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特色建设的研究

时间:2022-03-16 10:02:45 来源:网友投稿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于教师素质的高低。如何加强教师教育,提高教师素质,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焦点。我们对教师素质的构成及提高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逐步形成了自己关于教师培训的思路:通过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使其教育教学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变“教书匠型”教师为“专家型”教师,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中小学的教育科研价值和特点

1.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重要价值。教育科研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创办名牌学校必须开展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学校核心竞争力,教育科研是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文化力, 学校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校兴科研——营造环境(手段),科研兴校——强校育人(目的); 教育科研是优秀教师成长的需要。教师要获取医生、律师和工程师地位必须跟踪科学前沿,改进工作。科研是探索发现规律,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必须依靠教育科研,提高育人质量必须依靠教育科研。

2.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规律和特点。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以教育教学为职场起点的科研。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教育变革的执行者。教师的科研,问题即课题,以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选择真正的问题。问题是研究的源动力:研究的基点是问题,有了问题才能进行研究。问题是创新的前提:研究是为了创新,研究的价值在于创新,创新是根据问题,没有问题不可能有创新。问题是产生实际效用的基础。问题的水平决定了研究的水平。问题要具有现实性,在教育研究中如果不能从现实中找到问题、发现问题,就不能解决问题,也就不具备研究水平。要抓住问题的本质,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普遍性,要具有超前性。研究者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来自生活,来自实践,来自文献,来自思考。问题须要观察,要在实践中寻找,搞清楚存在什么问题,须要如何解决什么问题,均须要经过认真思考。要把握真问题,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自己所熟悉的,因为问题不能移植;问题应该是现实中存在的,要具有针对性;问题应该是有益的,包括实践意义、理论意义;问题应该是自己能够解决的、能够驾驭的,不能解的问题是假说。找出问题进行研究,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问题研究要有明确性,要表述清楚,要具有可操作性。解决问题的目标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问题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应该是相匹配的,否则就不是一个好问题。教师的科研,主阵地在课堂,教学即研究、研究即行动、成果即成长。教师的科研是行动行为的科研,教师的科研是以反思实践为己任的科研,教师的科研是以教育教学为职场起点的科研。职场的研究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课堂教学,也就是通过课程的开发、设计和知识在课堂中的传递,实现教学传递和育人工作;二是对学生的心灵成长的呵护、教养、促进。

二、提高教师素质的基本途径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其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长并追求成熟的过程,是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等各方面不断更新、演进和完善的过程,而反思则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教师成为研究者具有促进教师、学生、学校发展的功能。教师成为研究者使教师具有了教育者、研究者和学习者的多重身份。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基本途径: 教师的教育研究主要是通过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自我观察、内省、反思与探究,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为目的的研究。因此,反思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起点,问题的求证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本质。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把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进行审视、深思、探究与评价,进而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当教师以“思考”的目光审视校园,以“探究”的姿态从事教育,以“反思”的襟怀走进课堂时,教师无疑就具有了“研究者”的特质。反思与问题同在,反思是否有意义、是否有成效,关键在于对问题的求证。问题的求证成了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本质规定。教师的问题求证具有时间性、持续性和价值关联性。在求证中,教师须要经常地进行理论学习,还要加强同事间或与专家间的合作交流。如何使教师成为研究者,首先要唤醒教师的科研意识,就是说要唤醒教师的问题意识、责任意识、成功意识;其次,要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从管理的角度讲,一是要通过讲解、自学、协助研究等手段,让教师掌握现代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二是吸收教师承担、参与课题研究来发展科研能力;三是要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形成团体研究的局面,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展研究能力。再次,要通过校本研修、校本评价养成教师的科研习惯。

1.教育科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可以显著地提高教师的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它可以使教师更进一步掌握教育规律,了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提高他们对教育理论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从事教育工作,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责任感。第二,教师在教育科学研究中,通过与专家的交流和自己潜心的琢磨,会使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部分或全部的重建。第三,教师可以形成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成分,其实质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反思与调节,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自我意识。通过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就会得到提高。第四,教师可以从中学习到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从而改善其教学行为。因此,通过教师参与教改和教科研,使教学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变“教书匠型”教师为“专家型”教师。

