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课程体系建设策略

时间:2022-03-12 09:41:44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在新高考背景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载体是课程。建设学校课程体系的路径与策略是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在课程论与教学论及实践论之间架起新的橋梁,丰富了课程改革的内涵;促进师生共轨发展,为应对高考改革、师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推进了学校课程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工作全面提档升位,为学校特色发展铺平了道路。

关键词:新高考 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 学校变革

我校肇端于北宋金堂书院,90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戏曲大师魏长生,“收功弹丸”的彭家珍,“东方赫格尔”、著名哲学家贺麟,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学子。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人文底蕴厚重。在书院时期就提出了“博学多能养成佳士,依仁游艺勉作通儒”办学思想,近年来,学校在继承和创新中,将办学思提炼为“溥博教育”。正是在“溥博教育”指导下,学校才有计划开始了课程改革,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整合为凸显学校文化特色的“三养课程”体系,开启了金堂中学课程建设的历史新篇章。

一、发展需要催生学校课程体系建构

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转向智能经济,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的核心转化为人才的培养竞争,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追赶发达国家,国家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体系”,新高考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改革靠学校,可学校改革却困难重重:教师方面,知识和技能存在的结构问题愈来愈突出,制约了课程建设的发展。学生方面,我县是全国闻名打工大县,留守学生多,视野狭窄,认知和实践能力有限,学习习惯差。学校方面,课程资源重借用,轻研发。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课程体系,重德智,轻艺体。课程建设,重战术,轻战略。从学校到教师到学生,迫于升学压力,应试教育占了上风,对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学校经过研究和筛选,发掘了三大深层次问题,一是学生发展的载体课程建设的途径与策略问题;二是课程开发与功能优化统合问题;三是课程实施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问题。种种问题叠加——多元化的课程开发与统合应用问题,即课程体系建设问题。

二、历史文化孕育学校系统课程创生

学校课程开发能力制约了师生的创造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又决定了学校核心竞争力,课程品质决定了学校办学品质。学校在深度挖掘历史文化、研究教育的现实与未来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承袭书院“溥博”思想,融合书院“博学多能养成佳士,依仁游艺勉作通儒”的“博、仁、游、通”的目标,结合“溥爱生命,博映未来”办学理念和“知通古今,仁行天下”的育人目标,聚焦“立德树人,和谐育人,奠基未来”教育理想,按照教育的任务,设计了“养心”,“养智”,“养长”的“三养课程”体系,其中,将书院文化中“仁”融入“溥润德育”系统,构建“养心育德”课程体系,形成“健全人格(内心和谐、自尊自信、宽容乐观)、道德认知(思想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道德情感(家国情怀、公民意识、社会责任)、道德行为(力行近仁、文明礼貌、自觉自律)四大“养心”课程模块。将“博”融入学校“学力课堂”系统,创生“养智育能”课程体系,构建了“养智育能(掌握知识,启迪智慧,生成技能,实践创新)”四大“养智”课程模块。将“游”的技艺和“通”融入学校“活动课程”系统,创生“养长育艺”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人文历史(历史文化)、体育健康(体卫)、创艺审美(音乐、美术)劳动实践(劳动创造)、组织合作(社团、科学实验)五大“养长”课程模块。“三养课程”与小学、初中段课程有机衔接与贯通,与初中段相比,凸显“三养课程”在知识与视野、思维与逻辑、技能与创新、情感价值和实践创造上的提升。在课程内部,“养心课程”主要任务是丰厚人文,净化灵魂、活化生命,重塑价值,锤炼品德,健全人格,以达“养心育德”之目的,为其它课程学习提供价值选择、生命导航和内在动力。“养智课程”主要任务是掌握知识,启迪智慧,生成技能,激发情感,培养科学精神,实践创新精神,以达“养智育能”之目的,为其它课程学习提供知识与方法、认识与实践、思维与技能。“养长课程”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以达“养长育艺”之目的,帮助学生完成人生体验和职业体验,为其它课程学习奠定身体和综合技能基础。

学通过开发与实施,学校形成了以“养心课程”为统帅,“养智课程”和“养长课程”为“两翼”,以国家课程为核心,以校本课程(融合地方课程)为补充的“三养”课程体系。“三养课程”中养心、养智、养长三者之间相互关联,协同配合,互为促进。

学校教师在深度调查、广泛征求意见,反复研究的基础上,遵照“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的课程建设思路,形成了“三养课程”开发的“三课程、四策略、五原则、六步骤”的“3456”课程开发模式。同时形成了由校长统领的开发领导机构来负责学校课程规划、研发、组织、实施、督查、评估整改的机制,分工负责,职责分明,运转顺畅的课程开发机制。

