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海范文网 > 思想汇报 >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时间:2022-05-27 15:24: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正确处理“概论”、“原理”、“纲要”之间的关系;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之间的关系;国家课程资源与地方课程资源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其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关系

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使其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需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若干关系,不断增强教育教学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和感染力。

一、正确处理“概论”、“原理”、“纲要”之间的关系

在“05方案”确定的“思政课”新课程体系中,“原理”、“概论”、“纲要”三门课程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这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虽有重复和交叉,但各自的核心论题均有差异。“原理”的核心论题是“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纲要”的核心论题是“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概论”的核心论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怎么样”。其中,“原理”是“总纲”,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纲要”是“过程”,着眼于总结历史经验和揭示历史发展规律;“概论”是“结果”,着重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及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主導作用。

“纲要”与“概论”之间有“史”与“论”的不同。“纲要”与“概论”都有“史”的特点,但“概论”讲的“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不同于“纲要”的“革命史、建设史、开放史”。比较而言,“纲要”侧重“史”,以“史”说明近代中国社会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用事实去阐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基本问题和理论观点,不纠缠于理论本身;“概论”侧重“论”,着重论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合理性,论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必然性,论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更多地表现为诠释理论、分析现实,不宜过多讲授历史过程和细节。

“原理”与“概论”、“纲要”之间又有“理论”与“实践”的分别。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源”与“流”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分为“理论运动”和“实践运动”一体两面的过程。与这三门课程相对应,“原理”着重从根源上阐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概论”反映的是“理论运动”过程,着重讲授“已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纲要”反映的是“实践运动”过程,着重讲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

二、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

在“思政课”教学中,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是相互联系的。进行知识教育是“思政课”的任务之一,但不能囿于知识教育本身,而应体现一定的价值倾向,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质。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价值多元化背景下,“思政课”存在突出“知识性”、“理论性”、“学术性”,淡化“政治性”、“意识形态性”的倾向,模糊了“思政课”的课程定位和政治功能,应加以警惕。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哲学、经济学、历史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生在“思政课”中能对这些学科的基本内容、原理、观点有一定的了解,形成一定的理性认知。但“思政课”并不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问为目的,而是通过教育和引导学生对相应知识的掌握生成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社会主义的坚定理想和信念,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1](P.164)。“思政课”建设应以知识教育为载体,以思想教育为皈依,通过知识教育达到人文教化和情感熏陶的目的。

强调“思政课”的思想性、意识形态性,当然不是单纯为了学习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等文件,而是学习、论证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并不是将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决然对立起来,而是主张在知识教学中渗透思想理论教育内容、要求,通过身心训练、习惯培养、生活实践来形成一定的思想情感和意志。意识形态教育在每个国家都存在,且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当前,受“西化”、“分化”图谋和意识形态“中间化”、生活化、网络化趋势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受到激烈的挑战,“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功能一如既往地需要加以重视。

三、正确处理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之间的关系

目前,“思政课”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为深入实施“05方案”,需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之间的转换与互动。

首先是完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基础,能为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建设搭建良好的平台[2]。“05方案”设置了五门核心主干课程,并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的育要求、学时与学分等做了原则性规定,对这些课程的外围课程设置则留有很大余地。各高校在开设主干课程的同时,可以增设系列辅助课程,建立“主干课程+辅助课程”的复合型课程体系。

其次是发展教材体系。教材体系是纽带,有利于加强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之间的有机联接。中宣部、教育部已组织专家统编了“原理”、“概论”、“纲要”、“基础”四门课程的教材,并对“形势与政策”的教材编写给出了指导性意见。其权威性虽无可置疑,但各高校也不必拘泥于统编教材的章、节、目,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节选其中的重点内容组织教学,编写相关的校本教材、地方教材、网络教材,形成主干教材和配套教材、纸质教材和网络教材、静态教材和动态教材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再次是创新教学体系。教学体系是动力,是实现课程目标和落实教学内容的助推器。创新教学体系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坚持既源于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又超越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的原则;二是将高度概括的教材语言转换为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拓展新的理论话语”、“对传统意识形态话语作出新的解读”[3];三是从“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4]出发改进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的可理解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结合起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教材内容由“静态”文本变成生动直观的“动态”影像,优选教学方法,建构灵活多样、新颖别致、生动有趣的方法体系。

最后是提升教师的教学转换能力。教师应从“课程体系学科化、教学内容学术化、语言表达生动化、教学方法多样化”[5]等方面进行探索,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内外因素和主客观条件、教师与学生各自的优势与劣势,有效把握从课程体系到教材体系,再到教学体系之间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际的发展理路。

