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重庆市九龙坡区“健康九龙坡2030”规划2020年11月16日

时间:2022-01-18 16:35:00 来源:网友投稿

“健康九龙坡2030”规划

目录

第一篇建设健康九龙坡

第一章建设思路及目标 (6)

第一节发展基础 (6)

第二节指导思想 (10)

第三节基本原则 (10)

第四节总体目标 (11)

第二篇普及健康生活

第二章加强健康教育 (14)

第一节增强全社会健康观念 (14)

第二节提高健康教育服务水平 (14)

第三节加强青少年健康教育 (15)

第三章倡导健康行为 (15)

第一节引导合理膳食 (15)

第二节促进控烟限酒 (16)

第三节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和毒品危害 (16)

第四章增进体质健康 (16)

第一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17)

第二节完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 (17)

第三节推进体医融合 (17)

第四节促进重点人群体育健身 (18)

第五章促进心理健康 (19)

第一节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19)

第二节强化心理疾患预防和早期识别 (19)

第三节完善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 (19)

第三篇优化健康服务

第六章加强公共卫生服务 (20)

第一节强化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 (20)

第二节有效防控传染病 (20)

第三节消除地方病 (21)

第四节做好计划生育服务 (21)

第五节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22)

第七章优化医疗服务..................................................................

22

第一节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发展 (22)

第二节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 (23)

第三节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23)

第四节加强行业作风建设 (23)

第八章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24)

第一节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24)

第二节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 (25)

第三节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 (25)

第九章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26)

第一节优化人口结构 (26)

第二节完善养老服务 (26)

第三节健全养老服务制度 (27)

第十章强化重点人群健康服务 (27)

第一节促进妇女儿童健康发展 (27)

第二节加强低收入群体健康服务 (28)

第三节维护残疾人健康 (28)

第四篇完善健康保障

第十一章完善医疗保障 (29)

第一节完善全民医保体系 (29)

第二节完善医疗保险管理服务 (29)

第三节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30)

第十二章强化药品供应保障 (30)

第一节完善药品、医疗器械流通体制改革 (30)

第二节落实国家药物政策 (31)

第五篇建设健康环境

第十三章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31)

第一节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 (31)

第二节建设健康区和健康村镇 (32)

第十四章促进生态建设 (33)

第一节防治环境污染 (33)

第二节健全环境健康危害监测与评估制度 (33)

第三节推进城乡生态园林环境改造 (34)

第十五章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34)

第一节实施食品安全战略 (34)

第二节强化药品安全监管 (35)

第十六章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35)

第一节加强安全生产 (35)

第二节强化职业健康 (36)

第三节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 (36)

第六篇发展健康产业

第十七章优化多元办医格局 (37)

第十八章推进健康服务新业态 (37)

第十九章加快发展医药产业 (38)

第二十章大力发展健康食品产业 (38)

第二十一章积极发展休闲运动产业 (39)

第七篇健全支撑保障

第二十二章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39)

第一节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39)

第二节完善健康筹资机制 (40)

第三节转变政府职能 (40)

第二十三章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40)

第二十四章加强人才科技支撑 (41)

第一节加强人才培养使用 (41)

第二节推进科技创新驱动 (42)

第二十五章加强健康信息化服务 (42)

第一节强化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42)

第二节加快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 (43)

第二十六章加强健康法治建设 (44)

第八篇强化规划实施

第二十七章加强组织领导 (44)

第二十八章加强宣传引导 (45)

第二十九章强化规划管理 (45)

为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加快推进健康九龙坡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通知》、重庆市卫生与健康大会和《中共重庆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健康重庆2030”规划〉的通知》,结合全区实际,编制本规划。

第一篇建设健康九龙坡第一章建设思路及目标

第一节发展基础

九龙坡区历来高度重视发展健康事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上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广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和体育运动,持续实施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等综合治理,健康领域改革发展取得显著进步。截至2015年,在全市率先实现镇村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完成区域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信息平台一体化建设任务,居民医疗卫生信息实现联机共享。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管理示范区、国家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国家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国家卫生区。生态环境品质提升,桃花溪、彩云湖等河流和湖库深度治理,绿脉走廊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村庄环境连片整治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拥有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1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2所,国家级重点专科2个,市级重点(特色)专科5个,市级规范化培训基地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床位6.9张、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3.09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3.69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升至44.1%,《国民体质测试标准》合格以上比例达到94%。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87天;建成市级卫生镇(街)11个,市级卫生单位(社区)60个,市级优秀卫生单位5个,市级生态卫生村、健康村32个,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100%。得益于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能力的提升,全区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5岁,婴儿死亡率下降到4.56‰,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8.44/10万,卫生与健康领域主要指标居于西部前列、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要求相比,我区卫生与健康领域仍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城市优质服务短缺与基层服务能力薄弱并存,高端人才和全科、儿科、精神科等医疗资源尚难以满足需求。公立医院改革有待深化,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有待健全,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有待完善,医疗保障水平仍需提高,医保支付对医疗服务的激励约束作用发挥不够充分,部门协同推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还不完善。健康生活方式尚未全面普及,慢性病、常见病多发高发,健康促进、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各环节缺乏有效衔接。传统环境卫生问题与现代环境卫生问题并存。健康产品与服务供应保障能力不足。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生态环境与生活方式变化等,也给维护和促进健康带来一系列新挑战,需要从战略层面统筹解决。

