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天地玄黄

时间:2022-03-04 10:09:3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天地玄黄”是《千字文》中的前四个字,可以解释为“天空是暗的,地面是黄的”。根据《易经》中的阴阳学说,可以藉由“天地玄黄”来探索古代中国最初的宇宙概念。

关键词 天地玄黄 天地 乾坤 阴阳 周易

一 前言

胡适博士毕生提倡白话文,致力于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很重视妇女和孩童的教育议题,非常关注“慈幼运动”的发展,以及对国家文明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1929年10月,胡适作了一次题为《慈幼的问题》的演讲。在该文内,当胡适谈到孩童的教育议题时,他非常反对孩童在学堂念死书。怎么叫做“念死书”呢?他提到:“……字字句句都要翻译才能懂,有时候翻译出来还不能懂。”接着,他更举例道:

又如《千字文》上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我从五岁时读起,现在做了十年大学教授,还不懂得这八个字究竟说的是什么话!

众所周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是《千字文》中的第一句。《千字文》是一篇长韵文,自六世纪以来,它常作为教导孩童认知汉字的启蒙读物。《千字文》恰好包含一千个汉字,每一字都不重复。每四字一组,安排成250句,以便于记忆。由于《千字文》流传广泛,并且文中的每个字皆不相同,因而常被用来对事物进行编号。例如,在明清的科举年代,贡院中的每问号合,均用《千字文》来编排序号。早年在台湾,兵籍号码的开头,就采用“天、地、玄、黄、宇、宙”来区分不同的地区。例如,“天”字代表北部地区,“地”字代表中部地区,“玄”字代表南部地区,“黄”字代表东部地区,而“宇”字和“宙”字则分别代表台北市和高雄市。

胡适对“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八个字的感触,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为了不落入胡适所说“念死书”的口实,乃起而行,各方收集资料,以便一探“天地玄黄”的真意。常言道,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语出《千字文》,因而探索的工作便要从《千字文》开始。

二 天地玄黄

从六世纪以来,《千字文》一直是用来教导孩童认知汉字的重要启蒙读物之一,它和《三字经》、《百家姓》合称“三百千”。《千字文》原名为《次韵王羲之书千字》,其为南朝梁武帝在位期间(502-549),周兴嗣所作的一篇长韵文。根据《尚书故实》记载,梁武帝为了教导皇子们写字,遂命大臣殷铁石在钟繇和王羲之的书法中,拓出一千个不重复的字,给皇子们临摹。字迹拓出后,梁武帝觉得凌乱无序,皇子们学习不易。于是,梁武帝便对周兴嗣说:“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周兴嗣绞尽脑汁,花了一整晚的时间,写成了《千字文》,然须发也因而尽白。

实际上,“天地玄黄”一句出自《易经》。古代儒家尊《易经》为“五经”之首,有人将其与《黄帝内经》、《山海经》并称上古三大奇书,从成书年代来看当属无稽之谈,这里只强调一个“奇”字。《易经》由“经”和“传”所组成,其中“经”源于《周易》,“传”为《易传》。春秋时,孔子删《诗》、《书》,而为《周易》作《十翼》,后人称其为《易传》。《易经·坤文言》云:“天玄而地黄”。原来,周兴嗣为了《千字文》的押韵问题,将“天玄地黄”改为“天地玄黄”。这种不改动古人文字的引经方式,称为明引。

《淮南子·齐俗训》称:“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又有说西汉扬雄作《太玄经》时曾经提到“洪荒之世”。两说结合起来,就是“宇宙洪荒”。这种引经的方式,称为暗引。然而,遍查《太玄经》和《汉书》,却不见“洪荒”或者“洪荒之世”的踪迹。单从字面分析,“洪,大也;荒,久远也”。如将二字组合,则其所指乃是上古三皇五帝之际。远在上古时代,天地处于混沌蒙昧的状态,可称其为“洪荒之世”。

三 天玄地黄

《说文解字·卷五》:“玄: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玄之本义为赤黑色,意即黑中带红。《小尔雅·广诂》:“玄,也。”从颜色上来看,深蓝近于黑之色,称为玄青,亦即深黑色。一般而言,玄色,泛指黑色。二十八星宿中,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合称为玄武,其为道教崇奉的四方四神之灵。《朱子语类·系辞下》:“至玄武,便龟、蛇二物”。玄武之本意为玄冥,其为上古时期对龟卜的描述。玄为黑,冥为阴。龟背是黑的,龟卜就是请龟到冥间诣问祖先,然后将答案带回,以卜兆的形式显给世人。

