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泛在教育背景下的管理学课程改革研究

时间:2022-05-16 17:36:01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管理学课程的设计与革新,必须充分考量学生需要、教学需求、知识体系架构的本质诉求。在泛在教育的宏观视域下,将情景化的学习环境作为重点开发方向,其系统化的教学模式超越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性,可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动机的构建。为此,从泛在教育背景下提炼出管理学课程的改革原则与方法,以期利用泛在学习模式打造先进的管理学课堂,为学生提供适应性更强的教育方案。

关键词:泛在教育;管理学;课程优化;革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2-0037-03

引言

泛在学习的特征是将学习本身的情境化深度发掘,依据学习需求设定再现情景,追求智能学习设备对个性化服务的教学模式优化设计。当学习模式从E-Learning向M-Learning和U-Learning转化后,学习资源建设也可从电脑端向移动终端转移。那么基于泛在教育背景下的管理学课程改革,也是不断探索教学方法优越性的过程。为此,本文探讨了管理学课程发展的局限性,并提出了运用“泛在学习”模式的方法和原则,以期优化管理学课程的先进性。

一、管理学课程发展的局限性

1.知识维度扩充缓慢,主动学习意识薄弱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课程。管理学课程主要教授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理解生产方式变化及其过程中需要采取的管理模式。继而通过合理的组织,优化配置人、财、物等关键要素,达到提高生产力水平的目的。然而管理学知识本身存在碎片化特征,多数潜藏于产业末端的管理方法更新极快,真正融人教材时本身也产生了时间滞后性。因此,管理学知识的补充极为缓慢,造成了管理学课程发展的局限性。加之学生自学条件并不充分,运用管理学知识的基础环境并不健全,才导致了管理学课程的质量难以快速提高。由于管理学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要求较高,但又无法与时俱进地补充学习资料,导致自学资源匮乏,才加深了管理学课程优化教学效果的难度。因此,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亟待突破知识维度扩充缓慢的现状,以及自主学习资源匮乏的限制。

2.实践层面视角单一,体验感知对接匮乏

管理学课程的知识点理解,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下真实感受。管理活动本身也是在一定生产环境下进行的,是在开放条件中总结出的管理经验。任何组织形式都存在千变万化的特殊情景,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很难还原生产环境,学生的学习过程脱离了管理学真实情景,缺乏复杂环境的再现要素。仅以教师提供的单一案例,很难形成灵活的体验感知,因此对于管理学一般规律认知模糊。决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因素较多,是管理学知识在特殊情景下的真实反馈。因而当实践层面缺乏情景再现机制,或缺失体验感知的合理引导,学生仅能从理论知识中思考管理学经验,而并非运用管理学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故而,管理学课程的设置缺乏实践导向,缺乏真实的情景体验感知,嚴重限制了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基于此,借助泛在教育的发展背景,突破实践层面视角单一的现状,以及体验感知对接匮乏的教学方法革新,也是当前管理学课程优化设计的重点方向。需要结合管理学课程实际需求,补充和完善实践情景,并增强管理学知识点应用的体验感。

二、管理学课程泛在学习的适应性解析

“泛在学习”是基于多种网络平台技术架构的即时学习系统,可支持离线学习,并即时记录学习进度。这种学习模式与移动学习存在本质差异,其中的互动性、自主性、时效性、持续性更强。因而对于管理学课程的优化设计更具支持效果,能够为管理学课程的改革提供技术支撑。

1.碎片化知识补充需求

泛在学习的终端用户可通过账号进入软件系统,选择感兴趣的知识内容,更为便捷地展开管理学知识的学习。这种优化模式中对于管理学知识的体系架构要求更为突出,可依据教学进度适当补充碎片化知识点。当碎片化知识与课程体系完整融合,学生便可依据自身的兴趣导向,在更为全面的管理学知识中任意选取学习方向。泛在学习在不占用带宽资源的情况下完整地记录了学习进度,当学生学习覆盖面过于宽泛,也可由系统提示集中学习进度。对于管理学知识更新速度较快、类型较多、学科体系知识点过于繁杂,以及碎片化知识零散的特征而言,采取泛在学习模式更加突出了知识点补充的时效性。故此,在管理学课程中引入泛在教育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2.主动性学习归位要求