推进健康九龙坡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居民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未来15年,健康九龙坡建设面临诸多机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深刻阐明建设健康中国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党和国家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为健康事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条件。重庆市卫生与健康大会上进一步明确了我市卫生与健康的发展原则,以基层为重点,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九龙坡区全域统筹、板块共进,着力推进产业、城市、人口融合,着力推进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努力建设全域高新的创新之城、全球链接的开放之城、全新魅力的人文之城、

全景如画的美丽之城、全民共享的幸福之城,这都为助推健康事业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九龙坡区卫生与健康事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迎来了上层次、上台阶的最佳时机。全区上下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全力推进健康九龙坡建设,为实现“高新九龙坡、美丽山水城”的总愿景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节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七中、十九届一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切实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动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普及健康生活,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打造“一刻钟休闲圈”和“半小时健身圈”。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第三节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健康优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增强群众获得感。

政府主导,共建共享。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统筹社会、行业和个人三个层面,从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发力,强化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军民融合和个人健康责任,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

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总抓手,主动适应人民健康需求,遵循健康领域发展规律,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加快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健康服务从粗放型发展向绿色集约型发展转变。城乡统筹,公平可及。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资源配置。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缩小城乡、区域、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差异,使全区居民享有所需要的、有质量的、可负担的健康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注重实效,分步推进。坚持问题导向与顶层设计并重,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健康领域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制定阶段目标和行动计划,落实重点任务,加强监测评估,以点带面,逐步实现全民健康全覆盖。

第四节总体目标

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服务体系完善高效,生态建设和健康产业稳步发展,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体育健身服务,主要健康指标保持全市领先。

到2030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建成有一定影响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国家东部发达地区同期平均水平。

——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居民身体素质明显增强,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5岁,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显著提高。

——群众健康素养大幅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健康自我管理意识明显增强。

——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社会保障和安全体系更加健全,危害健康的主要环境因素得到有效控制,持续推进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

——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全面建立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健康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康科技创新实力大幅提升,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健康产业稳步发展。建立起特色鲜明、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扶持一批中小微企业配套发展,健康服务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表1 健康九龙坡2030年规划主要指标

11、重庆市九龙坡区“健康九龙坡2030”规划2017年11月16日

第二篇普及健康生活第二章加强健康教育第一节增强全社会健康观念

实施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倡导树立科学健康观,强化个人健康责任,发展健康文化。加大居民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工作力度,评估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大力推行“社区—家庭—个人”健康管理模式,扎实开展“健康服务九龙行”等品牌活动,深入推进健康教育进社区、进家庭、进乡村、进学校、进单位“五进”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和促进。加强健康信息发布及健康科普平

台建设,拓展健康传播渠道,通过电视、专栏、网站、公益广告、微信、APP等,充分运用新媒体创造良好的健康传播环境。加强流动人口的健康知识普及。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企业、健康社区/健康村、健康家庭及个人的创建及评选活动,形成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第二节提高健康教育服务水平

建立健全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健康教育服务能力,强化与非政府组织、群众团体的沟通合作,形成工作合力。强化健康教育基地和健康教育馆建设,到2030年,力争创建为健康促进区,二级以上的医院“健康促进医院”全覆盖,每个社区建设1个“居民健康教育活动室”(区民政局建议改为:在每个社区开展居民健康教育活动)、每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1个“健康小屋”,为居民赠送“健康服务包”,引导居民加强自我健康管理。

第三节加强青少年健康教育

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不断完善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初中开课率达到100%,高中阶段以生理、心理健康为主。强化学校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推广青少年健康教育适宜技术和工具的使用。建立学生健康危险因素监测评价体系。鼓励建立校内、外青少年健康教育基地,推进社区课外和学校课堂共建、知识普及和教育活动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

