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加工调研报告

时间:2022-01-05 18:29:36 来源:网友投稿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方法、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成为职业学校着力探讨的重要课题。职教育如何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问题,是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关键,我校作为国家首批中等职业示范学校,探索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进行教材、教学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真正的示范作用,进行的本次调研活动。

二、调研基本概况

(一)调研时间

2011年10月20日--2012年1月15日。

(二)调研对象

2005-2010届毕业生及所在就业单位;制造业及相关企业;国家高职示范

学校。

(三)调研方法

采用现场调研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就业毕业生在10人以上的单位,或者单位比较集中的城市,采取现场问卷调查,单位走访的形式。对于就业分散的毕业生则以电话和网络两种问卷形式进行。

结合我校确定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为示范建设专业,机械工艺系组织专业相关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对订单式合作企业和非合作企业及毕业生进行了调研,对专业现状、企业岗位需求、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为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四)调研的实施

1、深入企业一线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组建3个调研小组,自2011年10月至2012年1月分别到广元、南充、成都等企业进行了广泛调研。

自2011年10月至2012年元月,深入企业5家,通过深入生产一线,进行调研,广泛征求企业对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为专业建设和改革奠定了基础。

2、座谈

1 )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一线技术骨干座谈3次,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从不同层面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与毕业学生座谈5次,听取他们的感受,对学校的建议,以及在企业遇到的困难,怎样的培养方式使学生毕业后更适应企业的要求。

3)职教专家讲座、与其他学校交流

我校聘请了四川省教科所的专家、水电七局技校校长进行了专题讲座,并与广元市职高、核工业二三技校的老师进行交流3次。

3、问卷调查

为了加快专业建设信息的全面收集,了解生产一线机械加工技术人员、毕业生、顶岗实习在校学生对顶岗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面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设计了专业建设调查表和毕业生跟踪调查表。

4、电话调查、网上了解学习其它院校对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调研情况。

三、调研情况汇总与分析

1、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前景与人才需求分析

机械制造业是四川的传统产业,在世界制造中心转移的背景下,它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增大。

(1)世界制造业中心将向亚洲转移,特别是向中国沿海发达地区转移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经济结构进行战

略性调整和优化,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经济将从更宽的领域、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要求融入世界潮流,参与国际竞争,这些变化给教育,特别是与经济和社会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正在进行调整,由于亚洲人力资源的优势,世界制造业中心将向亚洲转移,特别是向中国沿海发达地区转移,因此入世后我国的机械、机电产品的出口更具市场竞争力,这是我国沿海地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又一次机遇。本届四川省政府也计划把四川建成制造业大省。而浙江在广元建立了“川浙工业园”。

(2)机械制造业是广元的传统产业

机械制造业作为一种传统的产业,在广元也有一定的基础,尤其是标准件

的制造有一定的历史和产业优势,特别是市委市政府把机械制造业作为广元市

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后,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规

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我市有机械制造企业189家,其中外资企业

5家,骨干企业6家。在机械制造业中标准件制造业是我市的特色产业,目前

标准件制造企业有50家,产品出口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年产值5亿多元,其

中70%的产品出口,基本上形成了从原料供应到产品制造、设备制造、销售等

产业链,一个标准件生产基地的雏形已初步形成,必将极大地拉动对技术工人

的需求。目前标准件企业十分缺熟练的操作工人。经济建设的发展不仅需要大

量专门人才,而且也更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技术

进步和产业升级需要高素质劳动者作为支撑,因为任何一个企业要提高其产品

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除了需要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艺外,

更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这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的机遇,也为我校机

械加工技术专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3)我市制造业发展中用工的困境

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为支柱产业的机械制造业,特别是标准件制造业,急需大批熟练的操作工人,目前社会上没有相应的技术

工人培训机构,学校也无对口的专业,工厂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自己的技

术工人,但又怕其流失,也不大愿意做这项工作,宁可到别的企业去“挖”熟

练技术工人。这种互相“挖”工人的局面,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作为企业

需要有一个能提供熟练技术工人的“资源库”。

(4)职业教育办学指导的要求

根据职业教育应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办学指导思想,对照我市的特色产业,目前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在学生培养目标上与企业的需求存在距离,结合不够紧密。国务院早在1991年就作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决定》明确要求“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职业技能训练;教学安排要注意增强适应性、实用性和灵活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三章第二十三条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吴邦国副总理在全国第四次职教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也指出,“职业教育和培训要坚持市场导向,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根据企业实际设置课程”。

2、用人单位调查情况:

