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时评

时间:2022-01-18 16:44:58 来源:网友投稿

习主席出访途中说的这些话,直抒胸臆!

3月22日下午17点多,习主席驱车来到意大利众议院,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会见临近结束时,菲科抛出了一个问题,“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因为我本人

当选众议长已经很激动了,而中国这么大,您作为世界上如此重要国家的一位领袖,您是怎么想的?”习主席的目光沉静而充满力量,他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

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稍作停顿,他继

续讲道,一个举重运动员,最开始只能举起50公斤的杠铃,经过训练,最后可以举起250公斤。我相信可以通过我的努力、通过全中国13亿多人民勠力同心来担起这副重担,把国家建设好。我有这份自信,中国人民有这份自信。

2014年2月7日,在俄罗斯索契,就有这样一场对话。当天,正在俄罗斯访问的习近平主席接受了俄罗斯电视台主持人布里廖夫的专访。《时政新闻眼》节选了两小段。布里廖夫:请问您

的执政理念是什么?习近平: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布里廖夫:您担任中国国家主席快一年了,领导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您的感受是什么?习近平: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人民生

活水平也还不高,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我曾在中国

不同地方长期工作,深知中国从东部到西部,从地方到中央,各地各层级方方面面的差异太大了。因此,在中国当领导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

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

十个指头弹钢琴。

2017年11月,习近平首次出访选择了社会主义邻邦越南。在阮富仲总书记陪同下,习主席

重走芒果路,瞻仰胡志明故居,重温毛泽东、周恩来、胡志明等中越老一辈领导人结下的深厚传

统友谊,感慨万千。习主席说:“他们夙夜在公、一心为民,他们的贡献和友谊超乎想象。他们

不愧是我们的楷模。见贤思齐,我们应当向毛主席、周总理和胡志明主席学习看齐,把中越友好

传承好、发展好,造福两国人民。凡是为人民做了好事,在历史上一定会留下佳话。”

“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 2017年8月,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

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讲的这一句话。

真正同人民结合起来(人民观点)

——年轻干部,上好成长“必修课”③

“到农村去,那里有生我养我的爹娘;到农村去,那里有育我成长的南瓜米汤;到农村去,

那里是魂牵梦绕的故乡。”在田间地头,在山村乡野,总能看到驻村第一书记的身影。今天,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他们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不仅赢得了群众信赖

和社会点赞,也为自身成长进步积累下宝贵财富。

“要牢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真正同人民结合起来。”在2019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年轻干部“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把党的初心、党的使命铭刻于心,把人民放在

心中最高位置,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语重

心长的讲述,为年轻干部点亮了引路明灯。

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同人民风雨同舟、

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会一事无成。74年前的“延安窑洞对话”和70年前的“西柏坡赶考”,都给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

民心者失天下”的答案。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是阅卷人”的生动实践,更以看得见、摸得着的

历史性成就和变革,诠释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厚伟力。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看一个

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

年轻干部在职在岗,说到底,只有真正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才能找到自身的“存在感”“价值感”。我们的工作充满着温度与厚重,每个决策、每项措施背后,都是万家忧乐、民生冷暖。从苏区干部“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到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

有他自己”,再到廖俊波“跟老百姓坐在一条凳子上”,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让人生

奋斗有了更高思想起点、不竭精神动力。也唯有真正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在群众中

留下好的口碑。要论成长、要论收获,还有比这更有价值的成长、更有分量的收获吗?

