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若干问题碎思

时间:2022-05-17 11:04:01 来源:网友投稿

第一条,教学,顾名思义,就是由教与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教来之先知或知之,学来之后学或无知。教学既是先知或知者对后学或无知者的施教活动,也是后学或无知者对先知或知者的求学求知活动。

第二条,教学是教育的主要形式。只要有教育就要有教学。不论何种社会都需要教育,因此,不论何种社会也都需要教学。虽然教育由教育(这里的教育指他教)和自我教育两部分组成,教育有教学和自学两种形式,但以自学的形式达到教育之目的者毕竟还是少数,绝大多数的人还是要以教学的形式达到受教育的目的。有人说,知识信息社会由于网络的发达和知识信息传递的便捷,为人们的自学提供了比以往任何社会更便利的条件,因此学校教育可以取消了,人们都可以通过自学来达到受教育的目的,教学也就随之可以消亡。我们认为,在知识信息社会,社会分工是存在的,有组织的教育形式——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分工活动的形式是不会消亡的,因此教学活动是不可能消亡的。知识信息社会只不过是为人们的自学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可能性和便利而已。

第三条,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之所以如此,道理很简单,因为学校的任务是培养人,而教学是培养人的主渠道。我们将如此简单明白的道理在这里加以强调,是因为现时学校也强调“德育为首”,“管理又是保障”,有人认为这样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似乎就难以确立了。我们认为,学校强调“德育为首”、“管理是保障”与“教学为中心”并不矛盾。强调德育为首,是说要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从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而抓好教学也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教学所具有的这种功能是由教学所具有的教育性所决定的。教学所具有的教育性一方面来自于教师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另一方面来自于教学所传授知识的特性。知识不仅具有“智性”的品格,还具有“德性”的品格。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开发知识的这些品格,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一定的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管理是保障与以教学为中心不矛盾,因为强调管理是为了保障教学工作和学校其他工作正常高效地运行。而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有组织的管理活动,以教学为中心抓教学工作,可以使教学正常高效地运行,不仅如此,还可以使学校其他工作正常高效地运行。因为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牛鼻子”,抓好了教学工作,对学校其他工作就起了稳定和促进作用。

第四条,教学离不开教师,教学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离不开学生,教学也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之所以是双中心,是因为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是为了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以教师为中心是因为教师是先知者或知者,学生是后知者或无知者。当然,也有无师自通者。无师自通不是通过教学获得的,而是通过自学获得的,自学活动当然可以不需要教师的教。学生是中心,因为教学虽然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但归根到底是使学生得到发展。而学生要发展,虽然离不开教师的教,但还要学生自身来努力。传统的教学很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其实教师中心是离不开学生中心的;现时又很强调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要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其实,学生中心是离不开教师中心的。有人说,现时强调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就使得教学活动形成了两个中心。而教学活动不能有两个中心,教学活动也不能有两个主体。这种看法是以传统的哲学“主客二分”为理论基础的。现代哲学的主体间性理论可为活动的双主体提供依据。主体间性指的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教学活动实际是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主体指的是教师自我建构的主体和学生塑造的主体,这是指教师这一主体是教师自身主体意识建构的结果,也是学生这一主体对教师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学生主体指的是学生自我建构的主体和教师塑造的主体,这是指学生这一主体是学生自身主体意识自我建构的结果,也是教师这一主体对学生作用和影响的结果。虽然教师主体可以自我建构,但同样离不开学生的作用和影响;而学生主体虽然也可以自我建构,但也离不开教师的作用和影响,那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存在及其主体间性活动的产生就是可能的了。

第五条,教学离不开班级课堂教学,班级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教学虽然有个别教学,但班级课堂教学的优势在于在提高教学效益的同时使更多的学生受益,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提高。不仅如此,还可以使教师收到更多学生的反馈,教师也由此受益。我们强调教学离不开班级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由班级课堂教学的优势所决定的,而且还是针对现时教学反对以课堂为中心而提出来的。有人认为,有了所谓的活动课程,就可以不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了。其实,就是活动课程不需要课堂教学,它也只是整个课程的一小部分,学校的大部分课程还是学科课程,这些课程还需要课堂教学。还有人提出,现代社会自学便利,所以也不需要课堂教学。自学当然不需要课堂教学,但如上所说,现代社会只为自学提供了更多的条件而不是取消了教学。有教学就应该有课堂教学。

第六条,教学应以知识为基础。教师教学生首先是要教知识,学生首先学的也是知识。我们强调教学以知识为基础,是因为现时的教学似乎有忽视以知识为基础的倾向。以往的教学比较注重“双基”,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后来又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再后来又主张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现时的教育大谈要发展学生的素质,但却不太重视学生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的基础——知识。要知道,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是相互影响的。没有相应的知识基础,能力的发展就只是一句空话。人的素质结构由人的身心素质、知识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活动素质四个层面组成。前三种素质是人的基础性的素质,后一种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它是人在某种活动中综合运用前三种素质所产生的。可见,在人的素质结构中,人的文化知识素质是人的基础性素质之一,离开了人的文化知识素质去谈什么人的其他素质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那都是不可能的。我们强调教学要以知识为基础,它也是针对现时的教育改革对学科课程全面育人的作用认识不够而提出来的。学科课程无论对学生能力的发展还是素质的全面提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学强调以知识为基础,就要强调学科课程的作用。

