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与弘扬路径

时间:2023-09-30 13:44:02 来源:网友投稿

刘宣辰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赓续奋进,在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伟大的建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对建党精神进行了总结概括:“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历史的偶然,“它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不断觉醒的必然产物”[2]。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形成,是历史、理论与实践三个方面共同作用的成果。探析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生成的逻辑演进,把握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对于当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三重逻辑,包含了历史、理论与实践三方面内容。历史逻辑方面,建党精神是党在苦难中淬炼而成宝贵精神财富;
理论逻辑方面,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体现;
实践逻辑方面,建党精神是革命与建设过程中艰苦奋斗的思想结晶。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历史、理论、实践的合力作用下,孕育出伟大的建党精神。

(一)建党精神的历史逻辑:历久弥新的史诗篇章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1]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的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制度均落后于西方,伴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各阶层开启了救亡图存的探索。然而,无论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的洋务运动,或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维新变法,都无法改变清政府日落西山的败亡命运。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革命带来希望,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攫取,中国又陷入了四分五裂的混沌局面。五四运动的爆发,开辟了一条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新道路。与此同时,俄国十月革命宣告胜利,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提供了契机,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蔡和森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筹备成立中国共产党。李大钊认为,无产阶级政党“不是政客组织的政党,也不是中产阶级的民主党,乃是贫民的劳动家的政党”[3]。他深入基层,体验工人恶劣的生存环境,为工人开办夜校,组织工人运动,为建党的筹备夯实了阶级基础。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相继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组织基础。这一时期,早期共产党人不惧北洋军阀与列强的多方阻挠,寻求了一条真正实现民族独立的正确道路。毛泽东认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4]中共二大上,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确立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初期探索中,就已认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与其他政党形成对比,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为党进一步探索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早期的共产党人具备了资产阶级所不具备的革命彻底性,他们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无产阶级政党,发扬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丰富了建党精神的内涵。

(二)建党精神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果断与同一时期的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等社会思潮划清界限,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性质,保证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早期共产党人借助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开展论战等形式,从多个方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播。新文化运动时期,各地陆续兴起了许多先进报刊,如北京的《每周评论》《新青年》;
上海的《劳动界》;
天津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等。李大钊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第一人,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首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地呈现在中国大众面前。与此同时,早期共产党人还积极开创马克思主义性质学社,如上海广学会、湖南新民学会、天津觉悟社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提供载体。在湖南,毛泽东积极向新民学会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十月革命,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他呼吁中国要效仿俄国大革命,实现中国各阶层民众的大联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的结合。当时,马克思主义被保守派与反动派视为洪水猛兽,各界反对之声不断。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则围绕问题与主义、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三个问题同反马克思主义者展开争论,坚守马克思主义舆论阵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

建党精神理论逻辑的演进,展现出早期共产党人同反马克思主义者的博弈过程。共产党人在建党筹备时期,确定了党的性质、革命纲领、党的指导思想,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性质。他们为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不懈追求真理,直面困难与挑战,丰富了建党精神的内容,是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动力。

(三)建党精神的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中的思想结晶

实践作为认识的来源,是我们党形成伟大建党精神的动力源泉。在早期建党活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长期遭受剥削和压迫,具备革命精神。20世纪初期,伴随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各地工人运动兴起。据记载,1916年全国有17次罢工,1917年全国有21次罢工,1918年全国有30次罢工[5]。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是中国近代以来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其范围之广、频率之多、影响之深,都彰显了五四运动深刻的革命性。在此过程中,工人阶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实践经验与阶级基础。1921年7月,随着中国共产党诞生,工人阶级开始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为工人运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同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它的成立,实现了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融合。工人阶级在多次革命运动中,彰显出来的反抗精神,深深地融入了建党精神的血脉,成为照亮我们前行道路上的灯塔。

理论离开实践,就会误入教条主义的歧途。党的百年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经得起历史的考察,在实践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在实践中得到总结和提升,同时也推动着实践的发展。未来,建党精神将持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探索中拓展延伸,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不竭的动力源泉。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是在历史、理论、实践三重逻辑下生成并不断发展,它是中国共产党对内实现自我革新的活力源泉,是对外完成国家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是中国共产党实践道路上化险为夷、迎难而上的制胜法宝,激励着当代共产党人赓续奋斗。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6]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铸就的建党精神,同爱国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融相生,共同交汇于中华民族的品格与血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植中国大地的灵魂指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
是世代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和中国共产党永不颓败的根基所在。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植中国大地的灵魂指引

坚持真理,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坚守理想,就是从一开始就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奋斗的最终目标。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认为,共产党人奋斗的最终目标就是消灭私有制,建立一个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同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运动结合,在第三世界掀起了一股社会主义运动的热潮。随着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唱衰社会主义的思潮不断涌出。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与挑战,中国共产党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准确判断国际形势,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使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历史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共产党人不变的理想追求,是我们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保持定力的思想武器。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7]因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动摇,坚持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目标不动摇,在目标与追求不变的基础之上,完成社会主义建设。

(二)坚守初心、担当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

坚守初心,就是坚守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担当使命,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8]的家国情怀,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9]的使命担当。可以说中华民族忧国忧民的国格风骨,早已融入国人的基因,流淌在每位共产党人的血液中。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将初心放在心头,使命扛在肩上,为中国革命事业呕心沥血。面临复杂深刻的世界形势,中国共产党艰辛探索,开创与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辟出一条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间正道。未来,我们将走向一条荆棘密布的荣耀之路,需要共产党人继续坚定初心和使命,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奋斗。