第三章倡导健康行为第一节引导合理膳食

普及膳食营养健康知识,推广居民膳食指南,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开展居民营养监测,推行儿童、青少年营养午餐,加强慢性病、老年人、孕产妇等重点人群膳食指导。倡导居民低盐低脂饮食,鼓励开发低糖、低脂和低盐食品。建设健康食堂和示范餐馆。建立临床营养工作体系,实施临床营养干预。到2030年,居民营养知识素养明显提高,营养缺乏疾病发生率显著下降,居民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较2015年下降20%,超重、肥胖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第二节促进控烟限酒

贯彻落实控烟法规,大力宣传烟草烟雾危害知识,加大无烟环境创建力度,提高全社会控烟意识。推进控烟健康教育,巩固无烟医院、无烟学校创建成果,继续开展无烟单位、无烟公共场所等无烟环境创建活动。到2020年,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下降到20%。加强限酒健康教育,控制酒精过度使用。加强酒精使用有关疾病预防和干预,强化有害使用酒精监测。继续落实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措施,保护青少年人群免受烟草酒精危害。

第三节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和毒品危害

强化社会综合治理,以青少年、育龄妇女、流动人口为重点,开展性健康、性道德和性安全的宣传教育和干预,有效降低不安全性行为,减少非意愿妊娠和人工流产。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有效降低性传播疾病发病率。加强毒品预防教育,强化戒毒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构建戒毒治疗、康复指导、救助服务相结合的戒毒工作机制,规范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扩大戒毒药物维持治疗覆盖面。加强戒毒康复人员帮扶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强跟踪管理和行为干预。

第四章增进体质健康第一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继续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培育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民俗民间传统和乡村农味农趣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和不同行业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群众性体育健身团体发展,加快镇(街道)体育组织建设。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指导服务。到2030年,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51%,群众身体素质稳步增强。

第二节完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

严格落实新建居住区和社区全民健身设施配建标准,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加强健身步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建设,建成西城文体中心、区全民健身中心等大型体育场馆。加强城区公园、广场等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维护。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无障碍条件。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机关建设体育设施和场地,完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鼓励社会捐赠建设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到2030年,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以上,在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

第三节推进体医融合

建立和完善适合重庆疾病特点和环境的“运动处方库”,重点针对糖尿病人、高血压病人、骨质疏松等各类慢性病制定多样的体医结合治疗手段。从居民体质监测(健康体检)、居民健康指导、居民健身宣传指导三个环节构建社区“体医结合”的公共服务新模式。加强体医结合人才培养。开展全民体质测试,建成区国民体质监测站,加强镇街国民体质监测点建设。强化全民健身活动状况监测分析,综合运用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等监测数据,推进全民健身科学决策。

第四节促进重点人群体育健身制定实施老年人、青少年、职业人群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加强公益性老年健身体育设施建设,强化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体育设施的功能衔接,广泛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积极鼓励和推广“工间操”活动,机关、企事业单位落实工作场所工间操制度。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学校体育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学生每周参与中等强度体育活动达到3次以上,学生在校每天运动不少于60分钟,每位在校学生都熟练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竞技类体育运动技能。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达25%以上。加大对全民健身助残工程的支持力度,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加大对社区矫正人员等特殊人群的全民健身服务供给。第五章促进心理健康第一节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区精神卫生中心迁建工程,逐步建成为全区精神疾病防治和精神卫生业务指导中心。建立区镇村三级精神卫生服务网络,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精神科或心理治疗门诊;到2030年,全区每10万常住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4.5名,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1-3名专兼职精神病防治人员;在学校、监禁及强制性教育改造场所、大型企业及机关事业单位配备合格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开展重点人群心理行为干预试点,探索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网络。第二节强化心理疾患预防和早期识别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质。关注儿童、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和特殊职业人群心理问题,加强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通过体检筛查、专项排查等多种方式,实现早发现;通过心理援助服务,实施早干预。依托基层组织及社会团体,广泛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疏导。到2030年,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水平显著提高。第三节完善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

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服务管理。继续实行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多部门齐抓共管的精神卫生工作机制和服务模式。优化康复措施,降低危险行为发生率。完善救治救助制度,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治疗性康复服务项目的支付范围,推动实施免费服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政策。全面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到2030年,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实现全覆盖,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90%以上。

第三篇优化健康服务第六章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第一节强化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

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巩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成果。健全死因监测、肿瘤登记报告、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和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制度,推进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逐步建立单位员工定期体检制度,实现慢性病早期发现、早诊早治。加强医防协作,加大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的综合防治,实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干预全覆盖,将重点癌症、脑卒中等重大疾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纳入诊疗常规。加强学生近视、肥胖、龋齿等常见病防治。到2030年,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下降30%,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12岁儿童患龋率控制在25%以内。

