。她在诗中使用了“剧痛”、“僵硬的心”、“机械地”、“一种木然的动作”来描述死亡带来的痛苦,在最后一节诗中,她提到“这是铅的时辰/如果活下去,就永记心头”,可见这种痛苦是多么的深入骨髓,就“如同冻僵的人,回想起白雪/起初—冰冷—接着麻木——最后撒手——”。在《为了死亡——或者不如说》这首诗中,艾米丽·迪金森也表达了与死亡相比,活着还是更具有吸引力的,其中的诗句,如“生活的礼品/死亡的礼品怎能与之相比”表明在死亡面前,诗人认为还是“生”具有更大的意义。因此,艾米丽·迪金森虽然在经历了许多亲人朋友的离世后,对死亡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能够更坦然的接受死亡的存在,但是对死亡的恐惧心理还是无法消除,这种在她死亡诗歌中表现出的矛盾性正是现实中她对待死亡的矛盾心理。

(二)死神的矛盾形象

艾米丽·迪金森对死亡怀有矛盾的心理,既有对死亡的接受向往,又有对死亡的惧怕恐慌,因此,她在死亡诗歌中塑造的死神形象也充满了矛盾性。在《由于我无法驻足把死神等候》这首诗歌中,死神的形象是一位文雅、彬彬有礼的绅士。艾米丽·迪金森在描述初遇死神时,使用了“他便好心停车把我接上——”这一诗句来表明死神并不是阴险狡诈、狠毒无耻的恶魔,而是与人方便、温柔体贴的好人,并且死神非常善解人意,从“我们驾车缓缓而行——/他知道无须匆忙”可以看出,死神并不急着把“我”带到目的地,而是给“我”留出时间,让我慢慢欣赏路途风光,即回顾“我”的一生,由此可见,死神是一位谦谦君子,周到体贴。“为了报答他的礼貌,/我把劳逸搁置一旁——”,“我”也投桃报李,配合死神登上车,安静地、缓缓地走向目的地。到达目的地之后,“我”发现“马头朝向永恒之路”,也印证了“我最初的猜想——”,可见死神也是一位引导世人到达永生的领路人。如果死神以这样一种形象出现,,估计人们是可以坦然接受的。

但是艾米丽·迪金森在其它的诗歌中塑造的死神形象,有时是难以欣然接受的了。如在《我的战争搁置在书里——》这一首诗中,她把死神塑造成了一个猎手、“一个我从未谋面的仇敌”,这个从未见过面的、或是无法会面的“仇敌”“却常常把我端详仔细——”,这种感觉令人毛骨悚然。当“我”和战友并肩作战,无暇他顾之时,隐在暗处的“仇敌”如猎手一样“端详”自己的猎物, “并在我和我的战友之间/踌躇彷徨,/但终于选中了精英——忽略了我——/直到其余的,全部死亡——”。死神的形象此时是恐怖的,就好像挥舞镰刀收割生命的恶魔,夺取了我们所爱之人的生命,却单单留下了“我”来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艾米丽·迪金森还曾经把死神描写为一个朋友。在下面这几句诗中,描写了死神作为一个朋友的形象:“但她,和死亡结识——/平静地会面,如同朋友——/打个招呼,从身边走过,没有一点暗示——/于是事情,就此罢休——”。但是这种所谓的“朋友”形象也是让人不愿接受的,因为只“打个招呼,从身边走过,没有一点暗示——”就让死亡降临了,和人们心目中对朋友的定义截然不同,对这种夺取亲人生命的朋友,有,还不如没有。艾米丽·迪金森虽然把死神在此诗中成为朋友,但表达的应该是心痛却无奈的感情,因为死亡是注定的,是无法避免的,这种朋友也是让人不愿意接受甚至是憎恶、嫌弃的。

(三)死亡的矛盾意义

艾米丽·迪金森在对待死亡的态度和塑造死神形象上充满了矛盾心理,在对死亡意义的追寻过程中也必定充满了矛盾和痛苦,她从小所处的环境以及她对死亡的思考让她认为,死亡可以通向永生,是人类美好的归宿,可以使人免受痛苦折磨。在《云朵重新布设》这首诗中,她提到了“墓中多么美好/自然的脾气触不到/报复也不会到来”,可见死亡可以人避免许多的麻烦和困扰,墓穴是温暖和安全的所在。在《由于我无法驻足把死神等候》中的最后一节,艾米丽·迪金森写到,到达目的地之后,“我”发现“马头朝向永恒之路”,也印证了“我最初的猜想——”,可见,死亡也是通向永生之路的途径,只有通过死亡,才可以永生,进入天堂。同样,死亡的意义也可以为了美或是真理,在《我为美而死,对坟墓》这首诗歌中,艾米丽·迪金森认为, “我”是“为美而死”,而“我的近邻”则是“一个殉真理的烈士”。

但是,艾米丽·迪金森对宗教的怀疑态度,让她对死亡后的世界也抱有怀疑态度,怀疑是否有天堂的存在,怀疑人死后,不过是经历腐朽而已。在《什么是,“天堂”》这首诗中,艾米丽·迪金森表达了她对“天堂”和“永生”的怀疑态度,使用了一连串的“他们是不是”、“他们是否”以及在“伊甸园”上加了引号来表达她的怀疑态度。在《当我死的时候,我听到苍蝇在嗡嗡叫》这首诗中,艾米丽·迪金森写到,“我”正在等待死亡,“等待最后的时刻——上帝在房间里/现身的时刻——降临”,为了能够死后进入天堂,“我已经分掉了——关于我的/所有可以分掉的/东西——”,但是,“我”没有等来上帝也没有等来天使来迎接“我”去天堂,“我”等来的是“一只苍蝇”,而苍蝇是与肮脏和腐朽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我”死亡的前一刻,“我”意识到人死后不是进入天堂,而是万事终了,肉体腐朽,终归于虚无。

三、结语

艾米丽·迪金森死亡诗歌中的矛盾性来源于她对死亡的矛盾心理,她从小生活的社会环境潜移默化地让她对天堂及永生怀有希望,但亲朋好友的去世带给她的悲伤让她怀疑上帝的存在及死亡的意义,同时超验主义对她的影响让她的思想处于一种徘徊的状态,即期望天堂及永生的存在又持有怀疑态度,造成了她思想的矛盾性,这是她的人生经历和时代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狄金森.狄金森诗选[M].江楓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

[2]王欣欣.解析艾米丽·狄金森诗作中“死亡”的两重性[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5).

[3]林慧英.艾米丽·狄金森诗歌中的死神形象浅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4]姜楠.从艾米莉·狄金森角度看爱与死亡[J].语文学刊,2013(12).

推荐访问:矛盾性 艾米 诗歌 死亡 金森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