泛在学习是基于学习者档案,以及现实维度情境信息来设计教学维度的系统模式,追求个性化学习服务的延伸。管理学知识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主动性,方能理解其中的感知因素,深层探讨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以往时期所采用的移动学习方式,其本身的学习归位较为被动。学生仍然需要在网络平台中寻找学习资源,而泛在学习模式具有更强的主动性。学科知识点可呈现于离线状态,在适当时机呈现用户需求的学习资源。其中的便捷性特征也是支持自主学习需求的重要优势,故而更加适应管理学课程对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的培养。

3.实践力培养发展诉求

泛在学习模式所支持的设备更多,即便学习地点切换,也可保障无缝学习的时间周期规划。诸如:从不同地点迁移学习课堂,从设备A到设备B的教学平台转化,其泛在学习模式均可创建实时链接。因而,在讲授管理学课程时,即便切换地点和设备,也可保障课程开展的连贯性与同步性。故此,可利用泛在学习模式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管理学知识的讲授中,由于细节描述阐释了管理策略的执行方案,随机转化授课地点和设备的要求同时存在。那么借助泛在学习模式不问断课堂教学次序,维系学生听课状态或自学状态的延续性,便是泛在学习模式为管理学课程提供的最大支持。

4.体验感补偿学生请求

管理学知识绝非单纯意义的理论体系记忆,其中对管理方式的情感体验维度也是极为重要的教育侧重点。讲授不如讨论,讨论不如实践,实践不如感受,只有学生真切感受到管理学知识在实践运用中的价值,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故而,体验感的补偿是管理学课程优化的必要路径。而泛在学习模式更加注重学习情景的构建,是依据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来设计学习风格,从而借助传感器技术优化了学习感受,阐释了管理学知识的用途与效果。因而,泛在学习模式本身具备了体验感补偿的优势,可为学生提供理想化心境的学习氛围,感受管理学知识的真正价值。

三、管理学课程融入泛在教育的基本原则

泛在教育背景下,优化管理学课程质量,并不能直接通过系统软件或网络平台架设知识维度,仍然需要教师选取适应性更强的教学内容。因此,管理学课程优化泛在教育后,仍然需要秉承以下四点基本原则:

1.适度而出,量化标准

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任务本身为焦点,是泛在学习模式的关键所在。即便终端学习路径更为简化,也需要设计一定的量化标准,用于评估课程设计本身的契合度与整合性。管理学知识更新速度极快,为了让更多的碎片化知识融人课程,需以统一的量化标准作为设计参数,灵活取材适度输出,令碎片化知识接轨课程体系总体架构及教育方向,成为补充管理学知識的关键内容,方能真正发挥出泛在教育的优势,提高管理学课程质量。

2.适合而选,优化内容

泛在教育打造的是无缝学习对接,管理学知识在其中必须具备较强的连贯性。因而,管理学课程的设计必须具有更强的周期性。诸如:管理方法需结合人力资源、生产力结构、产品设计、用户需求等等,在知识体系链接中需要具备绝对的系统性。固然需要借助终端设备,但更加需要优化知识内容甄选的机制,让每一学时都具有前后对接的系统性,方能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路径,而不失管理学知识规划的完整性与关联性。

3.适中而定,强化反馈

将管理学知识融入泛在学习系统之后,仍然需要定期考察其知识内容的适应性。必须积极提取学生的反馈信息,考察出当前学习内容的适用度。这种反馈信息的收集,可借助零散化的时间来提取。由于泛在学习模式本身具有学习地点和时间的不确定性,一旦学习周期过长,学生的学习感知也会相对弱化,并不利于真实学习体验的信息收集。因而,需要强化学习反馈的即时性,适中而定,精准评估学生对于当前管理学知识的学习效果,为后续知识点补充与更新提供完整的数据链条。

4.适用而留,精化实践

当泛在学习模式开展较长时间,且反馈信息相对明确时,则可以优中选优,进一步优化泛在学习系统数据库中的管理学知识内容。不适用学生学习和理解的知识点需调整,不适用学生强化记忆的相关案例需替换,不适用学生辨识和思考的管理经验需更新,不适应当前教学进度的管理学理论内容需完善和补充。进而剔除无效知识点,保留精度更高的教学引导内容,精化实践参考范式,达到优化泛在学习模式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效果。

