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炯学说”及其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史上的地位

时间:2022-04-07 11:25:52 来源:网友投稿

[编者按]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走过了30个年头。过去30年,是实践的30年,也是理论探索的30年。是中国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逐步明确“市场导向改革目标”的30年,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发现、认识到确立、不断完善发展的30年。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艰难探索求真中,有一个人不能不提及,这就是上世纪40年代曾任教国立中山大学,后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直至逝世的卓炯先生。卓炯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先驱,同时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的典范。在2007年12月18日“缅怀卓炯,畅谈改革——广东经济学人纪念卓炯诞辰100周年”研讨会上,我们强烈感觉到,尽管先生离开我们已有20年,但他的学术思想、学者长风、人格魅力犹存。为更好地总结近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历程,为光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求真精神,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繁荣发展,我们专此组织刊发两篇论文和一篇综述,以飨读者。

[摘要]本文全面回顾了卓炯一生的重大理论贡献,主张将卓炯经济理论概括为“卓炯学说”,认为该学说完成了一场由产品经济论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理论革命,推动了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从而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时代。卓炯学说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前瞻性,在国内和国际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史上,都是有重要价值的。

[关键词]卓炯学说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史 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0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8)01—0037—07

2008年1月24日,是我国已故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卓炯(1908—1987年)百年诞辰。卓炯在其5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孜孜不倦地探索富国裕民的真理。他以反潮流的巨大理论勇气,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起,率先突破和批判了产品经济理论体系,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彻底的社会主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资本理论和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完成了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的革命,即“卓炯革命”。

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先驱,卓炯最早奠定了我国经济改革的基本理论,突破了“计划经济制度论”和“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论,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卓炯提出的“市场经济社会分工说”,自称“社会分工派”,是对其理论体系的高度概括。

我认为,卓炯的经济理论,是在彻底批判产品经济论的基础卜对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革命的重大理论成果,已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学说,即“卓炯经济学说”,可以简称之为“卓炯学说”。总之,值卓炯先生百年诞辰,深入研究“卓炯学说”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史上的地位有重要的意义。

一、 “卓炯学说”及其社会评价

(一)“卓炯学说”的界定

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先驱,卓炯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起到了理论先导作用,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理论遗产。如何概括卓炯的经济理论?我认为,完全可以称之为“市场经济社会分工说”即“卓炯学说”。其涵义是:以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和出发点来解释关于市场经济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种理论问题的经济学说。

这是因为:第一,卓炯的经济理论,已经形成理论体系,已称得上是一种学说。作为一种经济学说,不仅要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且要有独树一帜的观点,还要有自己特殊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而与其他种种经济学说相区别。卓炯的经济学说已具备这种品格。

第二,卓炯自称“社会分T派”,即当代中国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社会分T学派。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沿袭前苏联教科书的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出发的思路,而卓炯则是另辟了一条从社会分工出发的思路。沿着这条思路,卓炯不断地进行拨乱反正,处处与产品经济论划清界线,树立了彻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他无疑是这一学派的创始人和旗手。在社会分工论的旗帜下,赞同和运用卓炯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论的已远不止他自己一人,而是一批研究者。研究队伍正在不断扩大,研究成果随着越来越多的卓炯观点被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实践所验证,日益被更多的经济学者认同,被党和政府的决策所采纳。这一学派在卓炯逝世后,未曾因为他的离开人世而停止发展。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影响日益扩大,显示出勃勃生机。卓炯逝世20多年来,中国经济理论界最大的变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由处于禁区的“异端邪说”一跃而转变为当代中国经济学的主流学派。其根本原因,是党和国家作出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的决策,必然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作为改革的理论依据,而卓炯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创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当代成果,自然有资格成为现今“正统”的经济理论。“社会分工派”既然已发展壮大,自然可以称为一种学说。

