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艺术特点 敦煌学的民俗文化

时间:2022-03-18 00:44:09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莫高窟艺术特点 敦煌学的民俗文化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

莫高窟艺术特点 敦煌学的民俗文化

敦煌壁画艺术

莫高窟根据其洞窟内壁画的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壁画1、早期是敦煌石窟艺术的成长时期,壁画内容有佛像画、佛教故事画,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装饰图案和供养人画像等,其中以佛教故事画为主。2、中期壁画是石窟艺术的极盛时代,包括随唐两上朝代。壁画内容,故事画减少,一开始就是按照当时的风土人情来描绘的。反映的生活更加广泛,而且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更加深刻,对主题的表现也更加明显3、。晚期壁画包括五代、宋、西夏、元四个时期,供养人的画像,各族首领及其属集于一窟。为莫高窟壁画艺术增添了不少光彩。壁画题材简单,只有楼台亭阁、佛说法,天人围绕,莲花、水池、化生,没有任何故事情节,竟不知所画何以为名。比较普遍采用的题材。总结以上三个时期来看:奠高窟壁画从各个方面都表现了古代艺术家的创造才能和成就,而这些成就总是在继承了前代的优秀传统,观察研究了生活,以及进行辛勤的劳动才有可能获得的。

敦煌彩塑艺术

敦煌莫高窟是建筑、彩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统一体,主题是彩塑。彩塑艺术的发展大体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发展期。早期洞窟形式.有禅窟,方形或长方形佛堂式和中心柱塔庙式等,早期的彩塑有三百多件。体裁有浮雕(影塑)、高浮雕、圆雕。浮雕题材主要有千佛、飞天等,高浮雕题材主要有楣梁上的龙头、羽人等,都是紧靠壁面捏塑的,形体比较扁平,圆雕题材主要是较大型的佛、菩萨、天王等,头部及身体体积比较饱满。中期极盛期洞窟为方形佛殿式,一般都在正面大龛中列置以佛为中心的群像。人物造型,一般头大,体壮,腿短,这是随代塑像在外型上的显特征。由于河西走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等各方面的变化,以及佛教本身的衰落,佛教艺术也一既不振了。

藏经洞发现意义

意义巨大非同一般

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巨大意义非同—般,主要有以下几点:1.打开了丰富多采的敦煌文化的视窗。由于莫高窟藏经洞文物的出土,人们才知道在远离中原的西部一角,在“四面六蕃围”的环境中还有一块汉文化延绵发达的沃土。在这片沃土上,人们创造了丰富多采、博大精深的地方文化,学术界称之为“敦煌文化”。敦煌文化为我国古代文化展现并保存了一个极为难得的地区文化的生动典型,让人大开眼界,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视野。从这个意义上说,莫高窟藏经洞的打开,不啻为我们打开了敦煌文化的视窗。

2.促进了敦煌学的诞生。莫高窟藏经洞文物的出土,引发了中外学者极大的研究热情,很快形成一门新兴的学问,人们称之为“敦煌学”。敦煌学从无到有不过百年,如今已发展成为包括敦煌史地、敦煌考古、敦煌宗教、敦煌文学、敦煌艺术、敦煌文化、敦煌民俗、敦煌语言文字、敦煌文献、敦煌古代科技、敦煌文物科学保护、敦煌学理论等12个分支学科在内的、庞大的国际显学。敦煌学的材料和它的研究对象,虽然不仅仅是藏经洞所出藏品,但藏经洞藏品的大量出世,无疑促进了敦煌学的诞生。

3.为中华古代文化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莫高窟藏经洞古代文献的发现,为中华文

化和中华文化研究提供了一批新鲜资料,从而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文化研究注入了新鲜的

活力。仅以中国文学为例,藏经洞出土有久已失传的变文、词话、故事赋、讲经文、唐

代白话诗、原始诸宫调、原始歌舞剧本、曲子词、驱傩新歌《儿郎伟》、店铺招徕叫卖

口号、历代诗式、诗话从不见载的特异型诗体,还有一大批唐五代敦煌当地作者创作的

诗、词、曲、文以及古代少数民族的诗歌、散文、旅行记、表章之类,极大地丰富了中

国文学宝库,有不少是绝无仅有的稀世遗珍,填补中国古代文学的空白,令文学史家为

之瞠目结舌。藏经洞出土文献,在诸多领域的研究,如宗教、社会、民俗、历史、地理、

艺术、法制、医学及科技史研究方面,都有着与中国文学领域的价值相埒的意义。它的

文化含蕴,还在不断地被人们发现、认识,前景不可限量。

4.在中西方之间架起了—座学术研究方面沟通互补的新通道。敦煌学的材料不仅限

于中国和汉民族,还涉及到我国境内不少古代民族,如匈奴、乌孙、羌族、楼兰、龟兹、

于阗、粟特、突厥、吐蕃、回鹘、龙家、 末、沙陀、黠戛斯、黑车子、哈拉汗、西夏、

蒙古以及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吉尔吉斯、哈萨克斯坦、波斯、朝鲜、日本等国,

具有极大的国际意义。再加上敦煌学涵盖兼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博大精

深,取之不尽,所以它必然成为东西方学术界共同注目的学问。从事敦煌学研究的学者,

不仅有中国人,还有英、美、法、俄、德、匈亚利、芬兰、日本、印度、韩国等许多国

家的学者,敦煌学的研究队伍可以说是一支国际联军。各国敦煌学者,尽管肤色不同,

语言有别,甚至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各有不同,但在敦煌学研究上却有着共同的目标、