第二节有效防控传染病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疾病防控能力。改建区疾控检测检验中心,区疾控中心能力建设达到国家标准(建标127—2009地市级)。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室建设,提高传染病监管和规范治疗水平。加强传染病疫情报告、分析、预测和预警,扩大疫情直报网络覆盖面,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98%以上。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全市领先水平,探索引入商业保险模式来建立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机制。完善艾滋病监测和检测网络,扩大干预措施的覆盖面。实施“恩诺”关爱行动,搭建艾滋病感染者(病人)交流平台。加大肺结核患者发现力度,强化耐多药肺结核筛查和监测,实现患者全程随访管理。有效应对流感、手足口病、麻疹等重点传染病疫情,完善狂犬病、禽流感等人畜共患传染病综合治理策略。防范突发急性传染病输入,加强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防控。加强区域协作,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加强疟疾监测和处置,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第三节消除地方病

加强重点地方病综合防控,强化碘缺乏病、地氟病、克山病等重点地方病病例筛查、监测和处置,通过合理补碘、改炉改灶、科学改水、健康教育等综合干预措施,有效降低地方病危害。

第四节做好计划生育服务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统筹推进生育政策、服务管理制度、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和治理机制综合改革,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由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调控总量、提升素质和优化结构并举转变,由管理为主向更加注重服务家庭转变,构建以生育支持、育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为主题的家庭发展政策框架。落实各项鼓励按政策生育的经济社会政策,减轻家庭生养子女负担,适度提高生育水平。到203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实现自然平衡。改革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方式,完善宣传倡导、依法管理、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长效工作机制。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特别扶助制度,实行奖励扶助金标准动态调整。

第五节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持续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强化服务提供和绩效评估,推进购买服务和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群众知晓率。探索“互联网+社区健康管理”模式,扩大群众受益覆盖面和有效服务数量,为群众提供连续、优质、协同的公共卫生服务。做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到2030年,基本建成与城乡居民全生命周期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密切相关、财政可负担、技术可行、覆盖全人群的服务项目清单,对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实施有效干预,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第七章优化医疗服务第一节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发展

按照“需求导向、结构合理、立足基层、填平补齐”的思路,构建以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为龙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民营医院和其他公立医院为补充,分工明确、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公立医院发展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从数量攀升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加强重点学科、临床重点(特色)专科建设,提升综合救治能力。加强精神卫生、儿科、妇产科、老年、康复、护理、传染病救治、肿瘤和口腔等急需专科建设。加大对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硬件设备、基础建设的投入,加强基础卫生医疗机构人才队伍建设。

第二节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

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大疾病联合防控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实现医防结合。建立不同层级医疗分工协作机制,全面推行“1+1”(1家基层医疗机构、1家综合医院)紧密型、联合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建立“签约+综合健康管理+有序诊疗”的分级诊疗服务路径,形成“治疗-康复-长期护理”完整医疗服务链。完善医联体、医院集团等多种分工协作模式,逐步减少三级医院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比例。

第三节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完善医疗质量评估与控制体系,建成覆盖临床主要专业的医疗质量评估与控制组织,落实临床诊疗规范和标准,建立医疗质量评估与控制信息平台,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改进医疗服务流程,推进合理用药,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提升医疗服务同质化程度,基本实现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再住院率、抗菌药物使用率等指标均处于全市平均水平以上。

第四节加强行业作风建设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和医疗卫生人文关怀,开展“树行风、塑形象”为主题的人民满意白衣天使评比,争创“优质服务窗口”,开展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项治理。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加强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组织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第八章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第一节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健全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加强区中医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能力建设,实施区中医院扩建项目,深化名院、名科、名医为核心的中医品牌建设。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与专科建设。开展重大慢性疾病中医临床联合攻关和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探索中医综合治疗模式。通过西学中、中医全科医师培养等逐步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到2020年,基层中医馆建成率达100%,基层中医药诊疗服务量、辖区群众对中医药的满意度居全市前列。到2030年,中医药服务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节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

注重师承教育,继续开展“师带徒”、“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基层中医全科工作室”建设等工作。落实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制度,加强对中医药临床诊疗技术、民间医药知识技术和传统中药技术的继承应用。落实中医药法规,建立并健全中医药发展政策、管理体系和评价及标准体系。建设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加强中医优势病种、重大疾病和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第三节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

大力推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拓展医疗机构中医服务领域,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技术支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和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开发中医药养生保健产品。深化中医特色康复服务。设置中医药博物馆,进行中医药传统文化展示,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力争打造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示范基地,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医药文化,开办中医药科普讲堂、中医进校园等"特色中医巴渝行"等活动。

