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研究

时间:2022-03-04 09:47:11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绝大多数科技资源,在对撞机、加速器、托卡马克、激光器、极地科考站等重大科技基础建设方面实力雄厚。但是,伴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在该领域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在摆脱了经济和社会危机后,特别是普京等新一代领导人上台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恢复和促进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中国应在核聚变、激光器、航天等俄罗斯具有优势的大科学装置领域与其开展务实合作,以促进中国在上述前沿领域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俄罗斯;科技;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F151, 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5)02-0032-08

一个国家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其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为在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科技问题而投资建设的、在长期运行中为科技界和社会开放共享的大型科技研究设施。它的建设与运行还有助于推动大科学时代的学术交流与学科融合,以及为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高水平的科研平台,继而带动相关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一个国家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状况或其参与国际大科学项目的程度基本可以反映该国的科技综合实力。

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绝大多数科技资源,在世界重大科技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航天、热核和加速器等领域位居世界先进行列。以下就从专用研究设施、公共实验平台和公益基础设施等几个方面对俄罗斯的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评述。

一、专用研究设施

(一)对撞机

苏联于1983年在莫斯科郊外的普罗特维诺(Протвино)开始建造其第一台强子对撞机,也是当时世界最早的对撞机之一。但由于苏联的解体,这一项目被迫停止。 2011年普京访问莫斯科郊外的科学城杜布纳时宣布要2017年前在该城的联合核研究所建成俄罗斯第一台强子对撞机,建设项目名称为“胜利女神”( HИKA)。

除杜布纳外,俄罗斯还计划在新西伯利亚投入175亿卢布建设新的电子对撞机,并可能被列入国际高能物理研究计划中。该项目由Г.И.布德科尔核物理研究所主导,建成后,装置可用于研究T-轻子和C-夸克产生过程。

俄罗斯在建设本国对撞机的同时,还积极参加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欧洲大强子对撞机项目(LHC)。据莫斯科大学核物理研究所消息,俄罗斯参加该项目的有来自俄科院、俄罗斯原子能集团、莫斯科国立大学等10多家机构的科学家、工程师700余人。

(二)加速器

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在高能物理领域的优势,在加速器研发方面颇有建树。目前,俄罗斯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主要有联合核研究所、国家科学中心高能物理研究所(ГНЦ РФ ИФБЭ)、俄科院西伯利亚分院核物理研究所(ИЯФСО PAH)、俄科院核研究所(ИЯИ PAH)和国家科学中心理论与实验物现研究所(ИТЭФ)等科研机构。

位于杜布纳的俄罗斯联合核研究所是俄罗斯研发加速器领域最具实力的科研机构之一,其主要装置有:强聚焦同步加速器(HyKпOTpон),旨在获取带6个GeV核子和质子的多电荷与极化氟核离子束;等时性回旋加速器(y400),用来获得原子量范围为A=4÷209和电能3÷29MeV/U的加速离子束;在y400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y400M加速器,主要用来加速离子、获取“DECRIS-14-2”离子源。

俄联邦国家科学中心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加速器研发领域也同样成就显著(该所2012年并入库尔恰托夫研究所)。1967年该所曾主导完成建设了y-70质子加速器(70MeV)。该装置在之后的5年中都保持着世界最大加速器装置的称号,至今仍是俄罗斯最大的带电粒子加速器之一;该所的成果“高频四极聚焦”以及借此建造的ypaп-30加速器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物理成就之一。2011-2012年,该所利用y-70加速器综合装置成功对碳原子核稳定加速至35GeV/u(总能量为420GeV)。

俄罗斯科学院核研究所也是从事加速器研发的重要机构。该所研发的强电流氢离子线性加速器是欧洲该级别唯一的装置,既可用于基本粒子物理学、原子核、物质凝聚态等基础科学的研究,也可进行新技术、新材料等相关学科的应用研究。

除了建设本国的加速器外,俄罗斯还参加其他国际加速器建设项目。2010年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核物理研究所中标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同步加速器“国家同步加速器光源II”国际项目,合同金额约1400万美元。2014年俄方团队宣布已完成新的同步加速器辐射源,将提交美方。

