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分析及处理对策

时间:2022-05-23 14:40:02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馞ӝu݋',?M5zB+-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月在我院出生的6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9例被诊断为喂养不耐受。排除胃肠道先天畸形、严重的多发畸形、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其他遗传代谢性疾病、死亡或出院时日龄<7d、入院时日龄≥7d、需禁饮食>5d、转科及放弃治疗者。

1.2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即可诊断为喂养不耐受:①喂奶后出现胃食管返流,呕吐频繁(≥3次/d);②奶量无增加或减少(>3d);③残余奶≥1/3或>2ml/kg;④回抽有咖啡样物,且大便潜血呈阳性;⑤腹胀,24h腹围增大1.5cm,伴肠型;⑥体质量无增加,出生10d后体重增加<15g/d。

1.3方法

1.3.1喂养方法 参照《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2]进行。新生儿出生后及早开奶,对身体状况良好,吮吸力好的新生儿给予经口母乳喂养,若无母乳者给予橡胶奶头吸吮配方奶粉。对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进行微量喂养(奶量<20ml/(kg·d),并尽快过渡至正常喂养。对无法经胃肠道喂养的新生儿采取鼻饲喂养。对经胃肠道喂养难以维持生长所需热量的给予胃肠外静脉营养支持至经口喂养可满足其生长所需能量为止。

1.3.2影响因素 对可能影响喂养不耐受的因素,包括胎龄、出生体重、开奶时间、出生窒息、围生期感染、应用呼吸机、孕期合并症、喂养方式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显著的项再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影响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

1.3.3治疗措施 对喂养不耐受的新生儿应给予积极综合治疗,在原发病治疗基础上给予静脉营养、保温、体位疗法等治疗,维持水电解平衡。药物治疗:给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剂量3~5mg/(kg·d),将其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ml中微量静脉泵注1~2h,连续治疗5~10d。非营养性吮吸:应用安抚奶嘴于患儿安静觉醒状态下进行间歇刺激吮吸,15~20min/次,10~12次/d。微量喂养:经口或经鼻置入胃管,胃管外端和输液器相连,接上消毒奶瓶,以输液泵经胃管输注母乳或配方乳,0.5~1ml/(kg·h),5~20ml/(kg·d)。抚触疗法:15min/次,2次/d,10d1疗程。抚触分3阶段,第1阶段,患儿仰卧,抚触其头面部及胸腹部;第2阶段,患儿仍旧仰卧,挤、搓、捏其四肢;第3阶段,患儿俯卧,头偏至一侧,按摩其背部及臀部。抚触过程力度适中,按标准进行。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采取χ2检验,对差异显著的变量做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 600例新生儿,发生喂养不耐受89例,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14.83%。

2.2单因素分析 经单因素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开奶时间、出生窒息、围生期感染、孕期合并症与喂养不耐受明显相关(P<0.05),见表1。

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经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窒息、开奶时间迟是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胎龄、出生体重是喂养不耐受的保护因素,见表2。

3 讨论

胎儿娩出后,其营养素来源由完全依赖母体转变为经胃肠道摄取营养,故胃肠功能成熟及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新生儿的健康发育。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胃肠功能不成熟易引发喂养不耐受[3]。喂养不耐受发生后可导致新生儿早期营养缺乏,增加各种并发症及死亡的风险。而若能掌握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及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经单因素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开奶时间、出生窒息、围生期感染、孕期合并症与喂养不耐受明显相关。经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出生窒息、开奶时间是喂养不耐受的独立影响因素。胎龄与出生体重是胎儿发育成熟与否的重要衡量指标,通常胃的消化功能随胎龄增加而渐趋成熟,一般孕30w前空肠收缩较为紊乱,34w空肠及十二指肠收缩开始协调。早产儿与低出生体重儿因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极不成熟,胃肠道对于食物的耐受性差[4,5],加上出生后多存在各类合并症,故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增加。本研究中,胎龄、出生体重是喂养不耐受的保护因素,即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越高。出生窒息的新生儿因机体缺血缺氧,导致脏器功能受损,胃肠道易发生应激性溃疡、腹胀、胃潴留等胃肠紊乱情况,故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上升。开奶时间是本研究得出的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之一,开奶时间≥72h的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居多,可见开奶时间越早越有利于促进新生儿胃肠功能的成熟,胃肠喂养耐受性也就越高。因此,主张对新生儿及早开奶及早期微量喂养,尽可能进行母乳喂养,以帮助胃肠蠕动,促进消化道成熟。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一经出现,应立即进行综合治疗。红霉素为常见的胃动素激动剂,可促进胃肠动力。红霉素和胃动素受体结合后可促进食道收缩,使下段食道括约肌压力上升,可促进胃排空,还可减少食道返流。非营养性吸吮、抚触疗法、微量喂养等治疗措施则有助于预防及改善喂养不耐受[6]。

综上所述,喂养不耐受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出生窒息、开奶时间迟是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胎龄、出生体重是喂养不耐受的保护因素。新生儿一旦出现喂养不耐受情况应及时给予相应处理措施,以改善其营养状况,提高新生儿存活率。

参考文献:

[1]路军英,刘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3):151-152.

[2]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儿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新生儿外科学组.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3,34(10):782.

[3]谭举方,朱晓芳,周艳玲,等.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治疗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320.

[4]董传莉,谢怀珍,张兰,等.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9):1359.

[5]黄梅,韦丹.小于胎龄儿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2):180-182.

[6]汪浩文,许东宝,陈红霞.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窒息后喂养不耐受新生儿的影响[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3):219-221.

编辑/成森

推荐访问:耐受 新生儿 喂养 对策 因素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