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之亲师协同

时间:2022-03-14 09:44:13 来源:网友投稿

家校合作,顾名思义,是指家庭和学校两个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青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相互配合和相互协调的互助活动。它不仅对青少年儿童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教育水平的提高及中小学管理的现代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没有家长的配合,学校教育孤掌难鸣;没有学校和相关部门的指导,家庭教育举步维艰。面对两代独生子女群体和社会种种负面影响的冲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只靠家庭和学校自身的力量难以提高教育效果。如果把学校教育比作手推车的一个轮子,那家庭教育就是另一个轮子。只有双轮驱动,才能将孩子平稳地推向未来。

家校合作的核心是亲师协同。亲师协同,是指学生的父母亲与教师配合工作,将教育资源结合起来,进行互补。其共同的出发点是家长与教师对孩子真诚的关爱,基本要求是在工作上相互支持。家庭、学校和学生的关系,如果用等腰三角形做比喻,那就是“学生是顶点,家庭和学校是底边的两个点”,命题是“底边越长,顶点越低;底边越短,顶点越高”,结论是“家庭和学校距离越远,学生的发展越低;家庭和学校的距离越近,学生的发展越高”。事实上,孩子走进学校,他们就成为同盟军,把孩子培养成人、塑造成才的共同目标使他们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同育。这种共同的愿景,构成家校合作、亲师协同的基础。

一、家校合作,亲师协同:共赢孩子的未来

之所以强调家校合作,是因为人的素质不是只有学校就能供给的,它与家庭的早期培养密切相关。曾有机构对5000家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做过调查,发现在这些单位最受欢迎的素质中,排在前十位的是人的诚信、沟通、合作、谦虚、务实、勤快、注重细节、责任心、谨慎言行、大智若愚。它们没有多少与学校教育和考试相关,而是与家庭早期培育、家校合作密切相关。所以,面对世界的变化,我们不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只知道分数、只能奋战在大小考场而无法应对职场的书呆子。须知:职场才是真正的考场。

2014年,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对2030年的学校与教育做出一个未来的预测,提出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会成为我们教育唯一的核心词和永恒的主题。在用人标准与生产体制发生革命性变化后,专业资质、公司认证会挑战传统的学校文凭,教育语言逐渐走向全球化,钢筋水泥架构的学校模式会逐渐走向黄昏。在这个黄昏之后,教师的角色会被转换,政府不再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家庭担负着一个人一生成长的47%的经费。

在这一背景下,未来的人、未来的家庭会从对教师和学校的依赖转向对家庭的依赖,家庭知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资源。人类未来的教育趋势一定是强制化、标准化的学校教育与自由化、个性化的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这就是我们今天倡导家校结合的科技背景和时代背景。人类进入了一个家校合作的时代,只有合作,我们的孩子才有未来,教育才能赢得未来。

二、家校合作,亲师协同:提供给孩子适合的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国家为培养适应21世纪的人才、促进教育内涵发展而做出的战略选择,直接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各级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家长转变观念,始终围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根本要务开展各项工作。

适合的教育是一种个性化教育。目前,尽管基础教育不断地朝着“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向改革,但仍然无法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学校还不能真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我国的基础教育普遍注重共性而忽视个性,就像一双固定尺码的鞋,每个孩子就像大小不一的脚,入学就开始“穿鞋”,脚大需要削足适履,脚小只好趿拉着走,家庭和学校无法改变“尺码”,无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穿上适合自己脚的鞋子。共性,实质上是作为社会人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个性是指自我发展的独特性,家庭在个性化教育方面占绝对优势。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家庭没有发挥个性化教育的优势,没有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一些学校对培养学生个性重视不够。

从学校角度看,一方面,由于班额过大,特别是五六十人以上的超级大班,再加上繁重的教学任务,让教师根本无法顾及学生的个性特长。另一方面,由于升学压力,教师将主要注意力和精力几乎全部用在教学上,兴奋点根本不在学生的“个性”上,而是在“分数”上,教育的多样性变为单一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学生偏科,教师会想尽办法督促学生“补短”,害怕高考时拖后腿。

从家长角度看,一些明智的父母在配合学校共性教育的同时,努力发现并培养孩子的个性特长,这是值得提倡的。但许多家长不是这样,他们把家庭变成“又一所”学校,自己成为教师的“助教”,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比较普遍的现象是,一个“主科”(如数学)不及格的孩子,根据自己的爱好向家长提出要弹琴时,大多数家长会说,“弹琴?弹什么琴?简直是乱弹琴……把数学成绩搞上去比什么都强!”于是,家长也像教师一样,千方百计地让孩子提高数学成绩,结果可能是“短”没有补好,“长”也给弄没了。

应当承认,许多学校和家庭的“补短”教育是成功的,孩子各科成绩基本均衡,能够顺利考上大学,成为“天之骄子”。可是,许多从小一直拿高分的优秀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没有专业倾向性,无从选择专业,只好让家长做主,而家长往往按照他们的意愿选择专业,结果选择的刚好是孩子的“短板”,其未来的发展因此受到很大制约,致使一些大学生无心向学。至于那些成绩中等以下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家长和教师对他们兴趣爱好的打压比优等生更甚。结果,“短”没有补成功,“长”更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其实,如果教师和家长在面对孩子的“短处”时,换个角度思考,把参照系放大或改变参照物,那么孩子的“短处”也可以变为“长处”。