(三)托卡马克

托卡马克是一种磁约束热核(核聚变)反应装置,其最初的设想和理论实践就是由苏联提出来的。

1955年首台强纵向磁场环形装置即TMF(磁场圆环体)在现在的库尔恰托夫研究所建成,之后的该类装置被称为托卡马克(tokamak,是该装置名称中各名词的首字母缩写)。到上世纪70年代,世界各地物理界掀起了托卡马克热,当时同际上共有约200台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其中苏联31台、美国30台、欧洲32台。

苏联解体后的一段时期内,俄罗斯的托卡马克研究减缓,但国际上关于热核反应的研究却不断取得进步。如美国普林斯顿的托卡马克聚变试验反应堆(TFTR)和位于英国库尔哈姆的欧洲联合环形加速器(JET),两者均在氘一氚等离子体热核能量实验中取得了较大成就,其功率分别达到11MW(1994年)和16MW(1997年)。

在经历了解体的阵痛后,在过去的10-15年间,为重振俄罗斯在上述领域的领先研究,俄罗斯又完成了6台托卡马克装置的实验,分别是库尔恰托夫研究所的T-10(改进)、特洛伊茨基创新与热核研究所(TRINITI)的T-11M和位于圣彼得堡尧费物理技术研究所(PTI)的格罗布斯-M、TUMAN-3M、FT-1、FT-2。俄联邦还将因资金原因中止的俄罗斯最大的托卡马克项目T-15列入政府计划,拟于2015年投入使用。该计划的实施,一方面可为国际热核实验堆项目(ITER)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发展中子源聚变混合系统的必要阶段。根据俄教科部的计划,将于2012-2020年实施名为“点火器”(ИrHHTop)的托卡马克项目,预计投资200亿卢布,项目将与意大利合作开展。该装置将是世界上首次采用强磁场而无须使用大功率加热获取热核反应的托卡马克。

(四)激光器

苏联是较早掌握激光器技术的国家。1962年国家光学研究所(ГОИ)就建造了低温冷却激光器的发生器,并和苏联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先后完成了红宝石激光器的研制。之后,诸多激光技术和激光器在苏联诞生,如非线性光学技术、可调激光器、染色激光器和气动激光器学说等。

俄罗斯在激光技术发展方面虽然不如苏联时期那么迅猛,但在继承前者的基础上,在军用和工业激光器领域也取得一定成果。如不久前解密的1K17“压缩”自推进激光器、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兆瓦级空基激光器。后者早于美国2008年的ABL(航空激光器)、“阿尔玛兹一安泰”康采恩专业设计局(ГСКб)和别里耶夫塔甘罗格斯基航空科技集团(TAHTK)联合实施的旨在对抗海上、空中和太空红外侦测手段的空基激光系统项目。

在上世纪80年代,苏联还进行了海基军用激光器的试验。如1980年进行了船载激光系统“北风(狂风)”打击岸上目标的实验,展现了海基光束武器的发展前景。2000年初,俄罗斯开始试验新的路基激光系统:“窗口”(位于塔吉克斯坦努列克市桑格洛克山)和“窗口-C”(位于远东斯帕斯克一达利涅耶市雷萨亚山),以及位于北高加索的“树冠”和远东的“树冠-H”。

除了用于军事领域外,近年来激光技术还被诸多工业部门所采用。如74T6装置在去除了对空目标瞄准系统后,被俄罗斯天然气集团用于远距离遇险金属和混凝土构件的切割。

俄罗斯科学家还积极探索运用新材料制造超大功率激光器。1997年,俄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建造了俄罗斯首台钛一蓝宝石材料的激光器,脉冲持续时间可达70飞秒,输出功率1012W,即lTWh。2006年,该所又在俄联邦核研究中心和俄原子能集团的资助下研发了输出功率超过500TW的激光系统。

俄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计划对2006年激光系统进行现代化改造,使其输出功率达到5拍瓦(1拍瓦=1千万亿瓦)。俄罗斯还积极准备研发拍瓦参数级激光器“珍珠”,并参加泛欧洲超大功率激光系统项目“ELI”。