2.教育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反思是指教师立足于自我之外考察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对自己已有的观念和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有助于教师把自己的经验升华为理论,有助于教师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有助于教师获得专业自主、有助于教师形成优良的职业品质。熟悉反思过程则要:发现问题,教师反观自己的教育教学,选定特定问题予以关注,并搜集相关材料;分析问题,教师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进一步对发现的行为和观念进行确论;建立假设,教师在自己的知识中搜寻与当前问题有关的信息,或通过阅读书籍、请教专家、集体研讨等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并在内心对假设的效果进行预测;验证假设,教师实施行动计划,积极验证假设,当这种行动能够被观察分析时,教师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思循环,从而形成有效的反思链。掌握反思方法。内省式反思,即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来进行反思,可用反思日记、课后备课、成长自传等方法。学习式反思,即通过理论学习或通过与理论对照进行反思。交流式反思,可用观察交流、学生反馈、专家会诊和微格教学等方法。研究式反思等。养成反思习惯。责任感是教师自觉进行反思的前提,顽强意志是教师坚持进行反思的保证,良好的反思氛围是教师深入进行反思的必要条件。行动研究中的“反思”。行动研究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式。反思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着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而教学实践与循环反思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了教师发展的过程。(Wallace,1988年)反思可分为三个层次(Zeichner&Liston,1987年):(1)低层次反思是对教学技术和技巧运用效果的反;(2)中层次反思指反思教学环境、教学管理和教学条件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3)高层次反思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置于教育的价值和社会的伦理道德中,反思学校的功能,教育的意义,教师的作用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3.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自主成长的一种有效的继续教育形式。校本研修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加强以校为本的人才资源开发,为促进科研兴校提供优质的教育人才。作为中小学教育的管理者要帮助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教师的自我更新是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具体表现为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与能力,即教师能自觉地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自觉地对过去、现在的状态进行反思,对未来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与程度做出规划,并能自主自为地遵循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计划、途径,并付诸实施,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只有充分激发起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才能使教师的成长由自发转向自觉,由个别转向群体。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就必须实现“学术理论”——“个人理论”——“教育教学实践”的顺畅运转,构建科学的、合理的教师“个人理论”,其有效的途径则是教师个体不断“提升自我认识”,加强“反思”,与“同行合作”开展行动研究。

4.校本教研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校本教学研究就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追究”或汲取同伴的经验解决问题。其目的不在于让教师去验证某个教学理论或假设,而是让教师去改进与解决自己教学实际中的问题,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它强调的是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改进实践,改进教学实践的过程,就是行动研究的过程。校本教学研究是在“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展开自己的教学工作。日常教学的“问题”并非都能构成研究的“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并“有心设计”问题解决的思路之后,教师日常教学的“问题”才能转化为研究“课题”,这也意味着教师的“问题意识”上升成为“课题意识”。校本教学研究设计是教师在发现某个值得追究的教学问题后,在随后的相关联的课堂教学的设计即备课中思考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教师在提出或解决问题时,个人经验是有限的,往往需要与其他教师合作,当教师在集体备课、说课中借鉴同伴经验或智慧以解决教学的基本思路与方法问题时,这种教研组的备课或教学设计活动就是校本教学研究所倡导的以“研究”的意识来强化教学设计活动。在问题解决之后,要将问题提出和解决的整个过程进行“叙述”。为了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应建立研究型的教研组,由教研组长负责建立教研组的课题,合并有相近研究方向的个人小课题,形成合作课题或子课题群,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课题研究;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根据教学能力、兴趣、爱好等建立学习、研究小组,对共同关心的理论与热点问题组织学习、讨论;促使教研组向研究型、学习型转化。同时,教研组的教研活动还需要有一定的规范和制度,要做到经常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各种学习讨论与课题研究;随时进行信息交换;建立一定的考核制度,以起到引导监督的作用。教学与研究是“共生互补”的,注意将科研成果迅速地转化为教育效益,用科研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有了研究的参与,教学的品质、水平与境界才会不断提升。这是保证学校与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5.校本评价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催化剂。中小学教师评价的目的是分等与激励,这两方面都应以促进教师教育质量提高为宗旨。建立标准是实施教师发展评价的基础,而建立有权威的实施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教师应成为校本评价的主体。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自主”,即教师能为自己的行为作“合理的辩护”,因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依靠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实践智慧是隐含于教学实践过程中,与个体的思想、行为保持着一种“共生”的关系,但同时具有“情境性的”、“个体化的”,只能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展与完善,而不能以形式化或通过别人的“讲授”而直接获得,因而学校应转变对教师“成果”的理解。这种理解一方面应是对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给予认可;另一方面要对以校为本所产生的“教研成果”进行多元化理解:校本教学研究不应只是关注研究的成果,而是要重视整个研究的过程。因此,评价的形式也应由终结性的量化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改变人们对教师角色和教师形象的传统理解,将反思与研究作为评价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让教师“叙述”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教师在叙述自己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实际上是研究、反思,由此叙述让教师进入“研究性教学”的状态。教师逐渐形成反思意识,养成反思习惯,经常“打量”自己的教学,发现问题,从小问题中提升出有教育意义的“大问题”,并提出相关的研究主题,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改进实践。强调教师的成果,必须“真实”地反映学校实际问题,问题的思考与改进,对问题的“追究”。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教师有成就感,促进教师不断地改进。动态的人性化的评价才能促进教师参与研究,使教师在追求“新生活”中去自主发展,去积极探索,让教师有一个专业化的“状态”, 只有教师有内动力,不断学习、自主钻研探索教学规律,才有可能影响学生自主地学习和钻研。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从而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不断成长发展,进而不断推动学校的变革。