坚守初心、担当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历经岁月沉浮愈加强大的摩斯密码,是一个政党保持持久生命力的精神信仰。“初心易得,始终难守。”[1]这需要共产党人在各个阶段对国情形势做出准确预判,承担时代的责任使命,坦然接受历史的考验。一个坚守初心和使命的民族一定会实现独立自强,一个不忘初心和使命的国家一定会实现繁荣富强。

(三)不怕牺牲、英勇奋斗:世代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共产党人为了革命事业和共产主义理想前仆后继。“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10]大革命时期,面对敌人的白色恐怖,共产党人为了严守党的秘密,在与敌人斗争中奉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李大钊“取世界一切白首之历史,火而摧焚之”,来“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11]。他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将永远彪炳史册。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不畏美帝国主义的强权威胁,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增援朝鲜。战士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堵住敌人的枪眼,壮烈牺牲;
为了不暴露目标行踪,战士邱少云任凭烈火焚身而屹然不动,为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年轻的生命。

回首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精神,早已流淌于每个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成为党永葆本色的秘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行,这是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锤炼出来的伟大品质。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需要共产党人发挥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直面党内外的风险挑战。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中国共产党永不颓败的根基所在

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核心力量;
不负人民,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唯物史观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二者是一个整体,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永不颓败的根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将中国人民渴望民族解放和国家统一的夙愿当作革命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带领人民走向伟大胜利。共产党员刘伯坚,不畏敌人严刑拷打,严守党的秘密,为后人留下一曲《戴镣行》英勇就义;
地下党员李白,不顾自身安危为党传输地下情报,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也绝不背叛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做到让人民挣脱温饱线,迈进全面小康。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将人民群众放置于主体地位,积极动员人民群众,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了诸多震惊世界的中国奇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负人民的责任担当。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马克思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历经岁月而不败的根基所在。历史证明,一个政党如果脱离人民群众,最终也会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其结局也必将失败。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初,就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其深刻把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人民群众学说,始终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依靠人民推动历史的前进与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继续发扬“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精神,吸纳与汲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以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带领人民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国目标奋进。

建党精神从萌芽到生成,离不开共产党人的主观实践活动。“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1]检验一种精神是否经得起时代的考验,需考察它是否具备与时俱进的品质。立足当下,建党精神在发展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我们应围绕着“树信念、勇担当、敢斗争、为人民”四个基点,将建党精神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让建党精神转化为当代共产党人奋斗的精神动力。

(一)树信念:坚定理想信念,厚植革命信仰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坚定理想与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一个国家如果缺失理想信念,就会面临覆灭的危险。远大理想需要具体目标与实践作为动力支撑,否则就会变成一纸空文。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厚植革命信仰,是每个共产党人探寻的永恒课题。首先,要具备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知。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组成部分与理论体系的概括,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提高个人的理论水平与党性修养。其次,要厚植革命信仰。在百年奋斗历程中,革命信仰已深深植入共产党人的心中,是我们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胜利的动力源泉。要将共产主义理想同革命信仰相结合,使爱国主义转化成一种民族自觉,担负起时代的责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将个人的理想信念融入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中,做到个人与国家相统一。

(二)勇担当:践行初心使命,勇担时代责任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7]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努力将其转化为事实。这是共产党人不顾自身安危,为革命理想前仆后继的不懈追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初衷。它们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政治底色。“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要做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首先,应明确初心使命的理论内容。这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障,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具体方向,是每个共产党人都要时刻牢记的不变目标。其次,践行初心和使命,应加强共产党人的品性修养,培养其担当意识。共产党人要充分汲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其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使其成为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精神动力。加强“四史”教育,培育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与担当意识,将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相结合,将个人目标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中,使其成为实现伟大复兴道路上的民族自觉。

(三)敢斗争:发扬斗争精神,防范重大风险

中华民族是一个在磨难中成长起来的民族,中国共产党是在磨砺中成长起来的政党。“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12]斗争精神早已融入共产党人的风骨,成为我们党化解危机和风险的秘密武器。新时代,践行“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建党精神,需要我们发扬斗争精神,具备防范重大风险的能力。首先,要有不怕牺牲的奉献意识。有斗争就会有牺牲,只有勇于斗争,敢于牺牲,才能在国内国外党的风险挑战中赢得胜利。其次,应具备防范重大风险的能力。要杜绝党内滋生的“四大危险”,经得住“四大考验”,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觉悟。要警觉当代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不惧强权,发扬斗争精神,同反动势力奋战到底。时代在变化,但是共产党人同困难作斗争的精神永远不会变化,在斗争中锤炼意志,练就自身本领,是共产党人永远不变的奋斗追求。

(四)为人民:爱党爱国爱民,不负时代使命

热爱祖国,是中国人的民族自觉;
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
不负人民,是国家走向兴旺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成长为如今的百年大党,同共产党人的忠诚与人民群众的拥护是分不开的。实践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是正确的,共产党人没有辜负人民的期望,带领人民战胜革命、克服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今,在实践“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过程中,又对共产党人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首先,共产党人要忠于党的事业,牢记党的宗旨,践行党的誓言。共产党人要自觉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己任。同党站在同一战线,坚定政治立场与政治风向不动摇。其次,要密切党群关系,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政党保持不败的力量源泉。列宁认为:“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13]新时代,共产党人要继续保持为人民服务的不变追求,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团结群众,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

猜你喜欢共产党人建党中国共产党《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建党百年颂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建党百年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21年7期)2021-10-13庆祝建党百年(五阙)水上消防(2021年3期)2021-08-21中国共产党100岁啦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1年8期)2021-08-17共产党人的感情湘潮(上半月)(2021年3期)2021-07-20修炼好共产党人的“心学”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下)湘潮(上半月)(2019年7期)2019-05-22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 建党 路径

版权所有:天海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天海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天海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0209932号