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课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研究*

时间:2023-09-18 19:00:06 来源:网友投稿

张 怡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抓好“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要振兴,人才必先行,无论是产业发展、文化兴盛还是生态宜居等都离不开人才功能的发挥,因此,必须擦亮人才底色,为乡村输送源源不断的新生人力资源。

在乡村人才培养中,高职院校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数据统计,“近十年来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学校毕业生。”可以说,高职院校学生是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但目前,在乡村人才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人才空心化、人才“引、育、留”难等,高职院校必须担负起育才重任,为乡村发展培养出更多技能型人才,破解乡村发展人才困境。在人才培养上,不仅需要技能型、专业型人才,更需要愿意扎根乡村,投身农村发展的服务型人才,高职思政课在打好乡情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塑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注重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做好高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劳动观教育,鼓励他们将个人理想与乡村振兴结合,助力乡村发展。

(一)调研方案的设计

为了解高职学生投身乡村建设的意愿和现状,发挥思政课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作用,课题组对高职学生乡村振兴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以问卷形式进行。本次调研设计了《大学生乡村振兴的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站,以浙江省某高职大一学生为调查对象,定向发放网络问卷(高职思政课主要开设时间为第一二学期,因此,调查以大一学生为主)。

(二)样本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238份,有效问卷 238份,有效率为100% 。回收的问卷中,男生占31.93%,女生占68.07%,农村户籍占17.23%,城市户籍占82.77%,与“农”相关专业占比为14.71%,非相关专业占比为85.29%。

(三)高职学生乡村振兴现状分析

1.学生对“乡村振兴”政策了解不足,信息获取来源主要以网络为主

政策学习解读是激发学生投身乡村建设的前提条件之一,虽有部分学生了解相关政策措施,但就大多数学生而言,对乡村振兴的关注度、兴趣度不高,认识不够深入,甚至还存在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从调研数据来看,13.50%的学生非常了解“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30.25%的学生比较了解,一般占比最高,为45.80%,不太了解占比为8.40%,不了解为2.10%。在政策信息获取渠道中,60.08%来源于政府门户网站,60.92%来源于学校的一些活动,52.10%来自老师的讲授,73.95%从微信、微博、短视频中获取,8.40%选择其他。表明互联网及其应用程序已成为学生政策获取的主要渠道,相较于信息网络,教师在政策传播中处于弱势地位。

2.学生参与乡村服务实践和竞赛活动的人数偏少,积极性不高

关于“是否参与过服务乡村的实践活动”这一问题,选择一月一次或以上的同学占比为8.82%,两月至半年一次的占比为21.01%,半年至一年一次的占比为41.60%,从未参与过的占比为28.57%。同时,仅有15.13%参与过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竞赛活动,近85%的同学没有参与过。服务实践与竞赛活动是学生了解乡村情况、体验乡村生活、服务乡村建设发展实践的有效途径。参与程度低,参加人数少,一方面,反映出学生个体积极性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表明学生参与相关活动的机会和活动较少,需进一步从实践体验上下功夫。

3.学生对人才要素关键性认识欠缺,但有一定的角色责任意识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数据显示,乡村振兴中“人才”要素被部分学生关注,但多数学生还没有认识到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性作用,自然难以启发他们投身乡村建设的自觉。在“您认为乡村要振兴,最关键的是什么”问题上,26.47%的学生选择产业振兴,38.66%选择人才振兴,18.07%选择文化振兴,15.55%选择生态振兴,1.26%选择产业振兴。但绝大多数高职生明确了大学生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的有机联系,94.54%的同学表示大学生是乡村建设的有生力量,仅有5.46%的学生认为大学生与乡村振兴没有太大关系。此外,被调研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可以给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的为77.31%,技术技能为74.37%,宣传传播为63.87%,教育教学为60.5%,其他为4.20%。表明他们对待乡村振兴建设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担当正在凸显。

4.学生对乡村建设的支持力度较高,但回乡发展意愿并非主流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回乡创业就业现象非常支持,认为对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占比41.18%;
比较支持,认为有助于乡村发展的占比45.80%;
不关注,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占比13.03%;
不太支持和反对选项无人选择,占比为0%。当被问到“是否愿意去到乡村谋求发展”时,41.60%的同学表示愿意,51.68%选择不清楚,不愿意为6.72%。在“(如果)愿意去到乡村谋求发展的原因”选项中,乡村发展前景好为64.29%,城市就业压力大为51.86%,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定位为47.48%,国家政策投入大为41.18%,有扎根基层的抱负为34.45%,其他为6.72%,反映出当前国家政策的大力投入,使得乡村展现出蓬勃的生机活力,对部分学生产生了较大吸引力,但从整体上看,多数学生并不清楚自身是否愿意回乡发展,有待进一步明确人生价值方向。

5.学生认同思政课对他们了解乡村振兴的作用,并寄予期望

思政课是党和国家政策方针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主渠道,这一功能定位也得到了学生认可。在看待“学校思政课对个人了解乡村振兴的作用”问题上,47.90%的同学表示非常有用,能够引导他们关注乡村,号召他们投身建设,42.02%的同学认为比较有用,帮助他们了解乡村振兴的有关政策知识等,9.24%的同学选择一般,思政课有时候会提到乡村振兴,还有0.84%认为没什么用,都是简单描述,对认识乡村振兴没有太大帮助。同时,学生也对思政课提出了期望,85.71%希望多多宣传乡村振兴有关政策信息,60.08%希望能够联系专业课程进行联合探索,62.61%希望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帮助他们走进乡村,其他为5.04%。