第九章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第一节优化人口结构

全方位贯彻落实全面两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提升人口素质,逐步实现人口数量红利向人口素质红利转变。完善促进劳动年龄人口流入的政策,创新体制机制,打造人尽其才的包容性环境,形成“经济发展--人口集聚”的良性循环。力争到2030年,全区老龄化程度接近全市平均水平。

第二节完善养老服务

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托底作用,发挥民政养老、卫生计生医疗服务、人力社保社会保险合力作用,探索“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养老服务发展模式,将条件适宜的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整合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管理、运营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临近设置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不断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大力支持主要面向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老年养护院建设,支持医养结合养老设施建设。全面落实推动医养结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将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加强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建设。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可适当转向老年病治疗、老年护理等特色方向,建立全科医生与老年人家庭医疗契约服务,探索家庭医护新举措。开展老年人慢性病、心理问题的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到203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达到95%以上,每千常住人口养护型床位达到1.2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40张,城市、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

第三节健全养老服务制度

推广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全面实施养老服务评估,老年人状况统计调查和发布制度,逐步落实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政策、扶助老年人慈善支持政策、为老服务人才激励政策,逐步提高贫困、高龄、失能老人的护理补贴和高龄老人津贴,继续推动“孝老安康”工程、增强政策合力。

第十章强化重点人群健康服务第一节促进妇女儿童健康发展

实施妇幼健康保障工程,按照三级妇幼保健院标准迁扩建区妇幼保健院,夯实区、镇(街)、村(居)妇幼健康三级管理网和服务网。健全促进妇女儿童发展政策体系,为妇女儿童提供系统、规范、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服务,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巩固婚前医学健康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加强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阻断,规范孕产期健康管理,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全力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减少儿童出生缺陷发生。加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规范引导早教服务机构发展。完善区域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网络,加强孕产妇危重症救治和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加强新生儿复苏和儿童疾病综合管理。继续实施城乡妇女“两癌”免费检查,提高妇女常见病筛查率和早诊早治率。

第二节加强低收入群体健康服务

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对口支援等形式提高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做到精准到户、精准到人、精准到病,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对口支援等形式提高当地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扶助政策,健全困难群众医疗保障和救助体系,探索建立困难群众医疗专项救助机制,保障低收入人群健康。

第三节维护残疾人健康

制定实施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加快建立残疾报告制度,加强部门配合,增强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加大符合条件的低收入残疾人医疗救助力度,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按规定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逐步实现0—6岁视力、听力、言语、智力、肢体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免费得到手术、辅助器具配置和康复训练等服务。夯实区级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集指导、培训、辐射功能于一体的区残疾人康复服务平台,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实施精准康复,为城乡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改善残疾人医疗服务,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先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签约服务。继续开展防盲治盲、防聋治聋工作。

第四篇完善健康保障第十一章完善医疗保障第一节完善全民医保体系

建立较为完善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相互联通,覆盖全体居民的多层次、差异化医疗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待遇水平动态调整机制,均衡单位和个人缴费负担,合理确定政府与个人分担比例,实现基本中长期精算平衡。加强医保报销、医疗救助等相关政策宣传,促进各种政策制度衔接,增强政策合力。严格落实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以及医保异地就医结算工作。做好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确保群众参保畅通。

第二节完善医疗保险管理服务

严格落实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探索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基本医保。按照市级部门统一部署,全面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落实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以及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类付费(DRGs)、按服务绩效付费等总额预算管理下的复合式付费方式政策,科学、合理制定总额控制指标,完善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与风险分担机制。充分发挥医保支付制度在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费用不合理增长、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医保监控力度,全面实现医保智能监控,将医保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延伸到医务人员。严厉打击骗保等违法行为,保障基金使用安全高效。

第三节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通过落实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参加商业健康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多种形式的医疗执业保险。探索建立以医生信用和疾病诊治结果为基础的医生医疗责任保险。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的合作机制,发展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到2030年,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显著提高。

第十二章强化药品供应保障第一节完善药品、医疗器械流通体制改革

推进药品、医疗器械流通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开展服务,形成现代流通新体系。引导企业向现代物流发展,建立健全覆盖镇街的现代化医药流通网络,增强基层和边远地区药品供应保障能力。推广应用现代物流管理与技术,健全中药饮片现代流通网络与追溯体系。贯彻药品(医疗器械)电子交易制度,落实医疗机构药品、耗材采购主体地位,以重庆药交所交易平台为支撑,丰富采购方式,鼓励联合采购,加强对采购行为的监管。强化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和预警,完善药品储备制度和应急供应机制。推进公立医院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落实药品“两票制”改革,加快推进药械信息全程追溯体系及医药智能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作。