四、正确处理国家课程资源与地方课程资源之间的关系

作为资源的一种类别,国家课程资源是指为实现课程目标而在国家层面使用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资源。地方课程资源是指可供课程开发利用的地域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资源,主要是指那些开发利用成地方课程的资源。加强“思政课”教学需要充分利用具有主导性、指导性的国家课程资源,合理开发丰富多样的地方课程资源。

“思政课”的国家课程资源主要体现为对各门课程分设对应的学科,设置统一的课程名称,编写统一的教材、规定统一的教学大纲、设定统一的学时与学分等。这种课程运作与管理模式有利于实现国家课程资源的公开、透明与共享,体现“思政课”的权威性、原则性,但这种“千校一面”、“万校一书”的“大一统”局面不利于课程的多样化发展。因此,积极开发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是各高校加强“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议题。任何一所高校均处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它们自行编写的各种课程绝大部分是开发利用地方课程资源的结果。地方课程资源具有地域性、差异性、直观性特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能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各高校或是用地方课程资源中的生动案例、事例来论证和说明国家课程中的一些概念、原理、观点、结论,或是将地方课程资源整合到国家课程的相关章、节、目中去,或是将其开发成辅导读物、辅助教材以选修课的方式列入高校课程体系当中。

在开发利用地方课程资源、丰富发展国家课程资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各高校应注意国家课程资源的地方化实施,国家课程资源只有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才能发挥指导作用;二是地方课程资源应是以落实国家课程目标和任务为导向的辅助性、地域性“素材”,既符合教学要求,又反映地方经济文化特点;三是应发挥教师开发利用地方课程资源的主观能动性和对国家课程的重构能力;四是加强地方课程资源库建设,长期、广泛地收集各种地方性资料、信息、数据,并使之上升为国家课程资源;五是通过校企、校地合作,或与历史学科、地理学科、经济学科等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等方式开发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既能减轻人力、物力、财力负担,又能实现资源共享。

五、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思政课”教学当中,一元化课堂教学趋势未得到实质性改变;实践教学经费短缺的“瓶颈”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实践教学基地未进行有效建设;实践教学机制也未完善和健全。因此,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仍是加强“思政课”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首先,要继续加强课堂教学的基础作用。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理性折服”培育和训练的主要方式,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概念、原理、观点的理解和掌握主要是通过课堂理论教学环节来完成。列宁曾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6](P.267)这一论断表明,社会主义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会自动进入学生头脑中,必须不断地进行教育、灌输、引导才能为学生所掌握和运用。

其次,要准确定位实践教学的地位和功能。马克思曾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7](P.56)。可见,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谓实践教学,是指学生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在课外环境中学习专门设计的实践活动课程来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直观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从而增强理性认识的深度,即列宁所言的“从感觉到思想的转化”[8](P.314)。开展实践教学,需要改变将实践教学视为课堂教学之外的“辅助性”教学的思想,而应将其与课堂教学并列为“思政课”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视为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长期性、主导性教学活动,要规定明确的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时间安排、任务布置、学时和学分分配,要有专门的指導教师、相应的经费预算、相关的制度保障等。中宣部、教育部要求“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9](P.9)。显然,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活动等已超出了课堂教学范围,是实践教学的多样化运作方式。

最后,要积极应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重要区别在于教学空间的变化,前者在“课堂”,后者在“社会”。由此,在实践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许多难题,如教学时间安排、教学基地建设、教师工作量计算、教学质量管理、考核方式与方法等。解决这些难题的途径主要有:一是组织开展一些“实践性”教学活动,如专题讨论、辩论、情景模拟、演讲,播放相关教学视频、影片等,外出参观、访谈、考察等;二是以校地、校企联合共建的方式建立一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或通过参与学校专业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方式共享实践教学资源;三是适当减少课堂教学时间和学分,将其转化为实践教学时间和学分,在课程总成绩中设定一定的实践教学分值;四是构建“课内实践教学”、“课外校园实践教学”、“校外社会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模式,在正常教学时期(学期内)以“课内实践教学”、“课外校园实践教学”为主,与社团活动、大学生挑战杯和创业大赛、学生主题活动等相结合开展实践教学,在非正常教学时间(寒暑假)以“校外社会实践教学”为主,与团委寒假社会调查、三下乡活动等相结合开展实践教学;五是提供实践教学专项经费支持,既可用于教学费用开支,也可用于结集出版实践教学中的优秀调查报告、论文、心得等。

参考文献

[1]艾四林.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体系与教师队伍建设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朱映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教材、教学一体化建设论要[J].现代教育科学,2009,(5).

[3]陈锡喜.关于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加强课程建设的思考[J].九江学院学报,2007,(4).

[4]袁贵仁.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

[5]张雷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几个问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

[6]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9]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等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周来顺]

推荐访问:几个 政治理论 正确处理 课教学 思想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