第三,卓炯一开始研究,就以马克思《资本论》为参照,从中抽象出一个属于一般劳动过程范畴的而撇开了资本主义社会形式的“扩大商品经济”理论体系。这个“扩大商品经济”范畴,是卓炯论定的独特经济范畴,其主要特征是有价值增殖,有资本一般(卓炯称之为“资金”)和剩余价值一般,已存在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这说明商品生产已处于发达阶段。所以,这个“扩大商品经济”范畴就等于市场经济范畴。从历史上看,《资本论》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是处于市场经济阶段,因为发达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第四,卓炯是“宽派”,与于光远一样。历来主张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是一码事,不是两码事,认为没有必要加以区分。因此,卓炯在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提出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与他在1962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两者是一码事,而不是两码事,只不过后者是前者的完成形态而已。卓炯的市场经济论包含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也包含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论。从理论经济学看,是属于比较经济学。这种“宽派”的市场经济论以社会分工为理论基础,所以,可以总称为“市场经济社会分工说”,即“卓炯学说”。

我现在认为,“卓炯学说”的范围应主要包括下列内容。(1)独特的经济学方法论,其中包括:一般和特殊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将上述方法应用于商品经济问题分析而形成的“卓炯定理”,即社会分工决定商品经济的存亡,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商品经济的社会性质和特点:经济范畴两重性原理,即将经济范畴划分为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和社会经济形式的范畴两大系列:“生产形式”范畴理论。(2)社会主义计划商品经济论或社会主义计划市场经济论。(3)“社本”论。(4)公共必要价值规律论。(5)价值规律体系论。(6)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战略思路。(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改革中的所有制理论。(8)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与国家资本主义理论。(9)孙冶方经济理论研究。(10)政治经济学新体系。

(二)卓炯学说已经过实践验证而被社会认同

卓炯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先驱是一位有创见的经济学家,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实践的发展,不断验证着他提出的一些论断和观点。例如,他在1961年提出的社会主义计划商品经济论,与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的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是一致的;他在1979年提出的计划市场经济体制模式,与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的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新体制目标模式是一致的:他很早提出并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一贯反对将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作为社会基本经济制度,一贯反对将计划与市场对立起来的观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根本区别在于所有制不同等观点,与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的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的理论观点是一致的:他在1983年就提出的“社会主义的资本”,与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观点是一致的:他在生命后期着重研究的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市场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即生产要素报酬及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观点,与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的观点是一致的。事实说明,卓炯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早倡导者,又是最彻底的市场经济论与最坚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论的高度统一论者。

卓炯的理论贡献已被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所公认,获得高度评价和称誉,主要体现有:(1)1987年,卓炯被广东省选为出席党的第十三次仝国代表大会的代表。(2)1985年受表彰,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他“广东省特等劳动模范”。(3)1986年由中共广东省委授予他“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4)广东省曾在1985年和1986年两次举行专门研讨卓炯的经济理论的学术研讨会。(5)著名经济学家董辅扔称卓炯为“经济改革的理论先驱”,于光远称卓炯为中国社会科学界的“一面旗帜”,童大林称赞卓炯为广东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起了“理论先导作用”。(6)由于光远主编的权威性的《中国理论经济学史》中,确认了卓炯是我国最早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学者,他在1962年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并提Ⅲ共产主义也是商品经济,提出“商品经济万岁论”,而大多数人到70年代末才注意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1984年以后,卓炯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7)卓炯逝世后11年的1998年,由刘国光为首的25位经济学家组成的论证委员会,从全国数千部经济学著作中遴选出了10本“影响新中同经济建设的经济学著作”,堪称50年来中国经济学里程碑式著作。卓炯获此殊荣,他的《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一书入选这10本书中并再版。