四、泛在教育背景下的管理学课程改革路径

构建泛在学习环境,支持学生自学,将管理学知识的展现维度设计在生产情景之中,探究学科体系的架构和开辟路径,成为管理学课程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方向。结合以往教学经验、学生特点,以及管理学课程知识体系的教学需求,可采取如下方式开发泛在教育管理学授课形式。

1.行为导学,创设体验情景

管理学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诸如组织行为学、管理信息系统、战略管理等等。在其知识体系的架构上必须具备更强的行为导向力,方能合理运用泛在教育模式。这种行为导向是创设于体验情景之中的课程设计方案,即需要专业教师整合交叉学科知识点,为管理学知识提供多种解析维度,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刻的认知与理解。在创设体验情景中,教师可将企业管理运营的真实案例融入其中,经典案例需标注时代背景,全新案例需强调知识体系,进一步从学习行为中强化情景体验的教学效果,开发出适应管理学知识内容展现的高质量学习资源。

2.网络导学,开辟自学空问

管理学课程引用泛在学习模式,需设计自身的教学系统,不断优化和补充关键知识点。在系统设计之初可将教材大纲作为目录索引的关键节点信息,但在后期则需要依据管理学知识的时效性和更新频次定期上传补充资料。在尚未完善系统体系架构前,管理学课程开设方向需依托教材。在系统架构相对完整之后,需超越教材设定的知识框架,尽量由学生自学,教师引导,而后探讨,最终总结,支持学生开辟泛在教育视域下的自学空间,将有助于发挥泛在学习模式的优越性。

3.小组导学,完善合作学习

管理学知识本身是在特定环境下,由管理者发起,执行者操作,架构并执行的计划、组织、领导、活动、控制等多种职能组合。整合组织活动也是学习范围的特殊限定,需对各项资源产生主观认知,需对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进行设计。因此,在自学机制中也需要开发合作学习模式,通过小组导学创建合作共赢的管理学知识体验维度。泛在学习系统仅为知识载体,如何运用才是管理学课程质量优化的关键。设定小组学习目标,由组员共同商议管理学活动的执行方案,将假定项目作为模拟操作的管理学运用模块,方能真正激发泛在学习模式的活力,灵活运用教学系统内部的多种资源,组织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管理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4.活动导学,支持实验项目

小组导学重点在于讨论和组织,而活动导学需将课程重点界定于实验项目的可操作性上。这种操作性需始终围绕着管理学知识维度架构,诸如:虚拟财务活动与当前企业管理中的成本消耗,便是可以深度开发管理学实验项目的活动组织形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逐步拓展实验项目,由初级管理学知识的阐释,到深层管理学知识的演化和推陈出新,解读其中的关键知识点。从而强化管理学课程的知识细节,加深学生参与度,增强体验感。最终由虚拟性的实验项目,完善泛在学习模式的活动组织形式,加强从理论到实践的管理学知识应用。

5.实践导学,加强校企合作

实验项目的拓展仅能补充泛在学习模式的互动性,但并无法提供绝对真实的管理学知识实践维度。因而,即便借助泛在学习模式强化了体验感,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机制,让学生在课堂之外的社会实践中理解知识应用方向。当课堂迁移至企业内后,学生可在泛在学习系统中寻找当前最需要的理论知识补充,对接实践操作内容后总结管理学知识的应用维度。这种从实践感受到管理学知识归纳的过程,可强化泛在教育的时效性,令零散化的学习时间在实习过程中聚集表现,为无法理解和深刻感知的管理学经验提供一种输出路径,真正支持学生完成理论知识深化,实践应用强化,达到泛在学习模式在管理学课程中的预期应用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利用泛在教育模式后,需深度结合管理学课程的知识体系,需加强教学内容的情景化设计。同时,不可忽视从理论知识到实践维度的跨越,当以虚拟化的活动体系或实验项目开辟体验维度,同时借助实践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完善泛在学习模式的切入点,支持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性和完整性。通过零散化的时间及碎片化的知识融合,补充管理学知识的体系架构和内容丰富性,开辟自学空间并激发学习兴趣,强化管理学课程自身的吸引度与生命力,为管理学专业学生的发展创造适应性更强的学习环境

推荐访问:管理学 课程改革 研究 背景下 教育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