一个人能走多远,心的志向决定脚的方向。基层一线,是年轻人磨练意志、增长本领最好的熔炉。“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一个人在年轻时多到基层一线锤炼摔打,多到群

众中间经风雨、见世面,无论对个人成长还是对事业发展都是宝贵财富。年轻干部下基层、走村寨,读好“无字书”、进好“百家门”、行好“万里路”,才能学到活知识,练就真本领。脚下

沾满的泥土,也会化作心中的肺腑真情。“真正同人民结合起来”,可以说是年轻干部成长最根

本的方法论。

建功新时代,人民群众中间到处有施展才华、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今天的年轻干部,很多是从“家门”到“校门”再进“机关门”,了解国情的少,熟悉基层的少,亲近群众的少,甚至有

的年轻干部心理上与乡土乡亲有代沟,情感上同民生民瘼有温差。由此而言,“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主动沉到困难大、矛盾多、条

件差的地方经风雨、练本领,方能克服“头重脚轻”、阅历不足的问题,除却“骄娇”之气,真

正成长为为民务实清廉的合格干部。

青春因初心而不老,梦想因奋斗而生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的,更

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年

轻干部担当大任,青春中国其道大光,前途必定不可限量。

自觉涵养历史思维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新中国从当初积贫积弱的状态,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取得的历史性跨越令世人瞩目。站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温故知新,以史为鉴,显得尤为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涵养“历史思维”,我们才能总结历史

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所谓历史思维,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历史视野和发展规律中思考分析问题、把握

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科学思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既映照现实,又折射未来。我们研究历史,探索的是规律,启示的是当下,昭示的是未来,

这便是历史思维。为什么我们要强调历史思维?因为历史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其中包含着许

多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方

方面面的思考,是一本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的治国理政教科书。

欲灭其国,先灭其史。”历史不仅仅只是单纯的知识积累,其实更关乎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一贯重视以史为鉴,注重从历史中总结成败得失,从盛衰兴亡中吸取历代治国安邦的经验和教训,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马克思主义者是善于学习历史的”。

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才能明其将往。我们党是具有高度自觉历史意识、十分注重历史思维、善于以历史眼光思考分析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善于把事物放在历史长河中

来考察,从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教训中来总结,从历史分析中判断未来的发展趋势。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便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历史思维的方法,在对一个半世纪中国历史的回顾和

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奋斗主题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具有强烈的历史感。正因为

这种历史感,这一愿景一经提出,就引起亿万中华儿女的强烈共鸣。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和研究历史是为了把握未来,走向未来。洞察历史发展趋势,顺应历史潮流才能在工作中增强主动性和预见性,才能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历史自有其规律,也有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寻找历史规律,便是历史思维的根本任务。马克思曾经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中准确地预言:“如果皇袍终于落在路易·波拿马身上,那么拿破仑的铜像就将从旺多姆圆柱顶上被推下来”。毛泽东同志在大革命失败之后的艰难时期,仍

然自信地预言中国革命高潮就像“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中国革命一定会取

得胜利。邓小平同志确定“三步走”的战略,并且预言只有到21世纪中期,我们才能真正摆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些都是在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对社会发展的成功预测。当然,由于人们掌握的规律不够或知识有限,历史往往会出现更多没有预测到的事件和情况。但是历史思维只能努

力超越这些限制更好地把握历史趋势,而不能放弃这一目标。共产党人不是算命先生,但是科学

地预见未来,制定合理的行动计划,增强与历史同行的信心决心,是历史思维的必然指向。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历史之中有智慧、历史之中有营养。历史思维是一种伟大的动力,

也是一种责任思维,它培养我们一种创造历史的担当精神,推动我们承担起历史的责任。尤其是

领导干部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关键少数”,必须自觉涵养历史思维,将历史作为必修课。这

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在对历史的深入学习思考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养分和力量,

在现实工作中照好历史这面镜子,更好地走向未来。同时不能忘记走过的路,即使走得再远、走

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经历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让勤劳节俭蔚然成风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节俭著称于世。当前,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也有所滋生蔓延,勤劳奋斗、俭朴节约的传统美德正面临被社会淡忘的危险。

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

更陡的时候,处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发扬勤劳奋斗和俭朴节约的

优良传统,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锲而不舍地持续奋斗和勤俭持家。

大力弘扬勤劳节俭美德是形成健康消费理念、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现实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但刺激消费并不是提倡奢侈,我们提倡