三、中小学教育科研推动学习型学校的建设

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关键差异在于学校核心精神和核心能力的不同,学习型学校建设正是基于核心精神强弱的分析。在学习型学校里,真正的主体是团队或学校本身,学习型学校是“非权力控制型”的。在学校管理上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均与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理念直接相关。学习型学校中学习主体是全体员工,是主动地、自愿地学习。教学主体是一线教师和外部培训专家,教学主体得以拓展。学习工具:团队协作、个人思考和合作。学习型学校倡导终身学习。学习内容:专业技术、人际关系和合作学习方法。学习地点:工作和学习地点的统一。学习型学校的组织结构应该具有促进组织学习,促进共享知识流动的特点。它是一种共同参与的组织结构,它为共享的知识在学校里快捷通畅地流动提供了组织保障。学习型学校建设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知识载体,让知识在学校里流动起来。这种知识一定是团队共享的,都感兴趣的、都有意义的。这种知识流动的关键在于团队的“对话”和“讨论”能力。构建学习型学校的基本步骤是:通过人际的互相沟通和深层对话,在工作和交往中共同协作,进而生成核心精神和共同理想,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最终形成系统思考的校园文化状态。可简要表示为:沟通→深层对话→协作→团队精神→共同理想→系统思考。在此思路下,可以设计如下的实施策略:以沟通和对话为切入点,形成“上下结合、横向交流、认可差异、扩大知识”的学校运行习惯,促进学习型学校制度和核心精神的形成。建设学习型学校需要在管理与学校文化建设上给学校提供足够的发展与变动空间,即学校的发展不再局限在对现有结构与功能的维持上,学校应学会追求个性化与动态化发展,学校发展关注的不再是简单的输入与输出,而是一种综合的、自我组织的系统。对学校中的个体学习而言都是持续不断的个体学习;对学校中的每个学习小组而言都被视为集体的、合作的社会的学习;对学校而言其本身被看作是一种学习系统,具备自成体系的能够推动学校创新、设计发展“愿景”、诊断教学效能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就要求教师成为一个不断学习的学习者;教师间相互学习,形成双赢的教学共同体;学校领导者不断学习,并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学校内部发展方面,学习型学校要能够合理制定、实施、调整学校发展规划,并能设计有关教学组织的方案。根据自身发展的状况与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制订校本培训计划。学校领导不但要善于选择与使用教师,而且要善于和教师对话、沟通。在与校外合作方面,学校要善于和校外合作伙伴进行合作、交流,尤其注意与所在社区形成学习网络。科研兴校要有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在一个学校中校长的力量更重要。学校领导要争当科研型领导,实现教育科研与教育科学决策的有机结合;要做学者型领导,实现教育科研与解决学校教育中的实际问题的有机结合;要造就一批专家型教师,实现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的有机结合。

科研兴校是校长的现代办学理念和职责,校长必须出思想、出制度、出策略,用现代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用制度来管理学校,用策略来谋划学校的发展,进而把学校办出特色。

[作者简介]

姜桂兰,濮阳市油田第十二小学校长、市十佳校长,王明平、男、1964年12月出生、山东省定陶县人。中学高级教师,研究生。历任教师,主任、副校长、校长、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教育中心教科室主任等职;研究方向: 学习策略、教师教育;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濮阳市人大代表,兼任全国“会学(学会”教学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等职。

推荐访问:特色 教师 学校 建设 研究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