在学校学术团队指导引领下,针对学生的需要,利用学校资源优势,开发校本课程,将课程文本、视频、课件、学案等资源置于学校校园网络,供师生版主自主选择,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另外,学生有了学习的需要,有促使教师优化教学内容,或反馈给课程研发中心,实行供给侧课程改革。这样形成了以课程资源研发集成为载体,借助互联网技术,建构互联网与课堂教学(活动)深度融合的开放、多元、互动的课程平台,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

学校建立了由校长负责的课程规划、开发、实施、评价和督查的管理体制。学校课程管理机构,制定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建立管理制度,形成了由校长统领课程规划、研发、实施、督查、评估和整改的工作机制。学校成立了课程研发中心,具体负责对课程的开发、整合、实施和优化工作。学校成立了学术委员会,负责对课程规划、审核、实施的督查。成立由副校长分的课程分域实施机构,“养智课程”由主管教学副校长牵头教务处、研训处和技装中心负责实施。研训处负责课程理论学习研究,课程开发技术引领,校本研修及教师培训工作;教务处负责课程实施安排,学科组与备课组教研,组织课程研发中心的课程研发、课堂教学及教改实验交流,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等;技装中心负责学校教学装备的统合、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和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实验在教学中的深度融合工作。“养心课程”和“养长课程”由主管德育副校长统领德育处、办公室、党办三部门负责推进实施。德育处负责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团(支部、社团)—会(学生自主管理会)—艺(艺术)—体(体育)—心(心理)—创(科创、艺创)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活动课程由德育处或办公室牵头,各部门分工协作组织实施。办公室、党办和国际部负责制定学校课程开发和管理制度。由总务兼管年级副校长下辖总务处、安全中心、职代会、纪检监察四部门,主要负责组织调动学校财力和物资资源保障课程顺利安全实施,职代会和纪检监察协助政府督学和学校学术委员会对学校课程实施进行督导评估和问题反馈及落实整改工作。

总之,学校课程管理从规划、研发到审核,到组织实施再到督导评估和落实整改,形成一个层次清楚,分工明确,链接协作,闭合完整的管理系统。

三、重构课程体系撬动师生学校整体变革

学校遵照“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的课程改革思路,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逐步意识到,课程体系建设是撬动学校育人体系建设的支点,能有效推动学校教师主动发展,推进学校育人模式的全面变革,促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成长,推动学校课程文化升位提档,成就学校特色。所以,学校采取重建课程体系来撬动师生、学校整体变革的策略:

1.变革课程促研修,教师集群发展应变革

在新高考背景下,学校以课程建设中的项目推动倒逼教师改变观念,自主构建“学习—学术—研究—教学”联动发展机制,促进教师主动学习,积极进修,加快专业成长。课程建设倒逼学校改革教师评价方式,学校建立开放多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包括教育能力+研创能力+教学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评价。其中课程资源研发能力的权重达25%(详见图表2)。教师的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创新合作意识和专业技能显著提升,在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建设,教育教学,论文撰写,学术交流,大赛得奖的人次和比例直线上升。学校以书香濡养师魂、仁爱化育师德、情操陶铸师品、科研涵养师艺,为教师搭建起了快速发展的“脚手架”,形成“名师领航,梯次推进,集群孵化”教师发展模式。一是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积极“搭台子”“铺路子”“压担子”,制定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名优教师勇于担当,善于导航,勤于孵化,乐于带动,成为金中教师发展行阵的“头雁”,引领全校教师飞翔。二是遵循“问题即课题,探索即过程,收获即成果”的逻辑思路,以课题为载体,以学科教研组为纽带,搭建“以研促培,以研促教,以研促改。”的教师共同发展平台,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搭建课题研究平台,以省级课题、市重课题主干,以县校级课题为拓展的一体化研究体系。形成了名师和课题为“两翼”及“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省市名优骨干——教育专家”为“阶梯”的“集群孵化”机制。

在学校教师考评机制、特色培训机制、协助共进机制下,参加教改和参加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教师人次逐年增多,越来越多的教师不仅在教育教学理念方面发生了改变,而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停反思,进而将教育教学改革理念深深植根心中。教师在理论学习,课题研究,论文写作,教学大赛,学术讲座都有了重大进步,专业能力极大提高。在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研究推动下,全校教师的学术、科研和教改蔚然成风。课程开发人次人2016年的35人次跃升到178人次,增长近4倍。学校共有4个省市等课题结题,两项获市三等奖;发表论文共10篇章,撰写获省市一、二等奖论文57篇,97位老师在省市县级教学大赛中获奖,10多位老师外出讲学。不到两年时间,多项指标超过了前5年的总和。