的消费应是人的实际需要的满足。

我们强调勤劳奋斗,不是回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模式,而是懂得并坚守“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道理。我们强调俭朴节约,不是要吃糠咽菜,故意过苦日子,而是要在提高生活质量的过

程中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发展方式,珍惜有限的资源、不浪费。

富起来的当代中国人,更加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应以对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奋斗和俭朴节约传统美德作为一项战略性、长期性重要任务,切实

抓紧抓好。把“勤劳”“节俭”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内化为人们的

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行动自觉。彻底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发展模式和

资源利用方式。培育崇尚勤劳节俭的文化,让勤劳节俭的美德体现到社会生活各方面,蔚然成风。

党员干部要把“心”安顿好

作家周国平说:“人最宝贵的东西,一是生命,二是心灵,而若能享受本真的生命,拥有丰

富的心灵,便是幸福。”一个人以什么样的内心对待周围的世界,决定了他生命的轨迹;而一个

人在行为上出现偏差,最根本的原因是内心出了问题。面对纷扰繁杂的世界,只有把一颗“心”

安顿好,才能无惧风雨的考验,拥有圆满的人生。

党员干部是群众的带头人,一言一行无不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代表着组织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着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更要按照合格党员标准修心立德,把“心”安顿好,让自己从容应

对各种复杂情况和现实考验,做到心定神宁,行止有矩。

对待得失怀一颗平常心。对待个人得失的态度,是映照党员干部思想作风、修养境界、人品官德的一面“镜子”。以平常心对待个人得失,就不会患得患失,不会在发展顺利时忘乎所以,

遭受挫折时萎靡不振,就能把身心倾注于党的事业,自觉践行党的宗旨,经得起得失考验。剖析

近年来一些党员干部犯错误、栽跟头的深层次原因,多是在对待得失问题上心理失衡造成的。所以,千万不能在名利地位面前“迷了心窍”,干一些“自作孽、不可活”的蠢事。要始终牢记共

产党员的职责,以谨慎之心对待权力,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以警惕之心对待诱惑,在纪律和规

矩面前不触底线、不碰红线、不越雷池,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做

到事业面前激情似火,名利面前心如止水,这样才像一个共产党员的样子,得到组织和群众的认可。

对待工作怀一颗责任心。党员干部肩负着组织的重托,承载着群众的厚望,如何履职尽责,事关事业成败。实践表明,怀责任心做事,再艰难的路程也能砥砺前行,再陡峭的山峰也能攀登

到顶。反之,如果阳奉阴违、说做两套,责任心缺失,连最基本的诚信都没有,小事也会酿成大祸。对待工作不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更不能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做起来不要,对

工作推三阻四、干工作拖泥带水。作为党员干部,工作上理应标准更高、要求更严、作风更实、

付出更多。无论在哪个岗位,始终用一流标准踏实完成上级交给的每一项工作任务,做到严谨细致、表里如一,如此就没有干不好的工作、攻不下的难关。

对待同事怀一颗友爱心。在一起共事是一种缘分。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能在一个桌上吃饭、一个锅里摸勺,在一块工作学习,这种难得的缘分一定要珍惜维护。平时工作生活中,“勺子碰

锅沿”是很正常的,需要大家在相处过程中,多一些理解与包容,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一滴水能映射太阳的光辉。一个人有没有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境界,做事大气不大气,通过一言

一行、一举一动都能真实反映出来。所以在平时工作中,当同事取得成绩和进步时,一定要及时

送上真诚的祝福和热烈的掌声;当同事工作出现失误和问题时,一定要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当同

事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一定要多一些关心和帮助;当同事遭受批评和受到委屈时,一定要多一些

方法指导和及时鼓励。努力用真心赢得大家的认可,用真情赢得大家的支持,用真诚赢得大家的

信任,用实际行动维护单位的团结、珍惜战友间的情谊、传递大家庭的温暖。

把握成长规律走好成长之路

年轻干部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对基层实际情况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不像在学校中面对自己的同龄人那样轻松自如,可能会陷于繁琐的日常工作中,这不利于年轻干部的

