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哈尼族驱蚊植物的民族植物学调查研究

时间:2022-03-29 09:59:53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馝v]ם}uiP?tMm7~}ׯm4m5_}tvMzw-א^eZm5m5޵v^?总结,民间积累下丰富的驱蚊植物知识。而民族植物学作为研究人与植物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裴盛基和淮虎银,2007),是一种挖掘民间传统知识的有效手段,在传统知识的开发、保护和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外关于蚊虫驱避剂的民族植物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埃塞尔比亚、肯尼亚、塔桑尼亚等非洲地区(Karunamoorthi&Husen,2012;Karunamoorthi&Hailu,2014;Kwekaetal.,2008)以及欧洲西部西班牙(Gonzalezetal.,2011),东南亚老挝、泰国、缅甸等国家也有少量的研究(DeBoeretal.,2010;Tisgratogetal.,2016)。國外关于驱蚊植物资源的研究主要基于民间调查得到的驱蚊植物基础上,通过还原或改进民间方法或对驱蚊植物的粗提物进行离体生物测定(Wakaetal.,2004;Seyoum,2002)。目前,我国关于驱蚊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尚属空白,仅黄卫娟和龙春林(2013)在广西药市进行药材民族植物学调查时有零星的收集。

由于西双版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导致这里一直是我国蚊媒疾病的重灾区和蚊媒疾病防控的重点区域。西双版纳位于云南边陲,与老挝、缅甸等疟疾高发国接壤,蚊虫及蚊媒疾病境外输入问题严重。同时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植物资源为蚊虫的繁衍提供优质的环境。因此,西双版纳一直是我国历史上蚊虫及蚊媒疾病爆发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是我国出名的“蛮烟和瘴疠之区”,疟疾十分猖獗(石人炳,1997)。特别是主体居住在热带山地雨林区域的哈尼族,森林中蚊虫的骚扰更为严重,在长期与蚊虫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利用植物驱杀蚊虫的经验知识。本研究采用民族植物学调查研究方法,对居住在热带山地雨林区域的西双版纳哈尼族民间的驱蚊植物进行调查,收集当地驱蚊植物知识和经验,结合已有的文献研究对调查得到植物的驱蚊活性进行初步评价筛选,为后期进行驱蚊活性实验提供参考。本研究目的如下:(1)收集西双版纳哈尼族民间利用植物资源驱赶蚊虫的经验知识,为进一步筛选、开发天然驱避剂奠定基础;(2)引导先辈回忆传统生活经验知识,促进传统生活经验知识在民间的交流与传承;(3)结合目前化学成分及驱蚊化学成分的研究,对民间驱蚊知识作出初步的解释;(4)结合文献研究筛选民间驱蚊植物,为进一步进行天然蚊虫驱避剂的研究开发提供实践与理论指导。

1研究地点与民族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南部边陲,辖管景洪、勐海、勐腊三个市县,地处90°56′—101°50′E,21°08′—22°36′N之间,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年降雨量1138~2431mm;全区年均气温15.1~21.7℃,全年温暖湿润,植物丰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2),是蚊虫滋生的天然场所,蚊媒疾病爆发较为严重。本研究选取了西双版纳哈尼族8个乡镇12个村寨(表1)作为调查地点。调查点海拔547~1846m,最低海拔景哈乡莫南村547m,最高海拔在西定乡坝丙村1846m。

哈尼族作为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在境外缅甸、老挝、越南、泰国等多数地区都有分布(雷兵,2002)。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哈尼语属于藏缅语系彝语支,但无文字,传统知识传承主要依靠“口传身教”。主要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和祖先崇拜。解放前,在哈尼族的日常生活中,主持宗教祭祀“儒玛”(即“龙巴头”)和以巫术或草药帮村民治病的“尼玛”(即“巫医”)和现在的草医起着重要作用,是其传统知识和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者,也是掌握较多哈尼族医药知识的群体(云南省历史研究所,1983)。因此,在关键人物选择时,重点关注了“草医”“尼玛”和“儒玛”等。在调查地点选择上,选择拥有较为出名的“草医”和“巫医”的村寨,作为调查地点。

推荐访问:西双版纳 哈尼族 植物学 调查研究 植物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