二、公共实验平台

(一)超级计算机

当今世界超级计算机(以下简称“超算”)已经广泛应用于气候环境、生命科学、空间探索以及海量数据分析等领域,成为竞争日益激烈的高新前沿技术领域。苏联解体后人才流失和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俄罗斯在超级计算机领域(特别是硬件保障方面)的发展,在世界超算界处于较弱势地位。近年来,在世界超算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俄罗斯也通过加大投入、制定各类专项计划和改善创新环境等手段促进本国IT产业的快速发展。

超算世界500强名录是较权威的反映当今世界超算领域发展状况的报告,每年在6-9月国际超算研讨会时发布。2001年,俄罗斯储蓄银行的非科研超算首次入围世界超算500强名录,2002年俄罗斯首台科研意义上的64位超级计算机进入名录(俄科院跨部门超算中心Cluster MVS -1000M)。自此,俄罗斯超算领域开始步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根据超算世界500强名录数据,2002年后的最初几年,俄罗斯在超算名录位次的增长是非常缓慢的。之后在政府财政资助下,加之多年努力,2006-2009年莫斯科大学“罗蒙诺索夫”Cluster列入世界500强第12位,这也是到目前为止俄罗斯在该榜单中最高的排名。

2012年,俄罗斯在该国举行的第六届“并行计算技术2012”国际学术会议上公布了最新的本国超级计算机50强名单:

位列俄罗斯50强榜首的是莫斯科大学“超算平台”公司研制的“罗蒙诺索夫”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再创新高,其峰值速度已达1700万亿次/秒,Linpack测试值达到872.5万亿次/秒;第二名是位于俄罗斯科学院的惠普公司研制的超级计算机,Linpack测试值为119.93万亿次/秒;第三名是安装在俄罗斯库尔恰托夫研究院的惠普Cluster Platform 3000 BL2×220超级计算机,Lin-pack测试值为101.21万亿次/秒。

从此次排名的区域分布可以看出,莫斯科的研发、应用等综合水平依然独领风骚,优势十分明显,50强中有28台安装在莫斯科,而其余的则分布在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等十几个城市中。

(二)同步辐射光源

同步辐射是由带电粒子以极端相对速度沿圆形轨道运动释放出的电磁辐射。由于其具有从红外线到硬X射线的连续光谱、超强亮度、高水平的视准和极化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材料学、生物和医学等基础与应用科学领域。

俄国家科学中心库尔恰托夫研究所是俄罗斯研发同步辐射装置颇具实力的机构。1999年,该所开始研发俄罗斯和独联体首台专用同步辐射光源(СИ),该系统由电能为80MeV的线性电子加速器、电能为450MeV(同步辐射源为真空紫外线)的中间电子存储器“西伯利亚-1”和电能为2.5GeV的大存储器“西伯利亚-2”构成。根据其技术参数,该装置属于第二代光源,达到国外同类水平。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核物理研究所西伯利亚同步和太赫兹辐射中心是俄罗斯另一家专门从事同步和太赫兹辐射光束研究的机构。该研究所研制了同步辐射光源(СИ)及其组件ВЗПП-З和ВЗПП-4M电子存储器与太赫兹辐射光源(ТИ)。

根据俄罗斯教育科学部有关大科学项目的部署,将由库尔恰托夫研究所主持研发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ИССИ-4,该项目将与德国合作,预计投资600亿卢布,项目实施期为2012-2020年。

2013年12月,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签署了关于建设欧洲同步辐射光源的政府令,责成俄教科部、经济发展部等机构落实1988年达成的建设欧洲同步辐射光源议定书。政府令同意俄教科部的建议,以库尔恰托夫研究所为主代表俄罗斯作为“欧洲同步辐射光源”公司成员,并一次性投入1000万欧元,之后自2014年起,每年投入526万欧元用于装置的使用和运转。

