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形势预判

时间:2022-05-20 14:24:02 来源:网友投稿

2007年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仍旧维持高位运行的态势。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9%,月环比上涨0.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8.2%,非食品价格上涨1.4%,带有明显的结构性通胀的特征。

综观2007年1~11月份,CPI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这其中,强而有力的助推器就是食品价格的一路飞涨。而这一问题,已引发了各方忧虑。老百姓感觉到生活成本增大了,影响了生活质量;政府感觉到问题严重了,稳定物价应该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心:而经济学家则开始热议,这样的通胀形势还会持续下去吗?

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

追根溯源,有助于更好的把握事物发展的态势。对于目前CPI居高不下的形势,探讨其形成机理尤为重要。

通货膨胀成因的一般理论 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进是西方学者解释通货膨胀的基本理论。需求拉动学说认为:当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对比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时,过多的需求会拉动价格水平上涨,即“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从而引发通货膨胀。而成本推进学说则从需求的对立面,即成本的角度出发阐述通货膨胀的成因,由供给因素变动引发的通货膨胀可能会以如下两种方式推动价格上涨:一种是由于工资提高而引发产品成本上升继而导致物价上行,物价上行的压力又反过来引起工资水平的进一步上升,如此反复,形成工资一价格螺旋;另一种是垄断行业中卖主为获得超额利润而操纵价格,导致产品售价的提高。

对于中国式的通货膨胀,学者们大多用“体制说”来解释其成因。体制说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主要依赖以下两种机制形成:其一,中国体制不完善,产权关系不明晰,很多国有企业不须承担经营的风险,从而生产出大量无销路的产品,使得有效供给的增加和有效需求的增加不成比例,需求的过度累积推动了物价上涨;其二,在特定的所有制关系和特定的经济运行机制下,计划者追求高速度经济增长,倾向于多发行货币:劳动者追求高水平消费,引起消费需求膨胀和消费品价格上涨。

总之,无论用何种理论来解释通货膨胀的成因,都会归结到需求拉上或成本推进这一对供需矛盾中来。而且,无论何种原因引发的供需矛盾从而推动价格上涨,都会有货币超发作为后盾。说到底,正如弗里德曼所言“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中国通货膨胀的具体成因 具体到目前的中国CPI持续上涨,可以说既有需求的原因,也有供给的原因。

从需求层面来看,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当前中国投资增幅仍处高位。2007年1~11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万亿,比上年同期增长26.8%。投资需求居高不下,会持续增加对基础资源性产品和生产资料的需求,从源头上推动物价上涨。同时,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过快,消费增长势头明显上升。2007年第3季度,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劳动报酬比上年同期增长22%。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20%。劳动者收入水平的上升,提高了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拉动了消费物价的走高。此外,虽然受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的不利影响,但是,2007年度出口增长依然迅速,国外需求依然强劲。在当前的经济增长模式和资源约束下,较高的增长速度必然会刺激社会总需求上升,拉动物价上涨。

从供给层面来看,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使劳动力成本上升,推动了产品价格的上涨。至于煤电油运等物质资源,目前供求基本平衡。供给不足的情况主要发生在粮食和与其密切相关的食品行业。

此外,当前的通货膨胀与货币发行过多密切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在1999年到2007年10月的不到9年的时间里,广义货币供应量从11.76万亿增加到39.42万亿,增长了3倍多。各项贷款从10.46万亿增加到27.61万亿,也增长了近3倍。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得中国金融市场上资金泛滥,多余的货币必然要寻求相应的出口。于是,先是房地产涨价,然后是股市火爆。房地产、金融市场资产价格的持续走高,使得这些行业获利能力增强,再由这些行业去投资或消费则必然推高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水平。就是通过这样的物价上涨螺旋,最终使得价格上升的趋势经过多重传导机制蔓延到了消费品市场,推动了CPI的攀升。

食品行业缘何成为领头羊 2007年度的CPI持续走高,主要是由食品行业推动的。食品行业缘何成为了领头羊,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日渐富裕起来的国人对高质量食品需求日益增加,高蛋白、非转基因食品逐渐成为人们的新宠,而这些食品的价格一般都较高。其次,国家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在政策的引导下,农产品价格稳步上升。再次,由于2007年产粮大省黑龙江、江西、湖南等省旱情较重,江淮又遭受严重洪涝灾害,使得粮食供需关系紧张,粮食价格一直保持上涨趋势。2007年第3季度,全国主要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较上年同期上涨了17.35%。由于农产品价格是食品行业中的基础价格,其上涨将直接引发其它食品生产成本的提高,从而导致成本推动的食品价格上涨。近期方便面、乳制品、快餐等都在纷纷涨价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中国通货膨胀的发展趋势

CPI的持续上涨,并非仅受偶发或临时性因素的影响,就目前来看,促使其上涨的动力和因素依然强劲。

首先,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不会放慢,仍然会维持一个较高的水平,因此,企业投资的力度还会加大,对基础资源性产品和生产资料的需求还将增加。然而,长期以来,中国资源性产品价格偏低,只反映了采掘、运输等开发成本,忽略了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损害成本。2007年12月24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科学制定资源性产品成本的财务核算办法,矿业权取得、资源开采、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安全设施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企业退出和转产等7项费用被明确列入了资源性产品的成本构成。这一意见的出台,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市场化程度,完善其价格形成机制。但是,内部化其外部成本,也必然会使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上升,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进而提高其产品售价,为CPI上涨推波助澜。

其次,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对消费品的购买意愿还会增强。近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和军队、离退休人员的工资水平,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农村低保和医保等措施的相继实施,使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劳动保障部工资司司长邱小平在2007年5月14日又提出了5大举措提高企业职工工资。预计2008年度全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还会稳定增长,消费需求持续旺盛。

再次,人民币升值压力将会推动国内物价水平的进一步上涨。汇率改革后,人民币汇率不断上升,但是并未使中国的出口受到抑制。2007年1~10月,累计贸易顺差达到2123.6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9%,由此可见,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依然存在。然而,如果国内市场产品价格上升,亦可以起到抑制出口、促进进口的作用,有效的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如2007年中国食品市场价格持续上涨,仅前10个月,就从欧盟、加拿大和美国进口鲜、冻猪肉6.1万吨,价值7392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1倍和3.3倍。因此,保持一定的通胀率,可有效的平抑中国外贸顺差过大的问题,稳定人民币汇率。

最后,外汇储备持续增加,货币投放的压力还会持续。截至2007年第3季度中国外汇储备达14336.11亿美元,这么高的外汇储备,意味着基础货币的投放还会被动增加,这必然会引起货币供应量过多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总之,预计2008年度中国CPI上涨的压力仍然会很大。但是,考虑到2007年度国家为遏制经济过热增长而采取了六次加息和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政策的效应将会逐渐显现,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物价上涨的压力。因此,预计2008年度CPI虽然会继续上行,但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城乡劳动者收入水平持续增加的情况下,物价的上升幅度应该不会超出居民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将会处于一个较温和水平。另外,大多数学者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一定的通货膨胀可以促进产出的增加,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国家和社会对这种良性的通货膨胀应该持一种容忍的态度。

推荐访问:通胀 形势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