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国家意义”

时间:2022-05-22 18:44:01 来源:网友投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放在事关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战略高度进行谋划。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9月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向全社会公布。这标志着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以来,正式拉开了我国新一轮最系统、最全面、最深刻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大幕。

如何认识这次改革的重大意义?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1977年8月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邓小平拍板决定恢复我国统一高考招生制度。据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邓小平决策恢复高考讲话谈话批示集》统计,为了恢复我国高考招生制度,从1977年5月12日同当时的中国科学院负责人方毅、李昌谈话算起,到1977年12月31日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录取新生中几个突出问题的请示报告》上的批示为止,在短短7个半月内。邓小平同志就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召开座谈会、同有关负责同志谈话、写信、做出批示共计25次。这是何等的亲历亲为!这又是何等的战略眼光!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恢复高考制度,是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的战略体现。没有高考制度的恢复,就没有“文革”后我国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就没有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迅速恢复,就没有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快速发展,就不可能将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从1982年的5.33年提高到2010年的9.10年。就不可能为我国改革开放奠定坚实人力资源基础。正如《意见》所指出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977年我国统一高考制度的恢复,不仅改变了千万家庭的命运,也为整个国家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人才和人力资源基础,充分彰显了两个方面的“国家意义”:一是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奠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带有根本性的教育制度变革;二是为经济社会发展而奠基,这是带有根本性的国家发展战略,即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

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政策的出台,与1977年国家统一高考制度的恢复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一,都是在国家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刻出台的;第二,都是在中央最高领导层的直接推动下出台的。1977年,在国家百废待兴的关键时刻,国家统一高考制度的恢复,对于我国教育系统的重建,对于为即将启动的改革开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具有全局性的意义。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则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迫切需要教育战线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和一大批杰出创新人才支撑的关键时刻启动的。对于整个国家的改革和发展而言,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全局性意义:第一,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人力资源基础;第二,将成为牵动整个教育系统综合改革的“发动机”。

改革凸显的“三大共识”

对于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我们之所以赋予其“国家意义”,并坚信必将担负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基、为推动我国教育综合改革开路的神圣使命,是因为这次改革采取了问题导向模式,紧紧围绕我国考试招生中存在的问题综合施策,并在整个制度改革的设计上形成了“三大共识”:对坚持教育公平的共识,对克服应试教育痼疾的共识,对努力回归教育规律的共识。

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充分尊重并切实回应全社会对教育公平的高度关切。应当承认。对于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和完善的高考招生制度,人们之所以高度认可,在于它最大限度地坚守了教育公平;人们之所担心高考改革,对高考改革存有许多疑虑,还是因为担心高考改革破坏了教育公平。因此,人们对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和维护教育公平形成了高度共识。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不仅高举了教育公平的旗帜,而且在近年来积极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建设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一是积极推进区域教育公平,“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并提出了“综合考虑生源数量及办学条件、毕业生就业状况等因素,完善国家招生计划编制办法”,

“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3年的6个百分点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等切实举措。二是积极推进城乡教育公平,“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明显增加,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三是积极推进规则公平,“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必须承认,在体育与艺术特长生招生等方面,对于广大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考生是极其不利的。无疑。大幅度减少和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对广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考生入学机会的公平是一种保护。总之,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不仅在理念上大胆突破了“唯分数论”的僵化思想的桎梏,而且在制度上要通过完善国家招生计划编制办法,切实保障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考生入学机会的公平。

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充分正视并切实解决全社会对克服应试教育顽疾的热切期盼。广大人民群众,一方面,坚定地维护我国高考制度的公平性,另一方面,又深刻地认识到这个制度存在的严重弊端,这就是“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带来的日益严重的应试教育弊端,已将我国教育带进了一个

“死胡同”;这就是只要考试,只要分数,只要升学率,用考试、分数、升学率评价一切、管理一切、奖惩一切。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学生的德行成长、身心健康、审美修养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受到严重削弱,长此以往必将危及每个家庭的幸福生活、整个国民素质和国家竞争力。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着力加强考试形式和内容改革,着力加强考试科目改革,实现了“两个突破”:

其一,是真正突破了“一考定终身”的痼疾,提出了“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各地要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和考试时间,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以及国家统一考试“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等等,从分类考试、多次考试、考试科目设置、录取标准等方面,真正突破了过去“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

其二,是真正突破了“文理分科”的痼疾。过去高中生“学文不学理、学理不学文”,其知识结构、人文和科学基础受到严重割裂,要么科学精神特别差,要么人文精神特别差,这对于国民素质的培育危害甚大。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国高考科目设置实行文理分科。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规定国家统一高考科目只考语文、数学和外语,对其他科目的考核则通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进行,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坚持全面考核和选择性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这就从考试制度上,一方面,堵塞了高中教育实行文理分科教育的制度缺陷;另一方面,破除了过去“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的怪圈。

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充分尊重并积极响应全社会对教育回归其自身规律的强烈呼唤。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是让整个教育过程回归其本质和规律。一个好的考试招生制度,最根本的要做到两条:一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二是促进学校科学选拔人才。我们之所以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就在于现有的考试招生制度用一次国家统一考试选拔所有学生、用统一的考试科目检测所有学生的学业成就、用考试分数这一把尺子评价所有学生,既不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也不符合高校科学选拔人才的规律。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没有选择就没有真正的个性发展。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遵循教育规律上实现了“两个重大突破”:一是赋予学生课程选择和考试的自主权,二是赋予高校考试和招生的自主权。这两点不突破,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就难以突破高中教育单纯追求升学率、高等学校招生“一考定终身、单纯以分取人”的窠臼。而给高校考试和招生自主权是给高中生课程选择与学习自主权的前提,是保障学生课程选择自主权的根本机制。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通过赋予高中生参加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自主权和高校对学生参与高考录取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自主选择权,在推进“两个自主权”改革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我们有理由期待这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会带来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双赢的新局面。

这次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核心价值追求有两个:一是促进公平,二是科学选才。让全体人民共享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必将进一步促进整个社会的纵向流动,促进社会公平公正,让全社会共享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带来的促进社会和谐的“红利”;让全体人民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必将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幸福生活能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让全社会共享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给整个国家带来的促进人的科学发展的“红利”。

作者系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国家督学

责任编辑 白宏太

推荐访问:制度改革 意义 招生 国家 考试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