(三)自由电子激光

俄罗斯是世界上最早从事自由电子激光研究的国家之一,俄科院西伯利亚分院核物理研究所是该国最早进行该领域试验的研究机构。该所于1985年开始大功率自由电子激光研发工作外,2003年进行了激光发射,成为当时世界功率最大的亚毫米级电子辐射光源;1988年在ВЗПП-3电子存储器的基础上建成自由电子激光,获得当时世界最短波长辐射。

由俄科院西伯利亚分院核物理研究所与化学动力和燃烧研究所联合组建的光化学研究中心则在新西伯利亚建成基于相干电磁辐射光源的自由电子激光。该装置由于使用平均束流为30mA的电子同流换热加速器,功率可达0.5KW。目前该中心还有两台太赫兹和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器),正在实施自由电子激光(器)建设第三阶段。

除了在本国进行自由电子激光研发工作外,俄罗斯还积极参加该领域的国际合作研究。2009年,当时的政府总理普京签署了关于俄罗斯与德国联合建设与使用新一代激光(器)的政府令。俄罗斯将为参加该项目(欧洲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XFEL,德国汉堡)投入2.5亿欧元,是该项目14个参加围巾仅次于德国的第二大出资方,预计2014年完成建设。建成后发射的激光亮度将超过现有同步辐射光源1亿倍,X射线脉冲在装置中的持续时间可达约100飞秒。

三、公益基础设施

(一)海洋科考船

苏联是海洋科考强国,拥有当时世界先进的科考船和较完备的海洋实验设备。当时的苏联科学院远东科学中心(ДВНЦ AH CCCP,即现在的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是从事太平洋和北冰洋研究的重要机构。从1980年开始至1990年,该机构进行了127次海洋考察,其考察船甚至远达印度洋。

俄科院远东分院科学考察船队始建于1973年,到2005年已拥有不同类型、用途和航程的科学考察船15艘,为苏联和俄罗斯的海洋考察科研活动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目前俄罗斯的海洋科考船存在诸多问题,最为主要的就是科考船服役期均已达到或超过30年,多数年久失修。目前,远东分院船队只有5艘尚可投入科研工作。根据该院计划,拟通过建造新的现代化考察船(2014-2017年,预计建造费用达77亿卢布)和为现有考察船购置安装现代化设备仪器(2013-2020年,预计须投入4.21亿卢布)来提升远洋考察能力。

俄罗斯国家科学中心北极和南极研究所(ААНИИ)是俄罗斯另一家专门从事南北极和远洋科考的研究机构。为开展对南北极高纬度地区的考察研究,在政府的支持下,该所从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组织实施远洋考察。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末,该所的远洋科考船队已拥有包括费多罗夫院士号、米哈伊尔·索莫夫号等在内的各类科考船7艘。

2011年,由圣彼得堡波罗的海船舶设计局设计、圣彼得堡海军造船厂制造的特列什尼科夫院士号现代化科考船投入使用,这是自俄罗斯联邦独立后20年来首次造科考船,与苏联时期建造的现役科考船时隔30年。

该船排水量为1.68万吨,总耗资超过55亿卢布(约2亿美元),由俄联邦水文气象环境监测局托管,俄北极南极科研所使用。该船将主要用于俄在南极的科考任务,为俄南极站点、野外基地提供物资技术保障。特列什尼科夫院士号科考船的下水标志着俄将重返南极洲太平洋板块。

(二)格洛纳斯

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于上世纪80年代正式启动,是基于国防目的研制开发的,这套系统用24颗卫星即可实现全球覆盖。

苏联解体后,该项目因资金短缺而险些下马。随着本世纪初俄经济的复苏,俄对该系统的投资逐渐增多,系统建设也稳步推进。截至2011年底,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共有31颗卫星在轨,其中24颗卫星正在运行、3颗卫星即将投入运行、2颗卫星处于维护中、l颗卫星正在试验、1颗卫星备用。至此,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研发正式完成,实现了全球覆盖、军民两用。

格洛纳斯系统可用于客运、土地使用、桥梁和公路建设等领域的监测,装备于诸如紧急状态部、内务部等职能部门可增强应急反应能力,提高救援效率。

目前,全球主要厂商已经研发出格洛纳斯系统和GPS系统兼容芯片,用于高精度定位领域。2011年这种兼容设备已走入一般民用市场。格洛纳斯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国外应用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俄政府准备在近期批准相应的国家专项计划,推动该系统在国内外的应用。