于2005年3月24日颁奖的我国进行的一次经济学最高奖“首届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评选,获奖者分别是刘国光、薛暮桥、马洪、吴敬琏四人。随后,有专家在媒体发表评论,认为如果该奖项不规定只授予活着的人,应该首先授予贡献更大的三个已故经济学家,他们分别应是卓炯、顾准、孙冶方。卓炯应名列第一。因为他的贡献最大。例如,该奖项的评委会的专家委员、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晓博士写文章指出:“惟可欣喜的足,我们这个国家的优秀经济学家即使在最曲折的年代,也决没有放弃自己思考与探索的责任。中国市场经济的最早思想——商品经济的思想就在这些优秀的经济学家头脑中最早地萌发。我这里举出三个最杰出的名字:卓炯——中国最早提出市场经济思想的人,他早在1961年11月18日就写道:‘商品经济的集中表现形式是市场,而市场是人类经济生活一种进步的表现,从市场的大小和规模,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程度。……我觉得建设共产主义的任务并不是要消火市场,而是要把无政府状态的市场(也就是自由市场)改变成为有计划的市场’;顾准……;孙冶方……。但是,这些前辈不可能在今天的领奖台上获奖,因为他们已经与世长辞了,身后只留下中国经济转型的最早财富。”我认为,这种评价是十分中肯的。如此等等,足以表明,社会实践和历史已经对卓炯的理论贡献作出了科学的公正的评价。

1988年10月17日,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在为卓炯《(资本论)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一书所写的“序”中说:“卓炯也是我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先驱,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功不可没。”

二、卓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最早提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崭新范畴,在中国大地诞生。有其历史必然性。邓小平1992年春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给世界范围内近一个世纪的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争论画了句号。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作出的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不仅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开辟了新航向,也为世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范畴,从形成到确立经过了艰辛的理论探索和果断决策的历史过程。先由少数学者提出,学术界不断争鸣,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认识不断深化,新的理论逐渐普及并在多数人中形成共识。与此同时,经济理论界与最高决策层互相呼应,党中央提倡、支持并果断决策。最后由中央文件作出决议,在全党全国正式确立。卓炯就是属于这样的少数学者,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先驱。

卓炯是中国老一辈经济学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者的杰出代表。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初创于1960年代初,形成于1970年代末期。成熟于1980年代中期。他从经济建设实践出发,批判了产品经济论,创立了社会主义计划市场经济论。

如前所述,卓炯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公开发表论文的最早时间是1961年。但他的这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酝酿时期是1957-1960年期间。举例来说,卓炯于1959年6月21日写成的一篇论文,题目为《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尚未公开发表),文中提出了明确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观点。卓炯在该文中写道:“社会主义仍然是商品生产”,“必须对商品经济的基本问题重新认识。首先要划清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其次要认清商品经济的共性和特性。商品经济的共性是与社会分工相联系的,……;商品经济的特性是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相联系的……。”“实际上,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社会主义也是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不在于商品经济,而在于它们的经济制度,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区别。”“社会主义存在着两种市场,一种

是计划市场。一种是自由市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就是一个商品生产理论体系。”卓炯得出结论说:“贯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理论体系的,不是斯大林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而是劳动价值规律。”卓炯1959年4月至1961年底写作的包括上述这一篇在内的六篇论文,未能发表的原因是当时被错误地当作右倾思想而受到严厉批判。但这些论文今天看来仍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它们代表了卓炯学说的尚未成熟的雏形。但这时,卓炯已提出和初步论证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卓炯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人,又是第一个起来批评斯大林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这两条产品经济的规律的学者。在上述文章中卓炯写道:“我以为斯大林同志所提出来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实质是一个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和手段问题……但不必作为基本经济规律而提出来。”这时他讲得十分婉转,但已指出了斯大林产品经济思想的论点实质:这是一条产品经济的规律。在当时这样写,这是需要有巨大的理论勇气和科学精神的。