(1)被调查企业的分布情况

被调查的企业近20家,共得到152位毕业生的信息。主要以订单培养、校企合作的单位为主,集中在广元、南充、成都为主;分散就业单位以江浙一带为多,绝大部分毕业生就业单位是机械制造行业,服务类与三产就业人数很少。调查对象中,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三资企业、个体企业及其它企业。从被调查企业的分布和性质来看,我们认为此次调查的安排是比较合理的,具有广泛的表性。如表1所示。

机械加工调研报告

(2)统计机械加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分布

机械加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统计见表2。调研中发现,企业职业岗位

设置取决于产品、生产组织方式、生产设备及员工管理方式等。。

机械加工调研报告

机械加工调研报告

首先针对订单企业人才现状与需求进行了调研和分析。不论是企业规模如何,主要的工作分为两类:技术操作工人和工程实施技术管理人员。规模较大的企业都是采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或者高学历的人才进行产品设计工作,而聘用的中职生主要是进行生产一线操作和生产管理;而规模较小的单位则希望招聘的中职人才最好具有初步的产品设计和生产实施管理的双重能力。从整体来看,在接受调查的120人中,明确岗位的有107人,其余的是准备转岗或者岗位待定,具体岗位分布如图1所示。

(3)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我们设计了如下表格(见表-3),被调查企业反馈的意见可以看出,对毕业生的评价有。

图1就业岗位分布图

机械加工调研报告

从表3来看,企业认为毕业生在本专业知识方面知识基本恰当,一般能基本满足工作需要。操作能力较差,但是对本专业来说,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是有

待加深加强的。另一方面沟通协调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现代企业非常注重合作意识培养,本专业毕业生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欠缺。外语能力、人文素质、组织协调方面,我校学生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是很多学生在校的培养和自我养成方面不够。此外,在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上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对于不断发展的现代加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员工来说,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所以在校期间需要加强学生以上能力的培养,当前的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⑷企业对本专业岗位需求预测

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如图1所示。在调查中,企业对机械加工技术专业

毕业生岗位需求方面,明确表示,操作加工、设备维护、质量检验的仍将是主

要岗位,但要求整体素质较高,这三个方面约占60%,管理及产品营销其次,

约占26%。从这些来看,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应该兼顾的是多方面能力。

2、毕业生调查分析

我们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采取如表4所示,网络调查也以同样的方式,主

要从课程设置、知识传授、实践教学方面征询毕业生的意见。从信息反馈来看,同学们绝大部分说出了心声,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意见和见解。具体归纳为以下

几个方面。

⑴能力结构

①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学生要加强的能力

毕业生普遍反映在校期间应该加强各方面的专业能力,特别是基础知识的

牢靠掌握。调查反映操作技能不够用的占60%,有些同学还提出一些基础的技

能没有掌握,比如提到专业工具书的运行都不太熟练,有的同学居然不能识读

游标卡尺;其次是反映在校期间实践锻炼的机会太少,特别是解决问题和处理

问题的能力没有多少锻炼的机会,而在实践中经常遇到这些问题,显得有些束

手无策,大大增加了工作过程中的压力。三是不熟悉工厂情况、机械加工厂的

加工流程;更不知道如何工作。

②应用软件的应用水平与沟通能力是就业竞争中的能力瓶颈。

调查信息反馈表明,目前急需提高的能力主要是:提出外语水平不够的有10%,协调沟通及组织能力欠缺的占55%,AutoCAD实际应用能力不足的有39%。

机械加工调研报告

机械加工调研报告

(2) 知识结构

毕业生对在校学习期间课程开设的认同度,37%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尤为重要,41%的学生认为技术基础知识比较重要,22%认为文化基础知识也不可忽视。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目前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大致分为文化基础知识、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知识。这一调查结果符合我们现在的教学计划的设置,即第一、二学期打好文化基础知识的基础,经过第二、三学期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最后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⑶实践环节

①在本次调查中,就本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工作中能否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是按照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的:钳工实训、焊工实训、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制图测绘实训、机器拆装实训、机械加工实训、CAD/CAM实训、电工实训等,同学们的共同看法是,应该将单个的实训,改成以综合的实训进行。

②本专业在校取得岗位技能等级证书的重要性,

有30%的学生认为岗位技能证书很重要,45%的学生认为技能证书重要,20%的学生认为技能证书一般重要,只有5%的学生认为技能证书不重要。

(4)、对机械技工专业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要求:

A、必要的专业知识基础,熟悉设备基本原理,能看懂图纸;

B、钳工、焊工、电工基本技能;

C、机械加工的基本技能,尤其是工量具的识读与使用;

D、勤奋、谦虚,善于学习,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E、问题意识强,主动性、责任心强,执行能力强;

