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爱读《资治通鉴》

时间:2022-05-22 16:56:01 来源:网友投稿

《资治通鉴》系北宋大学者司马光及其助手,参考正史、野史300余种,呕心沥血,研末钩沉,历时19个春秋而完成的一部编年体的煌煌巨著。全书上起东周威烈王,下迄五代后周世宗,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蕴含了15个朝代的兴衰荣辱,共29蜷。宋神宗读后,认为这部书能“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因而有“资治通鉴”的命名。历代的政治家、史学家对此书十分推崇,以为它可以与司马迁的《史记》媲美,乃中国史学史上的又一扛鼎之作。

毛泽东对这部史料宏富的历史巨著,情有独钟。他不仅自己认真仔细地研读,而且多次向别人推荐,可以说这部书伴随他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历程。

熟读十七遍,

1975年的一天,82岁高龄的毛泽东在中南海住处,指着桌上放的《资治通鉴》,向护士孟锦云问道:“孟夫子(即孟锦云——笔者),你知道这部书我读了多少遍?”小孟未及回答,毛泽东接着说:“17遍,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有那个时间哕。”当此时,毛泽东问小孟关于这部书知道多少,小孟回答,只晓得是一部历史书,是司马光写的。毛泽东继之追问书之内容时,小孟茫然无知,羞怯地摇摇头。毛泽东见此光景,便鼓励小孟下决心读一读这部书。并强调说,如果不能全读,读读某些部分也好,因全书读一遍,得花去数载时间,但读与不读迥然不同,“要趁自己年轻啊!”

毛泽东最早接触《资治通鉴》是在1912年。是年毛泽东年方19岁。这年毛泽东在连续报考实业、法政、商业等数处专门学校不满意而自动退学后,继之投考长沙湖南省立高等中学,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教育家符定一录取。符定一对毛泽东器重有加,特地把自己心爱的《资治通鉴》删节本《通鉴辑览》让毛泽东阅读。毛泽东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读下去。

在此后的60余年中,毛泽东与《资治通鉴》结下了不解之缘,该书成为其案头必备之书,即使外出视察亦不忘将此书带在身边。而在中南海的卧室里,这部书则常置床头。在他的藏书中,无论是《资治通鉴》的线装本,抑或标点平装本,都布满了各色笔的圈圈点点,勾勾划划,并且不少地方写了眉批旁批。如是,毛泽东通读十七遍。书中不少页都用透明胶带粘住,显然这是一部被毛泽东读破了的书。

委托吴晗办两事

1954年春,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毛泽东见到历史学家吴晗,话题很自然地落到《资治通鉴》上。毛泽东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随即把标点《资治通鉴》的任务,亲自交给吴晗,吴晗欣然接受。

此后,过了一段时间,毛泽东又向吴晗提起一事:“读历史不能没有一部历史地图放在手边,以便随时检查历史地名的方位。”吴晗经反复思考,认为《历代舆地图》这部书,正好符合毛泽东的要求,因此建议在标点《资治通鉴》的同时,也应把此书重新进行改造,按当今规范绘制印刷,做到文图对照,相为桴鼓。毛泽东把这件事也交给吴晗去组织实施。

同年10月,由吴晗牵头,在中国科学院第三历史研究所,召集有部分史学家和史学工作者参加的专门会议,成立了《资治通鉴》标点委员会和杨守敬地图改绘委员会,并制订工作计划,开始投入工作。翌年,依据工作需要又成立了校对小组。全书于1956年由古籍出版社出版问世。

纵论《资治通鉴》

这里的“纵论”,是指毛泽东面向“孟夫子”纵论《资治通鉴》的价值与不朽。“孟夫子”,即孟锦云,是1975年至1976年毛泽东身边的护士,因其与古代孟轲同姓,毛泽东戏称她为“孟夫子”。

1975年的一天,当毛泽东力劝小孟勤读《资治通鉴》这部书时,同时借给她一本评介《资治通鉴》的小册子。十余日后,小孟将书还给毛泽东,随即提出问题:“主席,这‘资治通鉴’的意思是,让统治者把历史当面镜子,照照自己,是吧?”

一句话引起毛泽东的兴致,说:“是一面镜子。统治者如果真是认真照一下的话,恐怕不会一点益处没有。如书中所写‘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如果臣下个个寡廉鲜耻,贪得无厌,而国家还无法治他们,那非天下大乱不可。”

小孟颇有领悟,说:“主席,您讲的这层意思我明白了,可是这书为什么不从有史以来写起,而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呢?”

毛泽东说:“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嘛。”

小孟忙问:“什么大事?”

毛泽东答道:“这年,周天子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一承认不要紧,使原先不合法的分晋变成合法的哕。司马光认为这是周室衰落的关键。 ‘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选择这一年,这件事为《资治通鉴》的首篇,此乃开宗明义噢。”

几日后,小孟又走过来,问毛泽东:“王安石与司马光既是对手,又是朋友,这是怎么回事儿?”

毛泽东捷当地说:“这两个人在政治上是对手,王安石要变法,而司马光反对。但在学问上,他俩还是好朋友,是互相尊重的。他们尊重的是对方的学问,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不能因政见不同,连人家的学问也不认账了。”

“孟夫子”听得入神,不时会心地点点头。

推荐访问:资治通鉴 毛泽东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