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规划在幼年,深刻质疑“快乐教育论”

时间:2022-03-23 11:11:58 来源:网友投稿

幼时智商中等偏下的女儿成长为如今的少年作家,怎么做到的?母亲张楠告诉你,都是规划得好。

从育民小学到北京四中,再到法国著名私立高中;7岁发表文章,11岁出第一本书,主编的校刊获全国特等奖;10岁开博客至今,写作量达55万字;从与大山搭档任北京社区奥运外语培训形象大使,到中国少年作家学会理事、北京少年作家学会副主席,会说四门外语??黄淞这一路的成长蜕变,都得益于母亲张楠对其的幼时规划。

“十五岁之前我要是给了她快乐教育,那么现在的我不会这么悠然自得地坐在这里和你聊如何教育孩子。最起码我得想着闺女上哪儿读大学,上哪儿找工作,我还得挣点钱,眼瞅着她很普通。” 张楠庆幸自己从前的努力是明智的。

两岁认一千个汉字

黄淞一两岁的时候张楠带她测过一次智力测试,得到的结果是,女儿的智商中等偏下。对此,张楠毫不讳言,黄淞的天分很一般,后天的培养和努力才是关键。家庭对她的培养,让她把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

从出生后定时定量的科学喂养,到一岁多开始教识字,当妈妈以后张楠从没停止对育儿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跟育儿有关的图书、讲座、育儿专家,凡她能接触到的育儿讯息,她都饥渴地学,认真地用。有时甚至会不顾家人的反对和不解扔下孩子,只为了去听一个育儿讲座。对她来说,当妈妈是学习的过程,在这个时代,不学习新知识,“按老人的经验带,能成功那绝对是靠天分。”她把养孩子比作种庄稼,认为靠自然条件,大丰收年份非常少,但如果科学育苗、施肥、除草,精心培育,到秋天一定是硕果累累,比别人家长得好。反之亦然。

张楠举例说,黄淞一岁零一个月时,她听了一个关于幼儿识字的讲座,按着专家讲的方法回来教,到黄淞两岁多时已经能识一千个汉字。此后,所有的书都是黄淞自己读,每天一本新书,识字速度比正常的孩子快了五年,阅读量非常惊人,“就说西单图书大厦二楼,从这头到那头的书,黄淞全读过,她阅读量非常大,速度非常快,节约了很多时间。”

早识字为黄淞的阅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阅读成了黄淞受到一路赞誉的主线。张楠告诉《留学》,让女儿在阅读上如此下功夫,与她一个理念分不开:阅读能力决定了学习能力,是人生前进路上最好的帮手,而这个,必须早训练。

张楠在女儿三岁前还有一个重要的训练—听觉,每天让孩子浸泡在儿歌、童谣、音乐里。保姆的普通话不好,张楠就自己录儿歌、童谣,她上班时就放录音给孩子听。现在的孩子过早地看电视、玩ipad,给孩子更多的是视觉刺激,而张楠恰恰反对这一点,她认为听觉才更加重要,“听觉好的孩子,语言都不会差”。至少对于她的孩子,她并没有判断错。

选培训班不能想当然

在认识一个留美幼教专家后,张楠为不到三岁的黄淞报了第一个英语班,那个英语班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高大上,其实就是在英语环境下做游戏、玩耍。很多家长着急今天上完课就要求孩子会说,但张楠不急,“这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觉得,黄淞的语感就是那个时候培养出来的。”果然,长期训练让黄淞在语言上的特长得以展现,七岁时她可以中英文双语阅读,小学二三年级又学会法语和西班牙语。

在识字、阅读、语言上取得的超人成绩,并没让张楠停下持续开发孩子潜力的脚步。从黄淞四岁起,张楠就开始在北京市少年宫为她报各种培训班。从此,各种培训就没有间断过。至今,回国度假的黄淞还在参加张楠提前联系的培训班。