在1979年无锡会议上,卓炯不仅进一步发挥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而且率先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命题。1979年4月的无锡会议是全国大多数经济学家都与会的“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作用问题讨论会”。会议解放思想,普遍承认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等观点,突破了斯大林的观点。同时,会上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市场经济的观点,少数几位经济学家在论文中采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会上并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性质、作用、机制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讨论中绝大多数人的认识,同意这一提法,但认识仍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的仍然未能突破将计划经济看作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这一传统观念,因而绝大多数代表的观点只是将“市场经济”局限于农贸市场、三类物资的生产和流通的领域内。只有卓炯和于祖尧将整个社会主义经济看作市场经济。卓炯在为会议提供的论文《破除产品经济,发展商品经济》中写道:“一直到现在,对于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还存在不少混乱思想,还没有摆脱斯大林的影响。当前一个最突出的提法就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问题,实质上还是把计划经济和市场对立起来,好像计划经济是排斥市场的,而市场经济是没有计划的。这种看法也是不符合马克思的基本原则的。”又说:“斯大林所讲的计划经济实质上是计划产品经济。”在这篇论文中,卓炯一是提出了原苏联经济体制的症结所在是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二是概括出了我国旧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三是指出了改革的方向是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四是指出了必须进行有步骤的改革。

三、“卓炯定理”和“生产形式”范畴及其在卓炯学说形成中的作用

“卓炯定理”和“生产形式”范畴这两者在卓炯经济学说理论体系中,既是其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在卓炯理论体系形成中起了科学方法论的关键性作用。

(一)“卓炯定理”界定

我把卓炯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中心论点(社会分工决定商品经济的存亡,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商品经济的社会性质和特点)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要求作了新的引伸,即进一步阐发并表述为:“社会分工决定市场经济的存亡和发育程度,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特殊形式决定市场经济的社会形式及其特点。”

这样的表述,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要求。自然也便于理解。为何说社会分工决定市场经济的存亡?这是因为,社会分工使产品的使用价值成为单方面的,而人们的社会需要则是多方面的,为了满足需要,作为经济实体的不同分工单位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就必须相互交换。这样就产生了商品交换的必然性,也就是说,交换的必然性根植于生产劳动分工体系的内部,因而社会分工是市场经济存在的一般基础。交换过程是客观存在并不断发展扩大的。交换使产品变为商品,义使商品变为货币,货币促进了商品交换,形成商品和货币关系体系即市场体系。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形成金融体系,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上层建筑”。另一方面,商品交换的发展形成市场,市场随交换的扩大而扩大,市场的扩大反过来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而形成市场经济。可见,市场经济的发生、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分工的体系。分工愈发达,市场经济愈繁荣;反之,则相反。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也是由社会分工的发展程度所决定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特殊形式,是历史上经济上特殊的生产关系的集中表现,它规定了市场经济的特殊社会形式。这种观点完全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在市场经济问题上的具体应用。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具体的市场经济作为社会生产过程,既是一般劳动过程,又是产生一定的社会形式的过程,是两者的统一。这是理解市场经济辩证法的一把钥匙,在此,我将这一市场经济两重性原理称为“卓炯定理”。这个定理是卓炯经济哲学的精华所在,是马克思的辩证法和对立统一规律在经济理论研究方法论上的成功运用。“卓炯定理”的确立,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原理的重大发现,是马克思经济学中固化的主要成果,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二)“生产形式”范畴的内涵与独特功能作用

从1983年起,卓炯将由列宁著作的启发而形成的经济范畴两重性原理(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和社会经济形式的范畴)引进其商品经济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使卓炯学说达到了更高的理论层次。他明确认为,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和自由经济都是属于“生产形式”的范畴。

对“生产形式”,可将其简要地理解为“生产力的组织形式”。“生产形式”由生产力加上生产关系一般两者结合而成。根据张闻天的研究,生产关系具有两重性,即生产关系一般和生产关系特殊。生产关系一般,就是排除了所有制形式后的一般的生产关系,包括一切社会共同存在的一般的直接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