2.变革课程与教学,学生多元发展迎高考

新高考从选分到选人,教学观念从重能力同时转向重素养,以基础为根本兼具拔高和特长考核,重视人的基础知识、基础能力、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实事与社会观察、生活常识、道德判断和情感价值观,凸显学生的核心素养。高考重点考查学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因此,通过课程重建,实现“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个性成长,和谐育人”成为了教育改革的必然。

(1)养心育德——健全人格

人类教育的真谛是传承文明导人求真、求善、求美,在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过程中洗涤心灵,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学校通过重建设课程体系,在历史与现实和未来愿景之间加起一座心灵之桥。学校一改单纯传统的“他律”教育,构建了“溥润德育”的自主化育系统。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将“他律”与“自律”有机结合,以“他律”促“自律”,以“自律”促“自觉”,以“自觉”促“自为”促使道德内化。如通过学校楹联文化解读大赛,使学生在耳闻目濡,潜移默化中浸润心田,弘扬文化的精神价值,用生命激活生命,向善向美,用使命重塑使命,激发生命的色彩、情感、精神与活力,让学生重塑价值,融通情感,转变态度,激发动机,唤醒生命自觉,道德自律,重焕人性光辉,重塑高尚人格,重建人生追求。

(2)养长育艺——个性成长

遵照“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的课程改革思路,金堂中學在“溥爱生命,博映未来”办学理念的引领下,秉承“依仁游艺”、“博学多能”的教育思想,树立“佳士”、“通儒”的多元人才观,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大力推行选修拓展性课程和活动课程。

学校共开发了《生命科学发展史》《现代生物科技》《趣味化学》《金堂书院》《法律与生活》《校园心理剧》《太极拳》《桥牌知识普及》《篮球基本技战术培训》等38门课程及36个社团,着力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增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进而蓄积生命成长的力量。

3.养智育能——学力发展

“学力课堂”含义:是以“学生学力生成为要义的课堂”,“学力”是指学习主体的学习实力(learning power),即学习主体已经拥有和借助学校学习资源,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所习得的有益于未来发展的能力总和,它主要包括基础力、认知力、内动力和行为力。“学力”是学习主体学习的实力,即学习主体(学生)已经拥有和借助学校学习资源,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所习得的有益于未来发展能力的总和。

在学力结构的四要素中,基础力是学习主体(学生)学力发展的条件,是学力课堂的逻辑起点。内动力是学习主体学习的兴趣、意愿、期望等产生的能动力(驱动力),是学力生成的前提和关键,它是通过认知力、行为力来影响学力。认知力是学力的核心要素,是课堂学力生成的中心。行为力是基础力、内动力和认知力交融重组后的外在表现,是通过实验、实践、操作来体现.

“学力课堂”操作模式:学校依据“溥爱生命 博映未来”办学理念,构建“学力课堂”的“525”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学力生成”为中心,关注“学、思、探、练、评”五大教学元素,掌握“编写导学案,规范课堂”,“科学分组,激发活力”两大关键,落实“自学、互学、展学、导学、练学”五大教学环节,力求实现学生知识生成,思维演进、情感激发及实践创造力的生成,达成知识生成逻辑、思维发展逻辑和行为创造逻辑的深度融合统一,以开发学生的潜能,达成学力生成与优化,为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基。

教学过程(详见图二:“学力课堂”操作规程的“教学过程”)

课堂评价

课程教学评价主要针对“学习目标”、“教学过程”的“教学引入” ,教学中的“自学”、“展学”、“互学”,“探究与导学”、“练学与拓展”、“总结与提升”、“成效与评价 ”、“特色与创新”、“教师反馈反思”等角度展开,重点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知识生成和知识系统构建水平,知识逻辑的清晰度,思维逻辑的演进度,价值情感的激发度,学生实践创新的行为逻辑和行为效能度等,编制了详细的评价量表。

学力课堂推行促进了学校教师和学生教学与学的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学生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由浅层学习转身深度学习,学生由配角转向主角,由观众转向主演,教师由演员转向导演,学生的学力有了长足的进步。近几年,学校在毕业总人数基本稳定前提下,升学总人数逐年上升,优生结构优化,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提档升位。2018年与2016年相比,两年间升学总人数由113人上升到1302人,提升14%,上线比例由74.05%提升到92.39%。重本人数由347人上升到618人,提升78%,重本比例两年提升接近1倍。

四、创生课程新文化,学校特色发展映未来

课程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载体,学校文化是以课程文化为中心,学校课程建设竭力在课程与文化之间搭起桥梁,将学校文化渗透到课程中,将“溥博”和“博、仁、游、通”,以及“立德树人”理念,注入“三养文化”课程体系中,实现由旧到新的蜕变。