丰富的培训课程让家长们眼花缭乱,苦于不知道选择什么好,但这个问题在张楠这里不存在。她有个提纲挈领的目标:在体育和文艺上各找一个坚持下去的项目。作为女孩,文艺自不必说,张楠认为体能训练同样非常重要,因为“将来在学习上也是要拼体能的”,比如小学入学时语文、数学各三个小时的考试。于是,除了坚持上英语班外,张楠在体育和文艺上,各为黄淞报一个班,以三个月为期更换课程,把少年宫的培训班试了个遍。

“最后为什么选定游泳和舞蹈?”看了黄淞博客里跟特长有关的照片,《留学》问。

“选什么不能想当然,把孩子往孩子堆里一放,就知道她表现出来的东西是不是那么回事。”张楠并不觉得孩子一定要跟某个项目死磕,通过观察孩子的能力和情绪,就知道孩子适合什么。“家长没必要在某一个项目上强迫孩子,不学这个可以学别的,北京的孩子机会很多,学什么都行。唱歌好的、画画好的、跳舞好的我都见过,所以还是觉得她擅长、她喜欢的就是最好的。”

快乐教育VS规划教育

别看现在黄淞是个活泼外向、性格张扬的小姑娘,幼年时她性格非常内向,1岁半才开口说话。不过,识字后她阅读了大量书籍,从小就博闻强记。在幼儿园时表现突出,经常带领班里的小朋友读书,鹤立鸡群给她带来了极大的自信,爱学习、爱表现的性格由此形成。

“有人主张快乐教育,让孩子自由发展、快乐成长,学前阶段让孩子自由玩耍,自然习得、探索知识;系统学习、培训那是上学以后的事。您怎么看这种观点?”《留学》问道。

“让小孩靠自己自然习得知识和能力,我不认同。我觉得太慢了,对于未来,孩子什么都还不知道。六岁之前孩子都在玩泥巴,开电动车,看动画片,不看书不学习。突然有一天,9月1号早上起,给他背一个大书包,你试试。一考试,题都读不懂,你怎么让他快乐?”张楠对“快乐教育”嗤之以鼻,“现在小学教育非常轻松,三年级以前都不许留作业,那么家庭教育变得更加重要,学生之间的差别就体现在家庭教育上。孩子的快乐、自信最终取决于他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对他的反馈。”

张楠并不认为给黄淞安排满满的学习任务、培训项目会让她丧失童年的快乐,相反,她觉得正是因为在学习上的付出,使她获得了成功、赞誉和快乐。“对比班里的普通孩子,女儿说,她感激我。”

小学就该上名校

与快乐教育相悖的另一个现实是学校里的超前教育,由于各种辅导班在市场上大行其道,老师在授课时,似乎默认了班里的学生已经把基础知识都学会了。家庭教育深刻地影响着公立教育。张楠对这一点体会颇深:“家庭教育占70%,学校教育只占30%,现在的教育与我们那一代人早已不同。”

但对这30%的学校教育,张楠也丝毫不懈怠。她几经周折把孩子送进一所京城著名小学,这所学校的大多数孩子都能顺利进入北京市的一流初中,黄淞也从这里走进了著名的北京四中。张楠认为,上名校,老师好,学生也好,都是强中之强,家长资源也很重要。“第一天上语文课,把语文书打开一人念一段,他们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读下来,都是聪明孩子。而且,现在上名校,录取孩子的前提是面试家长,名校的家长群体也都非常优秀,大家相互学习、资源共享,孩子能成长得更好。”

“进入名校,周围都是优秀孩子,会不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留学》追问。

“的确,名校里的孩子,学前父母都在下工夫培养,比我女儿优秀的孩子有的是。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比如,别的孩子可能是以航模、生物为主线,黄淞以阅读、写作为主线。都很优秀,各有特点,就看父母有没有用心规划了。后天不培养,孩子走不了这么远。”

小学就该上名校,张楠认为。小学是养成学习习惯、训练学习能力的一个阶段,这对孩子的一生都大有裨益。“因为她从小在名校,周围都是积极向上的孩子。她知道必须要自立,做一个好学生,表现好、成绩好,因为这样才能为她下一步搭好台阶。这也是名校学生的一种素养。”

