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2-05-23 11:08:01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慢性胃炎内镜下的表现与病理检查结果诊断的关系。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6例需要进行内镜检查的临床患者,其中男65例,女61例,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诊断,在经过胃镜检查后,对符合慢性胃炎的患者进行病理组织活体检验,观察记录慢性胃炎内镜与病理组织活体检验的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经内镜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103例(81.75%),慢性萎缩性胃炎23例(18.25%),经病理活检最终诊断为非慢性萎缩性胃炎69例(54.76%),慢性萎缩性胃炎57例(45.24%),内镜与病理活检检查诊断符合率为73.02%。结论:研究表明,内镜用于慢性胃炎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应适当结合临床病理诊断,继而提高疾病的确诊率。

【关键词】 慢性胃炎; 内镜; 病理诊断; 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 R57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9-0147-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19.081

慢性胃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其主要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引起的,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发生的主要因素。慢性胃炎一般分为萎缩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以及其他特殊型胃炎3种,其病理变化主要是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慢性浸润,在炎症早期,浸润主要局限在黏膜的固有层的表层和胃小凹,随着炎症的进展,炎症细胞逐渐蔓延至腺体区,最终导致黏膜变薄,从而形成了肠上皮化生以及异型增生[1]。目前,临床上诊断慢性胃炎主要依靠内镜及病理活体活检两种检查方法,在临床中对这两种诊断方法的研究比较少。本文选取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6例需要进行内镜检查的患者,通过对患者进行内镜检查以及病理组织活体检验来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6例需要进行内镜检查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男65例,女61例,年龄24~72岁,平均(58.76±4.58)岁。在临床的治疗中,所有患者临床表现的症状均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胃部烧灼感、上腹饱胀及不适等,主要在进食后加重或减轻,伴有食欲减退、反酸、恶心以及嗳气等症状,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均无明显的规律可循。

1.2 方法

1.2.1 内镜检查 应用XQ240型电子胃镜,由三位副主任医师及以上的医师对所有患者共同判定结果,如果遇到意见不一致时,取多数医师的意见统一诊断。

1.2.2 病理学检查 选取在胃窦距幽门2~4 cm处肉眼可见的病灶,进行常规的大、小弯侧以及前、后壁的取材。标本处理时取病灶处的2~4块标本,快速浸润在5%的甲醛溶液固定24 h后,常规石蜡包埋后进行切片,最后进行HE染色。

1.3 诊断标准

1.3.1 内镜下诊断标准

1.3.1.1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主要有单纯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增生,前者内镜下表现主要为:黏膜红白相间,主要为白色,且皱壁变平,甚至消失不见,同时伴有血管暴露;而后者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状[2]。

1.3.1.2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胃黏膜出现红斑,即呈点状、片状或条状,且红白相间以红色为主,此外,胃黏膜粗糙不平,伴有黏膜水肿,此外还可见出血点或斑[2]。

1.3.2 病理诊断 若病理活检示固有腺体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无需考虑活检标本萎缩的数量和程度。早期多灶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萎缩主要呈灶状分布[3]。

2 结果

2.1 内镜和病理诊断结果

126例经病理诊断为慢性胃炎的患者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6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57例,而经胃镜检查,慢性非萎缩性胃炎10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3例,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73.02%(92/126),见表1。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镜下表现主要为黏膜红斑,红白相间主要以红为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镜下表现主要为黏膜呈花斑状改变,红白相间则以白为主。两者均可伴有糜烂以及痘疹等。

3 讨论

在临床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以及病理组织活检检查来对患者进行确诊,尤其是病理组织活检检查对慢性胃炎的诊断具有很强的准确性及重要的临床价值[2]。目前临床上最终还是根据进行的病理组织活检检查的结果对慢性胃炎的诊断进行确诊[3-5]。其萎缩性胃炎主要的病理改变的特点是黏膜上固有腺体数量发生减少,甚至消失,在腺体发生萎缩后还会发生间质结缔组织再生和修复替代。

在本次的研究中,内镜与病理活检检查诊断符合率为73.02%,由此可以看出研究分析慢性胃炎内镜下的表现以及病理检查结果诊断的关系,对慢性胃炎诊断的正确认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6]。内镜下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点状、片状或条状,红白相间则以红色为主,且胃黏膜粗糙不平,还可见出血点,或出血斑;而萎缩性胃炎患者内镜下则主要表现为红斑相间的胃黏膜,且以白色为主,并且以及出现皱壁变平的情况,严重者已经不存在皱襞,同时出现黏膜充血和血管暴露等表现。所以通过内镜观察胃黏膜以及皱襞和血管等情况进一步诊断胃炎类型。虽然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看出,在实际临床中应结合患者的情况进一步考虑病理诊断结果,继而提高临床诊断率,以便于进一步治疗。

根据本次研究证实,内镜与病理组织活检对慢性胃炎的诊断结果相结合,可有效提高对慢性胃炎诊断的准确率。因此应进一步的对内镜检查的操作规程进行规范,在观察的过程中应仔细注意细微变化,同时采取多角度、多部位的对病理组织进行更为准确的取材,并统一内镜检查与病理组织活检的诊断临床标准等[7-10]。在临床的诊断工作中,经过内镜检查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应更加的重视进行病理组织活检,因萎缩性胃炎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总而言之,慢性胃炎看似是临床上较为容易解决的问题,但如不能够引起足够重视,做到早诊断及治疗,会严重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健康等。以期通过本次研究对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于中麟,李鹏,张澍田,等.慢性胃炎内镜表现和病理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2):79-82.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上)(2006,上海)[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45-50.

[3]林三仁,于中麟,胡品津,等.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00,20(3):199-201.

[4]肖南平,代阳丹,欧阳钦,等.810例次慢性胃炎内镜与病理检查的对照研究[J].胃肠病学,2007,12(4):214-217.

[5]包云光,应爱娟,赵婵,等.小儿慢性胃炎内镜表现与病理组织学改变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7):526-528.

[6]王玉波,杨玉琼,刘海,等.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表现与病理诊断对比分析[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13(12):1484-1485.

[7]潘华君,宋红英.电子胃镜下直视诊断慢性胃炎与病理诊断之间差异的相关因素[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3,12(6):601-602.

[8]苏秋菊,邢建伟,刘志梅.斛香养胃脐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作用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6):91-93.

[9]张群雄.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5,19(5):446,448.

[10]周红梅,封木忠,查国华.综合护理干预在改善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生活质量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6):85-87.

(收稿日期:2016-03-01)

推荐访问:病理 临床研究 诊断 慢性胃炎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