F、具备较强的现场管理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5)其他

①调研的结果显示,现今的考试制度不太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建议通过

综合设计等方法进行考核。

②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已经不能满足机械加工技术学生的需要,建议

教师在授课时候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并进。其中70%的学生建议教师讲课时能够

讲练结合、现场教学、35%认为如能结合企业课题教学,则真正地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四、机加专业岗位定位与典型工作任务调研

(1)职业面向

主要就业单位:机械制造加工企业、机械设备销售企业、机械设备安装公司。

主要就业部门:生产车间、技术培训部、销售部

可从事的工作岗位:质量检验、生产管理、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等

(2)能力要求(见表-5表-6)

机械加工调研报告

机械加工调研报告

机械加工调研报告

表-6 能力结构总体要求

(3) 技能等级(见表-7)

机械加工调研报告

五、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思路和措施

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应以能力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为重点进行。所以本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是:

1、突破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摒弃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

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教学角色的四个转换:即教师由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由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媒体、实验设备从演示工具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和训练工具;教学过程由传统的分析讲授变为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新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继续学习能力所体现的素质教育观念,是深化教改的迫切需求,也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

2、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不能仅仅是实践内容和时间的增加,重要的是对本专业的职业能力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建立从培养基本能力到专业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进行合理的时间安排,融入教学计划,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

按照以上的思路,提出教改措施:

(1)制定科学的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教学计划

对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和合理分解,确定专业能力规格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关键,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应以实现能力培养规格要求为目地,全理的安排各教学环节,构建新的以理论、实践教学互为补充,以培养专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体系,结合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最终使学生通过劳动部和国家相应部门的考核鉴定取得岗位证书和等级证书,达到培养目标。

(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本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原则,利用现代先进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即恰当地创设课题,归纳要点,科学地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是解决时间与内容间的矛盾,进一步开发教师想象和创造力,形成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大大缩短教学时间,为实现学分制,弹性学习创造了条件。

(3)尽快组织编写出适合新形势发展的教学计划,开发符合新教学模式的各类精品教材。

(4)加大教学设备和实训设备的投入,继续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扩展“订单式培养”的市场空间。建立制图实训室,机械基础一体化教室,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5)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6)对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的要求:

为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实际经验,企业建议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大量引入企业的实际案例,采用逆向处理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表示主动提高这方面的资料,同时提供经验丰富的人员到学校为学生讲课。

毕业生对企业组织关系和管理制度缺乏了解,例如企业中如何进行生产调度;如何正确应对突发的生产事故,所以专家建议在课程体系在增加制造企业管理方面的课程,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汽车企业的文化,熟悉汽车企业的管理结构,明确岗位职责。

六、对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专业建设的几点建

1、培养模式创新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离不开产业、企业的需求导向,而产业、企业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的巨大可利用资源。我们已经认识到:职业教育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参与。通过积极打通“教、学、做”合一的途径,拓展技术与技能培养的教育资源,提高毕业生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适应程度。专业设置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组成由企业、学校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在此基础上,决定该专业设置与改革方向。

2、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开展互动性的工学合作。学校、企业共同实施中等职业教育。这种深层次的合作,是将学生培养全过程的绝大部分内容由学校、企业合作完成,企业已经成为“育人主体”的一部分;学校主动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企业发展活动。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做到校企双方资源的有效共享,创新工学合作思路。校、企双方认真梳理产学合作要素,创造性地提出工学合作办学的新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建设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学校通过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和技术服务、提供宣传窗口、提供订单教育等服务项目中,使企业通过主体专业的合作项目来实施其“品牌战略”。而企业因此也反哺学校专业建设,

提供校外实习基地、为设置在校内的实训基地提供了仪器设备并提供教师挂职锻炼岗位、受聘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及其它合作项目;在学校、企业和学生“共赢”的过程中,企业还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解决就业提供了许多方便条件;因而工学合作使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高,毕业生充分就业。

3、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

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既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保障。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经考试、考查合格,按要求完成毕业实习和设计,颁发毕业证书。同时应取得教学计划要求的英语、计算机等级和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双证培养在我校早有实践,并建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取得了很大成效,毕业生接受双证书培养的比例达到100%,推动了毕业生的就业。

4. 关于师资队伍的建设

无论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是创新意识的培养,无论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还是课程内容的更新等等,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应先行一步。

因为缺乏将理论教学与现场生产经验有机结合的教师,缺乏对实际问题、实际操作等深入了解的师资队伍,而要求学生将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特长,都是空谈而已。因此,系部应有计划、有目的让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为教师创造对外交流的机会;鼓励教师讲授多门课程,并积极参与科研和课题研究,这样才能造就一支真正适合计算机教育的师资队伍。开发精品专业课程,教师在开发项目过程中,提高专业素质。

推荐访问:汽车制造企业管理调研报告 机械加工 调研报告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