成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辩证地分析看待自己的处境和前途,探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成长道路,是每一名年轻干部都应认真对待的命题。

环境不是决定因素,要有“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豪迈与韧劲。年轻干部接触的多是基层一线工作,与群众有着广泛而深入的联系。当所处环境与自己预期产生差距时,要

激发内心的不屈与奋进,将目光放远、视野放宽,不为耳边流言所干扰、不为眼前琐碎所消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要向当前改革大势靠拢,也要守好自己的底线,不忘为人民服

务的初心。要以踏实肯干的工作劲头、清正廉洁的处事作风、心怀天下的服务精神,多为民办实事、好事。

时间尤其宝贵,要有“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的敏锐与自律。时间不

是点与点的简单累加,而是不断积累的发展历程。要珍惜在基层工作的时间和经验,以学习促思考、以思考带实践,在实践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最是艰难磨练人,不能让“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混日子不作为”的思想消磨意志,必须胸怀全局、立志高远、永不懈怠。

问题引发思索,要有“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的自觉和

自省。年轻干部进入全新的工作环境,问题杂、矛盾多,经验不足。要辩证看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哪里出问题就治哪里,哪里犯错误就改哪里。要培养问题导向意识和谦虚上进的态度,不攀

不比,把该坚守的底线坚守好、该坚持的习惯坚持好。多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多探讨别人的优秀

经验,多摸索自身的独特个性,为基层治理贡献青春力量。

理想创造价值,要有“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的胆识与自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需要各行各业的人共谋大计、共商

大事。年轻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戒除谋官位、混饭吃等消极思想,营造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潜力,树立使命在肩的担当意识。将个人的前途命运融入

国家的前途命运之中,才能创造有益的社会价值,才能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干部成长无捷径可走(人民观点)

——年轻干部,上好成长“必修课”⑤

一棵树苗,惟有经历风吹、雨淋、日晒、虫害等挑战,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一名干部,也惟有经受意志定力、耐心耐力、担当精神等考验,方能成为优秀人才。

“干部成长无捷径可走,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在2019年春季学期中央党

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大家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

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勉励广大年轻干部在摸

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其言谆谆、其情切切,充分体现了对培养选拔优秀

年轻干部的高度重视,充分彰显了对年轻干部成长的关怀与期待。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干部成长是有规律的,对年轻干

部而言更是如此。干部干部,干字当头。这既是职责要求、从政本分,更是能力之来源、成长之

阶梯。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是识别干部、评判优劣、奖惩升降的重要标准。

奋斗在新时代,不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不接几次烫手的山芋,甘于混日子、做太平官,或者搞

自我设计那一套,就不可能激发出个人潜能,也难以磨砺出担当重任的真本领。

多经事方能成大事,犯其难方能图其远。平时多给自己压担子,关键时刻才能挑起更重的担子。现实中,许多年轻干部学历高、综合素质好,具备较为全面的科学文化素养,工作认真负责,发展潜力大。但也要看到,一些年轻干部最缺的是实践经验,特别是缺少在重大斗争中经风雨、

见世面的经历。正因如此,有的人虽然工作勤奋、对自己要求严格,但担当精神不够、斗争精神

不足。正所谓,“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德”,把所有工作都当成考验和

锻炼,才能收获最大的成长。

基层一名年轻干部讲起自己成长的心得体会,就说了四个字,“不要挑活”。的确,年轻干部做的,大多是具体的、基础的工作,一些人认为“存在感”不强、“价值感”较弱。如果目高于顶、挑肥拣瘦,就容易工作质量滑坡、个人心态失衡。一些年轻干部面对千头万绪、复杂繁琐的

工作,面对反反复复、来来回回的周折,也会产生“没意思”的想法,兵来将挡、得过且过,不

会把工作做精、做细、做实,更不会在此基础上总结、提升,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年轻

