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前路手术并发食管瘘1例的护理

时间:2022-04-01 11:34:5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并发食管瘘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颈椎前路手术并发食管瘘的1例患者的护理经验。结果:患者瘘道愈合,恢复良好。结论:加强病情观察,进行心理护理、胃肠减压、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等是促进患者康复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颈椎前路手术; 食管瘘; 并发症;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25-0106-01

颈椎前路手术是目前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骨折、肿瘤等最广泛的手术方式,具有直接接触脊髓腹侧压迫,可行指骨融合、有效恢复退变颈椎阶段高度等优点,但同时也可能继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其中以并发食管瘘最为严重。笔者所在科于2012年4-7月对1例混合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手术并发食管瘘患者经清创并食道瘘修补术及护理获得治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60岁。于2012年4月因混合型颈椎病在全身麻醉下行前路C4~5椎体次全切+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术后第六天诉颈部疼痛不适,吞咽困难,左侧颈部稍肿胀,左右颈部按压痛明显。CT提示颈前软组织明显肿胀并积气。行颈部伤口探查清创术+食管瘘修复术+颈椎内固定物取出术。术后2个月恢复良好。

治疗方法:(1)术前准备:予以禁食禁饮,鼻饲营养,术前常规准备,维持水、电解质平衡。(2)手术方法:经前路伤口探查清创术+食道瘘修复术+颈椎内固定物取出术。(3)术后处理:持续胃肠减压,颈椎颈托固定,术后抗炎消肿、神经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静脉营养等生命支持治疗。治疗结果:患者食管瘘道愈合,恢复良好。

2 护理

2.1 创口观察

术后观察患者伤口有无红、肿、热、痛,尤其是伤口周围肿胀情况,由于患者术后伤口覆盖辅料并佩戴颈托,对伤口的直接观察有一定难度。注意倾听患者的主诉,观察伤口有无持续性、进行性疼痛,有无吞咽困难的现象,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医生处理。

2.2 引流管的护理

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引流管受压或扭曲成角造成引流不畅。避免将引流装置高于创口的位置,以免引流液倒流引起逆行感染;每日更换引流袋一次。观察引流液的性状、颜色、量,若患者行颈椎前路手术后,恢复饮食后引流液中出现饮食残渣,警惕并发食管瘘,应立即报告医生,嘱患者禁饮禁食。

2.3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食管瘘修复术后,遵医嘱禁饮禁食,行外周静脉营养及鼻饲治疗。保持静脉输液通畅,鼻饲饮食可选择牛奶、菜汤、肉汤等,用注射器每2~4小时灌注一次,每次不超过200 ml,记录24 h出入量。遵医嘱定时复查电解质,追踪化验报告数值,维持体液平衡。

2.4 口腔护理

患者禁饮禁食期间,为了增强患者舒适感,预防口腔感染等并发症,每日晨晚间为患者做口腔护理。患者瘘道愈合、伤口拆线后,恢复正常进食。

2.5 皮肤护理

术后由于创口疼痛、颈托外固定致活动不便,患者采取半卧位,因担心内固定物取出后活动可能加重颈椎病情,拒绝翻身。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预防压疮的重要性,使用翻身垫协助患者床上更换体位,在翻身过程中专人护理患者颈椎及头部。患者骶尾部预防性使用泡沫敷贴缓解局部皮肤剪切力。

2.6 心理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疾病知识,让患者及家属了解食管瘘经过及时、妥善的治疗及护理,伤口可以痊愈,不会影响日常生活,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情绪及恐惧心理,建立康复的信心,以良好地心态配合治疗及护理。

3 讨论

食管缺乏柔韧的浆膜层包裹,肌层多为纵行肌纤维和少而不强的环行肌纤维,使食管壁较薄弱,易受损伤而破裂;同时,食管与颈椎之间间隙小,仅有椎前筋膜、峡咽筋膜等软组织,因此,食管后壁缺少软组织的保护,易受术中器械损伤,如食管拉钩时间过长或过度牵引等[1]。患者行前路颈椎术前一周,应指导患者作气管、食管推移训练,增强术中患者对牵拉的耐受性。

术后重视患者主诉,患者创口覆盖辅料及颈托难以直接观察创口情况,若患者诉创口持续性、进行性疼痛,吞咽困难,警惕发生食管瘘。

发现食管瘘后,使用鼻导管维持胃肠内营养,妥善固定鼻导管,每次鼻饲前检查导管留置长度,如发现鼻导管滑出或滑脱,切勿盲目插管,应立即通知医生,协助处理。

患者因食管瘘取出内固定物后,活动时应注意避免颈部前倾,防止加重颈椎病情。

参考文献

[1]夏展,赵兴,范顺武.颈椎前路手术并发食管瘘的诊治进展[J].中华骨科杂志,2011,5(5):384-386.

(收稿日期:2012-07-17) (编辑:陈春梅)

推荐访问:食管 前路 颈椎 并发 护理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