作为美国GPS系统的竞争对手,格洛纳斯系统已在一些国家占有市场份额。俄罗斯现在已与印度、巴西等四国签署了该系统合作协议,而在独联体部分地区,格洛纳斯导航系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俄联邦航天署和经济发展部已就制定中的《2012-2020年格洛纳斯系统维护、发展和利用》联邦专项计划达成协议,打算在未来8年内为开发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约3466亿卢布(约合115.5亿美元)的国家拨款。俄各方在2001-2011年实施的上一个专项计划中,为发展该系统已投入1071亿卢布。目前制定的新计划将资金投入增加了2倍。

按计划,到2020年,格洛纳斯系统将有30颗在轨卫星,其中6颗备用。为此,俄将在2012-2020年发射13颗格洛纳斯-M卫星和22颗它的升级版——格洛纳斯-K卫星。这是联邦专项计划的最主要开支,预计花费1469亿卢布。

专项计划的第二大开支是格洛纳斯-K卫星的研制和试验,预计需要1383亿卢布。格洛纳斯—K卫星是俄生产的第三代导航卫星。它比第二代格洛纳斯-M卫星的服役期限更长、重量更轻、导航更精确。

第三项重要任务是在俄罗斯境内外更新并扩建地面控制及测量系统。俄罗斯计划在南极建立一个卫星监控站,以确保格洛纳斯系统完全覆盖南半球。

(三)植物园、动植物标本馆

1.植物园

俄罗斯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植物园的国家之一,其历史甚至可上溯至18世纪的沙俄时期。

俄罗斯非常重视植物园建设,在关于特别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条文中将植物园和树木公园列为单独的类别。其功能是收集特殊的植物物种,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丰富植物种类,并开展科学研究、教育和科普活动。

俄罗斯的植物园均是俄罗斯植物园协会的成员,而协会本身也是国际植物园联盟的成员。2007年该协会计有来自不同归属单位(俄科院、俄农科院、俄教科部等)的约100家成员,总面积超过7500公顷。其中主要的有俄罗斯历史最悠久的俄科院科马洛夫植物研究所植物园(建于1713年,圣彼得堡)、俄科院“茨钦”中央植物园(莫斯科)和俄科院西伯利亚分院中西伯利亚植物园(新西伯利亚市)等。但由于资金不足,俄罗斯的植物园与树木公园的状况不容乐观。目前,虽然俄罗斯的各类植物园、树木园数量多、历史悠久,但普遍存在污染、资金不足、园区管理缺失等问题,亟须改善。

2.植物标本馆

俄罗斯被列入国际标本馆索引的标本馆共有97所,其藏品并获得英文字母索引代码。俄罗斯的一些大型研究所、植物园均建有植物标本馆,如科马洛夫植物研究所、俄科院植物园和俄科院西伯利亚分院植物园等。

俄罗斯科学院科马洛夫植物研究所植物博物馆建于1823年,不仅收藏有丰富的植物标本(716万份),还收集了大量有关植物的文献资料、图片等。

俄罗斯科学院中央植物园专设有植物标本实验室,主要标本计有维管植物57.6万份和苔藓植物5.8万份。西伯利亚分院植物园标本馆是1976年从伊尔库茨克迁到新西伯利亚市的,目前收藏有55万份植物标本。此外,莫斯科大学标本馆(92万份)和圣彼得堡大学标本馆(70万)也是拥有大量收藏的标本馆。

3.动物标本馆

俄罗斯最知名的动物标本馆之一是俄科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该馆建于1832年,是在建于1714年的俄罗斯第一个动物陈列馆的基础上扩建而成。标本馆的常年展品超过3万种各类动物标本(其收藏总数要数倍于此),是世界最大的三家动物标本馆之一。其藏品中既包括无脊椎动物(约3000种,不计昆虫)、脊椎动物,也有大量的从热带到寒带的各类动物,同时还按动物演化的不同阶段布置展品。