第七条,教学以知识为基础,但不是就知识讲知识,而是要讲出知识中所渗透的智慧、思想、情感和人格力量。我们知道,知识是人创造的,知识也是人传播的。在知识的创造和传播过程中,人的智慧、思想和情感乃至整个人格力量都渗透在知识之中,所以知识本身就蕴含着人的智慧、思想、情感和人格力量。高明教师的教学和一般教师的教学其区别恐怕就在于前者不仅是在教知识,而且是通过知识的教学讲出了知识所蕴含的智慧、思想、情感和人格力量,从而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后者仅就知识讲知识,使教师变成了一个复制知识的“机器”,学生变成了一个记忆知识的“容器”,学生学到的也只是死知识,显然这种教学达不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上面我们强调的教学要以知识为基础,通过知识的教学能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从知识本身来说,恐怕就是由知识的这种包含人的智慧性、思想性、情感性和整个人格力量的特征所决定的。

第八条,教学要高效。当今特别强调学校教育效能,学校效能最主要来自于学校的教学效能,教学效能最主要指课堂教学效能,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对提高学校教育效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效能的课堂教学涉及到许多因素,但最为重要的还是教师自身的因素。教师因素又涉及到很多方面,最主要涉及到教师的知识基础和教学能力两个方面。如果教师具有较好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的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会比较高。高效的课堂教学指标也涉及到比较多的因素,但最为基本的指标还是学生对当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能记住老师课堂上讲的知识点,这堂课的教学效能就比较高。为此,教师要运用首次强烈印象记忆法使学生能当堂记住老师所讲的知识,课后不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复习,而是把更多的时间花在阅读课外书籍上。

第九条,教学要讲究教学艺术。教师的教学要达到形神兼备、出神入化的境界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美来自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对于教学艺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所认为的课堂教学艺术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教学基本功方面的艺术;二是课堂教学内容方面的艺术;三是教学方法方面的艺术;四是教学过程方面的艺术;五是教学效果方面的艺术。

第一,教师教学基本功方面的艺术。教师教学基本功分为“做功”和“讲功”。

首先,“做功”包括作、写、画、演四个方面。

其一,“作”是指作态,即教态。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大方。教态一般反映在教师的眼、脸、手、身四个方面:首先教师的眼睛要看着学生,仔细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根据学生的面部表情来调节自己的讲授内容、语音高低和语速快慢等。其次,教师的眼睛要充满感情。教师要想通过眼睛所表达的情感来打动学生,首先就要自己仔细体验教学内容中所表达的情感,先打动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所期望的教学效果。对教师脸的要求,首先是要干净。男教师要注意经常修理胡须;女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修饰,但不能过分打扮,否则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在使用粉笔板书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脸部的清洁。其次,要面带笑容,表达出对教育、对学生和对所教学科的热爱之情。对教师手的要求是要随情而动,恰到好处。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形成比较固定的手势,这样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教师的身的要求,一是对身体静态的要求,首先要注意发型的大方和固定性,不要盲目追求时髦,经常变换一些奇奇怪怪的发型容易造成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分散,要依据头型的大小梳理适当的发型。其次要注意穿着,衣服除了要整洁外,款式要合体,颜色要得体,符合教师的身份、气质、年龄和身材。二是对身体动态的要求,教师不能老是站着,也不能总在走动,要做到动静有致。动静结合有利于教师的休息,也有利于调节学生的视觉疲劳。

其二,“写”是指写字和板书设计两个方面。写字要注意写一个字时不能写错字,写一行字时要写直。写板书时要注意对板书的设计,不能密密麻麻写一黑板。一般而言,黑板的左半部分要写主要内容,要保留到下课,黑板的右半部分可以机动利用。

其三,“画”就是指画图,这一点尤其对美术老师、几何老师和数学老师等要求较高,当然对不同的老师也有不同的要求。一般来说,画要画得线条清晰、明快,结构完整,布局合理。

其四,“演”是指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时动作要干净利落、准确。当然这里说的演也包括演示幻灯片以及多媒体课件演示等现代教学手段。在演示之前要注重课件的制作,因为其直接决定了演示的效果;在演示的时候要注意演与讲的密切配合。

其次,“讲功”,包括讲的有内容、讲得清晰明白、讲得中听三个方面。讲的有内容是说讲的内容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内容丰富详实,使学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所谓讲得清楚明白是指所讲的内容要有逻辑性,要层层推进,要把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讲清楚、讲明白。讲清楚还指语音清晰和语速适中。所谓讲得中听是指教师的语言要做到以下几个结合:一是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相结合,不能通篇是书面语,也不能通篇是口头语。二是哲学语言和文学语言的结合。三是中国话和外国话的结合。四是现代话和古话的结合,偶尔讲讲古话,讲讲之、乎、者、也和典故,也许会更有韵味,能够说明更多的道理。五是普通话和地方话的结合,教师按规定应该讲普通话,但是也可以偶尔讲讲地方话,尤其是在某个地区讲课,偶尔讲讲地方话会使人感到亲切,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第二,课堂教学内容方面的艺术。课堂教学内容方面的艺术是指一堂课讲什么。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自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来决定哪些内容要重点讲,哪些内容要略讲。另外,课堂教学知识量要适中,不能讲得太多,也不能讲得太少,要使所讲授的知识有利于学生的消化和掌握。

