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护生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基础实验教学效果的探索

时间:2022-04-15 10:29:10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中职教育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了培养合格护理人才,不断探索教学改革。我教研室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探讨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实验教学的手段,以提高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职护理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 实验教学 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56-01

医学免疫与微生物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其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同时又与其它临床护理各学科有着非常严密的联系。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临床上绝大多数传染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而微生物所引起的的感染性疾病,目前也成为医院的主要病种之一。

中职护生在第一学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不但要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还需进一步深入学习微生物学理论知识,为以后相关学科奠定基础。通过在实验教学中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实验技术;加深学生对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提高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作风[1]。作者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好实验教学过程;与时俱进,注入学科前沿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等几个方面探讨加强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主观能动性

作为一名实验教师,虽然不象任教师老师般辛苦备课,但是在备好实验课中,也离不开理论与实验的并重。实验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从学生的现有能力出发来进行实验设计开展教学,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环境中呈现出师生、学生互动的和谐状态,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国家示范性建设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师由传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向“主导”角色转换,以自己的知识引导学生进入知识境界,保证学生思维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带教过程中,有意识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是学生做的事情,就让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充分让学生多思多做,成为学习的主角。在实验教学中,创设迎合学生心理需要的教学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教老师适当把良好的学习方法有意识的融进教学方法中,把自己的过往操作体会融进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 使学生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实验中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反复操作练习,达到熟能巧,最终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适时激发出对课程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本门课的兴趣,也主动参与实验教学,从思想上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和谐的环境,浓厚的兴趣,教师得力的主导,实验教学中课堂活跃,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2.精心设计实验教学过程

学生有兴趣进入实验室有效学习,教师还需在实验内容与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创新与有味。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二个方面进行。

2.1 备学生

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只有教与学和谐,同步,才能真正意义上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备好学生,不容忽视。有些教师对教材内容准备得很充分,但讲解时不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讲课时只顾及内容的叙述,认为只要完成教学进度,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其结果必定是只有少 学生能勉强能跟上教师的讲授,多数学生因理解困难而放弃听课[2],使本门课失去了作为医学基础课的意义。因此,据授课计划,教学大纲内容,实验教师与任课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并在带教实验课前对带教对象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社会经验有初步了解,了解他们对医学微生物学有关内容掌握的程度,据十几岁年龄的好奇心强,敢于动手的特点,亲留有余地让学生有自主拓展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自行探究,合作学习,设计适当而合理的实验课教学方案,精心设计好实验项目,优化实验方法。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掌握了知识,又增长了智慧。

2.2 适当调整实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实验教学法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内容繁杂,逻辑性较差,相对枯燥,讲授中容易给学生带来抽象、零散的感觉,学生年纪小,社会阅历少,逻辑思维能力差。该课程的学习安排于第一学期,与中护生临床护理学科课的联系还有有一段距离,学生无法切身体会本课程与临床需解决的问题、与他们将来工作的联系,从而难以引起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3]。微生物学的实验准备内容较多,操作性强。但时间短,因此,对于实验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调整。何如,教学内容上,先易后难,渐循递进,从生活中入手,结合护理工作的特点,建立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的理念。我们把细胞分布,革兰氏染色,细胞形态,消毒灭菌等作为重点实验内容;教学方法上,有BPL教学法,多媒体开放性教学系统教学,案例教学法,示教直观法,自行探究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我们在2012级护理专业实验教学中,尝试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二对半”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3.与时俱进,注入学科前沿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

虽然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的教材进入了多次的修改,但是书本上的内容主要以经典的内容为主,反映学科研究和发展的一些新成果和新进展及体现现实中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最新状况的知识无法天天更新。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与时俱进,及时把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新的病原微生物,很多紧急的公共卫生事件都与本学科有紧密联系,这些知识对学生以后的工作非常有用,因此,实验课中,把近年来典型的流行传染病,如艾滋病、SARS、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7N9流感等病毒形态与危害,适时向学生介绍,使学生课堂所学知识与当前医学临床发展相符合,开拓学生的视野,使教学更加生动,更加贴近生活[4]。2008年的手足口病疫情是被列为法定丙类传染疾病,全国范围内均有病情发生,未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也经常见到。任课教师在呼吸道病毒时就添加这部分内容,向学生介绍其病原学特征、流行概况、临床表现、防治原则,临床工作的防护意识,学生在理论学习后,实验中又通过形态直观,加深对不断出现的新的病原物的认识,做好连接临床护理工作的准备。与时俱进新知识的引入,拓宽了学生视野和知识面,能较好地锻炼学生创新思维,收到了良好效果。

4.加强带教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上好实验课,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操作能力,还必须继续教育学习的理念,及时更新知识及新的实验方法,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与学生沟通能力。

操作能力上,不论是从接种环的握持方法,细菌的接种,到涂片染色,生化反应结果的观察,或是从肠道细菌的分离鉴定到菌种活力的检测等,都要给学生正确示教;并能结合基础理论、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给学生进行讲解。此外,实验教师应加强毕业后的继续教育,除不断向老教师学习外,还要关注国内外的新实验和新方法,及时将知识渗入到实验课介绍给学生,改变传统的“讲解-示教-模仿-总结”的实验教学方法,同时应注意实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对中护生的教学,注重结合临床护理工作,强调无菌观念的建立,严格无菌操作,强调从基础课开始养成的无菌操作的好习惯。带领学生操作时,培养她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对于课堂中没有按照无菌操作完成任务的,带教老师在课后及时与学生沟通,把无菌操作的重要性沟通到位。此外,组织好学生开展第二课堂学习,在实验中,给予她们必要的帮助,引导她们学会学习,据个人的特性,找到适合自已的学习方法。

现代化教学中,实验室装上多媒体实验系统,实验教师必须做好管理与使用,组织好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正确的操作与 学习知识。总之,带教教师的总体素质的提高,能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利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崔英健,孟 滨,曲 瑜,等.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4, 13(4):259~260.

[2]丁培杰.浅谈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准备中应注意的问题[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22):93.

[3]叶峥嵘,张宏方,环诚.案例式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各论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1):80~81.

[4]鲜尽红.微生物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医药指南,2008,9(6):32~33.

推荐访问:微生物 免疫 教学效果 生病 探索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