第二节落实国家药物政策

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重点人群基本药物全额保障。保障老年人、妇女、儿童、罕见病等特殊人群用药。提高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比例,推进医疗机构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建立健全以基本药物为重点的临床综合评价体系,规范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管理。建立健全药品、耗材价格信息监测和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对重点药品和耗材的价格监管。完善医保药品支付标准政策。加强临床药师队伍建设,推进社会药店药师与医院药师并轨执业。

第五篇建设健康环境第十三章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第一节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

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加强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回收利用,全面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完善农村垃圾分类、收集、清运体系建设。加大景区、建筑工地、农贸集市、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环境卫生整治力度,抓好背街小巷、卫生死角、占道摊点、乱搭乱建、噪声扰民、污水横流等区域突出问题的整改治理。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强化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加强水质安全全过程监管。大力建设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加强病媒生物防制,建立覆盖城区城镇的病媒生物监测网络。到2030年,国家级卫生镇全覆盖,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8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农村集中式供水比例达到95%,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达到80%,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城区城镇“四害”密度全面持久达到国家C级标准以上。

第二节建设健康区和健康村镇

深入推进健康区、健康村镇建设,建立完善管理机制。保障与健康相关的公共设施用地需求,完善相关公共设施体系、布局和标准,把健康融入城乡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开展健康社区、健康村、健康家庭、健康医院、健康校园等健康“细胞”工程创建活动。到2030年,健康“细胞”工程建设覆盖全区所有镇街,建成一批健康示范村镇(社区)。

第十四章促进生态建设第一节防治环境污染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推进联防联控,严格环境准入,建立环保负面清单,努力解决影响城乡居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全面实施工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优化产业布局,严格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强化源头预防。大力开展空气污染综合防治。加强空气污染综合防治,遏制扬尘污染,创新扬尘管理手段,建成覆盖重点企业、工地和干道的扬尘监控平台。强化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完善空气质量监测与预警工作平台,实施以空气质量日变化为依据的减排措施。严格监管噪声污染。强化水污染防治,加强流域水资源保护,严格城市规划蓝线管理。防治地下水污染。保护饮用水水源安全。建成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积极防范人居环境风险。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改善区域土壤环境质量。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量,加强对重度污染林地、园地产出食用农(林)产品质量检测。积极防范人居环境风险。

第二节健全环境健康危害监测与评估制度

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管理制度。在重点区域、流域、行业定期开展环境与健康调查,建立覆盖污染源监测、环境质量监测、人群暴露监测和健康效应监测的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网络及风险评估体系。实施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开展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评价。建立健全环境健康风险沟通机制。建立统一的环境信息公开平台,全面推进环境信息公开。推进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和信息发布。

第三节推进城乡生态园林环境改造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强化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加强城市绿线管理,按照城市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推进城市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圈建设。加强城市中心区、街头游园等小型绿地,改造提升城市公园服务设施和服务功能。统筹规划建设城乡绿道网络体系,实现城市园林绿色生态化、景观、游憩、文化、科教、防灾等多种功能协调发展。到2030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9%,绿化覆盖率达41%。

第十五章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第一节实施食品安全战略

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推进食品生产企业规范化建设和质量体系建设。加强食品安全日常监督检查,建立食品安全监管大数据云计算。加强互联网食品经营治理。建立健全全区、街(镇)、村、社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实现网格化无缝化监管。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严守食品安全每一道防线。到2030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食源性疾病报告网络实现全覆盖。

第二节强化药品安全监管

宣传、鼓励企业研发创新药(医疗器械)及临床急需新药(医疗器械),指导企业完成相关产品审评审批的申报、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申报工作。建立健全区、镇街药品安全监管网络,延伸监管触角,发挥镇(街)、村(居)协管员的作用。加强对药品(医疗器械)临床不良反应监测力度,加大对重点产品抽检力度。严肃查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过程中各类违法行为,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医疗器械和化妆品监管。完善药品、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部门协作。

第十六章完善公共安全体系第一节加强安全生产

以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为重点,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系统建设,统筹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推行风险等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加快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应用。加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广泛开展道路交

通安全宣传活动,强化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严格道路运输市场准入管理,加强机动车安全管理。严厉整治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将公民交通安全违法记录与个人信用等挂钩。加强儿童和老年人用品用具安全标准监督检查,建成伤害预防控制和监测体系,强化重点领域质量安全监管,减少消费品伤害。