鉴于以上分析,家长一定要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优势与弱势,家长的职责主要是扬其所长,而不是补其所短。扬其所长,是使“长”变得更“长”,这样做会事半功倍,可以培养拔尖人才,至少能培养一技之长;而补短,则不但不能使“短”变“长”,而且会使“长”变得不“长”了,事倍功半。来自美国的一份调查显示,至少87.6%的成才者,智力强项和成才趋向是在他们儿童或少年时期被父母发现的。每个生命都具有灵性和与生俱来的禀赋,关键在于怎样训练和开发。如果学校和家庭能够注重“扬长”而不是“补短”的教育,努力发掘孩子的潜能和智力强项,何愁培养不出杰出的拔尖人才?因此,我们可以说:个性化是人才形成的基本规律,多样化是人才形成的客观要求。学校共性教育必要的“补短”与家庭个性教育执着的“扬长”相结合,才是最好的合作!只有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才是教育最大的成功!

三、家长也为师:优化学校教育的智力资源

家长来自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兴趣特长和职业技能,可谓人才济济,是学校丰厚和宝贵的教育资源。让家长成为学校的参与者、支持者和资源提供者,是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视野,还可以优化学校课程体系,弥补师资不足,促进家校共育。

一所学校,教师资源是有限的,而家长资源,从数量上讲,往往是教师数量的数倍甚至数十倍。这种资源相对于教师资源而言,具有极大的互补性,对优化学校教育不可或缺。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家长智力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搭建教师、学生和家长交流、共享的平台,丰富学校课程,让课堂多姿多彩。实践证明,让家长从教育的幕后走到台前,不仅可以在学校、学生和家长之间构建更为和谐的关系,而且更会合力提升学校课程建设水平,是一个共赢之举。此外,也要建立家长资源库,认真收集家长资料,及时了解他们的职业、文化背景、个人爱好和特长等信息,有目的地加以归类,建立“家长资源库”,提高教育质量。

四、亲师协同新机制的探索

我国的学校管理体制比较封闭,没有吸收家长参与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也没有合适的身份参与学校决策。总的来说,很少有家长参与学校事务,更少有家长参与学校决策,如对教师的评估、课程改革等,他们的权利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所以,应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体制,加强家校合作的制度化建设。

办好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是对在家庭里承担抚养教育子女任务的父母和其他长者进行教育和训练的学校。办好家长学校,可以系统地向家长(包括准父母)传授抚养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交流推广成功的教育子女经验,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教育素质,提高他们参与学校教育的能力。

开好家长会。家长会是对家长群体进行指导的一种形式,在中小学、幼儿园和托儿所经常被采用,在我国有着长期的实践。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将家长会开成“新闻发布会”或“批判会”,而要开成专题培训会、座谈会、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和师生家长联谊会等。

发挥家长委员会或家长教师协会的作用。在我国,促成家长交流与合作的主要载体是家长委员会。近些年,北京、重庆、江西等省市学习发达国家家长教师合作(PTA),在学校建立家长教师协会,也是一项有价值的创新性工作。通过亲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它的优越性逐渐被社会认识。

坚持“请进来、走出去”。这是家校合作最为有效的途径。请进来,是让有一技之长的家长走进学校和学生的课堂;走出去,是指师生走出校园,借助家长的资源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推行“家家联动”新模式。根据家长和学生的需求,举办有针对性的讲座,开展多元化和多渠道的服务。比如,组织开展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家家联动活动、隔代教育家家联动活动、家长习惯养成家家联动活动、小学生活适应教育家家联动活动、初中生活适应教育家家联动活动等。活动内容丰富,各个层面的家长都有联动学习的机会,满足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家长的需求。

此外,还可以创设教育载体,进行网络互动,开展家校联谊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依托网络技术,不断为家长和孩子创设更多的互动机会。例如,举办家长孩子共同参与的“亲子共学”“亲子同乐”“家庭才艺比赛”等家庭喜闻乐见、参与面广的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传递科学教育信息,转变家长教育理念,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满足家长和孩子自我展示、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需求,达到亲子共同成长的目的。

家校合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建设长效机制。一是建设持续稳定的动力机制。家校合作需要政府的重视及社会各界的支持,更需要家庭和学校自觉增强担当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体制构建和不断完善的强劲动力。二是建设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任何社会组织的活动必须依靠制度保障,家校合作要建立的制度很多,如家校联系制度、家委会工作制度、会议制度等。三是建设坚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包括政府政策法规保障、学校和家庭各自的权益保障及充分的社会支持系统保障、组织保障、经费保障等。我国家校合作中,持久性组织甚少,存在组织机制不强的现象,应成立各种家长联合会,如父亲联合会或祖父母俱乐部等。四是建设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完善对学校的评价内容,将家庭教育、家校合作、亲师协作纳入学校管理与评价体系中,推动家校合作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家庭与学校合作教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

推荐访问:协同 合作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