此外,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和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的动物标本馆也是俄罗斯收藏最丰富的标本馆之一。

(四)极地科考站

俄罗斯是较早在极地地区进行海洋经济和科学活动的国家之一。早在1899年俄国就首次组织了对北冰洋海域的科学和商业探险考察。同年,摩尔曼斯克生物站在亚历山德罗夫斯克投入使用,标志着俄罗斯北极海域基础研究的开始。之后,基于航运、渔业、军事和科研等目的,俄罗斯在北极地区建设了大批观测站、试验站和科学考察站等,并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大量科考站点的建设,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等积累了大量资料。然而,之后数十年间,由于气候变化、自然灾害、战争和资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许多站点已经关闭、搬迁。

近年来,俄罗斯已逐渐恢复对北极的研究开发工作。仅在“国际极地年”期间( 2007-2009),俄罗斯就在北冰洋地区进行了159次各类科学考察。在该区域,俄罗斯的主要研究设施有漂浮式极地考察站“北极-35”(CП-35)和“北极-36”(CП-36)。

2010年10月,为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和扩大研究范围,根据梅德韦杰夫的政府令开放了漂浮式极地考察站“北极-38”(CП-38),旨在发展俄罗斯在北极高纬度地带的科研和现代技术,以完善用于确保俄海洋活动、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北极气候现状等领域的水文气象系统。

苏联对南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始于上世纪40-50年代。1955-1957年,苏联科学院组织实施了首次南极综合考察。伴随着苏联对南极的科考,科考站、机场、补给站等一系列配套基础设施也建设起来,主要有:和平站(苏联第一座南极常年考察站,建于1956年10月)、东方站(苏联最著名的南极常年考察站之一,建于1957年12月)、新拉扎列夫站(常年考察站,建于1961年1月)、青年站(建于1962年2月,1963年1月成为常年考察站)、别林斯高晋站(常年考察站,建于1968年2月),此外还有季节性考察站——进步站(建于1988年4月)、列宁格勒站(建于1971年2月)、俄罗斯站(建于1980年)、友好站(建于1987年)等,其中后三个站点分别于1991年3月、1990年3月和1995年4月关闭。

可见,在苏联时期是俄罗斯南极科考大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在苏联解体后的若干年间,有不少考察站因各种原因被关闭,相应的科学考察活动也减少了。

近年来,为确保俄罗斯在极地地区的权益,加快对南北极的开发,俄罗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在2010年12月正式发布了第2205-P号《关于至2030年海洋活动发展战略》的政府令。该战略中多处涉及北极地区:如提出要完善俄罗斯领海和大陆架的保护体系、恢复对南北极的科学考察活动、建立多学科的大洋和环境高效监测系统、保障俄罗斯在南极的地缘政治利益、分阶段对南极科考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交通进行现代化改造、开展南极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保障俄罗斯在大洋(特别是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多样化和有效的科研与经济存在等。

四、几点启示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运行后,不仅仅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科研基地,同时也将作为公共研究平台对全社会提供科技服务。许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都设有开放共享平台,既可对外提供科学研究数据,又可提供进行科学试验的仪器与装置设施。例如,俄罗斯就通过建立俄联邦科研设备共享中心,将属于政府机构和国立科学院的4800余台专业和特殊科研设备、仪器(截至2012年)提供给全国的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等单位使用。

近年来,俄罗斯积极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俄教科部为此成立专门机构促进实施托克马克(НГНИTOP )、高通量束流反应堆(ПИK)、第4代同步辐射源(ИCCИ-4)、重离子碰撞束流超导环( NICA)和碰撞正电子束加速器等大科学项目。同时,在一些重大的国际大科学项目中,俄罗斯也是主要的参加者,如俄罗斯广泛参与欧洲自由电子X射线激光器( XFEL)、国际热核反应堆(ГTER)等大科学项目的研究。

中国应积极推动中俄两国在俄具有优势地位的大科学装置研发领域开展合作,特别是在当前俄罗斯遭遇西方制裁的环境下,抓住时机,以资金换技术,促进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

推荐访问:俄罗斯 基础设施建设 状况 研究 科技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