生产关系特殊,是指历史上经济上独特的生产关系,即特殊的所有制形式。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形式”。某种商品经济的社会形式,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所决定的。用公式表示。简而言之:生产形式:生产力+生产关系一般: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般+生产关系特殊(所有制形式)。由这些公式,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生产形式是个独立的经济范畴,它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般的统一所组成。市场经济属于生产形式的范畴,是个中性范畴,它与所有制无关。市场经济作为生产形式范畴,就完全可以与私有制分离而独立。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自由

经济;这三对范畴,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却一直未能将其确认为生产形式的范畴。使理论研究陷入混乱。(2)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等于生产关系特殊,它必须与某一种或两种生产形式范畴相结合,才能形成某种生产方式。(3)生产方式是由生产形式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相结合而形成的独立范畴。(4)根据以上原理,市场经济是生产形式范畴,它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完全可以脱钩。这就从经济范畴的高度从基础理论上解释了“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这一重要命题。(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它南市场经济这种生产形式与社会主义公有制这种特定的所有制形式相结合、相统一而形成。作为一个独立范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内部组成必定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形成的复合型生产形式,即计划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一生产关系特殊两者的内生的结合。这一原理可用来观察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能否、为何能相互结合这一难题。

以上述原理作为分析工具,我们不难看出:我国作为改革对象的原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其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计划产品经济体制(公有制+计划经济+产品经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破除传统的以产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计划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明确这一点,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卓炯将“生产形式”范畴引入他的政治经济学新体系。并在新体系中给出明确的定位。他的论点是:生产形式只是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只有将它与历史上经济上独特的生产关系(具体的所有制形式)结合起来,才能转化为社会经济形式范畴。卓炯提出的生产形式范畴的新理论,在政治经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卓炯生产形式范畴理论的确立,对于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具有两方面的实践价值:第一,使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剥离开来,成为独立的生产力组织形式或工具;第二,使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进行内生性的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形成新的生产方式。这是冈为,卓炯学说的生产关系两重性原理说明,生产关系分为生产关系一般与生产关系特殊:从而生产关系一般与生产力结合为生产形式范畴:另一方面,生产关系特殊独立成为特殊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然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总是作为完整的具体的现实的生产关系存在的,生产关系一般和生产关系特殊必然要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一个东两。它们两者的结合或统一,是自然的事,也是内生性的融合。,所以作为生产形式的市场经济和作为特殊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两者是完全可以融为一体的。这种结合是内生的、天衣无缝的结合。这样就可以彻底否定“市场经济私有制论”和在改革过程中预防发生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两个排斥”现象。从而促使并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顺畅有序地进行。

四、弘扬卓炯学说,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化和中国化

卓炯学说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现代化和中国化的成果。根据多年的体会,我认为弘扬卓炯学说,应包括以下三个要点,一是学习,二是继承,三是发展。

首先要认真、刻苦地钻研卓老的论文和著作,得其精华。卓老的著述不仅丰富。而且深刻,有些观点不是读一次就能理解的。

懂得和理解了卓老的观点,就要继承、宣传卓老的观点,还要发展卓炯学说。卓老生前一贯要求我们,不仅要继承他的理论观点,还要有所发展,要搞理论创新,不要搞“炒冷饭”,这一点我多年来一直在身体力行。深有体会。卓老逝世后,多年来我出版的几部重要专著,如:《新成本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需要价值理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社本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卓炯:经济学的革命》(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年)、《公有制分享经济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都是继承和发展卓炯学说的成果。其中《卓炯:经济学的革命》是直接以卓炯学说为研究对象的专题著作。我感到,对待卓炯学说,不能停留在原地踏步式的复述和“述而不作”,必须加以挖掘和发挥,才能实现理论创新。令我欣慰的是,我的这些著作出版后,多年来不断地被评论、转载、引用、获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这得益于卓炯导师生前的指导和对卓炯学说的学习

关于建立和壮大卓炯学派的缘由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建立的途径、目标,我已在《卓炯:经济学的革命》一书的“导言”中作了详细阐述,在此不再重复。

责任编辑:黄振荣

推荐访问:史上 学说 社会主义经济 地位 理论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