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企业集团的产生与发展探析

时间:2022-04-07 11:28:2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企业集团作为现代企业的高级组织形式,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主体。企业集团发源于国外发达国家,了解国外企业集团的产生与发展情况,有助于推动我国企业集团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本文主要阐述了国外企业集团产生的原因、发展历程以及近几年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国外企业集团 产生原因 发展历程 发展趋势

一、国外企业集团产生的原因

1、从宏观层面

(1)企业集团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达到很高的程度。在竞争基础上产生的生产集中、资本集中以及在科研、销售等方面的集中,客观上促成了企业组织机构的变革;在集中基础上产生的垄断及以垄断为目的的集中,均不断推进着资本主义企业的集团化。

(2)股份公司制和信用制度的推广应用,是企业集团产生和发展的有力杠杆。1888年美国新泽西州州立公司法首次承认法人持股,这使得企业间通过股份的占有而实现资本的结合成为可能。股份公司制促进了资本的集中,从企业集团内部为其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组织上的可能性。而信用制度的发展,促使大量货币资本集中在金融市场上,用出售企业股票和债券的方法为资本积累创造了前提条件,信用制度促进了资本的再分配,成为资本集中的有力杠杆,从而为企业集团高度发展提供了资金上的可能性。

(3)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企业集团的产生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出现,使得原有的产品生命周期和产业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同时,科学技术进步使资本的有机构成日益提高,由于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需要大量资金,单个私人资本不可能提供巨额的资本,也不可能承担巨大的风险,为追求巨额利润以及为在将来寻求自己的竞争优势,企业之间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共同承担大规模的风险。为了同时避免市场失败和组织失败,企业集团应运而生。

2、从微观层面

(1)垄断组织理论角度。在市场竞争中,大企业为了追求垄断利润,就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来获取垄断地位。企业集团实际上是企业追求垄断地位和垄断利润的产物。

(2)规模经济理论角度。在规模经济条件下,如果企业不能把生产规模扩大到足够大的话,其生产成本将会处于较高水平,在竞争中自然也将处于不利地位。因此,为了追求和扩大规模经济收益,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也会采取多种形式促进企业之间的联合,企业集团这种组织形态也因此应运而生。

(3)交易成本经济学角度。美国学者威廉姆森(O·E·Williamson)在科斯交易成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方规制和双边规制两种中间性组织形式。所谓三方规制的中间性组织是一种长期契约关系,所谓双边规制的中间性组织是一种企业联合体形态。从这个角度出发,企业集团实际上是企业为了削减交易费用,稳固长期契约关系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中间性组织形式。

(4)产业组织理论角度。日本学者青木昌彦认为日本之所以产生大量的企业集团,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关系准租金,另一方面是为了获得保险功能。他所谓的“关系准租金”是指由于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形成的特殊合作关系而带来的经济收益;所谓的“保险功能”是指产出多样化和雄厚的财力而成为各个小型供应商的保险者。

二、国外企业集团的发展历程

国外企业集团是在一般企业联合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以欧美和日韩最为典型,分别代表了东西方企业集团的发展过程。

1、欧美企业集团的发展

欧美企业集团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资本的竞争中通过资本的积聚和集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1865年在德国首先出现了卡特尔,即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在划分销售市场、制定商品价格等方面通过协议而形成的契约式垄断销售联合体。后来在德国又出现了辛迪加,即同行业企业通过签订产品销售和原材料采购协定而建立的供销联合组织。1882年,美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托拉斯,由若干个生产同类产品或生产上有密切联系的企业,通过合并组成大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种新的垄断企业组织康采恩又在德国出现。康采恩多是以一个大企业为核心,通过控股、持股,控制一大批子公司、孙公司、关联公司,而形成庞大的财团,如西门子、克虏伯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出现的企业集团多是以家族为中心的利益集团,其中以一个家族为中心的有摩根财团、洛克菲勒财团、杜邦财团等,以一个地区若干家族组成的有波士顿财团、克利夫兰财团等。后来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企业集团逐渐兴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益发展,成为可以与以家族为核心的财团抗衡的力量,比如第一花旗银行财团、芝加哥财团、加利福尼亚财团等。

跨国公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也是企业集团的一种高级形式。跨国公司一般是以在一国的大企业(总公司)为基地,在世界各地根据资源、劳动力、市场等情况设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目前无论是欧美还是日韩的企业集团许多都已发展成为跨国家、跨地区生产经营的跨国企业集团。