从字面上来看,天玄意即天初始时的颜色是黑的。白昼时,来自太阳的光通过大气时,会与大气内各种分子或悬浮粒子发生瑞利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由于蓝光波长比红光波长短,所以蓝光的瑞利散射比较强烈。散射的蓝光布满整个天空,进而使得天空呈现出蓝色。瑞利1899年专门著文“论天空蓝色之起源”,1910年爱因斯坦用热力学中的涨落理论对瑞利的结论作了重要补充。当然,这是近代科学的观点,古人是无法理解的。另外,一旦置身太空中,四下漆黑一片,只有恒星放出点点微光,大部分的空间都是黑的。同样的,此一景观更是古人无法见到的。通常,在夜晚时,天空是黑的;破晓之前,天空是暗中带红。由是可知,天空初始时是黑的,天玄亦可谓玄天。

玄武与青龙、朱雀、白虎,同为道教的护法神灵,原为普通小神。后来,玄武异军突起,逐渐成为道教万法教主,奉玉帝之命统率三十六帅,镇守北方,称号“佑圣真武玄天上帝终劫济苦天尊”。东汉顺帝时,道教创始。其后,道术兴起,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争相崇信。历代帝王为保帝业,便极力推崇,屡屡赐封,玄武帝之神格乃日益升高。唐太宗时,封为“佑圣玄武灵应真君”。宋代,为避讳宋真宗玄休、玄侃之名,乃改称真武帝。宋太宗时封为“翊圣将军”,宋真宗时加号“真武灵应真君”,宋钦宗时加号“佑圣助顺真武灵应真君”。元成宗时,加号“元圣仁威玄天上帝”。

元朝末年,相传朱元璋某次战败,逃入武当山真武庙,避过追兵,逃离大难。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感念真武救命之恩,下令改建真武庙,重塑金身,又谢赐御题“北极神殿”匾额,加封号“玄天上帝”,后复封“真武荡魔天尊”。明成祖朱棣自诩为真武化身,宣称靖难起兵得胜乃真武相佑。于是,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凡御用的监、司、局、厂、库等衙门,均有真武庙,供奉真武大帝,由官府负责祭祀。于是,玄天上帝成了明朝镇邦护国之神、降妖伏魔之神。玄天上帝全称“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玉虚师相金阙化身荡魔永镇终劫济苦天尊”,通称北极玄天上帝,简称北帝、真武大帝或玄天上帝。在五行中,北方属水,统领所有水族与水上事物。在五色中,北方属黑,玄天上帝又称为黑帝。阿里山上受镇宫中的玄天上帝,就是一尊黑面神像。

除了颜色之义外,玄字另有幽远、高深莫测之意。老子《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易经·系辞上》说:“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天道高远,玄之又玄,深不可测,非普通智慧可以理解。形而上的天道,高深莫测,故为天玄。

同样的,从字面上来看地黄,其意即为地初始时的颜色是黄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指的是先秦以前的文化,亦即夏商周三代,特别是周代的文化。上古时期,夏商周都在黄河流域立国、建都。如将范围缩小一些,则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说是黄河流域的文化。黄河是母亲河,从昆仑山发源,汇集于星宿海,过矶石山,经九曲十八弯,从西北高原流下。河水带来的黄土,形成了冲积型平原。由于河水的颜色是黄的、泥土的颜色是黄的,农作物黍、稷也是黄的,故言地黄。

四 天道阴阳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到,如欲讨论中国的科学思想,须先讨论三项主题:第一是五行学说;第二是宇宙中的两种基本力量——阴阳学说;第三是那种精微的符号结构——易卦,亦即《易经》科学的应用。事实上,这些主题的基础,均建立在阴阳学说之上。《易经·系辞上》:“易之道,一阴一阳,即天道也。”又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因此,欲明天道,须读易经,认识阴阳。

受到《易经·系辞传》的启发,宋儒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言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无极是太极的本原,它是一团散漫飘荡、阴阳未分的云雾水汽,是谓无极的混沌时期。当散漫的云气慢慢地旋转起来以后,会逐渐形成一根中空的气柱,最终显出太极之势。在旋转的云雾中,轻扬者上升为天,浊阴者下降为地。天和地,组成了宇宙。有了天地,就有阴阳。老子《道德经》:“道法自然”。宇宙诞生于云雾的旋转,其为混沌的有序化运动,这一切都是自然地发生。

天地万物,世间万事,古人概为阴阳。太极图中,有阴阳二鱼。阴鱼中有阳眼,阳鱼中有阴眼。《素问·阴阳离合论》:“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阴阳既对立、又相生,相互转化,相互消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中国的传统医学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将人体视为气、形、神的统一体,经由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症型。世界各地的传统医学大多已经失传或式微,只有中国的传统医学,至今仍然屹立不摇。