第三,教学方法方面的艺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要得法。所谓教学有法,是指有关教育学的书籍上一般都讲述教学方法,这些方法也为一般人所知道,如讲授法、问答法、练习法、实验法等。所谓教无定法是说教学没有统一方法,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科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所谓教学要得法是说教师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教学的对象和所教学学科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第四,教学过程方面的艺术。课堂教学过程方面的艺术主要体现在目的的明确性、步骤的清晰性、结构的合理性、气氛的活跃性等几方面。所谓目的的明确性是指课堂教学在知识上、方法上和能力上要达到什么目的,师生双方都要明确,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双方目标明确地去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所谓步骤的清晰性是指教师将课堂教学清楚地划为几个步骤。不同的教师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将课堂教学划分为不同的步骤,但基本的步骤无非是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和布置作业等几个阶段。所谓结构要合理是指课堂各教学步骤的时间分配要合理,哪个步骤时间多一点、哪个步骤时间少一点,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还要注意根据课堂进程中的不同情况来调整各个步骤的时间分配。所谓气氛的活跃性是指教师要善于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时而感到严肃紧张,时而感到轻松活泼,还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机智,以方便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教师需要冷静处理,尽量不要中断教学,有些问题可放到课下解决。

第五,教学效果方面的艺术。课堂教学效果方面的艺术包括心理的相融性、行动的配合性和体会的深刻性三个方面。所谓心理的相融性是指学生爱听老师的课,而老师又特别喜欢给学生上课。所谓行动的配合性是指师生双方要配合默契、互动互进,形成一种知识的传递、情感的交流、思想的启迪和人格交融的教育场。所谓体会的深刻性是指学生对课堂有一种期盼和留恋的感觉,下课以后还久久不愿离去,觉得听这个教师的课真是一种艺术享受;对于教师来说,觉得给学生上课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觉得自身的价值在讲台上得到了实现,这时一种作为一个人民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会油然而生。

第十条,教学要体现教学思想,最好要体现教师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师要熟悉各种教学思想,在研究它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这种教学思想一般体现在教学本质观、教学价值观、教学实践观和教学质量观几个方面。教学本质观是对教学是什么的一种认识;教学价值观是对教学作用的认识;教学实践观是对如何发挥教学作用的认识;教学质量观是对教学作用结果的认识。这四种观念之间存在着两种逻辑状态。一种是应然的逻辑状态,它指的是有什么样的教学本质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价值观,有什么样的教学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实践观,有什么样的教学实践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质量观;另一种是实然的逻辑状态,它指的是这四种教学观之间多开端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一种状态。教师的教学要么体现这四种教学观的应然逻辑,要么体现这四种教学观的实然逻辑。本文所体现的基本上是我的教学观的一种应然逻辑。在教学本质观上,笔者认为教学是一种通过知识的教学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活动。由此笔者的教学价值观是,教学的价值就是由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笔者的教学实践观是,教学应该通过班级课堂教学的形式来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素质的发展;笔者的教学质量观是以学生知识的掌握为基础来看学生素质的发展。

第十一条,教学的改革包括教学活动的改革、教学体制的改革、教学机制的改革和教学观念的改革。教学活动包括教学活动的内容、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活动的方法、教学活动的主体与客体等;教学体制是维持并保障教学活动运行的机构和制度;教学机制是协调教学各个部分使教学得以正常运行的方式;教学观念是对教学是什么、教学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发挥教学的作用以及对教学作用结果所产生的认识。教学改革包括以上四个范畴,因为这四个范畴是教学现象所包含的并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的范畴。教学活动是教学现象的起始范畴,教学活动要运行,就要有与这种活动有关、同时又高居于这种活动之上的教学机构与教学制度即教学体制;有了教学体制,就有了教学活动与教学体制之间的联系与作用方式,这就是教学机制;而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体制的建构和教学机制的运行,都是离不开一定的教学观念的。这就是教学现象中这四个范畴之间所存在的应然的逻辑关系,教学改革当然要按照教学现象中这四个范畴之间的应然逻辑来进行;当然,教学现象的这四个范畴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实然的逻辑,即这四个范畴之间的多开端的相互影响的一种逻辑状态,教学改革也可以按照这种实然的逻辑来进行。无论是按照哪一种逻辑来进行,都要注意这四个范畴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不能“单打一”地进行,否则,教学改革就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绵涛.课堂教学艺术之我见[J].成人教育,1997(3).

[2] 孙绵涛,洪哲.学校效能初探[J].教育与经济,1994(3).

[3] 孙绵涛,康翠萍.论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3).

[4] 孙绵涛.学生能力结构之我见[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84(3).

【责任编辑:白文军】

推荐访问:若干问题 教学中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