2、日本企业集团的发展

日本企业集团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原属财阀系统的部分企业为适应企业系列化及产业调整的新形势而重新组织起来的联合组织。它们有的是仍按原来大财阀统属的范围,沿用大财阀的企业名称,重新组合而成的,如三菱、三井、住友三个企业集团。有的是由原来二、三流财阀所属企业,以商业银行为纽带,重新组织起来的,如芙蓉集团、第一劝业银行集团与三和集团。这类企业集团的基本特征是:成员众多,规模庞大;成员企业间是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平等交易的关系,成员企业间没有从属母子关系,资本关系呈环状持股结构;成员企业间互派干部、人员流通;由成员企业社长组成社长会,从事集团决策与协调,但协调多于决策;有大型商业银行进行系列融资,以大综合商社为中心形成流通网。三菱、三井、住友、芙蓉、第一劝业银行和三和是20世纪50年日本国内公认的六大企业集团,它们的经济实力强大,是日本企业集团的主体,在日本国民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20世纪60、70年代在日本实行重工业、化学工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大企业,如新日本制铁、日立制作所、丰田汽车工业、日产汽车工业、松下电器、东京芝浦电器等。这些大企业生产经营的都是重化学工业化所要发展的主要产品,因而在一段时期内发展很快,资金积累能力很高,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它们在以托拉斯的组织方式发展总公司、建立分公司及分厂的同时,也进行横向发展,投资建立子公司或组织联营公司。这样,它们就形成了新兴的企业集团。这种企业集团以大型生产企业为中心和顶点,成员企业间形成“母公司—子公司—关联公司”的金字塔结构,成员企业与作为核心的大企业具有广泛而稳定的订货、承包、加工等业务联系,集团决策权掌握在作为母公司的大企业手中。

3、韩国企业集团的发展

韩国企业集团主要是以财阀为代表的财团。按照韩国经济学辞典的定义,韩国财阀是指家长式的垄断集团,是康采恩型的企业集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占领韩国的美军当局将日本军国主义者和旧财阀留在韩国,将约占当时韩国社会总资产80%的财产和企事业机构移交韩国当局处理。韩国当局将这些企事业和机构以比原价低得多的价格“折价出售处理”给韩国企业家、军政官僚及其他与政府有关系的人员。韩国政府对“归属财产”的处理和“特惠扶持”使那些与政府有密切关系的官僚商人和其他大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促进了一批特权财阀的形成与发展。现在的三星、双龙、大韩、乐喜等大型垄断财阀就是20世纪50年代受政府特惠扶持发展起来的企业集团。

20世纪60年代,韩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对韩国财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50年代那些“特惠财阀”积极增加投资、改进技术,向出口产业和基础产业转移,大大改善了当时韩国财阀的产业结构,增强了它们的经济实力,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又涌现出一批经营出口工业企业的大型财阀。现代、大宇、东亚、晓星、韩一合纤、韩进等新兴财阀就是这一时期形成的。

20世纪70年代,韩国重化学工业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为韩国财阀和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在重化学工业化战略及其优惠政策的引导下,韩国的财阀和企业纷纷转向钢铁、有色金属、造船、机械、电子、化学工业六大战略部门,他们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大量借贷国内外资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有的企业甚至采用兼并手段不断加速资本积累,扩大自己的规模,增强自己的实力。结果这十年间,不但五六十年代形成的财阀势力急剧膨胀,发展成为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的大型垄断财团,而且又形成一批依靠外国资本扩大势力的新型“借款财阀”。

20世纪80年代以后韩国财阀已经控制了韩国国家经济命脉。20世纪80年代初,韩国排名前10位的大财阀(三星、现代、乐喜金星、大宇、鲜京、双龙、韩国火药、国际、韩进、晓星等财阀)拥有总资产15万亿元韩币,约占当时韩国国民财富总值的25%。1991年,韩国前五家最大的财阀的出口额已占全国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这些足以说明韩国财阀在韩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和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国外企业集团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外企业集团发展呈现一些新趋势:一是网络化。传统的企业集团靠资本、人事等结合,而企业网络则是靠信息通信网络联合。目前具有企业网络特点的混合型企业集团和分散型企业联合体已经出现。这种企业集团和联合体中没有核心层,集团中的每个企业都是独立的经营实体,统辖集团的中枢是信息交流和协调系统。二是金融资本化。工商企业与金融企业的联合与融合日益加深。三是国际化进一步发展。跨国公司正将触角伸向可能达到的任何地方。四是联合化。企业集团是企业联合的最高形态,而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集团之间开始了新的“强强联合”——在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市场销售等方面进行联合。

【参考文献】

[1] 蔡小于:国外企业集团发展趋势及其启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8(2).

[2] 赵曙明、赵薇、徐军:我国企业集团及其发展历程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2(3).

[3] 钱家骏:国外企业集团的多种形态及其异同[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1(2).

[4] 臧跃茹、才婉茹:国外企业集团发展综述[J].改革与理论,1996(6).

[5] 梁宪:现代企业集团经营管理方式[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10).

[6] 李悦:怎样发展好我国的大企业集团[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13806374.htm,2011-01-25.

(责任编辑:刘冰冰)

推荐访问:探析 企业集团 生与 国外 发展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