五 龙血玄黄

胡适在《大宇宙中谈博爱》中说到:“宇宙是中国的字,和英文的universe、world意思差不多,都是抽象名词。宇是空间(space),即东南西北,宙是时间(time),即古今旦暮。”“宇宙就是天地,宇宙就是space-time。古人能得universe的观念实在不易,相当合于今日的科学。但古人所见的空间很小,时间很短,现在的观念已扩大了许多。考古学探讨千万年的事,地质学、古生物学、天文学等等不断的发现,更将时间、空间的观念扩大。”

古人认为,宇宙空间内,时间运行其中,人乃应运而生。生命过程中,命里会不断地遭逢得失,而运?则是决定得失的机率。人存在于阴阳的二元世界之中,所面对的客观实体,即为天与地,因而有了天、地、人三才。在三才的结构中,各以阴、阳为爻,组合成卦,排列出八种组合,是为八卦。文王演易,将两个三爻卦相重,衍生出六十四卦。其中,卦、爻、位分别表述某些象征性的景象。从卦爻的排列组合中,体察出一些多元性的信息。经过大量的观察、印证之后,归纳出自然事物中一些基本的现象和属性,以此推测更为复杂的情况。

乾卦为纯阳之卦,六爻皆阳。乾卦以龙为意象,刚健为德性。六爻中的阳,各有不同形态的变化。坤卦为纯阴之卦,六爻皆阴。坤卦以马为意象,柔顺为德性。六爻中的阴,也各有不同形态的变化。一爻之位是初六,辞曰:“履霜,坚冰至”。义为阴气开始凝结,盛则水冻而为冰。爻位由下而上,直到六爻之顶的上六。由于阴气极盛,必与阳气争锋,故爻辞日:“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坤文言》释义云:“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因《坤》卦中无阳爻,故爻辞中称龙为阳。又因血为阴类,未离与阳匹配之阴的属性,故爻辞中称血,以表阴阳交合。如问血之颜色,则曰:“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易经》中,第一卦为乾,第二卦为坤。《易经·说卦传》:“乾为天,……坤为地。”朱熹在《周易本义·系辞上》中注云:“天地者,阴阳形气之实体。乾坤者,易中纯阴纯阳之卦名也。卑高者,天地万物上下之位。贵贱者,易中卦爻上下之位也。动者,阳之常。静者,阴之常。……变化者,易中蓍策卦爻,阴变为阳,阳化为阴者也。此言圣人作易,因阴阳之实体,为卦爻之法象。庄周所谓“《易》以道阴阳”,此之谓也。”是以,阴阳、天地、乾坤、宇宙,诸词之义相通。

《易经·系辞上》第一章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周易正义·系辞上》中韩康伯日:“乾坤,其易之门户。先明天尊地卑,以定乾坤之体。”孔颖达疏:“明天尊地卑,及贵贱之位,刚柔动静寒暑往来,广明乾坤简易之德。圣人法之,能见天下之理。”刘沅在《周易恒解·系辞上》中说:“天以健运而尊,地以柔顺而卑,是未有乾坤之卦,而乾坤已定矣。”又说:“天以刚为体而常动,动者阳之常。地以柔为体而常静,静者阴之常。”“刚柔动静之气,各有其方。刚柔动静之质,各有其物。”“在天成像,地气之所上腾。在地成形,天气之所下凝。”是以,易卦之吉凶,皆天地自然之法象。易经六十四卦中,其序以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为始,之后才是论及生命开始出现的屯卦。

六 结论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语出《千字文》,它是周兴嗣所作的一篇长韵文,流传广泛久远。为了押韵,周兴嗣遂将《易经》中的“天玄地黄”改为“天地玄黄”。然而,“天玄地黄”又出自《易经·文言传》,其涵意深远。

《易经》乃五经之首,讲究天地之道和阴阳互变的道理,亦即“简易、变易、不变”之义。欲知“天玄地黄”,当读《易经》,了解阴阳。古人以天、地、人三才为结构,各以阴、阳为爻,组合成卦,文王演易为六十四卦。《易经》中,乾坤二卦为门户,以龙的变化诠释乾卦,而以马的变化诠释坤卦。天上飞的龙,德性刚健,会变化莫测、展现力量。地上跑的马,德性柔顺,会坚持到底、彰显美德。

倘若阴气旺盛,则势必与阳气争锋,终至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玄为天色,黄为地色,“天地玄黄”意指天地初始之颜色。至于“龙血玄黄”,则会涉及到天地间万事、万物的阴阳交合与变化无常。如能明白天尊地卑的道理,则乾坤之体就会安定了。

推荐访问:天地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