第二节强化职业健康

开展职业病危害基本情况普查,强化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和前期预防。建成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评估和报告网络,遏制尘肺病和职业中毒高发态势。建立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对职业病危害高风险企业实施重点监管。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强化职业病报告制度,开展用人单位职业健康促进工作,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发生。加强个人辐射剂量管理和放射诊疗辐射防护。到2030年,接触职业危害因素职工健康监护率、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率、疑似职业病诊断率、职业病患者工伤待遇落实率均达到100%。

第三节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

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广泛开展应急自救互救常识培养和训练。建立统一联动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加强应急处置技术储备和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应急物资储备,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强化演练,提高突发公卫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落实应急救治经费。到2030年,城乡公共消防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常见急救设备配置覆盖重点公共场所,覆盖城乡的、较为完善的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全面建成,交通事故、火灾事故等突发事件致死比例持续降低,力争实现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30%。

第六篇发展健康产业第十七章优化多元办医格局

进一步落实加快发展社会办医政策措施,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引导社会资本向西部地区、城市开发区举办高层次、专科型医院,支持保险业投资、设立医疗机构,推动社会办医院成规模、上水平发展,支持发展医院管理集团,增加优质医疗服务供给。落实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鼓励公立医疗机构为社会办医疗机构培养医务人员,提高技术水平。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差异化发展,提供特色诊疗服务。加强政府监管,推进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促进社会办医规范发展。

第十八章推进健康服务新业态

制定实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个性化、高端健康需求有效供给的市场机制,制定针对性的税收、土地、人才等扶持政策,积极推进医疗与养老、旅游、互联网、体育健身、食品融合。发展健康体检、咨询服务业,建设一批连锁性医疗体检机构,培育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咨询、辅导机构。发展以母婴护理、家庭护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家庭服务业。推进养老养生与文化旅游融合,积极发展中医药养生旅游。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专业医学检验中心、影像中心、病理中心和血透中心。支持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以及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建立健康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和统计制度。推进专业化、市场化的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发展以制作和传播健康信息为主的信息媒体业。到2030年,建成规模以上的健康产业园1—2个,使健康产业成为全区经济支柱产业。

第十九章加快发展医药产业

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医药创新和转型升级。着力支持创新药物和中药研发生产,支持企业开发国外专利即将到期的药品原料药及制剂,加速产品研发及产业化。积极推动生物制药高端化。

支持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化发展。建设无创医疗产业基地,支持研发更加高效的超声聚焦技术,培育发展手术机器人,胶囊内窥镜、血液净化器等产品,支持企业突破并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高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营销水平。支持企业开发功效确切的保健康复器械产品,开发适合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便携式、可穿戴设备。支持发展大型医疗设备和新型医用材料研发制造。

第二十章大力发展健康食品产业

全面深入推进“三品”战略。深入挖掘我区特色农林果蔬资源,着力推进食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黑色”“富硒”等功能性农产品向加工制品转化,重点发展以药食同源为特色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保健食品和新产品。研究开发功能确切的保健品,加快形成保健食品产业集群,加强食品工业装备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创新营销模式,拓宽产品营销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做精,鼓励小微食品企业规范经营,构建大、中、小、微企业共生发展的良好产业格局。

第二十一章积极发展休闲运动产业

推进体育产业体制创新,落实具体配套政策,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培育多元市场主体。推进场馆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创新,推动体育场馆规模化、专业化运营,加快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发挥政府购买服务作用,支持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逐步建立体育消费个人或家庭奖励机制。加快体育衍生品创意和设计开发,为群众提供更多互动性强,参与性强的产品和服务,积极引导体育消费。丰富体育赛事活动供给,形成独具特色的竞赛表演市场体系。培育一批专业性强、理念先进、管理规范的体育健身俱乐部。打造2-3个具有区域特色的健身休闲示范镇街和健身休闲产业群。

第七篇健全支撑保障第二十二章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第一节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把保障人民健康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目标,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各部门各行业的沟通协作,形成促进健康的合力。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系统评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对健康的影响,健全监督机制。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加强社会监督。

第二节完善健康筹资机制

强化政府引导,健全政府健康领域相关投入机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健康领域投入力度,科学合理界定政府支出责任,履行政府保障基本健康服务需求的责任,确保对基本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助及时足额到位,确保对公立医院投入责任落实到位。建立结果导向的健康投入机制,开展健康投入绩效监测和评价。充分调动社会组织、企业等的积极性,形成多元筹资格局。鼓励金融等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完善扶持措施。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鼓励社会和个人捐赠与互助。