(四)总结

通过对问卷调研的分析,可得出结论:部分高职学生对乡村振兴有一定关注度,也有参与乡村建设的主观意向,但相关实践参与少,奋斗目标不够明确。需要思政课在信息传播、情感育人、目标引领、实践参与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现实可能。

在为乡村振兴培育人才过程中,针对高职学生存在的政策了解不足、实践参与度低、人才要素认识欠缺、返乡就业意愿不强等问题,思政课应讲清楚道理,传播好理论,筑牢起理想,多方并举,铸魂育人兴乡村。

(一)明确方向,把乡村人才培养纳入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向,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有教学活动必须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目标制定得当,能够使教学顺利开展,实现教学效果的取得,因此,制定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在教学目标制定中,要充分依托教材,立足教学内容,把握课程标准,尊重学生成长规律,服务社会发展需要,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目前,在高职思政课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不动摇,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劳动观,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最高要求,着力将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将职业生涯规划与时代发展结合起来,在培养时代新人上取得了较好成绩。由此可见,教学目标制定必须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根据当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结合各章节内容,合理融合“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人才振兴”等主题来设置教学目标,在融合过程中注意避免不切实际的强硬结合,要根据教材内容有的放矢,以免陷入虎头蛇尾的境地。以《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教材第二章第三节“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为例,根据教材内容,结合社会发展需要,融入乡村人才振兴主题,可在原有教学目标基础上,增加知识目标:“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把握乡村与城市的辩证统一关系”;
能力目标:“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提升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能力,自觉投身乡村建设”;
情感价值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勇担大任、励志奋斗,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

(二)丰富内涵,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据,在教学过程中需坚持“内容为王”原则,紧紧依托教材与课件内容开展课程教学,以此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在思政课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避免随意拆解和拼接,也必须依据教材对其进行有效梳理与整合,适时融入新内容、新材料,以此提升教学效果。值得思考的是,在教学时,任何内容都不能回避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关心话题以及学生个性特征等。所以,在贴合度高的章节,可进行设计融入,将“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人才培育”等学生关注度较高的社会热点的话题编排至课程内容中,依据高职学生特性,适当设置实操性的议题。与此同时,要注重教材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教辅资料、官方网站、公众号平台等资源辅助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了解相关政策信息。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重要特征”,可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全文及精神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涵、路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的意义、方式等,在学习过程中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发挥智库作用,重视乡村,关怀乡村。

(三)抓准主线,用乡村情怀教育贯穿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大环节,每个部分彼此联系,相互承接,形成一个完整闭环,任何一个环节的缺位,都意味着授课效果将大打折扣。

思政课要入脑入心,就必须用情动情。为乡村振兴培养大批人才,要善于打好感情牌,用真情实感打动学生,用乡村情怀牵动学生,让他们怀抱着对乡村最真切的情感,对民族复兴的高尚追求去从事乡村工作,成为一名有责任、肯担当、能作为的新农人,只有这样,才能留得住,留的久。职业院校学子多数来自农村,他们与乡村具有天然的情感联系,是开展乡情教育的有利条件。因此,思政课必须找准主线,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和教育,让回馈家乡,反哺乡村成为学生心中的共识。课前通过活动议题设置,让学生走进乡村调研,或在网上查阅有关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的一手资料,初步增强学生对于乡村工作生活的了解。课中,借助农村当下的痛点、堵点进行讨论,通过影音视频、新农人助农致富案例等,激发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的激情和感情,并贯穿职业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职业价值选择。课后,布置作业或小组活动,以新时代乡村变化发展为主题,开展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昔日农村和未来乡村的碰撞”,在比较中增强对乡村的情感和信心。或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布置服务乡村发展的主题,让他们与自身专业结合,探求专业报国之路。

(四)挖掘形式,以乡村治理建设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开展教学至关重要的一环,关乎着课程的落实和教学效果的取得。“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学方法的革新。方法决定质量,没有新的教学方法,我国大学教育教学质量不可能有大的改变。”由此可见,要发挥好思政课立德树人功能,将大学生乡村振兴落实到地,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不可或缺。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教师的“教”,又要关注学生的“学”,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根据内容、对象、场域等要素有的放矢进行授课。在内容方面,针对理论性较强、涉及政策安排的内容,采取讲授法,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分析和理解;
针对易于激发情感认同的内容,借助榜样、视频等案例教学法,激活学生内在情感,激发服务乡村意愿;
针对存在争议、有不同选择跟看法的内容,开展小组讨论或进行辩论等。在对象方面,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开展教学时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设置有关 “乡村振兴”的竞赛活动,根据专业特色,鼓励学生参与。在教学场域方面,思政课教学应坚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原则,第一课堂注重知识学习与价值领悟,第二课堂注重社会实践和乡村服务。通过大学生乡村红色之旅、乡村研学等活动,组织学生去参观学习,体验乡情民情。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乡村变化发展,把握乡村振兴机遇,在观摩和讲解中体悟不一样的乡村生活;
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有所收获,立足实际,形成调查报告,还可在此基础上,组织一支学生宣讲队伍,将他们的所学所感分享给同辈,发挥朋辈效应。

乡村建设急需人才支撑,乡村发展需要更多青年人的身影,培育“一懂两爱”高职学子队伍,思政课责任重大,必须发挥好思政课对于乡村人才的“引”“育”作用,创新教学,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猜你喜欢思政人才高职人才云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忘不了的人才之策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留住人才要走心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人才争夺战”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6期)2015-03-01

推荐访问:高职 振兴 路径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