干部成长成才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必须不弃微末、不舍寸功,一步一个脚印攀登,在攻坚克难中

增长才干。

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与其急功近利、为焦虑所困,莫如跟时间做朋友,涵养久久为功的心态,锤炼实干苦干的硬功。面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肩负共筑中国梦的历史重任,没有

足够本领是难以承担职责使命的。对年轻干部来说,只有加强实践锻炼、真刀真枪打拼,把火热

的实践作为最好的课堂,大胆去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才能真正经受磨砺、收获成长,练就担当任事的宽厚肩膀;也只有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

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砥砺品质、提高本领,才能葆有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

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现代化事业凝聚共识、激荡力量。

《考工记》中说,打造一把良弓需历时一年,经过“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体,冰析灂”的复杂过程;倘若急于求成、省略任何一个步骤,制作出来的弓就会“斫挚不中,胶之不均”,影响品质。“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年轻干部

自觉加强磨练,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始终保持对党的忠诚心、对人民的感恩心、对事业

的进取心、对法纪的敬畏心,努力做到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就必定能打开天空海

阔的征途,成就气象万千的人生。

保持跋山涉水的精神状态

改革开放越深入推进,越需要保持爬坡过坎的压力感,保持跋山涉水的精神状态。

面对已经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改革开放要不要喘口气、歇歇脚?面对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开放会不会停一停、看一看?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

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这告诫全党,必须保持

爬坡过坎的压力感,自觉调适心态、调整状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全

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谈到压力,有人习惯性地将其看成一个消极概念。事实上,适当的压力会产生动力、激发潜力,正所谓“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物理学上有个弹簧效应:弹簧静止时是无力的,

在一定范围内,给弹簧越大的压力,弹簧向上的弹力就越强。积极面对压力,树立正确压力观,

保持一定压力感,就能将压力转化为激发潜能、创造价值的动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跋山涉水、爬坡过坎中成长和成熟起来的,一向敢于顶住外来压力、勇于自我加压、善于化危为机。事实证明,有压力绝不向压力低头,有困难就果断迎难而上,危机才可能化为转机。

“犯其至难,图其至远”。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改革开放越深入推进,越需要保持爬坡过坎的压力感,保持跋山涉水的精神状态。当前,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改革涵盖领域的广泛性、触及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都是前所未有的,推进改革开放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都很大。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无人区”,更加需要我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实践中求真知,在探索中找规律。特别要看到,改革是利益关系的调整,改的是体制机制,革的是利益格局。党员、干部要带头做好思想准备,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激发改革开放的强劲动力。

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未来必定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风险挑战,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改革开放必须牢牢把稳前进的方向盘,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纵观世界各国历史,制度的形成和完善都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场前无古人的伟大革命,是一场接力长跑,尤其需要保持跋山涉水的精神状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这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带来挑战又带来机遇。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任何松口气、歇歇脚、停一停、看一看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党员、干部要自觉保持爬坡过坎的压力感、奋勇向前的使命感、干事创业的责任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落实,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

中意合作见证了东西方文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过往,还将续写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篇。马可·波罗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意大利人,“丝绸之国”则是罗马帝国对于遥远东方的想象。历史彰显出中意合作的厚重感,虽然两国远隔万里,但密切的联系从未中断。今天的中国处处生机蓬勃,意大利也充满活力,足球、美食和精美的设计成为两国人民跨越文化差异的共同爱好,发展、和平与蓝天白云也成为两国政府超越地域阻隔的共同追求。以历史为根,以文化为缘,中意合作正在新的基础上顺利推进。

黄河自青藏高原奔涌而下,逶迤苍莽大地,注入广阔的太平洋;台伯河在罗马穿城而过,流经茫茫岁月,汇入浩淼的地中海。中意合作也应作如是观:历史与未来因新的丝绸之路而重逢,文明与福祉因新的东西交汇而共荣。

推荐访问:人民日报 时评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