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百期时光:为纪念,更为远行:写在《建筑创作》杂志出刊第100期之际

时间:2022-05-21 09:20: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2007年10两是《建筑创作》杂志创刊18周年且出刊第100期站在百期杂志,面前很兴奋?因为,不仅纪念?还有远行都需要近距离地重温走过的历史?寻找鲜活的记忆及办刊规律,18年100期?媒体人的责任与激情同在;18年?100期不仅记录着刊物自身在与国内外专业期刊发展中的个性化成长也留下了一个个属于本刊原创文化活动的“大事件”18年100期更象征着一个蓬勃向上,自由创作的时代?用刊物展示着共和国建筑设计作品及青年建筑师不平凡的理性之路,本文的写作还探讨7用传播学原理创立建筑传播学的思路及途径,

关键词:《建筑创作》100,品牌再造中国建筑与建筑老,建筑评论,建筑,文化,学术贡献及影响。建筑传播学

中圈分类号:TU-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37(2007)10-0163-12

历史的回眸

《建筑创作》杂志是创刊于1989年6月(半年刊),2000年改为季刊,2002年为月刊的国内外发行的建筑专业学刊。翻阅创刊之初的杂志,明显感到它是服务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院刊”,尽管2000年以来,它立足于海内外建筑作品及新建筑师的推荐,学科底蕴及建筑评论日渐增多但不少业内人士还自觉不自觉地称它为北京院的“院刊”。是的,自1989年至今,它仍是国内唯一由大型设计研究机构全力支持下的、服务于建筑师的专业园地。重读于1989年6月出版的创刊号,可品读到诸位领导、大师对本刊评介与定位

创刊号的封面刊名是由黄胄大师题写的,时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长的、原院长叶如棠在题词中写道建筑创作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涉及技术与艺术、功能与经济、局部与整体、个性与共性、建筑与环境等~系列问题。纵然有千百项优秀设计也抵不过亿万栋平淡之作对城市的影响,也难以扭转人们对建筑艺术状态的总体评价,老院长王惠敏的创刊语称:“《建筑创作》是技术交流的新空间人才展示的新场所,学习研究的新天地”,张a大师、张开济大师、赵冬日大师的祝辞都表示要利用刊物这平一台,提高建筑师的文化素养,加强建筑的人民性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熊明大师则以“灵感与理性”评价了自1987年以来北京院的设计作品,刘力大师突出个性与创新精神介绍“炎黄艺术馆”、“南京新百大厦”、“北京动物园大熊猫馆的三个项目,如果说何玉如大师旅馆的洗衣房”一文的实用性深受业内好评,其影响沿袭至今,那么朱嘉禄总建筑师结合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楼漫谈“经济、适用、美观”一文更符合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方针及节约战略。

自1989年创刊至2007年10月第100期,本刊任编委会主任的领导有:王惠敏、熊明、吴德绳、朱小地,本刊担任过社长的领导有:赵景昭,李铭陶、朱小地、张宇,本刊担任过主编的有:吴竹涟、金磊。

历史地看,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连共同主编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chinese MonthlyMagazine)在马六甲创刊,它是近代以中国人为读者的第一本中文期刊,为近代中文报刊为发轫。对于《建筑创作》杂志的百期历程及在海内外建筑专业期刊中的位置与影响力的纵横评介,详见本刊建筑学博士刘江峰的文章(另文),这里对此只做些标题性的归纳,不仅是对杂志发展的理性概括,也是对杂志社数十位员工十多年如一日责任与激情的一个报答与梳理。一般地讲,要描述一本杂志的状态应该从发行量、读者群分布、广告收入、运作模式这几方面进行说明,但如果考虑品牌影响力,市场运营力以及对行业与社会贡献率基础上的利润水平《建筑创作》正在走上一条追求卓越品牌之路,因为我们始终将创新与个性作为期刊的灵魂。

回溯对《建筑创作》杂志的总结已有不少的文章:“广阔的天地,神圣的使命——《建筑创作》创刊10周年”(吴竹涟,1999年1期)、“《建筑创作》的未来与发展”(李铭陶,1999年2期),《建筑创作精品集》(序言:何玉如,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在编刊中领悟建筑创作写在《建筑创作》杂志创刊15周年的思考”(金磊,2004年12期);“报春花及其遐想:初评《建筑创作》兼谈国际化与本土化”(宋启林,2005年3期)在读者专家中有:邹德侬、张钦楠、费麟、马国馨、罗德启、刘景糅、杨永生、庄惟敏,崔恺、布正伟、程泰宁、顾孟潮、赵冠谦、和红星、洪铁城等人。本人在追忆创刊15周年的文章中分别从《建筑创作》杂志努力追求整体水平的提高、扩充《建筑创作》杂志品牌的几个作法,《建筑创作》应成为全力打造中国建筑师及其作品的高品质媒体诸方面做出分析。在本刊诸位同仁的鼓励下,我于2000年1期开始撰写主编的话,当时没有主题,2003年第一期以“建筑本土化创作国际化”为主题撰写主编的话至今,都表达了作为办刊人当月的专业感受及联想,虽有不少前辈赞赏这个作法,但我对此“愈感不安”。“主编的话”记录着刊物的成长足迹,思考的轨迹。我想既然我们无力改变建筑世界生命的长度,为何不尽力扩展我们为传承建筑作品及理念的宽度和厚度呢?因为,这样的责任写作可让有限变得无限,在有限篇幅中,感悟无限:在有限文字中,思路无限,在有限寿命期的建筑中,让精彩无限。2007年8期“做称职的建筑传播者”主编的话,以2008年即将召开的第23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为线索,展开了关于“建筑传播”的思绪,笔者在简要盘点所作的建筑文化出版、建筑田野考察、建筑评论与会展、建筑遗产挖掘与保护后提出,建筑传播者的作用要大力推进城市建筑文化交流和社会的进步。

“建筑传播学”理论与实践的求索

国际建协第23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将于2008年6月29日~7月3日在意大利都灵召开。大会的主题以建筑传播为基点,展示“演变中的建筑”的主题。建筑是一种社会交流的渠道,同时建筑本身亦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载体。大会三天的议题是6月30日——过去文化(建筑文化、建筑技艺、历史、遗产、教育);7月1日——现在:民主(城市民主、公众参与、媒体传播,发展决策),7月2日——将来:希望(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由第23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的主题,自然会联想到发展建筑事业的文化力。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物相对应,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社会中的一个领域,通常与政治、经济相并列。文化力是与狭义的文化概念相对应。它蕴含着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力量和智力因素,而所有这些都有赖于专业建筑编辑及媒体予以展示。建筑编辑是在建筑文化原野上进行耕耘的

推荐访问:写在 远行 创作 时光 出刊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