共同的语言。早在东西方观念对立、政治敌对时期,各国敦煌学者已经结成了良师益友,

成为东西方和解的先行者。近年来,国际敦煌学界更为频繁的往来交流,进一步加强了

敦煌学的国际合作,通过合作交流,优势互补,敦煌学研究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局面,成

果累出,日新月异,大有目不暇接之势。敦煌学成为国际文化交流新的桥梁,打破了政

治上的隔阂,如今更成为东西方合作的一支方面军,发挥着民间交往的巨大作用。

序论——石窟艺术与佛教发展的关系

石窟艺术与佛教是十分密切的。石窟艺术是为当时信佛的人们服务的。因信仰佛教的各阶级、各阶层人物不同,他们所属的佛教宗派也不一样,因而在造像与壁画的题材上,也要根据自己那一宗派的经典造像。所以石窟艺术的发展,因时间、地点的不同,发展情况也不一样。如新疆石窟,除唐代或以后汉人所开的窟画出一些大乘经变以外,其余早期开凿的各窟,全看不到反映大乘经中的故事造像。这些石窟群中,遗存到今天的雕像,主要是释迦和菩萨等单独的形象,其次则多是佛本生、佛本行(即如何苦行、忍辱、寻求解脱)等故事画像。这些画像多数是根据《声闻藏》各经创造出的,与外国商人竺婆勒子竺法度学小乘教唯礼释迦的记载相同,与法显、玄奘等人所记天山南簏各国信仰小乘教的记录也完全吻合。

玉门关以东,在玄学的“贵无派”、“玄冥”、“独化”学说的影响下,玄学化的大乘“般若”学,也发展了起来。反映到石窟艺术上,早期的多是根据《法华经》、《维摩诘经》、《弥勒下生经》、《佛说阿弥陀经》进行创造的。这些经,一种是不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其最高境界是“空”。一切以精神本体为最真实,因此在他们看来,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争胜负,就没有必要。一种是在现实社会中,既然没有办法,也得不到什么,那么在这个社会中去争什么也就没有必要了。在此

类教义的指导下创造出了《法华经》中《宝塔品》的“释迦”、“多宝”佛说法像,《维摩诘经》中《问疾品》的“维摩”、“文殊”论道像,西方极乐世界中的“阿弥陀佛”像,以及两大菩萨——“观世音”、“大势至”像,等等。

隋唐时期的佛教,继承了南北朝后期所发展起来的寺院经济。为了保护寺院的财产,他们建立了与地主阶级同样的封建宗法制和世代相传的僧侣世袭制,于是就形成了宗派。这些宗派,在南北朝大乘学的影响下,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规范制度和传法世袭。反映到石窟艺术上,是创造了更多的大乘经变,而这些经变出现的早晚,则体现了唐代各宗派形成的先后。

根据对石窟的调查,我认为释、道、儒三教的结合,约在北宋。这种情况也反映到石窟艺术上来了。四川大足石门山,除佛教造像外,还创造了释、道、儒联合造像和单独的道教造像。密宗在四川地区的继续宣传促进了造像艺术的发展,这一事实,文献中虽很少见,但却充分地反映在大足龙岗山与宝顶的造像中,这又给佛教史提供了新资料。由于元代中原地区流行着喇嘛教,因而杭州西湖沿岸也开凿了很多喇嘛教的造像。

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所创造的像、菩萨、罗汉、护法,以及佛本行、佛本生的各种故事形象,都是通过具体人的生活形象而创造出来的。因而它不能割断与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联系,它不像其他艺术那样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但它却曲折地反映了各历史时期、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景象。这应该是石窟艺术的一个特点。

在我国石窟中的各样佛本生、佛本行和大乘经变,以及各石窟的供养人像等,都是依据现实中人的生活而创造的,舍此,无法凭空虚构。例如,龙门宾阳洞美国人盗去的《帝后礼佛图》浮雕,莫高窟第一百五十六窟的《张议潮出行图》,第一百窟的《曹仪金出行图》,第六十一窟的于阗国王像和曹氏家族的人像,都是反映了当时最高封建统治者的豪华生活和剥削人民的生活画面。巩县第五窟大幅的供养人群中较小型的供养人像,都勾勒出了官僚地主阶级人物的真实面貌。大足宝顶大佛湾中的“父母恩重经变相”,它逼真的反映了地主阶级的生活景象。而克孜尔、库木土拉、柏孜克里克等窟内的供养人像,所反映的又是新疆古代少数民族的贵族、武士的形象。莫高窟中各时期“弥勒变”中的《一种七收图》,第二百三十二窟内“三宝感通变相“中的《纤夫图》,第六十窟内《五台山图》中的行旅与旅店中的人物各种劳作图,则又描绘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劳动形象。通过这些造像,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中世纪中国各阶级人物的生活面貌,为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提供了很好的佐证。

推荐访问:敦煌学的民俗文化 莫高窟 标签 艺术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