课程是学校教育哲学具化的载体,我校课程建设竭力在课程与文化之间找准最佳结合点,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促进对传统文化深度挖掘和梳理,萃取其文化精神,传承、弘扬、创新涵养师生精气神的新文化。通过撰写《金堂书院》读本,传承历史“真”文化;梳理办学精神,构筑楹联“灵”文化;挖掘金中历史人物,构建走廊“人”文化。

通过融真实情、实用性、艺术性和启示性为一体的文化物化形式,展示了学校底蕴深厚的哲学文化、德育文化、管理文化、课程文化、教学文化、艺术文化好基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新的楹联文化、人物文化、班级文化、寝室文化,管理文化,溥润德育文化系列。如学校新楹联提到的“不尽凤翥蛟腾,人文蔚起。”和“化雨群侪臻四品”中,从追溯近千年教育立下的“人文蔚起”之功,到呈现学校现实盛景与未来展望,创“品味、品格、品质、品牌”之业,表达学校教育应担泽惠家园之责,拥振兴国家之志。融文化、风光、人文、情志和家国情怀于一体,凝敛师生时代精神,促进学校文化上品位。

为了将“溥爱生命,博映未来”的核心理念融于“三养”课程文化体系之中,我们在聚焦“养心育德”课程中,按照文化课程建设项目,深度挖掘学校历史,不仅重建了楹联文化课程,开设了《金堂书院》课程,展现了学校曲折艰难发展的历程,教育文化精髓,培养的各类人才及他们的价值选择,以帮助学生心灵发育。而且从历代金中任务中,发掘了“十为精神”:“为学”的谢湜:开拓理学,奠基“溥博”;“为官”的杜铭: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为教”的李淇章:捐资重教,弘扬儒学;“为长”的张晋生:博通经史,掌教书院;“为国”的彭家珍:为国捐躯,催生民国;“为民”的易明道:投笔从戎,捐躯抗日;“为思”的贺麟:哲思智敏,学贯中西;“为人”的赵君陶:生态溥润,自主化育;“为道”的流沙河:博学广才,厚德尚美;“为艺”的杨介宾:针灸泰斗,享誉中外。“为教”“为学”“为官”“为长”“为国”“为民”“为思”“为人”“为道”“为艺”的“十为精神”凝聚成学校传统精神文化的合理内核。

“养智育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养智育能”课程建设中,传承了饶彤甫老师:治学严谨,功底深厚,技巧娴熟,边讲边画,迅速准确,左图右文,工整规范。逻辑性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提升能力。点拨思路,发现方法,总结规律。引领进修、拜师学艺的教育教学精髓,构成金中教师培养和学力课堂的文化基因。学校清醒认識到“未来的竞争,不是简单的知识竞争,而是学力的竞争”,因此,学校在学校活动课程开设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过程中围绕新高考的要求,结合学生学力与学校实际,在聚焦学生知识系统生成、知识逻辑衍生、思维逻辑发展、情感动力生成和行为逻辑演进等方面对国家课程的学科内容进行删减、重构、整合和优化或跨学科整合、渗透和融合。突出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学校在聚焦“养长育艺”课程建设中,将“游的技艺”“通的能力”深深扎根于新课程建设之中,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地发展。体育、劳动能让人体验生产的艰辛,生活的不易,食物的不易,唤醒对劳动的尊重,同时强壮身躯,旺盛精神,磨炼意志。美术音乐等艺术能使人感知美、体验美,欣赏美,向往美,追求美,乐于美,创造美,创造的源泉。能激发兴趣,张扬人性,陶冶性情,磨炼品格,修炼德性。

结语

总之,学校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以学校“溥博”理念为统领,采取将课程作为传承和弘扬文化的载体,建设新时代多样、丰富、活泼并富于人文和科学精神的课程体系,使学校文化由隐性趋向显性,忽视到重视,无形到有形,由抽象到具象,由遥远到亲近,由知觉到自觉,由传统转向现代。在教育中将文化深深植根于师生的心灵世界,再度生根开花,以文化惠生、乐生、育生,陶冶人格,浸润人生,心灵交融,使学生心中理想,行为有规范,活动有规则,启迪精神自觉。在课堂教学中再度生成、创造、深化和拓展,重塑丰盈文化人格,达成学校文化有“品味”,德育有“品质”,教学有“品质”,学校有“品牌”的“四品”特色发展目标。

作者简介

陈薇勇(1968年),男,毕业于四川师大,本科,高级教师,金堂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成都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育教学.

高先列(1968年),男,毕业于四川大学,本科,高级教师,金堂中学教务处副主任,成都市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育教学.

推荐访问:高考 体系建设 策略 高中课程 背景下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