出国是必须考虑的事情

黄淞参加了一个高中国际交换生项目,三年去三个国家,现在的她已经远赴法国开始了高中生活。

“为什么选择出国?”对于这个让许多家长纠结的问题,《留学》必须要问。

“在四中,出国就是潮流。美国高中是四年,初二后就走一大批孩子,初三后又走一大批。在这种大环境下,出国是不得不考虑的事情。班里资源丰富的孩子很多,黄淞跟这些孩子交往,思路上也得到开拓。再说,黄淞毕竟是学习好的孩子,四中的平台很好,所以她的机会也比较多。”

“对于这个欧洲交换生项目,是怎么考虑的呢?”

“我们送她出去是基于她高中阶段的规划,比如在国内上高中、去美国、参加交换生项目哪个更适合她。升本校,就得月考拼分,这三年基本上都在排名中度过。”张楠认为女儿不必到国外读高中,“一个是黄淞英文很好,犯不着上美国学英语;二是黄淞会多国语言,去欧洲语言问题也不大。权衡之后,我们一致认为她去做交换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其他语言和文化。吃吃美食,享受一路风景,这些更适合她。”

一年定一个规划

孩子走的每一步,张楠都有规划。从上小学起,黄淞也参与到规划当中。每到年初的时候母女俩都会谈对这一年的畅想。“我们不做远的规划,就是一年。” 张楠为女儿规划的事情,也一件一件实现了:四年级做形象大使,五年级出一本书;六年级小升初,要到四中。每过一个结点一切又重新开始,“当她穿上了四中的校服,就跟其他同学没什么区别,就应该有新的规划,同时新的规划也在调整。”

“我觉得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是有起跑线的。同样的时间,真不是说最用功的就考100分。早期的培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我不期望黄淞在某一方面成名成家,但她得有能力,让自己幸福。”张楠把女人的幸福定义为:有内涵、有爱好、有朋友、有工作;不管在哪个时段都很自信,活得很自如。

张楠对女儿的培养,源于一个母亲的责任。“既然是你把她带到了这个世界上来,你就有这个责任,你不能说给了她生命,而后又任她自己磕碰。我觉得,‘就靠你自己了’这句话在孩子的哪个年龄段说都不对。等到有一天我70岁了,我爬在窗台上盼望我女儿回家看我的时候,我要给我自己一个足够的理由:我做到了。”

现在,除了用邮件与女儿沟通、交流外,张楠关注留学、听听讲座,孩子在她的生活中只占20%,张楠总说“我享受我的生活”。

《留学》记者仍有疑问

梳理黄淞的成长经历,不难发现,张楠的规划是以黄淞未来生活得更为自由、幸福为导向,这无可厚非,但对于目标更为明确的职业规划,她关注得不多,或者体现得不明显。“比别人先走一步”的教育培养方式,让黄淞很优秀,在每一个阶段她都处在优越感之中。然而,留给我们的思考是,这样的优越感能为她的职业发展指引一个明确的方向吗?在与张楠的深度交流中,《留学》了解到,黄淞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但职业理想也总是在变。中国教育的软肋之一,就是职业教育,这导致青年人就业时的迷茫,这对从前积累的教育来说是大大减分的项。而美国的职业教育从小学阶段就开始了。

此外,这样的教育模式还有另一可能的弊端,就是“可选择的太多,困惑随之而来”。从小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并不见得很早就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反而比同龄人更加“晚熟”,有时候要晚至几年的时光才能选定一个方向并开始发力,导致成功来得晚,孩子的幸福感低于预期值。这样的情况也有不少。

而关于“规划教育”还是“快乐教育”的争论,未来不仅不会趋于平息,反而必将更多引起80后、90后一代知识型、信息型家长们的关注。或许,究竟应该采取规划教育还是快乐教育,最终取决于,家长如何判断孩子天性与家长影响力之间的融合度。

推荐访问:幼年 质疑 深刻 规划 人生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