第三节转变政府职能

进一步推进健康相关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简化健康领域公共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创新监督执法方式,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及“双随机、一公开”重点抽查。健全执法体系,夯实基层监督执法队伍。推进卫生与健康综合监管,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监管中的作用。

第二十三章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力争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上取得突破。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区所有的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实现公立医院良性运行、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整体负担不增加。加快公立医院分类发展,采取整合、转型、改制,发展多元化办医服务体系。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有效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不断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加快推进医疗机构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完善政府主导、第三方参与、医院内部管理和社会监督为补充的综合监管长效机制。

第二十四章加强人才科技支撑第一节加强人才培养使用

加强医教协同,二级以上医院争创各级医科大学教学医院,建成适应行业特点的医学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全面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巩固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完善终身职业教育。加强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基层人员大轮训, 加大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考核招聘力度。推进卫生管理人员专业化、职业化。落实多点执业政策,逐步推动医师区域内自由执业。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加大养老护理员、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健康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加强卫生高端人才培养使用,实施柔性引才机制,建立健全高端人才引进资金保障、岗位聘任、落户安家、随调随迁等优惠政策。落实医疗卫生机构用人自主权,全面推行聘用制。按照重庆市统一部署,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建立健全基层及紧缺人才激励机制,保障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合理工资水平,落实国家建立的乡镇工作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卫生行业特殊岗位津贴。探索高层次人才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进一步优化完善护理、助产、医疗辅助服务、医疗卫生技术等方面人员评价标准,建立分类评价制度。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到2030年,每千名居民配备健身运动指导员3名。

第二节推进科技创新驱动

探索建立有利于科技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评价制度。做强医学重点学科、特色优势专科建设,壮大医疗卫生优势学科群。建立临床医学研究成果转化机制,主动运用新科技改进医疗手段、提高管理效率、优化就医流程。加强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科建设,全面开展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应用。以建立机制为核心,以技术评估为手段,加强卫生技术管理,建立卫生技术评估标准和卫生技术管理制度。

第二十五章加强健康信息化服务第一节强化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依托全市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完善优化区域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在整合人口家庭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库基础上,融合居民健康监测信息、健康医疗服务资源、健康知识等数据,实现健康医疗信息资源区域集成共享。创新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大力推进以防治干预、康复检测和健康管理为主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信息服务。实施健康云服务计划,完善远程医疗应用体系建设,拓展健康医疗信息便民惠民服务。健全人口健康信息化标准体系和安全保护机制。到2030年,全面建成支撑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计划生育、综合管理等业务协同应用、信息互通共享、标准统一规范的智慧健康信息服务体系。

第二节加快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

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安全及个人隐私保护,全面建成自主、安全、可控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平台。健全健康医疗大数据开放共享应用机制,实现与自然人、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资源的跨部门跨领域交互协同,推动基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的大数据融合应用,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动态更新可持续,

享受健康医疗服务一卡通用,远程医疗服务覆盖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强个性化服务能力,提高精准化医疗水平。加快健康医疗大数据在行业治理服务、公共卫生监测、临床科研教育等领域的规范应用,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健康服务深度融合,培育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

第二十六章加强健康法治建设

积极贯彻落实新出台和修订的卫生法律法规,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化。培养复合型卫生监督人才,全面提高卫生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到2030年,达到每万常住人口配备2.5名卫生监督员。深化卫生监督廉政文化建设,打造全市监督廉政文化品牌。强化政府在医疗卫生、食品、药品、环境、体育等健康领域的监管职责,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推进健康领域治理现代化。打击虚假健康信息和广告。

第八篇强化规划实施第二十七章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完善健康九龙坡建设工作协调推进机制,统筹推进全局性工作,建立健康九龙坡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安排。将健康九龙坡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主要健康指标纳入街镇和部门考核指标,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做好相关任务的实施落实工作。全面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

第二十八章加强宣传引导

大力宣传关于维护促进人民健康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宣传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和健康重庆、健康九龙坡建设的发展理念、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加强正面宣传、舆论监督、科学引导和典型报道,增强社会普遍认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健康九龙坡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十九章强化规划管理

制定健康九龙坡建设五年行动计划(规划)等政策文件,明确各个阶段所要实施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建立健康九龙坡建设监测评价机制,制定任务分工方案和监测评估方案,对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年度评估,并将结果纳入各部门及街镇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强化激励和问责。定期综合评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形势对健康九龙坡建设的影响,适时对目标和任务进行调整。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和推广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做法和有效经验。

抄送:区委办公室,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区法院,区检察院。

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11月16日印发

推荐访问:四个扎实重庆九龙坡 重庆市 规划 健康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