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种杀菌剂对水稻稻叶褐条斑病菌的室内毒力

时间:2022-03-29 10:03: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为了解化学药剂对水稻稻叶褐条斑病病菌的抑制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稻黑孢霉菌[Nigrospora oryzae (Berk.et Br.) Petch]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各药剂对稻黑孢霉菌的毒力差异显著。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5%吡唑醚菌酯乳油、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对稻黑孢霉菌毒力居前列,EC50分别为0.507 2、0.639 8、0.995 9 mg/L,其次是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30%苯甲·丙环唑乳油、12.5%氟环唑悬浮剂、25%氟环·醚菌酯悬浮剂,EC50在1.380 3~2.118 2 mg/L,毒力较弱的是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EC50分别为16.317 8、17.425 7 mg/L,毒力最小的是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EC50达41.595 7 mg/L。综合各供试药剂的斜率和EC50、EC90,稻黑孢霉菌对测定的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咪鲜胺锰盐以及苯甲·丙环唑等药剂最为敏感,这些药剂可作防治稻叶褐条斑病的候选药剂。

关键词水稻;褐条斑;杀菌剂;毒力测定

中图分类号:S 482.2文献标识码:B

近几年,在广东水稻种植区普遍发生一种新病害—稻叶褐条斑病。该病主要在叶面上形成短细条状斑,病斑黄褐至黑褐色为主,四周黄晕不明显,严重时可致全叶枯死,引起穗枯,谷粒结实差或不结实,造成水稻严重减产。目前在广东省的阳江、韶关、东莞、广州市等水稻田间均有分布,对本地的水稻安全生产存在一定的威胁。

水稻稻叶褐条斑病的病原菌为稻黑孢霉菌[Nigrospora oryzae(Berk.et Br.)Petch],属半知菌丝孢纲丝孢目暗色孢科黑孢霉属。早在1957年Kiyose在日本东京发现稻黑孢霉菌可侵染水稻引起叶斑病,可弱寄生于水稻,具有潜伏侵染特性;后来又陆续报道其还可以侵染高粱、玉米、小麦、草地早熟禾、菩提榕树、棉花等,危害寄主范围在不断扩大。该病菌可通过种子带菌和风雨传播,在中国的主要稻区和世界各地均有分布,特别在热带地区发生普遍。以前有关其严重危害的报道不多,近年在广东发生面积上升,估计与菌源长期积累、环境适宜、较强的致病类型出现有关。尽管稻黑孢霉菌已被证实可侵染多种植物,但是国内外有关其防治研究的报道不多,1987年罗宽等报道用常规药剂防治该菌均无明显效果。因此,在抗病品种相对缺乏,对病原菌及病害的发生流行特性未尽悉的情况下,筛选高效、安全、对环境友好的杀菌剂无疑是当前防治稻叶褐条斑病流行的有效应急措施。目前国内外有关防治稻黑孢霉菌药剂的毒力测定尚未见报道。本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水稻稻叶褐条斑病病菌的室内毒力,为进一步筛选防治水稻稻叶褐条斑病的高效新药剂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供试培养基

PSA培养基(马铃薯200 g,蔗糖20 g,琼脂20 g,蒸馏水定容至1 000 mL)。

1.1.2供试菌株

供试菌株稻黑孢霉菌[Nigrospora oryzae(Berk.et Br.)Petch]分离自阳江稻田病株上,经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验证,在PSA上纯化、产孢后放置于4 ℃冰箱备用。病原菌分离与鉴定参见相关文献报道。

推荐访问:杀菌剂 病菌 水稻 室内 毒力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